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 何炬
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荆州技师学院 湖北荆州 434020
MOOC作为一种针对大众的、全新的在线开放教学方式,而我国在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推动下,从2013年起步,到2020年我国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共上线慕课数量超过3.4万门,学习人数达5.4亿人次。
尽管MOOC的发展如火如荼,但在这股热潮的背后也应看到,已上线的课程中,绝大多数为基于行为主义的讲授型慕课(xMOOC)。这种类型的慕课相对缺少深层次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难以让学生感受到高校的文化氛围。因此,与传统的线下课堂讲授相比,在对学生知识的建构上并无优势。同时,由于注册无门槛、学习少约束,课程的低完成率成为其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教师们开始不断探索、实践着MOOC加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法是将线上学习与线下面授相结合的教学法,它突破了学生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其在学习时间上不再局限于与教师的教学同步,学习的空间也延展到了“线上+线下”。在教室之外,学生可以随时通过MOOCs进行知识的自主学习;在教室之内,通过讨论、展示、测评等翻转课堂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他们对重难点内容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问题的求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
当前,各大MOOC平台所提供的在线课程的学习资源都愈来愈丰富,除了基本的视频课程外,还有配套的课件、思维导图以及延伸阅读资料、推荐学习书目等,互动讨论区里也常提供各类学习资源。通常,高校的公共选修课并不会为学生指定教材,许多选课学生苦于学习资料的匮乏,难以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形成对课程的整体认识,学到的往往是碎片化的知识。而混合式教学法引入了线上MOOC资源,能有效改善这种状况。
此外,公选课的学生来自不同院系和专业,其各自的课余时间和相关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等均存在较大差异。采用混合式教学法能让学生以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展开学习,不用局限在教室里,所有人按同一进度学习。可重复播放的课程视频也更方便学生课后的复习与巩固,这种弹性的学习方式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自由度。
约翰·斯威勒提出的认知负荷理论假设人类的认知结构是由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所组成,长时记忆中的图式是一种知识框架,图式的构建能降低工作记忆的负荷。
学生在学习时,内部认知负荷取决于所要学习的材料的难度与学习者的专业知识之间的交互。由学习材料的难度所产生的内部认知负荷无法降低,但混合式教学法却可以降低学习者本身及其内在因素所带来的内部认知负荷。因为,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MOOC上的教学视频并学习了相关资料后,能获得一部分先验知识并在头脑中形成与该学习内容相关的图式,存储于长时记忆中。这样,在线下课堂要深入掌握重难点知识时,就能获得更大限度的工作记忆空间,从而降低了他们的内部认知负荷。对许多跨专业选课的学生来说,学得更为轻松,这样将会增强他们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线下公选课,由于选课规模较大,受限于精力和手段,教师往往趋向于结合学生的出勤状况,以课程论文、期末考试等方式来对最终的学习结果进行简单评价。MOOC的课程虽然评价方式更为多元,但其纯线上的评价方式,使得监督困难,学生会不按规定考试,效果也不理想。而若采用混合式教学法,可将线上和线下的考核结合起来,既有过程性考核,又有终结性考核。借助于先进的技术手段,还可实现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的三结合,从而真正构建起多元且有效的评价体系。
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以分为六类,分别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记忆和理解为低阶目标,高阶目标则包含了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低阶目标是高阶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在传统的公选课讲授式教学中,由于学时所限且学生缺乏先验知识,更多的是训练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难以涉及高阶的学习。而采用混合式教学法,低阶的教学目标可在课前的线上学习中完成,课中通过课堂展示、研讨或分组完成项目等方式,可帮助学生将知识进一步内化,培养起他们的应用、分析和综合的能力,通过教师点评与学生互评也能培养起学生的评价能力,促进高阶学习的发生。
将混合式教学法引入公共选修课虽有其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但在应用过程中也会带来一些新问题需要解决:
考虑到大规模在线开放的特点,MOOC课程的开课方为了推广自己的课程,吸引更多的学生选修,在课程介绍中都会将课程的适用人群定位得十分宽泛。如某财会类MOOC的课程介绍就是“内容适合本科生、会计(审计)专业硕士研究生,以及经济管理干部,特别是从事会计和财务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会计专业教师和自学者观看和参考”。这样宽泛的定位必然使得课程缺少针对性。因此,除非是开课教师自建的MOOC,否则,要挑选到真正适配于公共选修课的MOOC资源,还需要授课教师的多方比较与考查。
从上学开始,学生们的学习一直都习惯于“先教后学”的方式。但基于MOOCs的混合式教学则是一种“先学后教”的方式。学生需要先在课前进行MOOC视频的学习并完成相应的章节练习,以实现对基本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而在后续的翻转课堂上,教师才会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应用、分析与综合等,来实现知识的内化。很多学生的学习理念与习惯一时难以转变,若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适应不了,则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减弱,无法与老师配合达到预期的混合式教学效果。
当前大学生受实用主义影响,多有必修课是核心、选修课是边缘的观念。至于公共选修课,相较专业选修课则更加边缘化。为此,学生不肯在公选课上用太多时间,多数学生只追求付出很少拿到学分就好。学生对课程不重视,也使得他们很难保证课堂之外的学习时间。不少学生会在考试前突击听视频课和完成作业,学习的效果不理想。
