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俊
衢州市中医医院 浙江 衢州 324000
笔者以温通汤合耳穴压豆治疗气滞血瘀兼寒凝型原发性痛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观察66例患者均为我院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门诊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中年龄最小16岁,最大24岁,平均(19.42±1.98)岁;病程2个月~4年,平均(1.98±0.99)年。观察组中年龄最小17岁,最大23岁,平均(20.23±2.01)岁;病程2个月~5年,平均(2.08±0.9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①符合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②参照《中医妇科学》中痛经辨证分型属于气滞血瘀兼寒凝;③年龄16~25岁;④患者及家属对该临床研究内容知晓并自愿参加。
1.3 排除标准:①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等引起的继发性痛经;②月经周期不规律者;③半年内使用过避孕药者;④由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腹痛者;⑤有妇科炎症或妇科手术史者;⑥妊娠或正准备妊娠的妇女、哺乳期妇女;⑦过敏体质者,对耳穴贴压所使用的胶布或王不留行籽、油菜籽等过敏者,以及耳朵表面皮肤有炎症或冻伤者,应禁用本法;⑧伴心、脑、肝、肾及内分泌系统等严重疾病者。患有严重器质性病变和伴有高度贫血者不宜进行,对严重心脏病、高血压患者不宜行强刺激法。
2.1 观察组:予以中药内服合耳穴压豆。①中药内服温通汤,组成:香附、木香、郁金、生蒲黄、五灵脂、乌药、小茴香各10g,延胡索、益母草、泽兰各15g,红花7g。随症加味:痛时呕吐、便溏者,加陈皮、姜半夏各7g,茯苓15g,炒白术10g;痛时气短乏力明显者,加党参、黄芪各15g,补气健脾;痛时伴腰骶酸痛者,加桑寄生、杜仲各10g。服用时间:于月经来前3~4天服用,直至月经来潮,到痛经现象消失时止。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②耳穴压豆:主穴选择子宫、交感、内分泌、神门、肾、肝、上屏尖。将王不留行籽高压消毒后,在0.5cm×0.5cm胶布中间固定,探针找准穴位,用75%乙醇消毒耳郭,将药丸对准耳穴贴压,然后按压,使患者有酸、麻、发热、胀痛之感为止,每穴按压1~2min,每日按压6~10次,两耳交替。每3天换贴1次。指导患者自行按压穴位,按压时动作要轻,以免损伤局部皮肤。经前3~4天开始,治疗至月经干净为止,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2.2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药治疗。月经来潮的第1天,每次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0.3g,每天用药2次。症状发作时口服,痛止停服。
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1 观察指标:①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后,患者痛经、腰痛等症状均完全消失,停药3个月后病情未复发,为治愈;患者痛经症状明显减轻,停药后能坚持工作,为显效;症状有所减轻,在服药的情况下,可坚持工作,为有效;症状未改善,甚则加重,为无效。②疼痛改善情况: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2个月及3个月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的痛经程度进行评价,指导患者以痛经时主观感受为依据进行评分,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10分为剧烈疼痛且难以忍受。③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按照无(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的标准对患者经量大、乳房胀痛、肛门疼痛、腰骶酸痛、心烦口苦以及月经有血块等症候进行评分,患者得分越高,则表明其病情越严重。
3.2 统计学方法: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进行。计数资料的描述用(%),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说明有统计学差异。
3.3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3.4 两组疼痛改善情况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治疗3个月2.22±1.02#4.68±1.12例数33 33治疗前6.14±1.45 6.13±1.52治疗1个月5.42±1.39 5.68±1.54治疗2个月3.32±1.23#5.12±1.29
3.5 两组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治疗3个月6.02±3.80#11.08±4.26例数33 33治疗前13.84±3.57 13.81±3.50治疗1个月11.89±3.40 12.14±3.07治疗2个月8.79±4.02#12.01±4.68
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主要病机分为虚、实两类。实者多因寒湿凝滞、气滞血瘀、湿热下注,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冲任受阻,所谓“不通则痛”,临床多表现为实证。虚证多因肝肾亏损、气血虚弱、冲任血虚,胞脉失养,是为“不荣则痛”,临床多表现为虚证[1]。在笔者的多年临床实践中,以气滞血瘀兼寒凝型较为常见,此类型的痛经是由于患者贪凉饮冷、冒雨涉水、居处寒湿、寒邪内伏等原因导致寒则收引,致使气滞血凝,从而导致患者的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患者表现出小腹疼痛、乳房发胀、月经量少、畏寒肢冷等症状。
本病伴随月经周期而发,与经期及经期前后特殊生理状态有关。未行经期间,由于冲任气血平和,致病因素尚不足以引起冲任、子宫气血瘀滞或不足,故平时不发生疼痛。经期前后,血海由满盈而泄溢,气血由盛实而骤虚,子宫、冲任气血变化较平时急剧,易受致病因素干扰,加之体质因素的影响,导致子宫、冲任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不通或不荣而痛。经净后子宫、冲任气血渐复,疼痛自止。但若病因未除,身体状况未获改善,则下次月经来潮,疼痛又复发。因此,笔者使用温通汤合耳穴压豆治疗的时机是患者于月经来前3~4天,直至月经来潮、痛经现象消失为止。
目前西医治疗原发性痛经经常用非甾体抗炎药,虽可以控制疼痛症状,但容易产生依赖性,长期服用会加重消化系统负担[2]。笔者所用温通汤系早年跟师衢州市
名中医朱慧萍老师抄方所得,并根据朱老师的经验和自己的临床体会化裁而来。方中香附、延胡索、木香、郁金理气止痛;生蒲黄、五灵脂、益母草、红花、泽兰活血化瘀;乌药、小茴香温肾散寒。其中,木香和郁金组成颠倒木金散,郁金辛苦,辛能行气,苦能泄闭,且又入血分,能行气解郁,活血止痛,木香味辛性温,辛散温通,行气止痛,两者相须配伍,使气行郁解,肝气得舒,气机得畅;如气郁痛者,应倍木香,用量加至15g;如血郁痛者,应倍郁金,用量加至15g。生蒲黄和五灵脂组成失笑散,以活血化瘀,散结止痛。全方共用,达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之功。耳与十二经脉联系密切,又与五脏六腑有生理功能上的联系。对耳穴子宫进行按压刺激,以调理气血,行气止痛;内分泌可调节内分泌系统各器官的功能;交感能解痉止痛;神门具有镇静、镇痛的作用;肾在原发性痛经时取之,以补肾气,调冲任;肝能疏理肝气,通络止痛;上耳屏尖为经验用穴,可行气活血,化瘀止痛。诸耳穴配伍,共奏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之效。观察结果表明,温通汤合耳穴压豆治疗该病,效果确切,可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值得临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