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性体育公园绿地健身设施建设研究
——基于石家庄市公园休闲体育设施的调查

2022-09-20 02:54霍莘荑
科技风 2022年23期
关键词:健身器材绿地器材

霍莘荑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 100089

既享体育运动的魅力,又可览自然的生态之美,是居民日常休闲体育与公园空间相结合的时代要求。国内学者认为公园绿地的价值体现在地域性自然、生态之美和社会价值三方面,西方学者注重对美学、环境和社会三个领域的价值追求,两者都认为社会价值是公园的重要价值,具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公益性和普惠性是其本质特征。人们趋于寻求通过体育运动来增进健康、缓解压力、度过余暇,认为在公园运动更给力,这是其他城市设施无法替代的。体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类健康生活,而不是仅证明人类极限。然而城市人口密度大、用地稀缺,居民的休闲运动需求与公园可提供的体育健身运动场地不可无限拓展相互制约,体育用地的不足与居民期待公园提供多元化、高质量健身运动设施的矛盾进一步凸显。伴随老龄化休闲需求的加剧和学生大规模的课闲运动需求集中释放,公园建设和管理面临新挑战和新机遇,更是倒逼公园绿地建设融合休闲体育的新节点。本文通过分析公园绿地空间供给分异和使用需求分异的具体表现和特征,从认知理念、政策制度、规划建设等多角度探索应对策略,为实现公园健身设施的效率探索路径。

一、休闲体育发展的时代背景

公园里出现游乐场地、活动场地及其他运动设施以及后来以运动游憩为主题的公园,其总体趋势与人民生活水平密切相关,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了要建设人民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中国的普惠性体育设施建设是在“体育强国”的推动、老龄化加速至重度老龄化、学生群体“双减”以及可预见的区域空城化趋势等背景下开展的。2021年底出台的《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及当代人类健康的危机和现代休闲体育理念的兴起,公园绿地成为休闲体育建设管理新方向和承载休闲体育的新载体。

湿地公园是城市的“海绵体”,历史名园是文化遗存的“收藏夹”,空旷的广场和绿地是防灾避险的重要基础设施,绿道是健身锻炼的新形态,各种类型的城市公共空间均有其独特的公共功能,是承载休闲体育最便捷、最优美、最生态的场地。我国现阶段城市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布局与人口总量、结构和变动趋势还不相适应。随着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转型和重组,公园绿地随之显现出非均衡的空间供给和不平衡使用需求两大矛盾,城市空间的演化呈现出异质化的空间秩序,由于体育公园的覆盖范围和具体建设内容由各地政府自行规划和实施,其面积、服务半径、健身设施类型和标准、健身步道长度和宽度、运动场地数量等方面标准都不相同。但休闲体育运动却是向大型化、大众化迅猛发展,且需求迫切,需要足够的空间环境相匹配,还要保证对公园绿地的环境影响降到最低。

二、健身器材设施的分类

综合石家庄公园现状健身设施建设,将现有健身设施分成三类如下:

(一)竞技类

竞技类是指以竞技为目的的运动类项目,如各类比赛项目,如乒乓球、篮球、羽毛球、足球、网球、跳远、门球、骑车等活动,以球类项目居多。

(二)锻炼类

锻炼类是指日常的健身运动和锻炼类项目,如太极拳、健美操、舞剑、舞蹈、慢跑、广场舞、团队健步走等活动,此类项目的活动场地相对固定。

(三)休闲类

休闲类强调休闲性,如游泳、登山、钓鱼、棋牌、儿童秋千、溜冰、轮滑、沙坑、抖空竹、划船等活动。另外,有两项特殊的场地。一是位于城市中心区域不对公众开放的高尔夫球场,二是西环公园为省运动会建设了轮滑赛场,赛后免费对公众开放。

三、项目的调研方法

自2020年6月始,进行石家庄市区1万平方米以上共74处公园绿地(包括面积超过3平方千米的大型滨河带状绿地4项)的现有健身运动场地实地调研分析,数据采集主要采用公园监控、GIS、高德地图、问卷调查、现场访谈和无人机摄像采集数据相结合的方式。分类梳理登记现状健身器材,综合考察居民日常休闲体育健身内容、健身行为、设施利用情况(包括利用时段、使用人群、健身器材的利用频度)和设施分布特点及分布方式,季节性和节假日与日常所关联的周期性特点,场地舒适性以及存在的安全隐患等。

四、公园绿地体育设施调研

居民的健身意识、自然意识、环境意识和多元文化意识逐渐加强,休闲方式已不满足于趋同他人。公园现有健身器材无法替代休闲体育运动,体育生活化、个性化、多样化、自然化彰显了人们追求休闲兴趣的广泛性。提升以适应文化娱乐及体育运动需求,加快城市“10分钟健身圈”能级配套建设,以及建设与区域空间结构相适应的健身项目同等重要。通过调研总结,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场地内的项目结构不合理,运动相互干扰问题突出

