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韩国甲骨学研究概述

2022-09-19 09:44李孝善
殷都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语文学卜辞甲骨

(韩)李孝善

(安阳师范学院 历史与文博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自1899年至今,发现甲骨文已有120余年,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社会史、中国文字发展史、考古学研究等诸多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甲骨学研究的广泛深入,作为重要的专业学科领域,其研究成果和发展状况不仅对中国国内,同时对周边国家,甚至对西方国家的甲骨学研究及其发展也将产生巨大影响和推动作用。甲骨学学科研究在深度和广度等方面都呈现出令人欣喜的蓬勃发展状态。从更广阔的学术视野看,回顾周边国家的甲骨学研究槪况,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20世纪中期以来关于韩国学者甲骨学研究的槪况进行梳理,期待对甲骨学、文字学、学术史等国际学术交流研究有所裨益。

1955年,中国“甲骨四堂”之一的董作宾前往韩国参观汉城大学(现首尔大学)博物馆时,在韩国首次发现了中国的一块牛胛骨契文骨版。1956年,董作宾发表《汉城大学所藏大胛骨刻辞考释》,其中阐述了发现此骨版的情况:

说起这一块大胛骨,也是值得纪念的一种回忆。去年,我陪着朱骝先、溥心畲两位先生,观光大韩民国,大概是五月中旬吧,曾在汉城大学的博物馆发现了它。据后来梅原末治教授见证,这块大骨版,是日本关野贞于一九一九年,从北京买到的,一直到现在未经著录过。

董作宾在韩国发现甲骨片的16年后,韩国学者孔在锡首次发表了有关甲骨文研究的论文,他被认为是韩国最早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孔在锡于1971年发表《甲骨文与殷文化略论》, 在1973年发表《甲骨文否定辞考》两篇学术论文,开启了韩国甲骨学研究的大门,由此在韩国陆续出现了关于甲骨学研究的著述。至20世纪末,韩国有关甲骨学的论著7部,论文100余篇,数量上虽然不算多,但为韩国甲骨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使韩国甲骨学的研究如雨后竹笋般持续发展。

一、 关于韩国所藏甲骨资料

20世纪,中国学者董作宾访韩时首次发现了韩国首尔大学附属博物馆所收藏的大胛骨一片,韩国祥明大学教授金经一在首尔大学附属博物馆又发现了12片甲骨。1996年,在韩国淑明大学举行的甲骨文国际学会上许进雄教授展示了7片甲骨。至此,韩国收藏甲骨为20片。

首先,以韩国最早被发现的大胛骨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包括1956年董作宾的《汉城大学所藏大胛骨刻辞考释》论文,这片大胛骨是1955年董作宾访韩时在首尔大学附属博物馆发现,1957年在中国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论文类篇(语言文字篇·文字卷)》上发表题为《汉城大学所藏大胛骨刻辞考释》的文章才扬名于世。这片大胛骨收藏在首尔大学博物馆的由来,是日本人关野贞1919年在北京购买,1938年6月转由日本人安倍能成捐赠给首尔大学。这片大胛骨是牛肩胛骨,保管在首尔大学博物馆,分类为历史品590号(1)(韩)金经一:《韩国所藏甲骨文12片的考释——以字形和文例为中心判断真伪》,《中语中文学》1997年第21号,第7页。。实物大小为平均厚度约一厘米,最宽的地方长约22厘米,平均高度约20厘米,几乎是正方形。正面有47字,反面有25字,其中包括不常见的朱书,正面中间部分27字是朱书,鲜红的颜料依然清晰可见(2)(韩)中国古文字学会:《古文字学论集——第一辑甲骨学特集》,东文选,1995年,第10-105页。。1980年,韩国学者孙叡彻在《中国学报》上发表了题为《首尔大学所藏甲骨片研究》的学术论文。1995年,韩国学者金经一在韩国《古文字学论集——第一辑甲骨学特集》中发表了题为《韩国所藏大胛骨》的论文。

