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含琳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 甘肃 兰州730070)
县域经济是中国宏观经济的基础,集合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多个领域和多个方面,构成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能够快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将县域经济作为战略核心,快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在甘肃省委十三届十五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甘肃省委明确提出了实施“强工业、强科技、强省会、强县域”的新战略。在“四强行动”中,强县域是基础,其中少数民族县域是重点和难点。为了全面推动甘肃少数民族县域的“强县域”行动,我们对甘肃省21个少数民族县域做了初步的调查与分析,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1.概念提出。“县域”作为区域经济的一个概念是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的。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中央明确提出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的战略问题[1]。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中央又进一步强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的战略概念。从党的十七大到党的十九大,在党中央的重要会议和文件中关于区域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都提到要壮大县域经济的问题。在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导向更加明确化了,提出了“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和“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的战略问题[2]。在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的政策要求[3]。
2.概念内涵。从理论上来说,“县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看“县域”是指我国现行行政体制条件下的县级行政区域,也可以叫作行政区划,包括所有的县级行政辖区。从狭义上看“县域”是指县和县级市两个,不含市辖县级行政区。在我国,县的具体形式也比较多,如县、自治县、县级市、旗、自治旗等不同的概念。尽管“县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但是,由于研究主题和任务的不同,在许多学者的研究中,对于“县域”概念的使用并不完全一致,部分学者使用广义概念,部分使用狭义概念,大多数使用狭义概念。本文使用狭义概念。
3.县域概况。根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我国共有县级行政区域2844个,其中市辖区973个,县1312个,县级市388个,自治县117个,即便从狭义来看,县、自治县和县级市合计达1817个,县域范围也很广。2019年,我国的县和县级市的面积加起来占全国960万平方公里的90%。工信部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2019年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显示,中国县域经济总量达39.1万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的41%。六普数据(七普相关数据尚不齐全)显示,2010年我国县域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64%”[4]。由此可见,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的基础部分。
4.县域特点。县域经济的特点主要有:一是大多数县域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结构比较适宜发展农业、牧业、林业、旅游业等,工业资源比较贫乏;二是大多数县域的产业结构比较趋同,农业和服务业比重高,而工业特别是现代工业的比重明显很低;三是县域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或者空间经济;四是大多数县域经济发展动能比较弱,人才、科技和管理等主要动能要素水平普遍比较低;五是县域经济承担着产业培育、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扩大社会就业、稳定社会秩序等非常具体的问题,是国家综合治理的最基层的地方,社会负担和社会稳定的责任非常大。
1.区域概况。甘肃省有地级少数民族自治州2个,分别是临夏州和甘南州,共21个少数民族县市。其中,临夏州是“一市七县”:临夏市、临夏县、广河县、积石山县、和政县、东乡县、永靖县、康乐县。甘南州也是“一市七县”:合作市、临潭县、卓尼县、迭部县、舟曲县、夏河县、玛曲县、碌曲县。另外,还有5个单列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分布在其他市,包括张家川县、天祝县、肃南县、肃北县、阿克塞县等,分别分布在天水市、武威市、张掖市和酒泉市。甘肃省总面积42.58万平方千米,其中少数民族自治地方16.9468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39.8%①。
