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 孙华贞
武夷学院旅游学院 福建武夷山 354300
2019年8月20日,关于新文科建设的会议在山东大学举行。新文科的出现顺应时代、国家与社会发展需求。新文科要顺应新时代的发展,强调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服务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与原来的文科类相比较,新文科突破了原有文科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鼓励应用高科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推动文科类的专业转型升级,引导文科专业建设提升水平。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新文科的重要分支,是与国际接轨较早的行业,尤其是酒店业,较早引入应用国际的行业标准、教学案例、教学手段方法等,与传统文科类专业相比较,旅游管理专业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更应该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着力打造线下教学、线上教学、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等五类“金课”。旅游规划是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方向,“旅游规划与景区实务”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作为学生旅游景区规划专业方向的总结课程,需要学生将前面几门课程所学习的内容重新进行复习,应用融入该课程当中,起到贯穿整个知识体系的作用。因此,在新文科的形势下,该课程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
武夷学院是一所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地方性、应用型、有特色”为办学总体定位,以“培养思想品德优良、专业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武夷学院的重点专业,为“福建省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福建省特色专业”“福建省服务产业特色专业”。旅游规划则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个重要方向,并且以此设立了“旅游资源学、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项目策划学、旅游景区管理学、旅游规划学”等多门相关课程。
“旅游规划与景区实务”作为学生旅游景区规划专业方向的总结课程,需要学生将前面几门课程所学习的内容,重新进行复习,应用融入该课程当中。从2015年开始,旅游管理专业一直都开设该门课程,不断推动该课程与时俱进,从开始把学校作为一个景区来进行旅游规划,2017年开始将10~12个课时放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上课,到2020年超过70%的课时为到校外实践基地上课,一步一步将把实务课程内容与实际景区结合起来。
经过近几年教学团队教授“旅游规划与景区实务”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有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没有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定位;
(2)课程体系构建零散,目前课程体系较为零散,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与体系,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培养;
(3)课程内容未能够跟专业特色特点有效结合起来,缺少能够实际操作的校外教学实训基地;
(4)课程教学中虽然运用多媒体技术,力图用丰富的视频、图形、图像等多媒体技术来丰富课堂内容,展示旅游规划与设计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操作过程,然而,作为一门经验性和技术性较强的课程,这些教学方式并没有脱离传统讲授,导致课程课堂效率较低,学生对规划与设计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不理想;
(5)课程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还是以被动学习为主,只听从教师的指挥与布置,没有太多的思考与想法;
(6)考核评价指标单一,课程考核体系不完善;
(7)课程未能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进去。
为全面推进武夷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转型发展,符合学校的发展定位,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课程组针对“旅游规划与景区实务”课程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通过系里教学团队的多次研讨,并且邀请校外旅游规划公司管理人员、旅游景区管理人员对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考核大纲、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等进行重新梳理,通过多轮的讨论与论证,从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规划课题系统与体系,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
在课程内容上,将专业特点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相融合,依托实际案例基地进行教学工作。课程资源的建设主要依托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大部分课程的授课地点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实际案例基地进行现场授课、现场调研。课程选择了3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世界双遗产地;大安村乡村振兴;印象大红袍景区,武夷山文化和旅游融合典范。
通过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教室里使用多媒体技术,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则更多应用相关视频、图像等多媒体技术,将理论课程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过程当中。
本课程以校外实践基地为实际案例地,实务课程的实践项目都围绕案例基地进行。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现场式、项目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和视野,通过讨论式教学加强学生的综合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式教学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现场式教学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通过项目式将课程内容分拆为4个实践项目,从而多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旅游规划与景区实务”课程总成绩由过程性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包括实践调研、小组作业、实践报告、考勤四部分,期末考核采用提交规划文本的形式。过程性成绩占总成绩的60%,期末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更加注重平时的授课过程要求。即:课程总成绩=平时成绩×60%+期末考核成绩×40%。
以学生为中心,课前即要求学生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复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授课过程中,以实践操作,完成实验项目为主,以对学生提问进行理论复习。鼓励学生根据课程授课内容和实践教学基地,进行项目申报,包括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参加挑战杯、“互联网+”比赛,旅游创意策划大赛等以及各种项目活动。
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授课过程中,尤其是乡村振兴的大安村,在做市场调查与分析的时候,需要对到该村的游客进行访谈调查,了解游客对乡村旅游的看法;在做旅游项目策划的时候,亦需要上网去查找全国各地的乡村旅游景区、旅游村等,设计、比较、寻找可以吸引游客的乡村旅游项目,认真去思考如何把乡村旅游做好,以便吸引更多的游客,课程直接或间接地融入了课程思政。
通过对学生课程评价进行分析,学生的整体满意度超过97%,95%的学生认为能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93%的学生认为实践过程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90%的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当中。该门课程也受到了学校教学督导的肯定,认为项目式实践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构建系统课程体系。教师以实际案例基地为依托,系统有效地让学生梳理了多门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建立系统性综合性课程体系。该课程是综合的应用性课程,涉及旅游资源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项目策划、旅游景区管理、旅游规划学等多门相关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具有很宽的知识基础,以该门课程串联其他几门课程,对整个旅游规划方向进行总结。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课程内容主要是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为主,督促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进行的实践项目都有实际案例基地,而非看不到、摸不着的案例基地,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项目式教学方法。课程采用项目式教学方式,探索使用项目式教学的方式方法,将旅游规划涉及的相关知识与内容融入实践项目当中,让学生学以致用,使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当中进行应用。
学生学习成果。学生根据课程内容申请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获得立项。学生依据所学内容,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已经发表两篇论文。
服务促进地方产业发展。武夷山以旅游产业为主,本课程很大的一个特色就是紧密结合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基地都是旅游景区,包括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和印象大红袍景区,学生围绕其进行一系列的实践项目,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特征。几个授课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都与武夷学院旅游学院的教师有相关的横向课题项目合作。
助力乡村振兴。本课程的案例地之一为大安村,结合乡村振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收集该大安村相关背景知识,在旅游资源调查过程中,需要详细了解大安村的历史;在实地调研与村民访谈过程中,也能接触到乡村振兴知识;旅游项目策划时,需要去搜寻国内其他地方的乡村旅游景区等;在课程授课过程中,学生会主动、深入地去了解大安村,课程中直接间接融入了课程思政,力促乡村振兴和民族文化自信。
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发展,本门课程需要持续不断推动课程项目式的发展,不断开发出新的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可以多接触不同类型的旅游地和旅游景区。邀请规划公司的员工参与到教学大纲撰写、实践项目设计等,真正从实际的规划项目出发,从专业性、可操作性、落地性、实操性的角度出发,设计出适合地方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