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王建国 上海市三新学校 徐婉晴 山南市琼结县拉玉乡小学 洛桑曲珍
近年来影视翻译取得了巨大进展,国外有许多相关著作(如Chaume 2012;Cronin 2013;Pérez-Gonzlez 2014);国内影视翻译的研究成果也很丰富,但以英汉、汉英翻译研究为主(如张春柏1998;钱绍昌2000;冯全功、洪丹莹 2015)。
近年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加大了走向国际的步伐,如2011年,北京国际电影季(2012年后改为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了30部少数民族母语电影,是世界电影史上首次由一个国家向世界展示众多民族母语电影的电影节。30部少数民族母语电影体现了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神奇魅力,也展示了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世界多样文明的对应(饶曙光 2015: 5)。北京师范大学编撰的《银皮书:2012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报告》还指出,动作电影和少数民族电影是中国电影在国外受欢迎的两大类型,少数民族电影的影响呈上升趋势(饶曙光 2015: 9)。
然而,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字幕研究主要是统计汉语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的影片(如金海娜 2020),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走向国际最依赖的英译研究却几乎是空白。自1995年《黑骏马》拍摄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开始出现母语电影,即用少数民族语言描写本民族社会生活与思想感情的电影(饶曙光 2015: 5)。少数民族母语电影的英译一般牵涉到3种语言:少数民族语言、汉语和英语,因此,这类电影的字幕英译更值得研究。
本文以藏语母语电影《唐卡》①英译为例,探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字幕英译中3种语言的关系、英译的质量以及提高英译质量的途径等问题。
① 《唐卡》作为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创作的重点影片,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表现唐卡艺术的电影作品。该片被国务院新闻办确定为对外宣传重点影片,并且在2012年4月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被特邀作为民族展的开幕影片。该影片以藏族传统艺术唐卡为主线,通过描写藏族唐卡画师在传承唐卡绘画技艺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展现了西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西藏壮美迷人的自然风光。
《唐卡》的对白为藏语,有汉语和英语两种字幕。本文拟先讨论英语字幕究竟译自藏语对白还是汉语字幕。
经统计,该影片共486个句对。从意义上来看,藏语对白和汉语字幕对应的有467对,不对应的有19对。在不对应的19对中:汉语字幕和英语字幕对应的有17对,不对应的有2对;藏语对白和英语字幕对应的有2对,不对应的有17对。汉语字幕和英语字幕对应的有484对,不对应的有2对。在不对应的2对中,英语字幕和藏语对白对应的有2对,不对应的有0对。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推断出,英语字幕主要来自汉语字幕而非藏语对白。下文以示例说明。
(1)17:31(1)此处数字为该对白和字幕所出现的时间点,下同。
藏:
(可是要我留下年迈父母,况且孩子还小)(2)此处是藏语对白的汉语直译,为笔者所加,下同。
汉:可是我的母亲老了
父亲和女儿都生病
英:But my mother is old
and my father and daughter are not well.(3)本文所有案例的汉英字幕格式均仿照电影(如空格、标点等),换行即表示两个句对在影片中分屏出现,下同。
(2)05:10
藏:
汉:师徒二人 后继有人嘛
英:The master and his successor, the continuation of your work.
例(1)中的藏语对白直译说的是“年迈的父母”和“孩子还小”,汉语字幕是“母亲老了”和“父亲和女儿都生病”,两者明显不同。英语字幕是“my mother is old”和“my father and daughter are not well”,与汉语字幕意义上一致。
例(2)中汉语字幕和英语字幕形式上高度对应。藏语对白的直译是“虎父无犬子”,侧重于顿珠和巴桑的父子关系,而汉语字幕“师徒二人”强调两人为师徒关系,与英语字幕对应程度高于和藏语对白对应程度。
(二)汉语字幕和英语字幕匹配程度高于藏语对白和英语字幕
汉语、英语和藏语整体上的意义均匹配,但是内容或形式上汉英匹配度更高。例如:
(3)28:43
藏:
(嘎嘎,我们这边有个传统,如果赢球,就一定要喝啤酒)
汉:嘎嘎这里的规矩 冠军是要喝酒的
英:Those are the rules. The winner has to drink.