一是绝大多数公园都能提供可供晨晚跑步、广场舞、太极拳等运动的运动场地以及健身器材场地,休闲体育运动的器材数量与公园绿地的面积相比占比极低,可开发利用运动空间和具有体系性的体育公园建设还处于较低水平。如现有74个公园的球类场地仅78块,其中乒乓球、篮球、羽毛球占全部球场的87.2%,足球场仅10块,其他适应广大群众需求的体育项目的场地则严重缺乏,还表现为中心城区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二是休闲健身动、静不分,不同方式的运动相互干扰,为线性运动与靠近健步走道路的成片设施间存在干扰,器材片区内部的干扰问题也同样突出。

(二)健身器材场地的舒适性不佳,庇荫和安全影响服务时长

一是健身场地日间缺乏树荫庇护和音乐助力。二是缺乏运动中和运动后的休息场地,健身场地内部空间缺乏分区、绿化和座椅,场地周边缺少可供休闲观赏的庇护设施等。三是场地内缺乏直饮水配套设施。四是场地距公共厕所偏远,如厕不便,厕所的“平安细胞功能”很难发挥。五是地面大部分为硬性材料,缺乏安全保障,场地夜间照度不够。六是室外竞技类球场的地面耐用性不高,由于日晒雨淋和高频率运动损耗,远低于设计寿命。七是健身器材所在的区域非独立成区,片区内部设施间距太近互扰,运动私密性得不到保障等。八是幼龄、老龄两端健身服务被忽视,缺乏单独为女性服务的休闲体育设施。九是一些新型健身设施由太阳能供电实现智能化,与树荫互相矛盾。

调研中发现仅秀水公园、世纪公园、元南公园的健身器材位于大树林荫中,体育公园中区厕所北边健身器材场地建设初期设计了良好的林荫树,这4个公园因林荫持久,实现了全天候使用,广受市民青睐。且体育公园的健身器材独立成区、场地内的设施也按组团分设,内部建有绿化、坐凳和景亭等提高健身场地舒适性的休闲设施,是今后体育公园建设可复制、可借鉴的良好案例。另外,因场地的树荫方位不断变化,以场地夏季正午的最低树荫保证率不低于50%为宜,林荫树种应选择病虫害少、冠大荫浓、花繁芳香的大乔木形成树伞,国槐、英桐、苦楝、大叶女贞等晚落叶的浓荫树种是常见的优良品种。

(三)运动场地缺乏分区和联系,与居民健身行为出现脱节

由于在器材装备方面缺乏具体指导,对开展的体育项目的器材装备具体要求不明确,对器材装备包括健身器材的配置、球类运动器材的配置、健身广场配套器材的配置等问题不熟悉。按照文体局的要求安装设施,共同的意愿是选择不容易出事故的器材,但忽视了居民的健身需求,管理理念的壁垒须破除。

(1)不同特点、不同使用人群的运动场地混合设置是不适应健身需求的重要因素。大部分公园将建设器材集中于1个片区,或在1个片区内2个内容基本一致的组团,或分成2个以上设施器材类型完全相同的片区。仅元南公园2个片区为新旧设施的分区,新的设施体现初步的智能性,但与旧的设施类型基本一致;体育公园健身器材有4个片区,其中2个片区根据器材特点进行分区,但南区和北区新建器材未进行分区设置。

(2)目前,健身场地的选址以不破坏现有绿地为前提,与居民的运动行为、运动习惯、运动人群的规模、结构结合不紧密或缺乏联系,且普遍缺乏老龄化设施以及保障措施,呈片状分布的设施与沿路成线状布置的运动设施之间缺乏隔离缓冲,都是导致整个公园内的健身内容间联系度不高、科学性不强的重要因素。

(3)器材更新慢且类型单一,新型运动健身器材得不到普及。绝大多数公园的健身设施基本集中于单双杠、空中漫步器、扭腰器、压腿器、伸背器、腿部按摩器、天梯等一些常见的健身器材类型上,器材利用率不高、损坏度不低。除体育公园外,竞技类设施偏少,仅少数公园建设了半场篮球场和乒乓球场,居民选择开阔场地自行划线开展羽毛球活动,争抢场地现象突出。

槐北公园初期建设了2块网球场,由于服务人群小众化,建成15年后,从闲置改为普通健身场地。秀水公园建设了3个面积不等的健身场地,且与公园西邻的大型居住区关联紧密,使用效率高,器材质量好,安全系数大,建成五年来全天候高效服务附近大型社区居民,且极少报修,是一个规模与休闲需求基本相适应、具有良好林荫舒适度的良好案例。