韩国祥明大学金经一于1997年在韩国《中语中文学》上发表了题为《韩国所藏甲骨文12片的考释——以字形和文例为中心判断真伪》的学术论文。该12片甲骨是1965年由李相伯教授捐赠的,根据当时韩国责任研究员金俊铉的确认和金经一本人的调查,这12片甲骨都是当时学界没有正式报告过。12片甲骨的状态是:腹甲为4片(左腹甲2、右腹甲2),骨片为8片,文物编号是1927-1~1927-2。金经一论文中用a——z对12个甲骨进行排序,逐一说明真伪(3)(韩)金经一:《韩国所藏甲骨文12片的考释——以字形和文例为中心判断真伪》,《中语中文学》1997年第21号,第8页。。在辨别甲骨真伪的过程中,金经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王宇信教授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的李圃教授进行交流,确认了12片甲骨是伪作。

关于韩国淑明女子大学所藏7片甲骨文的内容,2002年韩国梁东淑在《淑明女子大学所藏甲骨文研究》中加以阐明。1996年,在淑明女子大学附属中国学研究所举行的国际甲骨学讨论会上,受邀的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者许进雄教授的介绍下,淑明女子大学博物馆购买了这7片甲骨。该7片甲骨是郭沫若送给在中国留学的苏联学生Fedorenko的,之后他的女儿Olga Fedorenko移民加拿大,本来想把这7片甲骨卖给许进雄教授,许进雄就介绍给了淑明女子大学。这7片甲骨片为龟腹甲5片、牛肩胛骨2片,曾收录于金祖同的《殷契遗珠》(1939)。《殷契遗珠》(1939)是金祖同从日本6大收藏家所收藏的甲骨片中,筛选具有资料价值的1500片编成2卷,作为甲骨文研究的参考资料而著述的。这7片甲骨在《殷契遗珠》中被列为840、862、900、905、950(龟腹甲)和948、949(牛肩胛骨)加以收录。梁东淑在这篇论文中按照《殷契遗珠》的顺序,以淑1片——7片顺序,对甲骨文进行了考释和解释,并阐明了淑1片即《殷契遗珠》840号,收录在《甲骨文合集》中,淑1片甲骨的价值得到认可,令人感慨(4)(韩)梁东淑:《淑明女子大学所藏甲骨文研究》,《中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24辑,第559-560页。。

综上所述,因金经一教授在首尔大学发现的12片甲骨辨别出是伪作,所以20世纪在韩国所收藏的甲骨应为8片。通过对韩国所收藏甲骨片的研究,判断其真伪,韩国学者与中国学者积极地进行学术交流,促进了国际甲骨学的发展。而身为甲骨四堂的董作宾,最初发现韩国所藏甲骨片,由此引发韩国的甲骨学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二、关于甲骨学学术论著出版

20世纪,在韩国出版的甲骨学专著分别由景仁出版社、民音社、东文选三所出版单位承印,共有7部专著出版。

韩国关于登载甲骨学研究论文的学术刊物分别有: 《东亚文化》《韩国宗教史研究》《中国文学》《史学志》《中国学报》《开新语文研究》《精神文化》《发明特许》《中国语文学》《中国文学研究》《中语中文学》《汉阳大学人文论丛》《明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论丛》《中国语文论丛》《中国人文科学》《泰东古典研究》《亚细亚女性研究》《僧伽》《祥明女子大学语文学研究》《韩国民俗学》《中国文学研究》《朝鲜大学外国文化研究所外国文化研究》《淑明女子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国语文学志》《中国学论丛》《成均馆大学人文科学》《西原大学人文科学研究》《延世大学人文科学》《中国语言研究》《私学》《明大论文集》《淑明女子大学论文集》等32余种学术刊物,共刊登甲骨学方面的文章100余篇。

(一)关于甲骨学翻译著作有三部:中国学者张光直的著作《商文明》(1978)由韩国学者尹乃铉翻译成韩文的《商文明》(民音社1988年版),中国董作宾的《甲骨学60年》(1965)(5)董作宾《甲骨学60年》原名1955年,以《甲骨学50年》为题,由殷墟发掘成果和甲骨文字研究及甲骨络材料等3篇构成,此后10年间的研究成果和回顾于1965年出版。由韩国李亨求翻译成韩文的《甲骨学60年》(民音社1993年版),中国学者饶宗颐所著的《殷代贞卜人物通考》,经由韩国孙叡彻翻译成韩文《殷代贞卜人物通考》(民音社1996年版)。

