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美术信息化教学策略

2022-09-21 11:02江苏省仪征市扬子学校卢盼
家长 2022年26期
关键词:立德立德树人美术

□江苏省仪征市扬子学校 卢盼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化技术逐渐引入小学美术课堂。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运用信息技术构建更生动的美术课堂,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教师同时可以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与美术教学更好地融合,通过课堂中的渗透,帮助建立正确的审美认知,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一、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美术信息化教学原则

(一)充分了解学生认知情况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美术课程也不是思想品德课程。因此基于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对对应年龄段的学生身体发育特点有整体的认识,同时需要结合过往的教学情况,详细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结合各方面实际开展美术教学工作,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需注意的是,美术教学中德育工作应该与课程充分融合,不可喧宾夺主,用优秀的艺术作品进行感染熏陶,在培养美术能力的同时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二)教师应做到以身作则

小学阶段,教师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要想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规范自身言行,通过自身言行举止,树立榜样的作用,言传身教地渗透德育思想。教师应进行自身言行的规范与自我修养的提升,树立起良好的榜样形象,通过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师生相处,发挥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品格。

二、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美术信息化教学策略

(一)运用信息技术导入课堂,培养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美术课堂来说,有效的课堂导入,是提升课堂专注力、激发学习兴趣的重点。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只能靠语言导入课堂的窘境,教师在课堂导入设计时,可以有更多的选择,通过丰富的课堂导入设计,吸引学生注意力,以便于在教学中达到更好的效果。同时,运用信息化技术,教师还可以在课前导入中融入德育内容,达到德育效果。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首先对学生的认知情况有一个整体全面的了解,结合授课内容选取相关素材,并且根据素材找到可以实施德育的切入点,以便在授课时可以自然地渗透德育内容。在实际授课中,教师可以用色彩鲜明的图片、视频内容快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上来,及时有效地提升学生课堂专注力,结合教学设计中的切入点,开展课堂导入与德育有机融合的课前导学工作。最后,教师可以仔细观察学生的精神状态,确保学生注意力已经全部集中到课堂上之后,再展开具体的教学工作。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的“来画虫”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搜集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虫子作为课前导入的内容。因为“虫子”在学生的过往认知中是蠕动的丑陋的生物,而自然界中有很多色彩斑斓,非常美丽的虫子,教师选取多种多样自然界中不常见的虫子,这样的课前导入可以打破学生固有的认知,吸引学生课堂专注力。同时,这样的课前导入教学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的神奇,感受来自自然界的美,提升对世界的好奇心及探索欲,吸引学生主动了解自然知识。在本课的课前导入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选取各种蝴蝶的幼虫作为课前导入的内容,同时利用互联网搜集幼虫破茧成蝶—整理翅膀—最后终于能够飞翔的视频,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通过讲解渗透与努力、厚积薄发相关的德育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同时,长篇大论的德育内容容易引起学生逆反心理,这种浅尝辄止的渗透,通过教学进行感染熏陶的形式更愿意让学生接受,进而达到教学效果,形成美育与德育两者兼顾的双赢格局。

(二)运用信息技术展示名作,建立艺术审美

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知名画家的优秀作品只能从教材上观看,而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课堂上的应用,相当于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可以直接观赏古今中外世界顶级艺术家作品的大门,拥有了一个与顶级美术作品直接对话的机会。几乎每个流传至今的艺术作品都有一个感人至深的创作背景,每一位知名艺术家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这些真实故事,就是最好的德育素材。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结合授课内容选取与授课内容相匹配的经典名作,并且通过互联网搜集经典名作的创作背景以及艺术家的生平,整理选择出适合学生当前年龄阶段的内容制作课件。在授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艺术作品的流派、创作风格,介绍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理念,讲述艺术家的生平经历以及艺术家个人的美好品格。帮助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全面赏析,建立审美能力,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背景了解,建立形成正确的认知,通过对艺术家生平的感悟,养成美好的品格,全方位地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渗透到艺术赏析课程中。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水墨画树”一课的授课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利用互联网寻找素材。水墨画,顾名思义是水和墨通过不同的浓度搭配绘制出深浅交错、充满意境的艺术作品,水墨画有很多的表现形式,教师在选取素材的时候应注重素材的丰富性。在本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齐白石先生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以及黄宾虹先生的《雨景写意轴》《富春秋色》等水墨画大师的作品作为素材,在课堂上进行鉴赏。同时,教师可以搜集作品的创作背景,将创作背景与作品表现手法联系起来。教师在课堂上还应深度介绍画家的生平经历,并比较不同画家创作技法的不同,让学生从对画家的深度了解中建立对画作的情感认知,培养出自己的艺术审美,让他们喜欢的画家成为学生美术学习中的榜样,使学生通过这些知名画家的绘画作品及人生经历,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品格。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审美水平,初步形成艺术鉴赏能力。这些优秀的艺术家可以成为学生未来学习生活中的榜样,通过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同时,这种模式的应用并没有局限性,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德育目标随时变化,因为世界艺术宝库是教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