例(3)中,整体上,藏语对白、汉语字幕和英语字幕的意义和功能均匹配,但是表述方式有所不同。从形式上看,藏语对白的直译是“如果”条件句,汉语字幕则是肯定句,表述事实。同时,英语字幕也没有if条件句,这和汉语字幕一致。因此,汉语字幕和英语字幕的形式和意义更加对应。再如例(4),英语字幕和汉语字幕也更加对应:
(4)03:44
藏:
汉:艺术 人不像人 鬼不像鬼
英:Art! The people are not like people, ghosts not like ghosts.
(三)汉语字幕和英语字幕中皆有表述而藏语对白中无表述
该影片还存在藏语对白中没有语言表述,但是汉语字幕和英语字幕中皆有语言表述的现象,且汉语字幕和英语字幕的意义对应。例如:
(5)05:02
藏:...(4)此处表示无对应藏语对白,下同。
汉:我们非常 非常期待
英:We are looking forward to it with great anticipation.
(6)04:53
藏:...
汉:我们筹委会决定
英:Our organizing committee has decided.
例(5)和例(6)是国际唐卡展的主席邀请顿珠参加展览会时说的话。藏语对白中没有“我们非常非常期待”和“我们筹委会决定”这样的话,汉语字幕和英语字幕却存在这样的表述,而且高度对应。这种现象很好地证明了英语字幕不是来自藏语对白,而是来自汉语字幕。
不过,该影片英译还出现两处英语字幕和藏语对白更加对应而和汉语字幕有差异的现象。例如:
(7)18:09
藏:
汉:他就在冬季牧场等着我们呢
英:He’s at the new pasture waiting for us.
例(7)的现象表明,该影片的英译者可能懂藏语,或者有藏语母语人士协助。不过,除了藏语对白、汉语字幕和英语字幕三者都相互对应的情况之外,当三者之中只有两两可以对应时,汉语字幕和英语字幕对应比例大于藏语对白和英语字幕对应比例。据此可以判断,英语字幕主要来自汉语字幕。但是,该影片的个别英语字幕和藏语对白对应、却和汉语字幕不对应的现象表明,译者若懂藏语,或者有藏语人士协助,英译质量会更有保障。
综上所述,可以确定该影片的大多数英语字幕是对照汉语字幕翻译而来。下节本文将从汉英翻译的角度讨论电影《唐卡》的翻译质量。
传统上,学者多从直译/意译或异化/归化的角度研究译文,但这很难阐明译文的接受程度。不过,汉英语用差异原则指导下的汉英翻译策略往往可以帮助判断译文的接受效果(王建国、谢飞 2020)。
王建国、何自然(2014: 8)发现,平卡姆在修改汉语母语者的写作或译文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并由此指出汉英语用差异原则表现为:“汉语重过程,英语重结果”。由于该结论可以解释许多传统上无法解释的翻译现象,一如只能用译者主体性来解释的情况,因此得到何自然(2015)、鲍川运(5)鲍川运在2018年全国高等院校翻译专业师资培训中所做的题为“翻译教学的专业化、系统化以及创新”的讲座和2019年在华东理工大学做的题为“汉英翻译问题与理解视角”的讲座中均对此进行肯定和推广。等不少专家学者的肯定和推广。
依据该语用原则考察汉英翻译发现:英语母语者往往比汉语母语者多推进一步,英语母语者的译文更靠近结果,汉语母语者的译文更重视过程(王建国 2019: 90)。例如:
(8)快去干你的去罢,不要在这里混说。
a. Go and see to your own affairs now. Don’t stay here talking nonsense.(杨译)
b. Now, off you go, I’ve heard quite enough of your nonsense.(霍译)
(转引自王建国、何自然 2014: 9-10)
