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汉代碑刻资料的遗存及其史料价值研究

2022-09-19 09:50
殷都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画像石碑刻题记

岳 岭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88;南阳师范学院 历史学院汉文化研究中心,河南 南阳 473061)

碑刻是指刻在石上的文字,其载体主要包括石碑、造像、摩崖题刻、石雕、墓志、刻经、画像石、经幢、建筑石刻等。相较同时代的其他媒介传播工具,古代碑刻作为一种特殊的图文类载体,以其易于保存、传播久远而体现着独特的价值。在古代,碑刻广泛应用于记功表德、祭祀缅怀、刊载经书等方面,涉及范围广泛,刊载内容丰富。由于碑文内容往往与某一时间节点或者重要历史事件有联系,就如同显微镜下的聚焦,为我们展示出某一历史时段和空间地域的横切面,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古代碑刻所呈现的数量、内容、艺术风格等特征具有显著的时代性。汉代遗存了秦刻石记功的遗风,并且由于厚葬之风盛行、社会长期繁荣稳定,因而遗存下了大量的碑刻资料。南阳是汉代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区域,西汉时是全国著名的冶铁中心,为五大都会之一,东汉时作为光武帝刘秀的发家之地,被誉为南都,与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形成三都鼎足之势,政治地位显赫、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人口众多。皇亲贵戚、世家豪族、富商大贾争相树碑刻铭,建墓题刻,歌功颂德。郦道元在其《水经注》的“淯水”“湍水”“丹水”等篇目中著录的南阳汉代碑刻数量众多,有碑、祠题字,石兽题字等不下数十种,内容相当丰富。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战乱频仍,南阳汉代碑刻保存下来的数量不多。随着考古发现的深入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南阳汉代画像石墓出土的碑刻题记数量不断增多,这些碑刻内容,大多是记述当时当地之事,详实确切,而且无辗转传抄之误,在某种程度上其文献价值比传世文献更具有可信度,成为研究汉代历史和区域文化的重要补充资料。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于南阳汉代碑刻的史料价值长期缺乏重视。笔者所见,目前只有两篇文章谈及这一主题,而且都是侧重探讨书法艺术方面,对其史料价值或一笔带过,或并无涉及。由此可见,对于南阳汉代碑刻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学界还不够重视,对其史料价值的挖掘远远不够。笔者通过走访、调研南阳当地的文物部门和查询资料,试图对遗存下来的南阳汉代碑刻资料做一统计研究,以达抛砖引玉之效。

一、南阳汉代遗存的汉画像石碑刻题记

南阳汉代的碑刻资料现有遗存36块。大部分是汉画像石墓题记或者画像石墓榜题铭文,其中杨官寺汉墓出土15块题记刻石,唐河郁平大尹冯孺人画像石墓出土8块题记刻石。另有一少部分是建筑石刻,有5块。按照碑刻的内容,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一)用文字表达图像、叙述故事的汉画像石墓题记