(四)区域差距大,供求分异和需求不平衡现象突出

在调查中发现,公园绿地的空间供给分异,一方面表现为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各片区公园绿地覆盖范围和面积的不同,另一方面表现为没有将人口规模及人口结构纳入公园休闲体育综合考量的范畴,致使一些区域表面上看起来公园绿地覆盖较好,在调研中却发现普遍存在过度使用的情况。如长安公园、元南公园、平安公园等位于老城区住宅集中的区域也发现了一些服务盲区,此类区域居民对休闲体育设施的需求更为强烈,这些人口密度高且几乎没有公园健身设施覆盖的区域应优先配套建设。

(1)越是中心城区,人口越密集,使用公园健身设施的人数、时长都呈现出高效率的特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距市区远的公园绿地因周边因居住用地开发缓滞,城区居民工作日就近健身,不会舍近求远,利用率极低。如城市组团之间的结构型公园绿地,滹沱河带状公园建设的球场包括篮球场20个、足球场4块和3片健身设施等,大型公园龙泉湖仅建设了6.4公里健身跑道,未设置健身器材,湖面被两个大型喷泉占据主要空间,仅能满足划船需求。周边居民密度小、规划设计缺乏标准导致的设施配套不完善是器材设施和场地利用率均很低的主因。

(2)收费公园未考虑体育健身功能,动物园和植物园均没有建设健身器材和设施(包括健身跑道或健步道),植物园建有室外网球场和室内网球场、乒乓球场,仅供内部使用或对外有偿使用。动物园因动物休息夜间关闭路灯,没有建设健身器材和设施,但园内的大型游乐场可满足人们休闲运动的个性化需求。

(3)利用城市“金边银角”建设的26个嵌入式小型市管的“口袋公园”仅有10个配设了健身器材,因小型绿地的健身器材场地受限,存在类型单一、利用率不高、毁损率高的特点,居民的运动健身倾向于到附近的综合性公园。

(4)仅中心城区的平安公园建有室外游泳池,持续运营游泳项目20余年,成为夏季游泳和冬泳爱好者的乐园。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居民冬季滑冰的意愿也很大,但因缺乏统一规范,公园管理机构主要考虑安全因素,凡是有水面的公园均明文规定禁止游泳、垂钓和滑冰,这与居民休闲体育的兴趣和爱好不匹配。

(5)球类项目大受欢迎,公园内的全部乒乓球场地都人满为患。老公园中:水上公园羽毛球和篮球场利用率非常高,体育公园的篮球、足球、羽毛球具有极高的吸引力,门球广受老年人的欢迎。当前,球场兴建风正旺,2022年度新建绿地3块中小型绿地,只要条件允许,均建设了球场(因未建成没有统计),为青少年体育运动提供便利和福利。

(6)为进一步推动公园健身设施的更新,项目组开展了一项尝试。一是通过分析典型样本——体育公园的阶段性调查参数,在本研究项目的中期,结合石家庄市文体局的指导,于2021年夏季在体育公园(体育专类公园)建设一组力量型器材,用于测试使用效果并进行评估。体育公园占地约505亩,于2016年9月投入使用,是以运动健康为主题的公园,公园周边是高端公寓和高档住宅聚集地。这组器材建设在体育公园北区(原设计没有健身器材),实验选取400平方米的场地安装了30套器材,监测显示“双减”实施后,每日19:00到21:00(闭灯时间)是以父母陪同孩子锻炼的方式在利用本区器材,此时段器材无空置现象,且出现教练义务指导。但由于此处场地日间林荫不足,除早晨(6:00至9:00)空置率在20%以下外,其他时段空置率依然在60%左右,中午利用率最低。此实验显示出“双减”初期迸发出的强烈运动需求,这与体育考试分值加重具有关联性,有公共政策的辐射效果波及因素产生。

二是为进一步提升调研深度,对中区2个现有片区的健身设施进行更新改造。中区厕所北侧的一组健身器材场地更换成塑胶等柔性地面后,老年人和儿童的使用率大幅度提升;南区增设的新型健身器材类型比例占到80%,提升了场地舒适度,还考虑了场地与公共厕所的位置更加紧密,各区均配套建设了直饮水,并对老龄化设施做了一些改进和尝试,取得较好效果。由于此项尝试的积极推进,2022年春季,市文体局又在体育公园南区增加了105套新型健身设施,本次南区和北区共新增135套新型健身器材,很大程度改善了健身器材的供求矛盾,这些尝试为项目组开展调查提供了边调查边结合项目建设提建议的新思路。

