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课程体系的建构

2022-09-20 08:09张绪儒董丽丽
现代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培育育人

■ 张绪儒 董丽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指出:“我国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1]《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提出要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2]

济南市长清大学城实验学校是一所幼、小、初、高全学段贯通式公办学校。学校以“做完整人教育”为办学目标,践行“把不一样的学生培养得更加不一样,让每一个孩子无限接近真实的自我”的教育情怀。学校位于长清大学城12所高校环抱之中,与山东中医药大学,齐鲁工业大学海洋技术科学学院,山东师范大学统计学院、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院等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从不同维度给予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有力支撑。基于此,在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基础上,以济南市长清大学城实验学校为案例,展现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课程的建构,以探索现代学校制度的实现路径。

一、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课程体系建构的研究背景

(一)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课程体系建构,是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明确要求

当今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到2035年,我国要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3]2021年12月,山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创新素养培育为宗旨,全面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资源,系统推进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要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纵向衔接、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横向整合的长效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开发十二年一贯制创新素养课程和“大学——中学”贯通课程。[4]

(二)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课程体系建构,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

创新素养是每个现代公民都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研究发现,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课程的发展呈现以下趋势:课程培养理念方面,从片面追求“教育公平”到兼顾“教育卓越”;课程构建目标方面,从注重全面发展,到“以全面发展为基”兼顾“个体发展需要”;课程构建内容方面,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健全连贯,兼顾突出挑战高阶能力的培养需求;课程实施方面,积极尝试基于“适才教育范式”的多元课程类型;课程评价方面,注重智力水平、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问题发现和解决、研究和演说等创新素养方面的评价。[5]

(三)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课程体系建构,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课程建设,是为高等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奠基的。近年来,长清区以“教育让长清更具魅力”“体育让长清更具活力”的思想理念,全力办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取得显著成绩,但是对标高质量仍处在转变提升的攻坚期。长清区有12所驻地高校,是特有的优势资源,与高校融合发展,培优提质,成为全区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济南市长清大学城实验学校生源以山东师范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等12所高校教职工子女、片区适龄子女为主体。建校五年来,在区综合考核、教学评价、家长满意度、学业成绩等方面一直名列全市高位、全区第一。面对高起点、高标准、高期待、高质量,学校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课程建构,力求打破育人界限,服务学生终身发展和高端成长。

二、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关联性和持续发展性有待增强

教育是一个相互衔接的整体,每个学段都应该“瞻前顾后”,要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在综合能力发展过程中,需要立足实际,促进学前、小学与中学,中学与大学不同学段的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课程的协调与统整。

(二)课程实施与课堂教学需要进一步结合

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要运用“内容系统化、评价一致化、成长协同化”理念建设幼小初高相衔接的整体化课程目标与内容体系,使各学段形成科学、连贯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机制。课堂理念决定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指向育人目标,要做慢教育,而课堂教学尤其是必修课程却往往因为应试压力,不得不追求当堂效益。应以课堂变革推进课程实施效果,使课堂教学成为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的主阵地。

(三)单一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充分满足学生个别化成长与学习需求

要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6]而常规教学以单一课堂教学模式为主,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多样化成长需求。因此,需要依据学校育人目标、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高校等资源来开发特色课程,尤其是结合高校的学术优势,完善各方融合育人资源和机制,用可供选择的创新人才培育课程,以及系统设计的教学研究与培训,扎实推进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的课程体系建构势在必行,因此,济南市长清大学城实验学校积极探索,建立相贯通的拔尖创新人才的课程系统;丰富课程开发,提供多元化可选择的课程,拓展“五育融合”的途径。不断完善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横向整合、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纵向衔接。高度重视科学、实验、信息科技等课程的实施,同时满足艺术、体育、中医药等拔尖创新人才的个性发展需求,鼓励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特长与个性深度培育,尊重智力和特长的差异性、多样性。

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课程体系的建构

本案例的独特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在于,作为一所全学段贯通式学校,济南市长清大学城实验学校围绕“做完整人教育”,以系统、连续、完整的学制模式,通过贯通性的育人文化、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创新,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变革,提升教育效能、提高教育质量,主动探索现代学校制度的实现路径。