1.杨官寺画像石题记

1962年春,南阳县西南15公里处的杨官寺村发现一座汉代画像石墓。墓中出土了14块画像石,其中有两块刻有文字。一是墓门中柱石正面画像石。该画像石上部刻一房子和对称的两个单层阙顶,在阙的下面刻有作蹦脱状的马一匹。马颈栓一绳,绳的两端缚于阙侧的两株长青树干上。马前下侧刻一着长衣、细腰的立人象,手持长柄矛倚肩上,腰斜挂带环柄长刀或剑(1)曹新洲:《南阳汉代碑刻及其艺术特色》,《南都学坛》2001年第1期,第123-124页。。该人头顶上部,刻有“伯乐”二字的题榜,似是讲述伯乐驯马的故事。该图下面刻有山冈,在山状的顶端和中部,各刻一个“山”字。二是北主室南扇门正面画像石。其上部为一单檐歇山式房,房的二柱上作一斗三升的斗栱,房檐下雕有弧形垂幔。两柱之间雕有一人,现仅存头部。在人的左侧还刻有两字,似为“楚”“上”二字。该石下部刻有弯曲的河,河中刻有“水”字。河的中部竖有两根柱子,两柱中间刻有“四、八、日、月、火”五字,在左柱上端也残存五字,能辨清的右为“死”、中为“奎父”、左为“人水”或“入水”(2)曾宪波:《南阳汉代画像石墓志题记题刻和现存汉代碑刻的初步研究》,《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第123-128页。,根据残存文字可以看出,这五个字是包含在三行文字之中的行末几字。这三行文字可能是记述这幅画像的内容,虽然因为漫漶不清无法辨别全文,但是通过整幅图像内容可以判断,这是记述当时人们死后,到河边送魂升天的故事。这种用形象和文字结合来表现图像、讲述故事的手法,在国内发掘出的碑刻中,实属罕见。在该墓中,除了前述用形象和文字来表达画像内容的两块特殊的汉画像石碑刻,还有部分刻在盖顶石和墙壁石上的文字,主要是各种记号和隶体文字,共有13块石头。为方便参阅,根据南阳地区考古队的考察报告,再结合实地考察,对该墓刻石的碑刻情况列表如下,见表1。

表1 杨官寺汉墓盖顶石和墙壁石题字列表(3)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南阳杨官寺汉画像石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3年第1期,第111-125页。

由表1可以看出,杨官寺画像石墓碑刻分为两类,一种是刻在画像石上的碑刻,文字是为了呼应图像,两者相互结合,共同表述整个画面的内容,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碑刻表达方式。另一种是随意刻在石头上的碑刻文字。这一种数量较多,但大部分看起来是人名,考古人员认为是当时刻石工的题名。

(二)具有墓志性质的题记

1.唐河汉郁平大尹冯君孺人画像石墓

1978年,南阳地区文物工作队在唐河县湖阳镇发现了该墓。该墓从墓前门到后主室,共8块石刻有题记,主要内容是纪年、墓主人姓名、官职及墓室建筑名称等,见表2 。

表2 唐河汉郁平大尹冯君孺人画像石墓题记统计表(4)南阳地区文物队、南阳博物馆:《唐河汉郁平大尹冯君孺人画像石墓》,《考古学报》1980年第2期,第258-259页。

由表2 可知,该墓所刻文字记录了墓主人的姓名、官职、死亡的时间、墓室建筑情况及对死者墓葬永远不被盗掘的祈愿,该墓的题记已经具有墓志的作用。

2.许阿瞿墓志

许阿瞿墓志画像石发现于1973年,出土于南阳老城东的李相公庄(汉宛城遗址东500米处)一处曹魏时人的再葬墓中。该画像石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是许阿瞿观赏三个幼童玩游戏的生活场面,其右上方刻有铭文“许阿瞿”三个字;下部是舞乐百戏的场面。石面左方为志文,竖刻6行,满行23字,共136字。末两行有16字漫漶,不能尽识。其文字如下:

“惟汉建宁,号政三年,三月戊午,甲寅中旬,痛哉可哀,许阿瞿身,年甫五岁,去离世荣。遂就长夜,不见日星,神灵独处,下归窈冥,永与家绝,岂复望颜。谒见先祖,念子营营,三增仗火,皆往吊亲,瞿不识之,啼泣东西,久乃随逐(逝),当时复迁。父之与母,感□□□,□壬五月,不□晚甘。羸劣瘦□,投财连(联)篇(翩),冀子长哉,□□□□,□□□此,□□土尘,立起□埽,以快往人。”(5)南阳市博物馆:《南阳发现东汉许阿瞿墓志画像石》,《文物》1974年第8期,第73-75页。