2.民族人口。甘肃省共有48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有47个。全省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总人口为350万人,约占全省的12.9%,少数民族总人口约为260多万,约占全省户籍人口的10%。在甘肃省的少数民族人口中,藏族和回族人口比较多。全国藏族人口有628.22万人,甘肃省藏族人口约有47万人,占7.5%;全国回族人口有1058.62万人,甘肃省的回族人口约有150万人,占14.17%。除此之外,甘肃省还有东乡族、保安族和裕固族3个地方特有的少数民族,有保安族、裕固族和撒拉族3个人口较少的民族。其中,全省东乡族人口共有27万人,保安族有1.52万人,裕固族有1.30万人,撒拉族有6800人①。
1.调查目的。以甘肃省委提出的实施“四强行动”的新战略为政策依据,以打造少数民族县域小新型发展模式与经济格局为目标,深入探讨甘肃少数民族县域经济发展的条件、基础、特点、问题和基本路径。同时,为了更加深入地探讨少数民族县域的经济结构特点和发展模式问题,参照甘肃全省县域的情况进行横向比较和综合分析。
2.对“强县域”的重要性。县域经济是甘肃省经济的基础,而县域经济薄弱又是甘肃省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甘肃省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县域主要包括县和县级市两种形式。由此,甘肃省共有69个县域,包括4个县级市(玉门市、敦煌市、临夏市、合作市)、65个县,其中,少数民族县有19个,少数民族县级市有2个。2020年,甘肃省县域的经济总量约占全省的35%,但其中也包括了非县属的经济成分。
3.决策咨询价值。一是县域是甘肃产业布局的基础,从“一村一品”到“一乡一品”,再到“一县一品”,形成甘肃省经济区划的基本骨架。二是县域经济为全省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包括工业资源、农业资源、生态资源、劳动力资源、市场资源,盘活存量必须首先盘活县域资源。三是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是协调城市与农村发展均衡状态的关键。甘肃省委提出“强省会”与“强县域”,就是要从“两头”解决区域发展的均衡与协调问题。四是强县域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的基本手段,脱贫县是“强县域”的难点和重点。五是“强县域”是实现甘肃省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路径,甘肃省50%以上的民营经济布局在县域、在乡镇、在农村。
甘肃省少数民族县域的发展资源比较丰富,但是,总体开发深度和水平比较低。概括起来,甘肃省少数民族县域的资源及其开发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有大量的工业资源,但开发条件不成熟。大多数工业资源属国家战略后备资源。比如,肃南县、肃北县、阿克塞县。二是农业资源比较充足,甘肃省有耕地8000多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有2200多万亩。但是,相当部分耕地资源质量比较差。在少数民族县域分布的耕地主要是旱地、山地和高海拔地区的耕地。三是牧业资源很多。全省草场约有2.6亿亩,但是,海拔比较高,多数在海拔3000米以上,无霜期短,工业化、工厂化难度很大,这种情况在民族地区比较普遍。四是旅游资源多且档次比较高,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目前的开发层次还不高,经济效益有限,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产业大县转化成本高。五是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多年,但效果不是很好。特别是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成效在少数民族县域不是很突出,“人口较少民族大产业”和“小产品大产业”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六是人口压力不大,但是,劳动人口素质非常低。2020年,甘肃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接受教育年限只有8年左右,全国达到11.3年,甘南州和临夏州更低。七是部分基层干部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比较低,特别是在改革创新、创业创造、产业培育、招商引资、企业经营等方面的能力还普遍比较低,干部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1.经济实力。2020年,甘肃县域经济总量统计数大概占全省的35%,如果剔除非县属经济(主要指非县属企业经济部分),比重大概为25%左右。从人均水平来看,有20多个县的人均GDP在4000美元以上,其中,有4个县域的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有4个县域(肃北、玉门、阿克塞、肃南)的人均GDP在1万美元以上。其中有3个是少数民族自治县,分别为肃北、阿克塞和肃南。
2.创新能力。大部分县域没有基本的科技创新实力。在人才方面明显不足,特别是高层次技术人才、企业经营人才、资本市场管理人才等严重不足,原因很多;在技术创新方面,大部分县域没有高新技术产业,县属企业的相当部分明显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在少数民族县域方面,大多数少数民族县域整体条件和发展能力比较低,农业和牧业方面的普及型技术比较多,而工业方面的技术进步比较少。