(一)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课程体系的内涵

首先是完整人教育。“完整人”不是指完美的人,而是指全面而有个性;“完整人教育”是指全面发展下的个性长板教育,包括群体完整和个体完整两个方面的教育。群体完整强调为社会培养完整人;个体完整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挖掘,尊重个体发展需求,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尊严、价值、幸福和创造力。从课程建设、教育生态等方面,探索以生命发展的完整性、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教育过程完整性实现拔尖创新人才育人价值的最优化。

其次是拔尖创新人才。大学城实验学校以培养“全面而有个性”的完整学生为育人目标,从“内心充盈、人格健全、思想独立、精神高贵”四个维度,以及“有艺体爱好,有求知兴趣,有良好人际;有责任心,有包容心,有爱心;有观点,有思想,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有整洁的习惯,有阅读的习惯,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12个着力点为学生成长赋能,助力学生终身发展。

再次是一贯制。即将幼、小、初、高全学段打通,制定相互衔接的培养计划,通过系统连贯的课程体系建设打破不同学段间壁垒,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品质,不断提高学生自我认同感,提供一体化设计的系统课程。以核心课程建设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方位发展和整体有效衔接。

(二)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课程体系设计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新时代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立足不同类型、不同学段教育的特点,整体谋划、分类设计、一体推进。”[3]学校把15年的学习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学段校园文化建设一体化设计,由清华大学设计院负责学校方案,突出“做完整人教育”的办学目标;全学段教育资源加深整合,贯通式的《论语》课程、升国旗德育课程、实验课程、研学课程、信息学奥赛课程、海洋文化教育课程等日益发挥完整人教育的强大力量;全学段人才贯通培养,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水平和成长需求,形成包括目标、内容、实施方式、评价体系在内的完整教育链条,初步构建起一体化协同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

1.课程目标一贯制

正如柏拉图所说:“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学校以“做完整人教育”为办学目标,以“内心充盈、人格健全、思想独立、精神高贵”为育人方向,以理解、接纳、尊重和陪伴,让学生的心灵转向真、转向善、转向美,转向自由、幸福、独立和完整。

学校以四个维度12个着力点为课程总目标,突出“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在总目标下,又将目标细化成指向性更强、更为明确的20种能力、素养和意识。如右图1所示。

图1 学校课程目标体系

(1)培养学生六种发展能力:审美鉴赏力、沟通协调力、自主发展力、合作决策力、文化理解力和创新实践力;

(2)培养学生七种关键素养:传统文化素养、健康素养、阅读素养、公民素养、艺术素养、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

(3)培养学生七种成长意识:安全意识、协作意识、审美意识、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

学校贴近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生命觉醒的程度,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整体设计课程目标、系统推进实施。比如实验课程,以小学段低年级“现象引兴趣”,小学段高年级“现象引思考”,初中段“现象引知识”,高中段“现象引本质”的一体化设计理念,制定小学教师跟进操作、初中教师具体分解、高中教师牵头方案的一贯式实验课程。

再比如,依据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学校海洋文化教育的意见》,学校积极开发一贯式海洋文化教育课程,遵循海洋文化内涵和学生认知规律,整体规划、系统实施、循序渐进,建立连贯的、逻辑自洽的海洋文化教育课程体系,为培育“知海、爱海、卫海、强海”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海洋强国强省建设服务奠基。如表1所示。

表1 海洋文化教育课程规划

双高篇向海遨游:海洋科技研学课程与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海洋技术科学学部等联合育人,科技研学、经历体验、协作发展,培养学生海洋综合素养成长力。

2.课程内容主题化

学校课程观是“育人目标决定课程体系”“学生差异决定课程指向”“课堂理念决定课程实施”“课堂变革决定课程效果”;课程原则为“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层级化、三级课程一体化”。