尹乃铉在韩文版《商文明》(民音社1988年版)的序文上,评价了张光直《商文明》一书。“第一,收集和使用的参考资料几乎完美。第二,消化了各领域众多的资料,并仔细介绍这些资料。第三,他渊博知识的判断力。1980年出版至今,发掘出了很多属于商时代的新遗迹,至今仍在发掘中。同时这些资料补充了张光直的理论和主张,因此这本书所包含的学问更具有价值”(6)(韩)尹乃铉:《商文明》,民音社,1988年,第21页。,尹乃铉说到:“得到张光直的同意后能够翻译这本书,感到非常荣幸”。同时他认可: 张光直教授认为,越是巨大文明的象征作品,越是伟大的艺术品,但它是以人类过度牺牲为前提的,这一点值得我们重视。(7)(韩)尹乃铉:《商文明》,第24-25页。

中国董作宾的《甲骨学60年》(1965),由韩国李亨求翻译成韩文的《甲骨学60年》(民音社1993年版),董作宾的门生石璋如于1992年的总序中,简述1964年在日本远东文化中心出版的英译本,著名于世。李亨求研究过中韩古代文化,他出版的译本成就卓著,这本书的出版引起韩国考古学者的关注。(8)(韩)李亨求:《甲骨学60年》,民音社,1993年,第5-6页。李亨求的译文序中,认为甲骨学虽然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但殷墟学研究还应继续下去,对文字学方面,作者抱着学习的心态,在数年后才勉强完成了译作。(9)(韩)李亨求:《甲骨学60年》,第7-8页。虽然因研究领域相似,所以开始翻译了这本书,但是在文字学专业上遇到了困难,但他认为首次向韩国国内学术界介绍中国董作宾的著作很有意义。

中国学者饶宗颐所著的《殷代贞卜人物通考》,经由韩国孙叡彻翻译成韩文《殷代贞卜人物通考》(民音社1996年版)。译者序文阐明了翻译的契机,韩国的甲骨学研究才刚刚起步,相对其他学术领域的应用也处于微不足道的状态。对此,译者系统地分析整理了从开始至今积累的世界各国的甲骨学研究成果,介绍甲骨学的同时,希望译者能够有助于其他相关学术领域研究。孙叡彻翻译的《殷代贞卜人物通考》被韩国大宇财团正式指定为甲骨文研究翻译项目。(10)(韩)孙叡彻:《殷代贞卜人物通考》,民音社,1996年,第9页。这本译著出版后在1996年4月13日的韩国联合新闻上曾报导,评价饶宗颐的《殷代贞卜人物通考》一书,其基于贞人的断代问题,解决了甲骨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11)(韩)联合新闻学术栏目,1996年4月3日。

(二)韩国甲骨学专著有四部:尹乃铉的《商王朝史研究——以甲骨文为主》(景仁出版社1978年版)、《商周史》(民音社1983年版)二部,沈载勋的《甲骨文》(民音社1990年版)、韩国中国古文字学会编的《古文字学论集:第一辑甲骨学特辑》(东文选1995年版)。

尹乃铉主要研究商朝史,他在《商周史》(民音社1983年版)中陈述了最早出现在中国大陆的古代国家商王朝至秦国实现中国的统一。这部书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也是对古代国家发展的一种类型的考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与中国进行长期文化接触、相互影响的韩国,正确认识本身的历史,需要对中国历史有深刻理解。不仅如此,可以根据比较丰富的数据确认中国古代国家的本质和性质,作为近邻地区的古代国家的一个理论模型,对韩国古代史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12)(韩)尹乃铉:《商周史》,民音社,1983年,第3页。。

沈载勋的《甲骨文》(民音社1990年版)著作中,阐述甲骨文是什么,及甲骨文的研究概要,并进一步阐明殷墟外的甲骨文(13)殷墟外的甲骨文(河南省郑州二里岗,山西省洪赵坊堆村,陕西省长安张家坡,北京昌平白浮村,陕西岐山凤雏村,陕西扶风县齐家村),甲骨文反应当时社会的阶级关系、农业和牧业、狩猎、气象、天文和历法、疾病等内容。同时收录了诸多学者的甲骨卜辞、贞人分类表,甲骨文关系论著总目等。