许阿瞿墓志碑刻,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墓志铭之一。在该铭文中,既有死者的名字,又有去世的时间和死亡情况的记述,而且也表达了父母对许阿瞿的深切哀悼和思念之情。该墓志的体例与出土于洛阳的《贾武仲妻马姜墓记刻石》(汉殇帝延平元年)、《张盛墓记刻石》(汉安帝元初二年),出土于江苏徐州邳县的《东汉彭城相缪宇墓刻石》(汉桓帝元嘉元年)、《徐州从事墓志》(汉桓帝永寿元年)等所刻铭文体例相似,已经具有较为完备的墓志体例。而该墓志碑刻,是为悼念5岁小儿所刻,为夭折的未成年人铭刻墓志,这在古代是非常罕见的,尤显该碑的珍贵性。

(三)榜单题记

1.唐河针织厂画像石墓题记

1971年秋,在唐河县南关外针织厂扩建工程中发现了这座画像石墓。1972年六七月间,河南省博物馆协同南阳博物馆和唐河县文化馆对该墓进行了发掘。经考古工作者考证,该墓的时代应为东汉早期。北主室顶门柱一端有隶书“下男(?)三”三字,但意思不明(6)周到,李京华等:《唐河针织厂汉画像石墓的发掘》,《文物》1973年第6期,第 26-40页。。在《南阳汉代画像石墓》一书中释读为“下梁三”。这一释读应更为准确些,说明了这是对墓室建筑结构的题记。

2.蒲山二号汉画像石墓题记

1992年12月,在蒲山镇蒲山村北约10米公路西侧,发现了该墓。该墓共用石材24块。其中有17块雕刻了32幅各类画像和题字。题字的石材只见于墓东门上部封门石板背面,上刻有“于平□”三个字(7)南阳市文物研究所:《河南南阳蒲山二号汉画像石墓》,《中原文物》1997年第4期,第48-55页。。

3.南阳市万家园画像石墓题记

2005至2006年,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南阳市万家园画像石墓进行了考古发掘。该墓有2幅朱雀铺首衔环画像,分别刻于北室南北门扉正面。画面上刻有朱雀、展翅翘尾,做飞舞状,下刻铺首衔环。在南门扉铺首额头上用朱砂书写一个“人”字(8)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南阳市万家园汉画像石墓》,《中原文物》2010年第5期,第14页。。

4.方城“拥彗执钺胡奴门”画像石题记

1934年方城县杨集乡余庄村出土汉画像石,现藏于方城县博物馆,该画像石刻一拥彗执钺胡奴门吏形象,人物多须蓬发,不著冠,“左颊黥印”“深目高鼻下颌上翘”“右手拥彗”,左手持钺置于左肩。画面上方右侧刻隶书“胡奴门”三字(9)王子今:《汉世“胡奴”考》,《四川文物》2010年第3期,第58页。。

(四)表达一定寓意的石刻题记

1.独山西坡画像石墓题记

1983年,在南阳市北约十公里处独山的西坡发现了该墓。该墓为砖石结构,由墓道、甬道、耳室、墓门、前室、侧室和后室等十一部分组成。墓内发现五幅汉画像石,位于左侧室南门柱左上方,刻有“为俊子孙□”五个字,其中最后一个字辨识不清。这几个字研究者有争议,原报告释读的“俊”字,在《南阳汉代画像石墓》一书中释读为“后”字(10)曹新洲:《南阳汉代碑刻及其艺术特色》,《南都学坛》2001年第1期,第123页。,似乎释为繁体“後”字更为合理。最后一个字,原报告认为可能是一个“孝”字。考古工作者根据墓葬出土的器物和墓葬装饰,判定该墓应是魏晋时期的墓葬,但是汉画像石及题字石材应是汉代的,用前人墓中的画像石材料来修建墓葬的情况在南阳地区是常见的(11)南阳市博物馆:《南阳市独山西坡汉画像石墓》,《中原文物》1985年第5期,第36-39页。。该墓特意将刻有“为后子孙孝”这几个字的石头置于左侧室南门柱左上方的位置,应是有告诫后世子孙孝老敬亲意识代代相传的用意。

