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 振 房 琨
“黄河滩区迁建”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滩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体现,更是对滩区老百姓关心、对滩区教育关爱的真实例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中心小学就是在“黄河滩区迁建”项目中配建的农村小学。
学校迁建之前,学区所辖的小学分布区域相对分散,学校建设规模小,师资队伍建设呈现结构性失衡、人数偏少的问题,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迁建之后,学校各方面的硬件设施得到明显提升,教师队伍结构优化、专业素养明显提升,老师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研培训和专业提升的项目;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学科活动,为其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有助于学校办学质量提升,从而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落地。
2020年12月29日,学校正式运行。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探索农村学校特色办学之路,确保“滩区迁建”农村学校的整体战略均衡发展摆在全校师生面前。然而,伴随滩区迁建的深入,教育发展面临一些新的问题。
一是红色主题教育课程设置不全面。通过课程的实施,一般实现“导向”“控制”“激发”“评价”等四大功能。学校在设计红色主题教育课程中对“导向”功能的思考更加注重,特别是在宏观的角度,突出“爱国”“爱家”等意识形态指引,而忽略了微观下的行为指导,特别是在小学低龄阶段下的课程目标,忽略了从价值“引导”到具体行为“内化”的关键内容。
二是红色主题教育课堂的连续性不够。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就决定了学校在育人过程中必须提供完整的、持续的育人课堂,进而才能保证育人效果。目前,部分课堂的设计和实施在学校不同年级分配不均,更加侧重于中高年级。同时,课堂在时间轴的安排上经常出现 “空档期”,导致育人效果不佳。
三是红色主题教育课程的融合度不深。随着教育不断的深化改革,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加强调跨学科、全学科之间的教育融合,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课程设计与实施更加趋向于全学科的融合发展。目前,学校的课程设计和实施大多停留在单学科或浅融合的层面,无法将课程育人的效果做到最大化。
四是红色主题教育课程下的活动单一化。活动是课程育人的输出形式之一,虽然学校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能够做到根据课程的内容组织适合学生年级特点的活动,但是关于课程活动的整体设计缺乏系统化、梯队化建设的内容,活动难以支撑课程的内容,无法实现课程育人的最大化。
五是红色主题教育课程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培养不足。培养学生习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教育的目标之一,更是对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具体体现。目前,学校的红色主题教育课程缺乏针对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和课程活动,影响了课程育人目标的实效。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要扎实推进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学校借助区域红色文化背景和当地红色教育资源,将其引入学校课程中,打造了以“红色教育”为主题的“弘毅课程”。
1.落实国家教育政策发展的要求。爱国主义教育是当下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探讨中小学如何开展红色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尤为重要。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为此,学校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管理过程中,深入发掘当地大峰山“信仰如山,一心为民”的革命精神,通过课程建设与实施将革命精神融入师生的血脉,培养师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踏实工作、勤奋学习的校风学风,树立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2.执行课程标准育人发展的需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为此,学校融合课程内容,通过连续的课程体系建构和课程实施成效评价,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为学生成才成人打下坚定的基础。
3.发挥区域资源育人的特色探求。学校地处济南市长清区孝里街道,大峰山革命根据地、山东省老战士革命纪念馆等于此地建立,同时,孝里中心小学的前身是一所军民共建小学——八一希望小学。因此学校以融合周边红色育人资源作为校本课程的根本任务,以研发红色校本教材为基础,通过红色主题教育项目的推进,培养具有爱家、忠孝、勤学、自主、自强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红色主题教育项目开展过程中,以学校“红色主题教育”为引领,通过多方位、多视角、立体化的红色教育设置和文化建设,引导教师和学生正确认知中国红色革命历程和党建发展历程,全面生动地开展红色革命教育。
1.“军事化”主题习惯养成项目。该项目立足培养学生的军事化素养为目标,从学生的习惯养成入手,以“时间”和“空间”为两条习惯养成主线开展课程建设。在时间轴上,学生从早上起床到晚上休息,每个时间段的具体养成任务都详细列表,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在“空间”区域内,学校依据不同的场域类别,分主题进行军事化习惯养成。
2.红色主题全读写项目。红色全读写项目以“红色资源”为基础,培养师生、家长阅读兴趣,提升师生读写能力为主要目标。学校打造了开放式图书馆、“快乐悦读书吧”、阅读走廊等红色阅读空间,从“讲”的角度设立“红色宣讲团”“红色广播站”“校园之声”“班级宣讲团”“情景剧”等项目;从“写”的角度设立“爱上书”文学社、红色主题班报、校刊、教师随笔集等,给师生提供文章交流的平台。
3.“下巴伏击战”融创课程项目。下巴伏击战是以“文人志士”的学生团体力量参战为主,在抗日期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最小代价赢得最大胜利的一次著名的战役,在山东抗日战场乃至全国抗日战场都是奇迹,极大地增强了大峰山区军民抗日的胜利信心,为建立和巩固大峰山抗日根据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成为泰西抗日根据地抗战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以该战斗为资源平台,建构了融合式课程项目研究。
表1 “下巴伏击战”项目研究