三、 关于甲骨学研究

(一)殷商甲骨文研究

以殷代甲骨文为研究对象的韩国学者文章有五篇:孔在锡《甲骨文与殷文化略论》(《东亚文化》1971年第10号),尹乃铉《从甲骨文看到的殷王朝的崇信思想和王权变迁》(《史学志》1975年第9辑)、《殷文化的经济的基础——以农井为中心》(《史学志》1976年第10辑),孙叡彻《从甲骨祭祀卜辞来考察殷王室世系》(《汉阳大学人文论丛》1984年第8辑),李圭甲《甲骨文上出现的殷代器物浅探》(《中语中文学》1984年第6辑)。其中孔在锡的《甲骨文与殷文化略论》(《东亚文化》1971年第10号)是韩国最初研究甲骨学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孔在锡论文中认为可以通过甲骨文了解殷代文化的概况。此外,通过同期其他实证资料,探明对殷代文化的探究成果。3000年前的人类通过农业社会发展、应用甲骨文字形式的阶段是宝贵的文化遗产(15)(韩)孔在锡:《甲骨文与殷文化略论》,《东亚文化》1971年第10号,第137页。。

以商朝为研究对象的韩国学者论文有七篇:尹乃铉的《商王朝史研究——以甲骨文为主》(韩国檀国大学博士学位1977)、《商王国的国家构造和社会性格》(《史学志》1982年第16辑)、《甲骨文中的 “妇某”在商代史上的意味》(《史学志》1996年第29辑)。金经一的《商代王名可见的图腾文化》(《淑明女子大学中国学研究》1996年第10辑),梁东淑的《从甲骨文看商代武丁妃妇好》(《亚细亚女性研究》1992年第31辑)、《甲骨文中出现的商代建筑》(《中语中文学》1998年第22辑)、《从甲骨文看商代的疾病》(《中语中文学》1999年第24辑)。 尹乃铉的《商王朝史研究——以甲骨文为主》(韩国檀国大学博士学位,1977年)这篇论文次年同名在景仁出版社出版(16)(韩)尹乃铉:《商王朝史研究——以甲骨文为主》,景仁出版社,1978年。。梁东淑的三篇论文都通过甲骨文考释分析出商代女人妇好、建筑、疾病等,进而解析商代文化。

(二)甲骨卜辞研究

关于甲骨卜辞研究的韩国学者论文有十八篇:金得洙《甲骨文研究——以卜法、体裁、内容为中心》(《中国人文科学》1989年第8辑),金庆天《甲骨文 “示”部字 研究》(《泰东古典研究》1991年第7辑),姜允玉《甲骨文“翌”的再考》(《中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14卷),梁东淑《甲骨文疾病的重要卜辞考释》(《中语中文学》1996年第19辑)、《甲骨文的缀合》(《中语中文学》1996年第18辑),梁万基《甲骨卜辞“往于田”“往田”的语义及构造分析》(《中国人文科学》1996年第15辑),柳东春《重探小屯南地记事刻辞》(《中国文学》1995年第23辑)、《周原甲骨所见“册+口”字考》(《西原大学人文科学研究》1996年第5辑), 权东五《甲骨文第一身指称词试探》(《朝鲜大学外国文化研究》1996年第96辑),李义活《〈甲骨文合集〉中有关牧畜的主要卜辞考释》(《中国语文学》1995年第26辑)、《〈甲骨文合集〉中有关官职的主要卜辞考释》(《中国语文学》1997年第30辑)、《甲骨刻辞“大史”“小史”“北史”考察》(《中国语文学》1998年第32辑)、《〈甲骨文合集〉中有关疾病的主要卜辞考释》(《中国语文学》1999年第34辑),孙叡彻《甲骨对贞卜辞的省略文型探究》(《中国语文学》1997年第30辑),金经一《“人”“夷”“彝”的考释》(《祥明女子大学语文学研究》1997年第5辑)、《甲骨文“冓”的考释和用例》(《祥明女子大学语文学研究》1997年第6辑)、《韩国所藏甲骨文12片的考释》(《中语中文学》1997年第21辑)、《通过人傍关联卜辞考察“东夷”名称的起源》(《中国学报》1998年第38辑)。