2.“天禄”“辟邪”石兽题字

在南阳汉画馆大厅正中央,陈列着两只东汉石刻墓道神兽,一为天禄,一为辟邪,被誉为南阳汉画馆的镇馆之宝。这两只神兽为东汉汝南太守宗资墓前所立,《后汉书·灵帝纪》李贤注曰“今邓州南阳县北有宗资碑,旁有两石兽,镌其膊,一曰天禄,一曰辟邪”(12)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353页。;刘昭瑞著的《汉魏石刻文字系年》上录有《宗资墓天禄辟邪字》引《广川书跋》云:“邓州南阳北有东汉太守汝南宗资墓,墓列二兽,其高八尺,角而鳞,分鬣曳尾,过壮大,左曰‘天禄’,右曰‘辟邪’,皆刻膊上。字不尽为隶法,盖篆之变也。”(13)刘昭瑞:《汉魏石刻文字系年》,(台北)新文丰出版社,2001年,第95页。杨应奎《重镌汉宗资墓前石兽膊字记》中也提到宋欧阳文忠公《集古录》、沈括《梦溪笔谈》等著作中都有“‘天禄’‘辟邪’四字,刻于宗资墓前石兽膊上”的相关记载。这说明“天禄”“辟邪”四个字确实是汉代就已有之。但是随着漫长岁月的侵蚀,元代辟邪已经面目不清。至明嘉靖五年南阳知府杨应奎吊宗资墓,见二石已残,“左者,欹侧卧,去其四足,右则折缺中半,埋之土中,几不可见”,便以王寀《汝帖》天禄、辟邪拓本为依据,在石兽膊上重刻天禄、辟邪四字,并立《重镌汉宗资墓(前石兽膊字)记》碑。碑中记有其历史、发现、修镌等全部过程。可见,现存的刻字应是南阳知府杨应奎重刻。天禄、辟邪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二者各有其职能,天禄带领主人灵魂升仙,辟邪防御鬼邪、守卫体魄。结合宗资生前的任善之名,在其墓前神兽膊上刻此两字,既有题记的意图,又有祈愿宗资死后升天,保佑其不受鬼邪侵扰的美好愿望。

二、南阳汉代遗存的石刻碑文

(一)歌功颂德之碑文

1.赵菿碑

全称《汉故郎中赵君之碑》,1937年发现于南阳李相公庄明代主事李润墓侧,现存于南阳市卧龙岗博物馆汉碑亭内。出土时即为残碑,仅留碑首及上部碑身。小篆题额“汉故郎中赵君之碑”,残余碑文为隶书,全文17行,残行最多6字,共存92字,内容是歌颂赵君功德。碑旁刻有“建武四年政□□□”题记。据此,专家认为此碑应刻于东汉初年,不晚于建武四年(28年)刻立(14)郭靖:《南阳市博物馆藏三通汉碑》,《中原文物》2015年第4期,第122页。。

2.圉令赵君之碑

此碑刻于初平元年(190年),原存于南阳旧文宣王庙内,后佚。原石拓本传世有数种,《中州金石考》及《天下金刚志》均有著录,今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有藏。由此可知,在明代时此碑尚存。碑文共13行,每行19字。碑额题“汉故圉令赵君之碑”,正文记述了赵君生平、为官情况,意为颂其功德(15)郭靖:《南阳市博物馆藏三通汉碑》,《中原文物》2015年第4期,第122页。。

