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向月
武汉大学后勤服务集团 湖北武汉 430072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在国家不断完善科研管理制度、落实科研管理自主权、优化管理服务、加强诚信建设、完善监督机制的条件背景下,高校科研人员不断挖掘创新潜力,充分发挥学科前沿技术和科研团队优势,通过科研创新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科研实力也逐渐成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志,特别是以国家社会基金、自然基金为代表的科研项目,由于立项难度大、结项要求高、社会影响力强,在当前仍被视为衡量高校乃至研究者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如何加强科研项目过程管理,切实提高项目结题率和结题质量,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在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主导因素、科研成果能够有效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背景下,科学责任意识也已成为科研工作者投身科学研究的精神引领和价值导向。但部分科研人员科学精神缺失、科学责任意识淡薄,把获取物质资源和晋级晋升作为申请科研项目的主要驱动力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出于类似出发点开展科研项目立项申报,更多情况下不会将结题质量放在重要位置,相应科研成果质量或科技成果转化也只能是一种奢望。
科研团队的组建对项目成功申报及顺利实施至关重要。如果研究团队科研实力雄厚,科研目标协同一致,知识和技能优势互补,分工合作有效得力,这对立项与结项都是十分有利的保障条件。尤其是科研团队的项目负责人的遴选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如果项目负责人无法承担起把握科学研究方向、掌握研究进度节奏、合理分配团队力量、协调解决内外事宜的话,必然会影响项目的研究进展和最后成果的产出质量。部分科研项目团队成员在肩负科研、教学等多重任务的同时,还兼任重要行政职务,存在无法在科研工作中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项目的正常开展,导致结题时间和结题质量都无法按要求完成。此外,有的项目申报者因过度追求项目中标率,在立项申请中对结题成果自我设计标准过高,设定了发表系列高水平论文或是出版专著等科研过高的成果目标,而最后因团队研究能力不足等多种原因,导致科研项目无法正常结题。
科研项目考核机制作为对项目负责人科研能力进行科学评价的一种管理机制,也是对科研成果所产生的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等方面的一种科学评价。从高校范畴看,将承担科研项目情况作为职称评定、职级晋升、绩效奖励等重要评价指标的做法非常普遍,但相关挂钩指标仅侧重于项目立项情况,较少与科研项目结题情况关联。这种尚未形成闭环管理的评价机制,进一步加重了“重立项、轻结题”思想倾向。很多教学科研人员以此取得了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绩效奖励的附加效应之后,潜心研究科研项目的直接动力却相应减少了许多,最终可能影响项目的后期跟进投入、科研成果产出、按期保质结题等。
基于科研项目对衡量科研实力的重要性,高校及科研人员非常重视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从高校角度来看,在客观分析各学科前沿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学科专业自身优势或交叉学科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开展有组织的科研项目申报对提升科研项目申报成功率和高质量的结题率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同时,要严谨细致地思考若干申报要素,比如,科研项目选题的创新性、科研团队组建的合理性、基础研究的匹配度、拟实施方案的可行性等,必要情况下还可以组织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从而为科研项目的成功申报及高质量结题均能奠定坚实基础。从研究者角度而言,需要研判申报相关要素,比如,个人或项目组前期积累的科研基础及方向、研究团队的技术支撑,研究期限是否符合预期、解决项目难点的研究途径或渠道、项目结题成果的数量与形式、经费额度支撑力度等。其中,要特别重视研究团队组建和项目成果设定。构建一个有效的科研团队是项目研究成功与否的核心指标,无论是从科研团队的核心学术思想、学科知识结构、项目负责人遴选,还是协同合作意识、评估和考核机制等方面,都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和深入分析。科研项目结题成果的形式可以为著作、研究报告和论文等,专著出版花费的精力和费用明显高于其他成果形式;论文的数量也慎用“发表系列高水平论文”字样,不能为达到立项目而过高提出项目结题成果的预期标准,否则会造成项目难以按照预定目标予以结题。
在重要的科研项目立项后的三个月内,有些高校要求实行开题报告制度。事实上,这个制度对督促一些研究者完善科研项目设计、尽早投入课题研究是有必要的。所谓开题,就是围绕科研项目,组织相关专家举行开题报告会,提出优化性建议和意见。一般来讲,审核专家的鉴定意见大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研究目标可操作性的研判、研究方法是否恰当、组织分工与进度安排是否合理、研究经费主要用途是否合适、预期成果是否符合实际等。因此,项目负责人应有清晰的问题意识,可以通过开题审核的渠道,借用评审专家智慧,认真梳理意见建议,真正聚焦研究对象,在原拟定申报书的基础上,对项目研究时间界限、空间场域、学科边界等问题给予清晰界定,优化调整研究方案和主要内容,将有利于项目结题质量提升的前期工作抓牢抓实。