关于甲骨卜辞的研究论文大部分涉及文字的考释, 其中金经一的《韩国所藏甲骨文12片的考释》(《中语中文学》1997年第21辑)这篇文章是对于12片的甲骨卜辞考释后分析出年代,从而辨别出甲骨的伪品。《通过人傍关联卜辞考察“东夷”名称的起源》(《中国学报》1998年第38辑)、 《“东夷”词汇的形成过程及其意义》(《语文学研究》1998年第7辑),这两篇论文是通过甲骨文资料找出韩国古代的名称的起源。金经一在论文上阐明对东夷的明确意义设定,是左右韩国民族形成及其早期文化的性质、中国古代文化的性质、东亚古代史研究的争议点。通过甲骨文复印件的收集和分析,试图找出东夷名称出现的线索(17)(韩)金经一:《通过人傍关联卜辞考察“东夷”名称的起源》,《中国学报》1998年第38辑,第548页。。

(三)关于甲骨文六书的韩国学术论文总有九篇: 梁东淑《中国文字的形成和甲骨文的表意性》(《淑明女子大学论文集》1986年第27辑),金庆天《关于甲骨文形声字研究的发生发展过程小考》(《中国语文论丛》1988年第1辑)、《中国殷代甲骨文形声字研究》(高丽大学中文系硕士论文,1988年),金贞喜《甲骨文指示字研究》(汉阳大学硕士论文,1991年),李彰浩《殷代甲骨文象形字研究》(高丽大学中文系硕士论文,1991年)、《甲骨文象形字增体词汇语义论》(《中国语文论丛》1993年第6辑),朴恩美《甲骨文形符的变迁过程研究:以“”,“”,“”,“·”4个形符为中心》(延世大学硕士论文,1991年),权东五《甲骨文形聲字研究》(复旦大学硕士论文,1997年),赵智淑《商周甲骨文象形字研究》(成均馆大学硕士论文,1997年)。

(四)以甲骨文的否定词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有三篇;孔在锡《甲骨文否定词考》(《中国文学》1973年第1辑),张惠荣《甲骨文中的否定词研究》(淑明女子大学硕士论文,1996年),孙叡彻《甲骨文否定词探究》(《中国文学》1998年第29辑)。

(五)甲骨文运用在训诂学方面研究的文章为以下两篇:金锡凖《对“点”和“占”的训诂学的考察 ——以殷商甲骨文和西周铜器铭文为中心》(《韩国民俗学》1994年第26辑),金爱英《甲骨文同源关系研究》(《中国语文学论集》1998年第10辑)。

(六)以祭祀为研究对象的韩国学术论文有七篇:孙叡彻《甲骨际祀卜辞中牺牲考》(《中国文学》1980年第7辑)、《从甲骨卜辞来考察殷商代祭祀的种类》(《中国学报》1988年第28辑)、《从甲骨祭祀卜辞来考察诸神的权能》(《汉阳大学人文论丛》1988年第15辑)、《见于甲骨卜辞的殷商代祭祀时间和场所》(《汉阳大学人文论丛》1990年第20辑)、《甲骨卜辞中出现的殷商代祭祀的对象》(《中国学报》1993年第33辑),郑秀真《关于在甲骨文祭祀卜辞上显出的人性研究》(淑明女子大学硕士论文,1992年),李义活《〈甲骨文合集〉中有关祭祀的主要卜辞考释》(《中国语文学》1997年第29辑)。从1980年到1998年的18年间,孙叡彻发表了12篇关于甲骨学的论文,其中5篇是关于甲骨卜辞和祭祀的论文,由此可以看出他主要研究方向为通过甲骨卜辞研究当时的祭祀。

四、结论

20世纪韩国的甲骨学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韩国的几位历史学家对商王朝的研究产生了兴趣,接触到了甲骨文,随着中国学者董作宾访韩,发现了收藏在韩国的甲骨文,在韩国学界播下了甲骨学种子。进入1980年,对甲骨文开始进行概括性的研究,形成甲骨文研究初期阶段。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韩学者甲骨学的不断交流,韩国有关甲骨学的学术研究步入正轨。

本文通过整理20世纪韩国甲骨学研究的成果,可以看出韩国的甲骨学在与中国和日本甲骨学界的交流中得以发展。通过甲骨学了解古代史面貌,增进甲骨学研究成果,显示出甲骨学在韩国旺盛发展的前景,表明甲骨学的海外传播具有重大的影响。