(三)运用信息技术观察生活,加强德育建设

生活中的美随处可见,只是我们常常忽略它。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美的瞬间,需要细心观察才能发现,小学美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发现美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美。在传统授课模式中,受客观条件限制,教师无法将生活中的美学搬到课堂上来,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将生活中的美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在课堂上呈现。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结合教学重点中的艺术表现形式,积极地选取生活元素作为教学内容。小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多半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从生活中取材的形式可以激发创作灵感。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前准备的素材进行创作引导,同时让学生积极分享生活中发现的美,深度感受艺术创作与生活的联系。在课程结束后,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并对生活中发现的现象有善、恶、美、丑的判断,使学生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是非观,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乘车印象”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搜集不同用途、不同类型的车的图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见过或乘坐过车的种类,以及在乘车过程中发生的趣事。随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新媒体设备播放与乘车有关的视频,视频中可以穿插一些事件,如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公交车上给来人让座、多个私家车为救护车让路等。通过这些有事件的视频播放,引发学生对自己乘车经历的回忆,并且通过这些正能量事件的播放,在无形中达到德育的目的。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回忆与想象,自行以“乘车印象”为主题进行创作。在课后,教师可以布置观察生活的课后作业,题材无须局限,只要是学生主观认为美的画面和事件即可,在下堂课开始前进行分享。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将生活与美术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形成热爱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

(四)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创作热情

有效的情境创设可以带来沉浸式的课堂体验,提升课堂参与度。传统美术课堂中,教师更多的是注重美术技巧的传授,学生在美术课堂绘制作品时更多的是基于教师范画的模仿,没有创作意识。而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因此在这个阶段美术教学对绘画技巧的培养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可以将脑海中天马行空的想象落实到画纸上,建立创作意识,培养创作能力。在课程设计时,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利用互联网寻找合适的素材,同时,应选取合适的教具,在课前进行课堂布置。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声、光、影结合的形式,营造出美术氛围浓厚的课堂环境,带给学生沉浸式的上课体验。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应对题材有过多的限制,而应只给出方向性的建议,在基础的美术技巧教学完成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自由地进行创作。在授课结束后,教师可以将课堂作品收集起来,在学期结束后,将每个学生的作品整体装订成一个学期画册,增强学生对美术课堂的仪式感,提升学习成就感。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花儿朵朵”一课的授课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花海素材,结合身边现有的道具,使用鲜花、干花、假花布置课堂,还可以在教室内喷花香味的香水,尽量营造出贴合自然的课堂环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花海素材利用新媒体设备进行播放,结合教室内的环境布置,全方位地为学生创设教学相关情境。随后,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在画纸上画出心目中最美的花,无论最后的呈现效果如何,教师都应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创作自信,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最后,教师收集学生作品,以便在学期末将每个学生本学期的作品分别整理装订成册,作为美术学科的期末礼物。这种授课模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情境创设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自由创作可以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装订成册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被重视,从而更认真地对待每一次的作品,形成对自己负责的处事方式,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五)结合信息技术发掘素材,拓宽艺术视野

丰富的素材是创作灵感的源泉,艺术灵感的激发需要建立在足够开阔的艺术视野上。在传统的授课模式中,教师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课堂素材搜集困难、选取素材范围有限,导致美术课堂不丰富。而将美术课堂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信息技术丰富上课素材,提升课堂效果,拓展艺术视野。同时,教师还可以选择具有德育背景的素材,在授课中通过素材讲解进行德育渗透。在课程设计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搜寻与课程相关的素材,选取符合学生当前心理发展特点的内容制作课件。在授课时,教师可以展示事先搜集整理的素材内容,结合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进行讲解分析,通过素材引导学生启发思维,通过讲解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画触觉”一课的教学中,学生理解触觉的概念和含义,可是无法运用美术手法表现出来。因此,教师可以找到棉花、云朵、书本、课桌、钢铁等不同材质、不同触觉的漫画素材,让学生通过观看相关素材,理解不同触觉的表现形式,提升绘画表现力。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作,通过自己的理解,运用点、线、面表现出不同材质的不同触觉,最终形成令人震撼的美术作品。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上台分享作品的内涵,因为低年级的美术表现力有限,绘制的内容更多的是自己的主观感觉,上台分享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创作核心,同时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激发表现欲,提升创作热情。这样的授课模式可以使学生从丰富的素材中汲取养分,用相关素材激发创作灵感、拓宽艺术视野。同时,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选择也可以起到加深对知识理解的作用,通过欣赏素材,学生对抽象的美术概念有一个具象化的认知,增强对艺术创作的理解,进而提升学生创作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小学美术信息化教学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小学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课堂质量,将德育内容渗透到日常授课中,充分发挥美术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实现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正确审美观念的教学目的,培养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立德立德树人美术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美术篇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