学校不断探索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融合育人功能,以提高对国家课程的执行力为目标,以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教师教育教学素养的个体差异和学生发展的个性要求为依托,着眼立德树人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对国家课程结构、内容、评价进一步进行整合,通过细化、优化和显性化发展,使国家课程理想与学校文化实现双向建构。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建构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框架,整体实施和推进“《论语》课程”“钢琴课程”“读书课程”“升国旗德育课程”“劳动美课程”“科技课程”“研学课程”“行健课程”“一贯式实验课程”“海洋文化教育课程”等校本课程,拓宽学生成长格局。如图2所示。

图2 学校校本课程体系

比如,学校以《论语》课程扎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2019年,按照学段衔接,立足教学实际,将《论语》课程内容一体化设计为小学段36课时、初中段36课时、高中段9课时,共计81课时。每课时一个主题,力求纵向有机衔接、横向协同配合。2021年起,学校与山东中医药大学联合育人筹建“中医少年班”,创新中医拔尖人才培养模式。《论语》课程为提高学生古籍阅读水平,丰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涵育“仁和精诚”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念,铸造拔尖创新人才的完整人格打下坚实基础。以初中段为例,见图3 所示。[7]

图3 初中段《论语》课程36个主题设计

四、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课程体系的实施路径

“一个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必定是系统性受到高度重视、差异性得到应有尊重、个性得到极大张扬的总体样态。”[8]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课程体系的实施路径,体现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一致,自主、选择、多元并举,管理与评价统一的特点。

虽然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推行了十几年,但是还有一些高校在财务管理体系上面不能与时俱进,在观念上仍停留在传统的阶段。在新的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应长远发展考虑,充分认识我国进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意义及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优越性,注重财务管理体系的重新构建,加强财务管理人员对新政策的学习,提升专业实践操作,从而对国库集中支付流程有很好的掌握。此外,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宣传力度,引导高校在工作上的协调和配合,共同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课程实施的机制建设

基于国家课程标准、育人目标和学生个性化需求,学校在忠实执行国家课程和开发实施拔尖创新人才课程之间寻找平衡点,遵循价值统摄、整体协同、关注技术、调适整合的原则,关注是否达成学生学业质量标准,是否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合力。

1.以“五育融合”统领课程管理

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道德认识、道德实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四个维度,指向“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目标;依托“知识储备、方法技能、思维创造、问题解决”四个维度,将物化的智力成果同主观的认知提升相结合;依托“体质健康、技能训练、终身体育、体育精神”,将身心合一、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相结合;依托“欣赏美、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将以美求真、以美化人与审美创造相结合;依托“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劳动创造”,将劳动体验与迎接未来、树德增智、育美创新等综合育人价值相结合。

全学段、全过程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课程体系实施指向课程育人本质,整体推进、融合育人,同时突显课程各自的优势价值。比如一贯式实验课程,学校对物、化、生国家课程中的30个经典实验进行一贯式设计、系列化发展。以“光的折射”实验设计为例:

小学一至三年级“现象——兴趣”:筷子变弯。

小学四至六年级“现象——思考”:写下自己的真实思考。

初中七至九年级“现象——知识”:能画出光路图,能解释理解。

2.以跨学科协同发展促进“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

课程是服务学生生命成长的载体。其核心育人功能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方向和灵魂。《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以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9]据此,学校不断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课程建设,以跨学科协同化发展,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

比如,音乐对创新人才培养有独特的涵育功能,学校以专职钢琴教师把钢琴课程纳入小学生必修素养课程,中学生为选修,配有专门的电钢教室,2架演奏级三角琴、19架教学琴,20个独立的标准钢琴房,钢琴课程与音乐、文学、数学、表演结合起来,充分满足有艺术潜能孩子的成长需求。又如,海洋文化教育课程与研学课程融合,“澳大利亚研学”“浙江大学深度研学”“欧洲研学”等;与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海洋技术科学学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海洋科学与技术国际创新中心,签署《共同推进海洋科技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联合育人合作协议》,作为“海洋科技实验校”,探索结合其海洋声学监测与探测、海洋光学重点实验室、海洋遥感与GIS方向等培育拔尖创新人才成长。