线下翻转课堂的核心是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学生是“主角”,是互动过程中问题的解决者、解释者,教师则是“配角”,是互动过程中的引导者、助产者。因此,翻转课堂的桌椅布置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以方便小组讨论的可移动拼接的同心圆式桌椅布置为佳,不宜沿用传统的固定学生座椅的讲桌式教室布置。但由于各高校目前的教室陈设仍是以传统布置为主,且公选课的选课规模通常较大,多的能达到上百人,因此受限于学校的教室硬件条件和选课规模,很难实现理想的教室布置。而这也会直接影响到翻转课堂的气氛与互动表现。
笔者从2018年开始在长江大学开设“市场营销学”的公选课,至今已采用混合式教学法进行了7轮教学。在对最近两学期的选课学生展开的问卷调查中,共取得196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4.2%的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感到非常适应和满意,49.5%的学生从一开始的不太适应到后面进入状态,整体上对我们的教学改革较为认可。同时,认为混合式教学优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同学占比高达79.6%,绝大部分学生都非常乐意将本课程推荐给其他的同学选修。
对教学改革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为更好解决前述问题,在多轮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课后反思以及与学生、教学管理部门的持续沟通与交流,总结出以下一些改进措施:
在决定采用混合式教学法前,授课教师如果没有自建MOOC,则需要在各大MOOC平台上挑选出最符合自身需要的课程资源。以“市场营销学”为例,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在课时的安排上有48学时、32学时和20学时的区分。相应地,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也不同。因此,能否挑选到适配的MOOC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统计了本门公选课学生的专业背景后,笔者发现来自理、工、农学类专业的学生占比高达60%以上。这些学生均没有太多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储备,思维模式也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差异较大。因此,最终选择的线上课程难度适中,偏重于帮助学生构建基本的知识框架体系,同时提供丰富的现实案例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近年来MOOC的快速普及让学生对线上课程的学习更加熟悉,在技术上已不存在太多障碍,但对于混合式教学所带来的学习理念和方式的转变,还是较为陌生和不解。教学改革的效果最终取决于“教”与“学”这两大核心。教师作为教改的倡导者和实施者,对各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已较为熟悉。但学生作为教改的接受者,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些新的学习理念与方法,势必无法有效配合教学改革的实施。因此,教师和学生首次讲课时,应向学生介绍混合式教学法的特点及其意义,并对课程的学习方法和要求进行详细说明。只有学生在反思过自己以往的学习方法并真正接纳了新的学习观念后,才能够主动调适,积极适应公选课的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法需要学生在课前学习相关章节的视频内容并完成线上配套的习题或小测验。如果学生未按要求在课前进行学习,则无法保证线下课的翻转效果。因此,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手段督促学生。考虑到教师的工作量,可设置一名学生助教,给予其在慕课平台上对该门课程的管理权限,帮助教师在后台实时查看学生们的学习进度,并及时通过邮件、QQ、微信等方式进行提醒。实践表明,在有人督促的情况下,大多数学生的课前学习都能按时完成。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愿受其教”。只有使学生更亲近教师,教师才有可能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不断调适自己的教学方式,吸引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场教学改革中来。为此,教师一定要做好第一次线下课的“破冰”工作,可以利用一些小游戏,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完成教师的自我介绍、课程的“推销”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认识。“破冰”工作做得好,后续项目小组的组建也会顺利得多。除了线下课堂的交流,教师也要善于利用组建的课程QQ群、微信群等社交工具来与学生保持实时的互动与交流。教师在课程群里除了发布通知、发送学习资料及在线答疑外,为实现更多的交流,还可不时引出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学生们也普遍感兴趣的话题,引发群内讨论。对一些表现积极的学生还可给予“红包”奖励。
许多刚开始接触翻转课堂的学生都不太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展示和讨论中来。综合近两期的调查结果,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还没有习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知道要怎样去向大家分享和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二是缺少自信,对要分享或展示的内容没有底气或是不敢上讲台;三是因为功课比较紧,不愿花时间去准备。
针对前两种原因,教师应用赏识教育的方式去鼓励他们。每次布置完任务后,要保持与学生的密切联系,对他们准备在下次课上分享的内容先课下进行一些探讨和点拨,使学生心里更有底。对于那些敢于当众展示的学生,不管其表现如何,都应给予高度的肯定。即便学生分享的内容中有错漏之处,也无须直接指正,应巧妙地引导大家去进一步思考,让学生们自己讨论出正确的结论。针对第三种原因,建议教师可采用一些分数激励的手段。比如,只要主动参与课堂展示与分享就可在期末总评中给予一定的加分等。实践证明,这种激励措施还是有一定的激发效果。仅仅出于学分的考虑,也会有部分学生试着加入。而一旦这种尝试获得了来自自身和外界的正向反馈,便可能使他们真正感受到翻转课堂的魅力而愿意再次尝试。
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争取到校方的支持非常重要。混合式教学改革最好由学校教务部门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学校的智慧教室建设,对申请混合式教改的课程,从学校硬件设施的实际出发,设置合适的课堂规模。在政策支持方面,一是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给予教师一定的自主权,以便其结合线上课程的考核设置,自主决定多元考核体系中各类考核所占的比重;二是在教师工作量的认定上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教师在混合式教学中所付出的精力远超传统的线下教学,因此,应将线下课时量乘以一定系数(1.5~3倍)来计算工作量。否则,仅凭老师单方面的教学热情是不足以维系和推进整个教学方式改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