3.企业支撑。按照市场规律,县域经济的基本支撑条件应该是“产业+企业+市场”。但是,目前在甘肃省的县域中,约有2/3的县没有以高新技术为特点的现代工业,传统产业和传统技术比重很高,强工业的任务非常艰巨;大部分县域以中小企业、微型企业为主,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很少,发展动力主要来自农业、牧业、商贸、餐饮和少部分简单工业加工。这种情况在少数民族县域中更加突出。
4.县域财力。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核算,2020年,甘肃省县级财政的自给率为17%左右,最低的东乡县仅为2.18%,礼县3.21%,张家川县3.5%。财政自给率在5%以下的县域有10个。到2020年底,甘肃省全部国扶少数民族贫困县都实现了整体脱贫,但实际上的脱贫基础比较差,标准比较低。据统计,202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为17131元,甘肃省为10344元,甘肃是全国的60.38%。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人均收入全国为10740元,甘肃省为5839元,甘肃为全国的53.37%。
5.生态建设和公共服务条件。2020年,甘肃省的城镇化率达到50%,森林覆盖率约为12%(全国21.66%),相当部分县域截至目前还没有通铁路和高速公路,水利、电力、自来水、供暖、学校、医院、养老院等都很落后。特别是少数民族县域的生态环境建设任务繁重、建设成本高、压力大,水资源短缺现象比较突出。在少数民族县域中,大部分国土面积属于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这对少数民族县域的经济发展影响比较大。
1.生产总值水平。根据2020年的数据,甘肃省县域经济总量排前15位(从高到低)的分别有:玉门市172亿元、榆中县155亿元、环县113亿元、永登县112亿元、华池县96亿元、临夏市90亿元、瓜州县87亿元、敦煌市81亿元、永昌县78亿元、镇原县77亿元、临洮县76亿元、庆城县76亿元、皋兰县75亿元、秦安县73亿元、甘谷县73亿元。其中,只有临夏市一个少数民族县域。
2.县域人均水平。在全省86个县区中,人均生产总值超过省平均水平(4800美元)的只有17个。在69个县域中,人均生产总值最高的13个县域分别有(从高到低):肃北县、玉门市、阿克塞县、肃南县、华池县、皋兰县、合作市、迭部县、瓜州县、敦煌市、庆城县、金塔县、华亭县,人均生产总值从16000美元到5000美元。人均生产总值最低的县域分别有(从低到高):礼县、岷县、临夏县、甘谷县、通渭县、会宁县、武山县、秦安县、宁县县、古浪县、临洮县、靖远县、陇西县、庄浪县、镇原县等,礼县人均生产总值约1300美元,镇原县人均生产总值约为2700美元。在少数民族县域中临夏县相对比较低。
3.人均财政收入。以2020年的数据为例,全省县域人均财政收入超过省平均财政收入水平(4000元)的只有10个县域,包括肃北县、阿克塞县、肃南县、玛曲县、华池县、瓜州县、华亭县、玉门市、碌曲县、永昌县。其中,少数民族县域有肃北县、阿克塞县、肃南县、玛曲县、碌曲县等几个。人均财政收入最低的县有:礼县、岷县、临夏县、甘谷县、通渭县、会宁县、武山县、秦安县、宁县、古浪县、临洮县、靖远县等,其中临夏县处在较低的位置。
4.工业增加值比重。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产业,工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以2020年的数据为例,甘肃省县域工业生产总值超过全省平均水平(31%)的有14个,超过80%的只有一个县,是华池县,超过70%的有2个县市,是玉门市和庆城县,在40%到66%的有7个县。县域工业比较强的前10个县分别是华池县、玉门市、庆城县、华亭县、永靖县、阿克塞县、肃北县、玛曲县、永登县、皋兰县,其中少数民族县有阿克塞县、肃北县、玛曲县3个县。县域工业比较弱的分别有通渭县、渭源县、漳县、正宁县、迭部县、张家川县、舟曲县、康乐县、两当县、宕昌县等,其中少数民族县有迭部县、张家川县、舟曲县、康乐县等。
总体来看,甘肃省的县域经济横向比较优势较弱。2020年,在全国百强县中,西部有12个,甘肃省没有。在全国西部百强县中,甘肃省只有一个入围,是玉门市。但是,在全国少数民族县经济发展的总评估中,甘肃省的少数民族县域整体结果要强于其他县域。比如,在2020年全国少数民族县域经济提升速度比较百强县的评估中,甘肃省有3个少数民族县名列其中,分别是肃北县、阿克塞县和肃南县。
甘肃省的少数民族县市有21个,如果从基本发展模式或者县域主导产业的角度来看,大致有煤炭大县、贵金属大县、建材大县、能源大县、特色农业大县、中药材大县、旅游大县和劳务大县等。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一是贵金属县,如玛曲县、碌曲县、合作市、肃北县、肃南县、天祝县等。这些县有一定规模的金矿,基本上年产黄金都在1吨以上。二是煤炭县,如天祝县、肃南县、肃北县等,有煤矿产业。三是特色农业县,这在少数民族县域中比较普遍,主要产业类型包括绿色养殖业、草产业、中药材等。四是旅游县,如甘南州各县,临夏州各县,肃南县、肃北县、阿克塞县、天祝县等的旅游业都有一定的发展水平。五是劳务县,临夏州各县的劳务规模比较大,劳务产业比重最高的是张家川县,达到61%。
甘肃省少数民族县域经济的区域差别也很大。发展比较快的有阿克塞县、肃南、肃北县、玛曲县、碌曲县等,主要原因是工业资源比较多且人口比较少,工业是基本经济支柱。发展比较中间的合作市、临夏市等,主要靠商贸、餐饮、仿古建筑等产业的支撑。张家川县基本上靠劳务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县域的经济发展,甘肃省委省政府采取了多种政策和措施,比如,精准扶贫、以工代赈、异地搬迁、产业培育等。其中,少数民族地区移民安置达到10多万人,并且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创办了一大批园区,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改善投资环境和解决制约因素。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少数民族县域的部分园区发展状态不是很理想。