例(8)中,杨译有明显的汉语重过程的语用痕迹。“干你的去罢”在原文中并不是实指,实际含义是催贾宝玉离开,但是杨译给人以实指的感觉。而霍译弱化了过程,侧重了结果,再现了原文作者的真实意思。因为杨译更强调字面意义,且其接受度不如霍译(江帆 2007: 194;王宁 2011;朱振武 2019: 153-154),王建国(2019: 90)据此指出,英语母语读者接受度更高的译文,其策略可归纳为“N+1”(6)王建国、谢飞(2020)认为,无明显转换的英语表述,并非不是“N+1”的表述,只能说汉语原文和英语译文意义大致接近,不能说等同。他们以“我是教师”(I am a teacher)为例指出,英语译文相比原文而言,有时态标记一般现在时,有无定标记“a”,以及单复数标记(即无“s”)。这些标记原文中没有,反映了英语具有离散性特征,而汉语具有连续性特征。(转引自吕叔湘 1979)这种语法上的差异,对应了英语语用重“结果”和汉语语用重“过程”的特征。换言之,即使是无明显转换的英语表述,也仍具有“结果”性的特征,即“N+1”的特征。,其中“N”是照着原文直译,“N+1”则指参照原文意义从认知上取事件后端的意义,如原文为过程意义,“N+1”则取此过程后面的意义,即往往是结果意义。下文将统计《唐卡》字幕英译中“N+1”“N”和“N-1”的分布情况,探讨其翻译的总体质量。
本文采用的影片版本来自1905电影网。据王建国(2019)、王建国、谢飞(2020)识别方法统计,该影片的486个句对中,明显体现“N+1”取向转换的有30对,占比约为6.17%。该影片字幕英译的方式有:“疑问意义”转换成“确定意义”、“过程意义”转换成“结果意义”、“具象意义”转换成“抽象意义”、“主动意义”转换成“被动意义”等,这些方式都是译文的意义是事件后端的意义,而原文意义是事件前端的意义。
(9)08:12
汉:我能认出他吗
英:I know I’ll recognize him.
影片中此处的情景为:唐卡大师顿珠由于不赞成儿子巴桑的画法,正在向祖师自责忏悔教不出好徒弟,此时供奉桌上的朱砂显灵,预示继承人的出现。顿珠叫来老友并发出疑问“我能认出他吗”,汉语字幕采用疑问句,表达了顿珠对于能否找到继承人的疑惑态度,是“疑问意义”,蕴含未知的信息结构,即不确定能否找到继承人。英语字幕是陈述句,该陈述句是对汉语字幕的回答,即顿珠对于自己能否找到继承人表达了确定的态度。从汉语疑问句推进到英语陈述句,将原文具有的“疑问意义”转换为“确定意义”,体现了“N+1”的意义表述。
(10)19:39
汉:嘎嘎叔叔 我们来了
英:Uncle Gaga, we’re here.
(11)01:00:51
汉:嘎嘎 你去我房间把那个茶壶拿来
英:Gaga, bring me the teapot from my room.
例(10)中,汉语字幕“来了”是“在这里”之前的过程,“来了”和“we’re here”之间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所以后者比前者更推进一步,表示结果。该例由“过程意义”转换成“结果意义”是“N+1”转换的体现。
例(11)中,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汉语字幕分别有“去”和“拿”两个动词,根据王建国、何自然(2014)的研究,汉语多动词,句中的末尾动词是语句信息的落脚点,在句中表示结果或目的(意向结果),其传意的重要性与英语谓语动词的信息地位相仿。英语字幕用“bring...from”表示,隐含了“去”的过程,直接表现结果,符合英语语用原则,体现了“N+1”的意义表述。
(12)16:02
汉:你怎么那么多话
英:You are a quite a talker today.
(13)29:09
汉:喝得好 喝得好
英:A good drinker!
根据人的自然认知过程,往往先有事件的发生,后有对该事件抽象概念的形成,这正好符合“N+1”的表述方式。例(12)中,汉语字幕“多话”属于具体的动态描述,英语字幕对“多话”人做了“talker”的定义,形成概念。
同理,例(13)中,汉语字幕中动词“喝”是具体描写,英语字幕的“drinker”则变成了定义,表达了概念意义,这体现了“N+1”的表述方式。
(14)05:06
汉:其中一个席位就是冲着它来的
英:One place is reserved especially for this work.