【附录】20世纪韩国甲骨学方面研究成果

一、专著

1.尹乃铉:《商王朝史研究——以甲骨文为主》,景仁文化社1977年版。

2.尹乃铉:《商周史》,民音社1983年版。

3.尹乃铉:《商文明》,民音社1988年版。

4.沈载勋:《甲骨文》,民音社1990年版。

5.李亨求:《甲骨学60年》,民音社1993年版。

6.韩国中国古文字学会:《古文字学论集——第一集甲骨学特集》,东文选1995年版。

7.孙叡彻:《殷代贞卜人物通考》,民音社1996年版。

二、论文

1.孔在锡:《甲骨文与殷文化略论》,《东亚文化》1971年第10辑。

2.柳承国:《韩国古代社会和甲骨学——以檀君史为中心》,《韩国宗教史研究》1972年第1辑。

3.孔在锡:《甲骨文否定词考》,《中国文学》1973年第1辑。

4.柳承国:《韩国古代社会的断代研究——依据甲骨文和古历史文献》,《韩国宗教史研究》1973年第2辑。

5.尹乃铉:《从甲骨文看到的殷王朝的崇信思想和王权变迁》,《史学志》1975年第9辑。

6.尹乃铉:《殷文化的经济的基础——以农井为中心》,《史学志》1976年第9辑。

7.尹乃铉:《商王朝史研究——以甲骨文为主》,檀国大学史学系博士论文,1977年。

9.孙叡彻:《首尔大学所藏甲骨片研究》,《中国学报》1980年第21辑。

10.申美子:《著录甲骨文一千片以上之书籍提要》,《中国学报》1980年第21辑。

11.金得洙:《中国文字学研究:以古文字学中心》,《全州大学论文集》1980年第9辑。

12.金锡凖:《殷虚书契菁华略述及其考释》,《开新语文研究》1981年第1辑。

13.李亨求:《甲骨文化的起源和韩国的甲骨文化》,《精神文化》1982年第15辑。

14.梁东淑:《甲骨文的发现和其效用》,《淑明女子大学中文系中文学报》1982年第2辑。

15.尹乃铉:《商王国的国家构造和社会性格》,《史学志》1982年第16辑。

16.朴星来:《世界科学技术史《东亚篇》甲骨文的启示》,《发明特许》1982年第7辑1号。

17.孙叡彻:《甲骨研究概况》,《中国语文学》1983年第6辑。

本试验均使用1 000 ℃下煅烧4 h的生石灰为钙质原料,以氧氯化锆作为添加剂,采用不同粒径晶质石英粉作为硅质原料,考察了石英粉的粒度对合成硬硅钙石纤维的影响,结果如图6所示。

18.金锡凖:《殷虚书契菁华小考 (2)》,《中国文学研究》1983年第1辑。

19.李圭甲:《甲骨文上出现的殷代器物浅探》,《中语中文学》1984年第6辑。

20.金得洙:《甲骨学研究小考》,《明大论文集》1984年第15辑。

21.孙叡彻:《从甲骨祭祀卜辞来考察殷王室世系》,《汉阳大学人文论丛》1984年第8辑。

22.金得洙:《中国文字起源的再考》,《明大论文集》1985年第16辑。

23.孙叡彻:《汉字的造字法“六书”研究》,《东亚文化》1985年第23辑。

24.梁东淑:《中国文字的形成和甲骨文的表意性》,《淑明女子大学论文集》1986年第27辑。

25.金得洙:《关于甲骨片数研究——以统计分析中心》,《明大人文科学研究论丛》1987年第4号。

26.李亨求:《渤海沿岸古代文化之研究》,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论文,1987年。