(二)课堂变革推进课程实施效果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佐藤学也认为,所谓“学习”,就是跟客观世界、跟他人、跟自身的多维互动与对话。学校以基于证据的课堂观察为支撑,构建以“思维的动”为核心,以“主观意识的积极主动、动态学习场的营造与生成”为特征的课堂模型,引领师生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培养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推进课程实施效果。

各学科核心素养都对学生思维“动”起来有清晰指向。如语文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数学素养“逻辑推理”“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物理的“科学思维”,化学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信息技术的“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等,都指向学生的思维要动起来。学校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新课标精神,基于大量的课堂教学观摩和实践,找出核心素养下教学过程的共同规律,提炼出共同要素,以简单、可操作的核心数据为支撑进行课堂观察,以教师维度观评课量表、学生维度评教评学量表、学科素养维度分解观评课量表等为载体,关注师生行为数据收集,对课堂进行定量分析,对“量表群”数据进行关联性分析,达成学校“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管理和课程管理目的,突破经验教研、零散教研的弊端,发挥基于证据的课堂观察带来的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管理功能。量表开发同时将学生纵向学习的全过程与横向发展的全要素整合起来,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学习。

(三)推进适才教育范式

基于“适才教育范式”理念,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课程的系统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与山东中医药大学密切合作,借助两校毗邻优势,开设“中医少年班”,实施中医药人才早期培养;与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海洋技术科学学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海洋科学与技术国际创新中心合作,开展海洋文化教育课程建设;与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女子学院等高校联合开展“大美育”课程研究,点对点实施“浸润行动计划”;建设室内田径场,满足四季训练需求,配备一流师资,开展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课程的实践探索,等等。

深化科技课程等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课程实施。针对未来发展,学校科技课程设置四类:感知探索篇,面向全体,是所有学生的入学必修课,由学生亲自操作,动脑动手,发现其中奥妙,掌握其中原理;创新创造篇,面向对发明创造感兴趣的学生,包含无人机、3D打印、机械臂、激光雕刻等,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设计、创新与创造能力;素养提升篇,涉及学校广播电视台及录音棚,锻炼学生整体设计与规划表达能力;终极挑战篇,针对学有余力且在信息技术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特聘信息学奥赛金牌教练开设信息学奥赛课程,为全学段在计算机方面有才华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也为国家培养选拔优秀信息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全面助推素质教育,满足家长、社区对优质教育的期待和需求,为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提供了可复制的国家课程理想与学校文化双向建构的具体经验。学校信息学奥赛项目、科技创新项目崭露头角。在2021年由CCF主办的CSP-J/S非专业级软件能力认证中,9名学生获得省一、二等奖成绩;在2021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NOIP2021)中,2人获初中组全国一等奖,3人获高中组全国二等奖;在第十七届市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中,小学部3名学生获得全市一等奖;第三十五届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4人荣获初中组一、二等奖,1人荣获浪潮科技创新特别奖。体育人才一贯式早期培养,在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学校获得团体总分第二名,两人5次打破3项区最高纪录,获得8个单项第一名。推进《论语》课程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拔尖创新人才的人格培养,学校荣获山东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参加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省教育厅主办的“2021年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赛”,学生荣获“十佳双语传诵人”。《中国教育报》刊发文章点赞文化治校;省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山东省首次调研基础教育第一站莅临学校,充分肯定学校高品质、高质量办学。

(四)优化学生发展评价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以立德树人为主线,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10]

1.借力市教研院增值评价

2019年起,学校参加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增值评价研究。2020年,对秋季入学全体初一年级学生,跟踪研究初中三年的学科核心素养、品德发展及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增值发展状况。

2.探索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长板的发展评价

学校突出对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长板的发展性评价,创设自主评估量化的指标体系,丰富学生成长发展的显性化评价策略。树立创新素养导向的学生发展观和成才观,表现性评价与交流式评价结合,动态更新创新素养观测点、评价要素和评价标准。突出评价主体的多元和互动。以学生为评价主体,同时组织教师参与,邀请家长或其他社会人士参与。突出对学生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正确的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评价,持续追踪记录和评估;同时注重对个性长板的项目评价。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培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