英语和汉语的一大不同,就在于英语被动语态的高频出现。主动句和被动句所表述意义之间的差异,与过程和结果之间的差异一致。根据人的自然认知过程,往往先有对事件的主动认识,形成主动句表述,后有对该事件的被动认识,形成被动句表述(王建国、谢飞 2020)。就例(14)而言,汉语字幕中的“冲着它来的”表示主动意义,而英语字幕“is reserved”(被保留),表示被动含义,表明“保留席位”这一动作已经完成,体现了结果取向。因此,从汉语主动意义向英语被动意义的转换体现了汉英翻译“N+1”的表述方式。
根据上文所述,“N”是照着原文直译,“N+1”是在直译的基础上向前一步,“N-1”表示在直译的基础上后退一步。据统计,该影片明显体现“N-1”转换取向的只有3例,占比0.62%;而体现“N”转换取向的有454例,占比93.42%。
(15)46:37
汉:他千里迢迢从牧区带你回来
英:He went off to find you and brought you back here.
例(15)中汉语字幕“从牧区”隐含“去了牧区”的意义,英语字幕“went off to find you”把“去了牧区”的含义显化出来,是过程取向,体现的是“N-1”的表述方式。这种表述方式违背了英语重结果的语用原则,必然会产生额外的语用效果。笔者认为,该译文有一定的道理,“went off to find you”聚焦“去”,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千里迢迢”那种艰辛的效果。若改译为“He brought you back here from the remote pasture.”,通过“remote”的含义来强调,也能表现出那种艰辛的效果。
(16)58:38
汉:可你从不曾低头看他一眼
英:but you never bowed your head to cast your eyes on him.
(17) 57:59
汉:珠儿万念俱灰 饮药自尽
英:The daughter lost all hope, and drank poison to kill herself.
例(16)中,英语字幕对照汉语字幕,按顺序译出了“低头”和“看”的含义,但事实上英语字幕没有必要将“低头”这一过程翻译出来。并且,由于此处的“低头”有修辞色彩,并非实指。英语字幕聚焦“低头”,反而容易形成逻辑问题,即看东西未必要低下头来。改译作“But you never cast your eyes on him.”直接取“看”的结果意义,语言更精练,也更符合英语语用原则。
例(17)中,汉语字幕中的“万念俱灰”是成语,形象地表达所有的想法和打算都破灭,形容极端灰心失望的心情。英语字幕“lost all hope”将其抽象化为“希望全部破灭”,是“N+1”的表述方式。根据人的自然认知过程,往往先有对事物或事件的具体认识,后有对该事物或事件的抽象认识。不过,例(17)中汉语字幕“饮药自尽”对应的英语字幕“drank poison to kill herself”是“N”的表述方式,它聚焦过程“饮药”,淡化结果“自尽”,不仅使得英语字幕冗余(因为“poison”已经包含饮毒自杀的意义),而且强调的信息也发生错位。
综上所述,该影片“N”取向占比最高,说明多数英语字幕是对照汉语字幕直译;“N+1”取向占比较低,说明符合英语母语者表达习惯的译文不多,影响译文整体质量。
该影片翻译质量的问题,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印证。
(18)50:14
汉:他说他有事 等会回来
英:He says he’s busy now. Come back later.
例(18)中英语字幕的前半句有时态错误。影片中该处情节是:顿珠大师来到画室发现巴桑不在,于是询问巴桑去哪儿了,一个学生回答“他说他有事,等会回来”。该回答前半句话的英语字幕“say”采用了一般现在时,正确的表述应该是一般过去时,这属于时态错误。根据英语时态规则,一般现在时表示现在经常反复发生的动作、存在的状态或习惯性的动作,一般过去时表示过去某个时间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也可表示过去经常或反复发生的动作。根据影片情节,“他说他有事”这句话中的动作发生在顿珠大师询问之前,即动作发生在过去,符合一般过去时的用法。此外,该处的“说”既不是现在存在的状态,也不是习惯性动作,不符合一般现在时的用法。故此处“say”改为过去式“said”更为恰当。
例(18)中英语字幕后半句存在句法错误。该影片将“等会回来”翻译成“come back later”,致使该句缺少主语,形成祈使句,产生错误含义。究其原因,可能是译者断句错误造成的。
类似例(18)这样的时态错误,该影片中还存在几处。例如:
(19)55:24
汉:明天 我就跟他们说
英: Tomorrow, I’m telling him.