甘肃省少数民族县域的经济发展总体上具有多层次、多模式的特点。其中,肃北县、阿克塞县、肃南县3县域人均GDP在1万美元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最低的广河县和康乐县等在1000~1200美元。发展快的是发展慢的10倍以上。从表1还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县域的总体情况,2020年,甘肃省的21个少数民族县域常住人口有333.54万人,占全省的13.34%。经济总量为655.54亿元,占全省的7.27%。人均GDP为19654元,折合2849美元,约为全国和甘肃省平均水平的27.3%和54.5%。
表1 2020年甘肃省少数民族县市经济总量及人均GDP统计
从少数民族县域的排位情况看,2020年,在少数民族县域中临夏市的经济总量最高,为90.43亿元,其次为合作市(55.4亿元)、永靖县(51.32亿元)、临夏县(47.71亿元)、天祝县(45.75亿元)。最低的是阿克塞县,为10.25亿元。从人均GDP水平看,前5个县分别是肃北县(15355美元)、阿克塞县(13510美元)、肃南县(10941美元)、合作市(8384美元)、迭部县(6422美元)。后5位的分别是广河县(1010美元)、康乐县(1227美元)、张家川县(1397美元)、积石山县(1402美元)、东乡县(1539美元)。
将甘肃省21个少数民族县域放在全省86个县(区市)中去比较,差别比较大。2020年,在甘肃省的86个县区当中,经济总量在前20位的少数民族县域只有临夏市一个,其他少数民族县域都没有进入。但是,在县区人均GDP比较中,少数民族县域却比较突出。甘肃省有69个县域,在人均GDP前20位的县域中,少数民族县域有7个,占35%。而且,在前3位的都是少数民族县域,且都超过了1万美元。形成这种状态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这些少数民族县域有比较充足的工业资源,有发展工业的基本条件,工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强;二是这些少数民族县域的人口比较少,城镇化水平高,社会负担比较轻;三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少数民族县域的产业结构优化比较快,人才科技和管理等新动能的培育工作成效比较好;四是人才科技和管理等新动能的培育工作成效比较好,发展动力比较充足。
甘肃省少数民族县域经济发展特点比较明显:一是发展基础非常薄弱。基础设施条件、公共服务体系、人力资源条件、科技服务条件、市场机制条件等都比较薄弱,与发达地区没有可比性。二是产业结构层次低。以甘南州和临夏州为例,大部分产业属于传统产业,如种植业、牧业、商业、餐饮业、旅游业、民族用品、建筑业等。三是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比较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缺乏,技术进步主要集中在农业和牧业方面,工业方面很少;技术创新条件处在成长期。四是基本没有外向能力。临夏州有个别出口产品,但都是民族用品,科技含量低。“高科技产品”“科技企业”“外向企业”等很少。五是打“民族牌”实际上有很大的限制。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的市场是大市场,空间有多大,市场就可以做多大。六是政府统筹能力低。缺乏有魄力领导干部、专业干部、开拓型干部、经营性干部。
表2 2020年甘肃省县域经济前20位统计排序
但是,分析甘肃省少数民族县域经济发展特点需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甘肃省少数民族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农牧业,而农牧业是免税产业,故此必然影响县域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由此可见,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民生问题,而不是政府收入的直接增加;二是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的相当部分经济活动由于各种原因统计难度比较大,部分经济活动并没有实际统计在经济总量中,这也影响增长指标;三是少数民族县域经济的生产功能强于消费功能,牧区牧民的收入并不低,但是消费比较困难,市场机制的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收入与消费之间的链条还需要做大量建设工作;四是少数民族地区现代经济的形成时间非常短,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
通过调查与分析,我们认为,目前,甘肃省少数民族县域在经济发展方面已经实现一定进展,但是仍然存在某些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多数少数民族县域没有工业资源是最大的经济发展约束条件,没有基本的工业资源,又在解决工业招商引资上办法不多,招商引资的环境又不行,外资、外地投资的助推作用非常小,这就从根本上影响少数民族县域经济总体水平的提升。二是区域发展规划和战略超能力问题严重。培育优势产业的能力比较低,许多县域严重缺乏优势产业,地方财源建设严重滞后。但是,部分少数民族县域在相关规划的编制和经济发展目标的预测上却做得比较超前,投资和经济增长速度往往比较高。三是民营经济的比重高,但是能量比较低,大中型民营企业数量严重不足。在相当部分少数民族县域中,不能很好地处理企业与产业之间的关系,对特色产业比较重视,而对实体企业发展不是很重视,导致大中型实力型民营实体太少,企业发展不支持产业成长,企业链条与产业链条不能很好对接。四是软实力严重不足。少数民族县域人才流失严重,创新人才和创新能力保障不足,人才和技术的支撑能力非常有限,特别是投资人才、高级技术人才、经营人才、贸易人才太少。