3.李孟初神祠碑

全称为《汉宛令益州刺史李孟初神祠碑》,立于东汉桓帝永兴二年(154年),清道光初年因白河涨水塌岸而被人发现,现存于南阳市卧龙岗博物馆汉碑亭内。碑文隶书残存13行,现仅存51字可以辨识。此碑出土后,清代著名书法家、金石学家翁方纲《两汉金石记》、清代著名学者毕沅《中州金石记》均有著录。其中《两汉金石记》尚录入可辨别的字有145字,现在只有51字可以辨别。该碑题为“故宛令益州刺史南郡襄阳李孟初神祠之碑”。碑文大意应为李孟初在南阳任职有德政,百姓为之立神祠纪念(16)姚军:《“李孟初神祠碑”考》,《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第121页。。

4.桐柏淮源庙碑

又称《桐柏庙碑》,刻于东汉延熹六年(163年),立于桐柏县淮源庙。碑记颂扬南阳太守中山卢奴君修淮源庙功德之事。原碑无额,有穿、隶书,16行,满行33字,全文有453字。原汉碑久佚,传世本多为元代至正四年(1344年)吴炳重书,其子嗣昌再刻之碑。碑高168米,宽90厘米,厚18厘米,现存放于河南省桐柏县招待所院内。

(二)记事之碑文

1.南阳都乡正卫为碑

1934年,徐玉诺先生寻此碑残石于鲁山县琴台后的寨壕中,鲁山县在汉代为南阳郡,属鲁阳县。“为”字当为“弹”字之误。据学者考证,此碑应为汉灵帝中平年间所立,记录了黄巾起义之后,南阳各地重建基层互助组织“正卫弹”的事实(17)参见曹新洲:《南阳汉代碑刻及其艺术特色》,《南都学坛》2001年第1期,第123-124页。。在《水经注》中对该碑也有记载。同时,《水经注》中还记载了当时南阳郡平氏城内的另一同类碑刻“南阳都乡正卫弹劝碑”。《水经注》中南阳郡内所录同类碑刻较多,但只有鲁阳碑留存。

2.张景碑

1958年,南阳市南城门解放路整修街道时挖出此碑,现保存于南阳市卧龙岗博物馆汉碑亭。此碑为东汉延熹二年(159年)立,碑有12行,共计229字。碑文为汉代公文体裁,记述地方官同意乡民张景包修土牛、瓦屋等设施,以免除其本家世代徭役之事。此碑出土之处,正是东汉宛城南门外,应是当时举行立春仪式之处。

三、南阳现存汉代碑刻的史料价值

南阳汉代碑刻资料含有较多的历史信息,涉及汉代职官、基层治理、社会组织、经济状况、社会生活、对外交往、教育教化等内容,为我们研究汉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一)碑刻所见汉代地名、职官的变迁

郁平、大尹:唐河郁平大尹冯孺人画像石墓中的几处石刻,郁平是地名,新莽时改桂林为郁平。大尹是官职,新莽时称郡太守为大尹。王莽建立新朝后,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改地名,二是改官职,碑刻中显现的地名和官职名,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确凿的资料。

郎中:赵菿碑,全称《汉故郎中赵君之碑》。郎中为赵菿生前的官职,郎中在东汉是尚书的属官,是仅次于尚书、丞相、侍郎的高级官员。从残存的碑文可以看出,赵菿是察孝廉出身,死后因有功德被立碑刻石纪念。同类的碑刻有很多种,如《汉郎中郑固碑》(简称《郑固碑》)《汉郎中王君碑》《汉郎中王政碑》等,墓主人均是生前担任郎中一职,大部分为举孝廉出身。《汉书·董仲舒传》:“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在汉代,郎官被视为入仕之通阶(18)成祖明:《郎官制度与汉代儒学》,《史学集刊》2009年第3期,第34-40页。。汉代为郎中立碑刻传铭记,说明了汉代郎官系统是一支庞大的官僚系统,并且在汉代政治格局中起着重要作用。