27.孙叡彻:《汉字的起源考察》,《中国学报》1987年第27辑。

28.金庆天:《关于甲骨文形声字研究的发生发展过程小考》,《中国语文论丛》1988年第1辑。

29.金庆天:《中国殷代甲骨文形声字研究》,高丽大学中文系硕士论文,1988年。

30.孙叡彻:《从甲骨卜辞来考察殷商代祭祀的种类》,《中国学报》1988年第28辑。

31.孙叡彻:《从甲骨祭祀卜辞来考察诸神的权能》,《汉阳大学人文论丛》,1988年第15辑。

32.金得洙:《甲骨文研究——以卜法、体裁、内容为中心》,《中国人文科学》1989年第8辑。

33.李圭甲:《中国文字的起源(1)》,《忠南大学语言》1989年第10辑。

34.金得洙:《甲骨文的语学的研究》,成均馆大学中文系博士论文,1990年。

35.权桄嬉:《董作宾研究》,淑明女子大学中文系硕士论文,1990年。

36.梁东淑:《西周甲骨文的考察》,《中国语文学》1990年第17辑。

37.李圭甲:《中国文字的起源(2)》,《忠南大学语言》1990年第11辑。

38.孙叡彻:《见于甲骨卜辞的殷商代祭祀时间和场所》,《汉阳大学人文论丛》1990年第20辑。

39.金庆天:《甲骨文“示”部字研究》,《翰林大学泰东古典研究》1991年第7辑。

41.金贞喜:《甲骨文指示字研究》,汉阳大学中文系硕士论文,1991年。

42.金经一:《甲文所见殷代“帝”之神威研究》,《中国学报》1991年第31辑。

43.李彰浩:《殷代甲骨文象形字研究》,高丽大学中文系硕士论文,1991年。

44.洪喜:《周原甲骨文研究》,成均馆大学中文系硕士论文,1991年。

45.郑秀真:《关于在甲骨文祭祀卜辞上显出的人性研究》,淑明女子大学中文系硕士论文,1992年。

46.权东五:《甲骨文形声字形成过程研究》,台湾国立成功大学硕士论文,1992年。

47.朴仁顺:《甲骨文中出现的农业》,淑明女子大学中文系硕士论文,1992年。

48.梁东淑:《从甲骨文看商代武丁妃妇好》,《亚细亚女子研究》1992年第31辑。

49.李彰浩:《甲骨文象形字增体词汇语义论》,《中国语文论丛》1993年第6辑。

50.李明姫:《甲骨文中出现的干支字研究》,淑明女子大学中文系硕士论文,1993年。

51.尹乃铉:《甲骨文中出现的古代中国人的信仰》,《僧伽》1993年第10辑。

52.金经一:《甲骨文中出现的殷商王名的文化的上证》,《祥明女子大学语文学研究》1993年第1辑。

53.孙叡彻:《甲骨卜辞中出现的殷商代祭祀的对象》,《中国学报》1993年第33辑。

54.金祜廷:《甲骨文中出现殷代的畜牧——以肉畜为中心》,淑明女子大学中文系硕士论文,1994年。

55.金经一:《甲骨文的引用和翻译》,《中语中文学》1994年第16辑。

56.金得洙:《甲骨文的研究——以分类与考释为中心》,《中国人文科学》1994年第13辑。

57.梁东淑:《甲骨文选读(1)》,《中堂丁范镇教授六秩颂寿纪念论丛》,1994年。

58.宋和妍:《根据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列〉的〈大龟四版考释〉研究》,檀国大学中文系硕士论文,1994年。

