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桃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2022-09-20 08:09
现代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探究活动学校

■ 宋 倩

学校依据立德树人目标和学校传统底蕴,秉持“让学校成为师生的真爱家园、成长的园”的愿景,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真爱教育的办学理念,进一步丰富完善“真爱教育”内涵,打造以“桃花朵朵开,朵朵心怒放”为主题特色校园,确立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桃文化”特色课程框架,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农村小学“桃文化”课程开发的价值分析

(一) “桃文化”课程是国家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桃文化”源远流长,从远古时代起,桃文化就已影响深远。古至民间传说,现至桃花节,它被赋予任何其他一种植物所不曾有的丰富内涵。“桃文化”已是国家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化依托,学生对桃也是非常喜欢。因此,开发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桃文化”,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桃文化”课程开发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

为办好具有求真求善求美的学校,当尊师、勤奋、迎新的学生,做博学、敬业、奉献的教师,构建一个纯真之品、求真之行、真学问、真教学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自然环境中健康成长,学校打造真爱教育工程,并将“桃文化”作为学校的主要灵魂,这也正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

(三) “桃文化”课程实践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桃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能够有效促进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有机整合,学生在参与“桃文化”各项活动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可以发展更多更广泛的能力,从而形成对“桃文化”全方位认知,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农村小学“桃文化”课程体系的建构

(一) “桃文化”课程体系开发的理论依据

1.结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中提出螺旋式课程,即在设置学科结构时应随着年级的提升,按照学生的思维方式来不断地拓展和加深,使学科结构在课程中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1]基于其课程理论观,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进阶式编写为原则确定“桃文化”课程内容、开发“桃文化”校本教材,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他认为教育与生活相辅相成,对学生的教育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而不应该是死书本的教育。[2]这为学校“桃文化”课程的生活化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生活出发,在体验、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基于此,我校结合实际,以结构主义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兴趣,在校内开辟了桃种植基地,着手开发文化桃。借此,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桃文化”课程应运而生。

(二) “桃文化”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

作为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学校不仅拥有丰富的乡土资源,而且很多老师都具有丰富的桃树种植经验,学校桃种植基地的开发和实施已经有较丰富的成果,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围绕“桃文化”,结合立德树人目标,学校从综合实践“考察探究、职业体验、社会服务、设计制作”四个领域整合式规划了“桃文化”特色课程的内容。

一是桃之魂:以考察探究为主题的课程。从桃历史、桃种类、桃产品三个方面分年级开展考察探究活动:低年级的桃诗词,中年级的桃寓意,高年级的桃传说。通过开展系统的考察活动,有效拓宽了学生的乡村文化整合视野,促使学生建立乡村文化归属感。

二是桃之源:以职业体验为主题的课程。从桃的种植、管理和收获三个方面分年级开展职业体验活动:低年级的盆栽、拔草、浇水以及摘果,中年级的播种、施肥、修剪以及疏果、摘袋,高年级的嫁接、病虫害防治以及授粉、套袋。通过职业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劳动快乐的同时,感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三是桃之美:以设计制作为主题的课程。以桃花、叶、枝、果为材料制作变废为宝作品:低年级的粘贴画、中年级的标本制作、高年级的书签制作;另一方面从材料的选择分年级进行“桃文化”主题系列的作品制作:低年级的织布作品,中年级的戳戳乐、衍纸作品,高年级的丝网花、太空泥作品。通过制作,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四是桃之爱:以社会服务为主题的课程。以教师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为契机,分年级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低年级的广告宣传服务、中年级集市上的爱心义卖服务、高年级的关爱孤寡老人服务。将德育融入服务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美德教育。

三、农村小学“桃文化”课程的实施路径

(一)以项目式学习为中心设计课程实践模式

图1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桃文化”课程内容框架

项目式学习是近几年教学研究领域里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尤其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方面,有着重要的使用价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项目学习的实践操作模式,是架构项目学习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桥梁。[3]目前已有学校对课程项目式学习实施模式开展研究,但是针对农村小学的项目化学习还未建构整体实施模式。基于此,为促进“桃文化”课程的有效实施,结合学校地域特色,围绕“桃之魂”“桃之源”“桃之爱”“桃之美”四个课程内容。确立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桃文化”项目式课程实践模式:项目探究式、项目实践式、项目体验式、项目陶冶式。

“桃之魂”课程采用项目探究式教学模式,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资料搜集、采访等方式了解“桃文化”的历史、种类、产品的内容,在探究基础上,学生反思不足。通过开展项目探究式教学活动,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丰富学生的生活,加强学生沟通与合作的能力。

“桃之源”课程采用项目体验式实施模式。“桃文化”课程项目是从桃的种植、管理和收获三方面分年级开展课程,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修剪、嫁接、授粉、疏果、套袋、摘袋等技能,在自主体验中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在活动结束后通过手抄报、统计图、思维导图等不同的形式来汇报自己的成果,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等方式来评价学生在本次项目活动中的表现。

“桃之美”课程采用项目实践式实施模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将自己有关“桃之美”的创意,利用衍纸、太空泥、不织布、戳戳乐等不同材料转化为作品。通过本课程活动的实施,学生在实际操作应用中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桃之爱”课程采用的是陶冶式教学实施模式。学生通过修剪、嫁接、授粉、疏果、套袋、摘袋之后获得劳动成果,用来服务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需要服务的人,在具体的服务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

(二)以进阶式编写为原则开发校本教材

1.课程编写设置

为完善课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面向全体学生,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桃文化”课程的魅力,进而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学校开发了“桃文化”课程教材(见表1)。

表1 “桃文化”课程编写结构

2.编写课程纲要

我们按学校确立的课程主题,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方面分别制定单元和课时课程纲要。课程纲要的设计突出“桃文化”主题特色的层次化。如:在《丝网花》主题中,我们设置的是在学习制作丝网花的基本步骤的基础上,完成“桃花朵朵开”的制作。通过课程纲要的编写,不仅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建设意识,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随着“桃文化”课程的开发和相应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断增强,主动合作、探究意识也逐渐强化。通过动手制作“桃文化”系列作品,充分彰显着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学校的“桃文化”课程开发以立德树人目标有效落实为指针,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综合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在“桃文化”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成了课程开发的最终受益者,“桃文化”课程的特色显著提高。

学校的“桃文化”课程开发与实践虽取得一些成效,但仍处在开发阶段,课程内容、具体的实施环节、课程评价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不断地去研究和改进,进而将立德树人目标充分融入课程中去,让“桃文化”课程的开发更加深入,让学校特色更加鲜明。

猜你喜欢
探究活动学校
“六小”活动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