(20)08:05
汉:那就去找他吧 到祖师家乡
英:Well, he must be found, in my master’s hometown.
(21)01:17:54
汉:还没有开眼
英:I haven’t done the eyes.
从出错的地方来看,例(20)和例(21)的错误类型相同,都属于指代错误。例(20)的情节是:好友旦增鼓励顿珠去他祖师的家乡寻找继承人。但是英语字幕却错用了代词“my”,直接改变了整句话的意义,因为结合说话人的身份(旦增),“my master”指的是旦增的祖师,但根据语境,此处应该指顿珠的祖师。
例(21)也是如此。“还没有开眼”是顿珠对嘎嘎说的话,指的是嘎嘎的唐卡还没有画佛祖的眼睛,因此“I haven’t done the eyes”中用错了代词。这句话是从顿珠大师口中说出,应该是“You haven’t drawn the eyes”。再如:
(22)01:18:19
汉:有东西挡住了你
英:Something is in my way.
(23)01:21:44
汉:我们很快就能看到
老师画了三年的唐卡了
英:That we will soon see
the thangka that you have been working on for three years.
例(22)中顿珠大师指出,嘎嘎没有开眼的原因是“有东西挡住了他”,因此这句话应该译成“something is in your way”,英语字幕“something is in my way”用错了代词。
例(23)是学生们收到国际唐卡展邀请函时说的话,他们都期待着顿珠大师画了3年的唐卡。但是影片中顿珠大师当时并不在现场,只是一群学生在讨论,英语字幕“you have been working on for three years”则意味着顿珠大师在现场,与影片画面不符,因此例(23)译成“our teacher has been working on for three years”更为恰当。
这类错误产生的原因,除了译者能力的问题之外,还可能是因为译者翻译时没有参照影片的画面和声音,只是根据脚本对照翻译。由于字幕翻译受到情景语境等因素的制约,需要译者结合影视画面、遵守屏幕时、空约束的原则进行翻译,否则连代词都会用错。
本研究发现,《唐卡》的对白虽然是藏语,但其英语字幕却主要参照汉语字幕翻译而来。总体上,《唐卡》的英语字幕质量较低,存在大量的语法错误和语用失误,由此带来的观影效果必然在很大程度上违背制片方的初衷。
21世纪以来,中国出台了不少资助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的政策,比如《电影管理条例》(2001)(7)该条例自2002年2月1日起实行。其中,专门提出资助少数民族地区电影事业的发展。由此,少数民族电影可以获得专项发展基金,并与境外机构合作拍摄电影。、《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4)(8)其中提到,将对少数民族题材影片继续实行政府扶持政策,扩大资金投入力度,采取政府采购、订购等形式对其进行资助和补贴,确保重点影片的创作生产。等,这些政策都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电影的对外交流,但少数民族电影的英译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吴碧宇等 2016)。
笔者认为,《唐卡》英译质量较低与制片方不够重视翻译有着较大的关系。例如,该片英语字幕并未标明译者,这说明制片方对译者没有足够的重视;片中出现英语字幕不能对应相应的画面,说明制片方没有组织好译后的审校工作。
为了提高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字幕英译质量,建议制片方做到:宏观上,应落实好国家政策,尤其是当前国家推出的“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9)该工程启动于2013年10月13日,其长期规划包括3大板块,分别为公益版、升级版和国际版。国际版在于推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走向国际市场,提升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的影响力。项目,并以此为契机借助国家平台,搞好与对外交流十分相关的翻译工作;微观上,聘请高水平的译者和审校团队,避免各种错误或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