59.金锡凖:《对点和占的训诂学的考察——以殷商甲骨文和西周铜器铭文为中心》,《韩国民俗学》1994年第26辑。

60.李义活:《〈甲骨文合集〉中有关牧畜的主要卜辞考释》,《中国语文学》1995年第26辑。

61.金得洙:《甲骨文的研究——以初期阶段的考释为中心》,《中国人文科学》1995年第14辑。

62.金得洙:《甲骨文研究——以发掘为中心》,《中国文学》1995年第24辑。

63.金经一:《丁公陶文小考》,《中国学论丛》1995年第4辑。

64.柳東春:《重探小屯南地記事刻辭》,《中国文学》1995年第23辑。

65.金经一:《通过甲骨文研究殷代多神观的变化》,《中语中文学》1995年第17辑。

66.金爱英:《20世纪甲骨文研究概况》,《中国语文学论集》1996年第8号。

67.权东五:《甲骨文第一身指称词试探》,《朝鲜大学外国文化研究》1996年第96辑。

68.姜允玉:《甲骨文“翌”的再考》,《中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14辑。

69.梁东淑:《甲骨文的缀合》,《中语中文学》1996年第18辑。

70.尹乃铉:《甲骨文中的“妇某”在商代史上的意味》,《史学志》1996年第29辑。

71.张惠荣:《甲骨文中的否定词研究》,淑明女子大学硕士论文,1996年。

72.梁东淑:《甲骨文疾病的重要卜辞考释》,《中语中文学》1996年第19辑。

73.梁万基:《甲骨卜辞“往于田”“往田”的语义及构造分析》,《中国人文科学》1996年第15辑。

74.白恩姫:《郭沫若的甲骨学研究方法述评》,《中国语文学》1996年第3辑。

75.金经一:《商代王名可见的图腾文化》,《淑明女子大学中国学研究》1996年第10辑。

76.河永三:《在甲骨文字上反映的人间中心主义》,《淑明女子大学中国学研究》1996年第10辑。

77.柳东春:《周原甲骨所见“册+口”字考》,《西原大学人文科学研究》1996年第5辑。

78.柳东春:《周原甲骨研究》,国立台湾大学博士论文,1996年。

79.丁一:《从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来看“竹国、候、亚其、孤竹、基方、长方”》,《淑明女子大学中国学研究》1996年第10辑。

80.康惠根:《对文字分类方法的六书进行再考察》,《中国学论丛》1996年第5辑。

81.梁东淑:《韩国的甲骨文研究现况》,《淑明女子大学中国学研究》1996年第10辑。

82. 李义活:《〈甲骨文合集〉中有关祭祀的主要卜辞考释》,《中国语文学》1997年第29辑。

83.金经一:《“人”“夷”“彝”的考释》,《祥明女子大学语文学研究》1997年第5辑。

84. 李义活:《〈甲骨文合集〉中有关官职的主要卜辞考释》,《中国语文学》1997年第30辑。

85.孙叡彻:《甲骨对贞卜辞的省略文型探究》,《中国语文学》1997年第30辑。

86.金经一:《甲骨文“冓”的考释和用例》,《祥明女子大学语文学研究》1997年第6辑。

87.李圭甲:《甲骨文字形讹变字考》,《延世大学人文科学》1997年第78辑。

88.金得洙:《甲骨文的研究——以发展阶段的考释为中心》,《明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论丛》1997年第16辑。

89.河永三:《甲骨文中出现的天人关系——人间中心的思维》,《中国语文学》1997年第30辑。

90.权东五:《甲骨文形声字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1997年。

91.赵智淑:《商周甲骨文象形字研究》,成均馆大学硕士论文,1997年。

92.金经一:《韩国所藏甲骨文12片的考释》,《中语中文学》1997年第21辑。

93.孙叡彻:《甲骨文否定词探究》,《中国文学》1998年第29辑。

94.金经一:《“东夷”词汇的形成过程及其意义》,《祥明女子大学语文学研究》1998年第7辑。

95.李义活:《甲骨刻辞“大史”“小史”“北史”考察》,《中国语文学》1998年第32辑。

96.金爱英:《甲骨文同源关系研究》,《中国语文学论集》1998年第10辑。

97.金得洙:《甲骨文研究再考(一)》,《明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论丛》1998年第18辑。

98.梁东淑:《甲骨文中出现的商代建筑》,《中语中文学》1998年第22辑。

99.金经一:《通过人傍关联卜辞考察“东夷”名称的起源》,《中国学报》1998年第38辑。

100.康惠根:《甲骨文同形字和分化现象的考察》,《中国语言研究》1999年第8辑。

101.李义活:《〈甲骨文合集〉中有关疾病的主要卜辞考释》,《中国语文学》1999年第34辑。

102.郑祥玉:《甲骨文的书法的特点》,《私学》1999年第87辑。

103.梁东淑:《从甲骨文看对方的疾病》,《中语中文学》1999年第24辑。

猜你喜欢
语文学卜辞甲骨
订中学生阅读 当语文学霸
订中学生阅读 当语文学霸
订中学生阅读 当语文学霸
订中学生阅读 当语文学霸
字溯甲骨∙文承龙韵
殷墟非王卜辞的再整理与研究
释甲骨文“衁”字的几个异体
再谈卜辞中的“/又史”及相关问题
说甲骨新缀所见的“南孟”与“奠子方”
甲骨释字四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