该项目是以国家课程中科学学科为依据,在“STEM+”理念下开展的综合性项目课程,通过该项目的推进,培养学生们运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综合实践等多学科知识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学校结合“下巴伏击战”在五年级开设主题研究项目,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习得能力,提升学科素养和红色体验。
4.体验式课程项目。红色自主管理与评价项目是依托“党员先锋队”“红心少年”等队伍建设,加强学校的自主管理与评价项目实施成效。通过设立党员每天的“轮值监督岗”“红心少年”的“五彩袖章”管理团等组织团队,建立“素养银行”,从而构建全校特色课程体验评价体系,让学生参与日常班级管理和校内大型活动的管理,结合评价体系,让他们成为自我成长的主人,进而让学生拥有自主管理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空间。
学校在实施“弘毅”课程过程中,聚焦课堂、课题、课程、活动、文化等方面,建构起多样化的红色教育课程实施路径。
课程是教育教学中从“形”育到“神”育的途径之一。从课程的角度出发,贯通德育要素,形成德育平台,用“平台的思维”整体协同,有效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学校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孝里街道,这里蕴含着丰厚的红色育人资源、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大峰山革命根据地”“老战士革命纪念馆”“二十四孝”之郭巨埋子奉母之地“孝堂山”“齐长城”等这些丰富的育人资源,以及感人至深的育人故事、入心入髓的过往历史,已成为人们世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
图1 “弘毅”课程体系
1.架构“弘毅”课程群
学校构建以红色教育为主题的“弘毅”课程群,并以课程为抓手,探索红色主题教育在各学科教学及德育活动中的落脚点,并将其分解,化整为零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
2.细化“弘毅”课程群
学校根据“弘毅”课程群的初步设计,从“观” “唱”“读”“学”“行”五个维度,细化一至六年级课程育人的“目标”“内容”“措施”“融创学科”“配套活动”“评价”等。从目标设计到过程实施,不仅体现出丰富的教育资源和鲜明的文化特色,而且具有实际操作性,能够有效推进育人目标的达成。其中一至二年级的课程群内容如下所示。
表2 一至二年级“弘毅”课程群建设摘录
从表中的内容可以看出,学校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及规律出发,整合国家课程与红色教育资源,在层次递进的课程体系建构中突显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有效提升了学生理想信念的坚定性。
教学是中心,质量是核心,而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通过课堂,孩子们不仅获取了理论知识的输入,更得到了品质、精神的传承。学校“项目学习共同体”撰写的校本课程就是通过课堂这一主阵地,将过去的红色文化和厚重历史有效地传递到学生的心田,从而播撒红色教育的种子,起到了“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效果。
在具体实践中,孝里街道中心小学以“红色教育展馆”“红色理想长廊”为革命教育阵地,打造了“室内+室外”的全景“红色主题文化课堂”,建构“全员、全时、全景”的多样教育课堂。具体来说,利用每日大课间活动、每周主题班会、周一升国旗仪式等开展全时段“红色主题宣讲课堂”,由校园文化宣讲员、大峰山革命故事宣讲员、“英雄中队”宣讲团等组成了全员全过程参与式宣讲课堂。通过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园文化到革命故事精神的洗礼,以多种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走进当地的革命纪念馆,走进红色教育,在多样化的“红色课堂”中埋下信仰的种子。
问题研究是拓宽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方式之一。孝里街道中心小学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让学生亲自获取信息、发现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推介成果,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碰撞思维之火花,获得快速成长。为此,学校成立项目学习共同体,从“学习共同体”出发,成立相关“小课题研究”,打破教与学的圈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滩区学子尝试承担项目研究的主持人。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活动,利用上门调研、现场勘察、多方查证等研究方法,开展系统的课题研究并形成研究总结。在参与研究过程中接受历史教育,在整理撰写总结过程中进一步地提升认知,理解并感悟红色文化的精神引领价值,达到“课题研究”的育人目标。以五年级学生研究大峰山根据地发生的著名战斗“下巴伏击战”为例。大家从战斗的历史资料收集、战斗过程发展再到战斗沙盘的制作复盘推演,展现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演算、研讨、展示的完整过程,特别是在整个项目的复盘过程中,学校把该项目搬到现实课堂,为他们讲述“下巴伏击战”的来龙去脉,利用自己研究的“如何投掷手榴弹”这一成果,带领其他学生进行手榴弹投掷练习,在训练体能技巧的同时,普及了革命故事;从心理发展需求出发,让学生通过自建“下巴伏击战”沙盘,并进行现场战斗推演,在推演过程中,感知并理解当年战士的心理变化;在语文课上,让学生讲述战争的惊险残酷,往日故事一一浮现在眼前,他们体会到了美好生活来之不易。通过融合多学科知识、开展多学科教育,传承红色信仰精神。
驾言各勇往,实践仍精思。知识的输入和学习,理想信念的雏形与架构都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教育亦是如此。空口说教不如实践躬行,学校要在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去落实育人目标。为此,学校根据“弘毅”课程群的初步设计,从“观”“唱”“读”“学”“行”五个维度,根据一至六年级课程育人的“目标”“内容”“措施”“融创学科”“配套活动”“评价”等方面设计课程活动(如表3所示),使其活动更具操作性,育人更具连贯性。在红色主题教育落实过程中,学生在内心深处端正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了红色信念。
表3 “弘毅”课程群之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统计表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依托弘毅课程,学校从学生自主管理与成长角度出发,设置“五彩袖章”学生自主管理团,培养学生们自我发展的能力。通过深入班级建言献策的方式,通过高年级牵手低年级的形式,让学生们参与到日常的班级、学校以及校内大型活动的管理过程中,在习惯、礼仪、体质、纪律、学习等方面发现问题,在项目实施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水平,促使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