(五)竞技意识不强,赛事活动开展滞后

受大众欢迎的马拉松赛事常在城市道路上开展,在我市绿道内开展的赛事还很少见。一是大型带状绿地的健身绿道贯通性不佳,二是道路普遍偏窄,三是对赛事的开发意识不强。太平河沿线的骑行绿道长度达到60公里,民心河全长57公里建设了贯通全线的乐跑健步道,且与沿线公园链接,却少有组织开展相关竞技赛事活动的记录。滹沱河、环城水系以及新建的体育主题公园开展群众赛事的理念还不强,在推广建设特色运动项目方面还缺乏尝试。

五、对普惠性体育公园体系和政策研究的建议

从民生需求看,城市优质公共空间供给是保障居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举措,休闲体育设施正在向智能化方向转型,更亲民、更便利、更普及、更均衡、更智能是现有公园健身运动功能提升的新目标。依据服务人口分级建设,健身设施以选精品、建精品、管精品为原则,增加查询、预约等功能,这些惠民举措要以落到实处为原则。通过现状调查、评估分析,提出以下五个方面的建设方案:

(一)以人口密度和人口结构确定健身设施的配设

经济越发达,人口就越密集,用地就越紧张,体育活动健身需求越大,健身设施缺口也就越大。要发挥好人口的“定位器”作用,以近距离服务全龄人口为目标,从供给—需求的视角,研究社会空间的分异现象对公园使用的影响,依据本区域内群众运动习惯布局多元健身设施,方便居民就近参与体育锻炼,达到既能充分满足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又能合理控制建设强度与占地规模的目的。这要求管理部门根据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有针对性地补齐健身设施短板,既能保证公园的绿色空间,又要保证健身场地的空间。同时,进一步发挥大型体育场馆设施和民间专业健身场馆的全天候健身功能,适度减轻公园的压力,保持公园的绿地率和生态景观本底。

(二)建设多功能、多项目具有广延性的休闲体育公园

在功能设置上,至少应具备开展常规球类、跑步健走、器械锻炼、儿童游乐等4类功能,最低可同时开展5种以上的运动项目,达到功能丰富、全龄友好,让广场舞、太极拳和篮球赛都能在公园内和谐相容。建有水面的公园,宜结合水面设置一些水上运动,冬季建设滑冰场,划定游泳区域加强管理,也可结合现有设施开展水上项目教育基地。依托高尔夫球场建设高尔夫球教学基地,延伸拓展公园休闲体育职能。除此之外,还可因地制宜依托体育公园开展喜闻乐见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三)与城市更新项目紧密结合,构建绿色健身网络体系

城乡居民日益多元化、多层次,休闲体育需求是不可逆的趋势,应根据不同年龄、性别、身体状况、游园目的,设置适应不同人群的体育设施和活动空间。城市更新项目的建设要突出休闲体育设施与现有健身步道、慢行系统等健身设施的链接,加强绿道的运动赛事功能,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低碳全民健身网络。

(四)提升健身环境舒适度,引导避峰使用

针对现代人的健康危机研发新器材,以数字化推动健身设施智能化,结合云端互动和AI虚拟健身等建设多元化场地。通过营造舒适的林荫,周边增加辅助的休闲设施、结合Wi-Fi和健身打卡智能设施提升场地的舒适性。如场地内部划分运动休闲单元、提升运动的安全性、夜景灯光与休闲坐凳结合等措施,提升场地利用率。公园管理机构应充分利用不同人群的空余时间上的差异和非上班人群余暇时间的可调节性,通过数据分析引导市民合理避锋,通过有效缓冲措施延长场地的使用时长,更好服务居民健身需求,提升使用效率。

(五)靶向施策,强化标准规范的编制和指导

分析城市区域的差异与健身设施的关联性,促进普惠性体育公园的体系建设和规范性文件制定。休闲体育运动与公园场地的科学融合是今后建设的难点,要注重评价使用效果来推进公园设施建设的先进性。体育公园当前所处集中建设期,要精准发力,避重蹈覆辙,不断提升公园休闲健身运动的科学性、休闲活力和服务公众的能力。标准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城市绿地的生态和景观特性,以认识、顺应、维护、延续保持地域性自然为原则,与居民的健身和游憩行为良好融合,通过标准化推动普惠性体育公园建设。

猜你喜欢
健身器材绿地器材
新国标要求下室外健身器材综合测试系统的设计探究
2020年《体育教学》“场地器材”栏目选题
我的城市月赛优秀作品
走进绿地
野地健身
开启尊贵旅程,乐享卓越人生绿地酒店嘉年华和2016绿地酒店品牌发布会
视听器材个股表现
视听器材个股表现
正确使用户外健身器材
健身秀:囧并时尚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