五是基本建设浪费严重,投资大效益低是普遍现象,部分县域存在明显的国土资源空间布局不合理的问题,有些县域的城乡基础设施投资基本上搞平均主义,不考虑人口流动和聚集的新趋势,有些县域的县城建设进步很快,而乡镇和村级产业服务设施则比较落后。比如,张家川县2020年末的常住人口为24.44万人,其中农村常住人口17.12万人,占70.04%,农村劳动力输转6.88万人,再加上农村人口向县城、建制镇和全体城市的转移定居,约有45%的农村人口实际上常年不在农村,致使农村部分小学、医务室、图书室等闲置,甚至在个别地方出现“空壳村”的现象。六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压力很大。少数民族县域是甘肃省生态功能区中的主要禁止区和限制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压力非常大,投入成本上升,环保压力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要同时解决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工作,需要在思路和战略上实现创新。
要改变目前少数民族县域经济发展的被动状态,全面实施“强县域”行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少数民族县域着重考虑以下战略和措施:一是扩权强县。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引领、政策扶持的大原则,给县域政府更大的决策自主权、规划权和政策调整权。建议今后在少数民族县域不再要求产业比例,适合发展什么产业就发展什么产业。二是培育实体。明确实施企业质量发展战略,这也是2022年中央在全国“两会”上提出的关于做强“实体根基”的政策要求。要按照“两会”精神,大力培育各种形式的农村企业,支持农民办企业、农户合作办企业、合作社改造成企业、工商资本向农村投资办企业、招商引资办企业。争取到2025年,少数民族地区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有明显增长,其中,民营大中型企业数量有明显增长,促进企业群体与产业群体的有机结合,促进企业和产业与园区的有机结合。三是产业培育。选择主导产业要坚持“少、精、专、新”的原则,大幅度增加高中档次农产品的比重,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着力增加能够在全国市场销售的产品,培育出口产业和产品基地,争取到2025年少数民族县域的社会总产品中有一定数量的出口产品。四是动能培育。提高农牧民技能的核心是增加实用人才数量,争取到2025年,少数民族县域的每个农户都有1名实用人才。支持农村和牧区的科技创新,给予这些地区特殊的科技扶持政策,特别是要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县域科技企业的成长。五是财源建设。项目建设、产业培育、加工业发展等,都要充分考虑扩大地方财源问题,提高工业比重,增加工业能量。六是生态开发。保护生态资源要与生态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生态经济。
考虑到少数民族县域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限制,需要在国家和相关省级政府层面在以下政策上进行创新:一是少数民族地区巩固和拓展脱贫成果的难度很大。所以,建议国家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相关政策转化成长期扶持政策,不受时间限制。二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针和政策需要尽快调整。根据调查的情况,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现在有大量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项目由于多种原因而闲置。所以,建议今后中央财政给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上公共基础项目,要向城镇和人口集中区倾斜,这方面的政策要与长期城乡规划衔接。三是少数民族地区不宜只重视文化和旅游,更要重视现代农业、现代牧业、现代工业、现代科技、现代信息、现代市场、现代企业等,要防治过度商业化现象。四是少数民族县域选择主导产业和产品要充分考虑市场供需关系,打“民族牌”要适度,要坚持“资源充足、市场需要、长期稳定、经济效益好”的原则。五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不宜为保护而保护,要与生态战略、生态产业、生态企业、生态技术、生态人才、生态市场等紧密结合,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六是要将少数民族县域的创新发展作为一个特殊的区域,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建议中央财政给西部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科技企业、科技产业、科技人才、科技项目等实行特殊的照顾和补贴标准。七是国家给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政策,要集中解决大问题,人才、技术、产业、企业、领导、教育等要综合考虑,要集中解决好最棘手的问题。八是目前少数民族县域最缺的是各种经营型人才,特别是技术型、管理型、贸易型的人才,建议中央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特殊的人才政策,加快民族人才、民族企业家的培养和培育工作。
注释:
①本调研报告所运用的基本数据来源于《甘肃发展年鉴2021》,根据年鉴中各县域的数据整理所得。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