研究项目立项后,构建以项目组成员为主要架构的“知识共同体”是保证项目顺利推进的核心要义。其中,项目负责人是这个共同体组建是否具有敏锐的学术洞察力、科研攻关是否精准高效、团队合作是否协调统一的代表人物,其担负着统一项目组成员思想认识、任务分解、科技攻关、协调各方的重要职责。首先,项目负责人要组织团队成员对项目管理的基本制度理解清楚,比如,对课题研究的学术质量定标准、提要求,对敏感问题的表述要把握好底线和红线。其次,项目负责人要统筹安排科研项目研究的各项管理性事务,比如,按照课题研究需要设计合理的时间进度表,确定好开题、中期汇报、结题等关键时间节点。再召集课题组成员确定分工,并就研究过程、研究方向、研究进展达成共识,也是项目负责人必须担负的职责。同时,项目负责人还需要解决干扰研究成效的外在因素,比如,因研究过程中出现不可抗之力,使得无法实现预定成果的结项形式的问题,项目负责人要及时申请更改成果结项形式,待申请获得课题发布单位同意变更后,按新的要求执行。
科研项目中期研究情况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对项目的结题质量很重要。目前,各类纵向项目的中期检查主要以向立项部门提交材料为主,横向项目是否开展中期检查则主要以高校对科研项目的管理模式或立项单位的具体要求为标准。无论是纵向项目还是横向项目,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均应加强项目中期检查工作,这是规范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确保项目结题率及结题质量的重要手段。尤其对重要科研项目,建立中期检查报告会制度,除按规定向项目下达部门提交材料外,还应依托所在学院组织召开项目中期进度报告会,重点检查项目是否按计划开展、研究进度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经费是否用于课题研究、开支是否合理等方面内容,对存在进度缓慢、阶段性研究成果质量不高等问题的项目提出改进意见,必要时还应及时研判推进措施,避免产生严重的后果和影响。同时,项目负责人也应提前设计好项目研究中期的汇报工作,尤其是对项目研究的阶段性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描述。结合中期考核发现的问题,适度对课题参加人员、研究方向的侧重点予以适度调整,这些都将有助于保证课题的有效实施。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建立项目结题预警机制,准确把握各类项目的完成期限,对即将到结题时间的项目整理出名单,通过科研管理系统以发送邮件、下达通知等方式及时提醒,并进行督促督办、跟踪检查,提醒项目组在规定时间内结项。同时,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完善关于科研项目考核方面的管理机制。首先,在科研项目运用上发挥导向作用,已经结题的项目在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的评价体系中应占比更多,立项在研的项目应逐步减少所占比重。其次,根据项目结题情况给予建立奖惩机制,比如,对于优秀、良好或免于鉴定结题项目的研究人员,以全校通报的表彰方式树立研究典型,给予精神及物质上的奖励,并在年度绩效考核或周期考核中加大认可权重;对被动中止或撤项的项目负责人,采取一定的惩处措施,包括追回经济奖励、所获荣誉、延长职员职级试用期限等。
为进一步促进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促进科技事业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从国家层面、制度层面对科研经费管理进行了意义深远的新尝试、新突破。目前,众多高校已经在思想认识层面上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作为科技创新方向,同时也积极探索在加强科研项目管理、提升科研项目质量方面的新举措。比如,有的高校提出对科研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对科研项目全过程进行动态把握、全程跟踪,适时通过组织协调、合作研发、技术支持等渠道,促进科研项目顺利实施,保证科研成果有效产出;有的高校正在加大科研项目团队组建方面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力度,着力在跨学科领域、实现学科交叉融合方面下功夫,旨在培育前沿领域重大科技成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还有的高校努力打破校内校外科研平台壁垒,建设校级科研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科研硬件资源共享共建,为科研项目顺利实施提供条件保障。
科技创新发展必然是建设科技强国的核心要素。随着新时代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发展必然是建设科技强国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要立足新时代、担当新使命,切实承担起国家发展重任和民族复兴使命。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理应优化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加快科技自主研发力度,提升科研成果产出质量,更加紧密地对接科技创新主战场,积极主动迎接新挑战,为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贡献应有力量,展现应有作为,创造应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