劝农贼捕掾:李孟初神祠碑文中有“劝农贼捕掾李龙”和“南部游徼”为李孟初立祠刻碑的事情。劝农掾、贼捕掾皆为官职,《续汉书·百官志》载“五官为廷掾,监乡五部,春夏为劝农掾,秋冬为制度掾”(19)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3623页。。劝农掾由廷掾担任,每年春夏两季巡视各乡,督促农民适时耕种。贼捕掾负责抓捕盗贼。《汉书·张敞传》:“敞使贼捕掾絮舜有所案验。”(20)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3223页。汉代劝农掾与贼捕掾有时由同一人担任,合称劝农贼捕掾。该处碑文不仅进一步证实了有关春夏劝农的记载,同时也反映了劝农掾、贼捕掾这种级别较低的官吏可以由一人兼职的史实。

部游徼:该官职在两汉传世文献中没有出现,但是在简牍和碑刻资料中多有记载。武威汉简、悬泉汉简、尹湾汉简中皆记有部游徼的官职。游徼的主要职责是“徼循禁备盗贼”,“部游徼”是负责几个乡的游徼。李孟初神祠碑中的部游徼承担的任务并非是主要职责,由此可以看出,基层官吏除了要履行自己主要职责,还要承担县廷临时指派的各种任务。

右丞、追鼓贼曹掾、列长、伍长:均是张景碑中出现的官职。有的官职在正史中未记载,结合碑文,应都是基层官职,由此可见,碑刻资料可补正史之阙。

(二)碑刻所见汉代基层治理

汉代国家政权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和治理历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但是由于传世文献关于汉代基层管理方面的记载非常少,现在对基层社会的研究往往依靠出土文献资料,但是这些文献资料少且分散,给这方面研究带来了困难。而南阳汉代碑刻中有不少直接反映汉代基层社会的信息,为认识汉代基层社会提供了直观资料,成为传世文献、简牍资料的有益补充。

1.汉代基层征收赋税、徭役情况

张景碑释文较为清晰地传达了汉代基层百姓承担赋税、徭役情况。碑文中记载为举办立春仪式,官府“调发十四乡正,相赋敛作治,并土人、犁、耒、艹、蓎、屋,功费六七十万,重劳人功,吏正患苦”。寥寥数语,就刻画了东汉中后期“急政暴赋,赋敛不时”,官员、百姓都深受其苦的历史画面。而张景愿意拿出钱财来包作举行立春仪式时所需土牛、瓦屋等设施和梨、耒等用具,以此来请求免除他家世代劳役,也说明了这一时期劳役相当繁重,同时也证实了东汉时期的徭役可以用钱来赎免。

2.基层社会组织的互助

南阳都乡正卫为碑对于汉代基层组织正卫弹的描述,为我们了解这一组织的形式及在基层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开启了一个独特的窗口。碑文中记载“国服为息,本存子衍,上供正卫,下给更贱”,说明“正卫弹”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重构社会秩序,通过这一互助的社会组织,农民可以享受到一定的平均、互助的福利。该碑涉及弹的组织名称、弹的性质、范围、组建过程、经费来源等方面的信息,是我们研究汉代民间基层组织最佳的视角。

3.对农业耕作的重视

汉代张景碑中提到的立春仪式的举办情况,充分体现了汉代政府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春种秋收,关键在春。古代立春之日,天子要亲率诸侯迎春于东郊,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 汉代以后,民间祭春牛习俗盛行,又经不断丰富和演绎,发展为用泥土塑成一个象征农事的耕牛,在立春前一天,由手执杨柳枝的人驱赶,地方官上香施礼,叫做“打春”或“鞭春”。张景碑记述立春之日官府在宛城东郊举办“鞭打春牛”仪式,并不惜耗费巨资来置办仪式中所需的各种设施和农具,说明了农业生产应是对基层官员政绩考课的重要一项,同时也反映了汉代人民祈求一年四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朴素心情和美好愿望。

(三)碑刻所见汉代社会生活的反映

1.儿童生活概况及其在家庭中的地位

汉代史籍中对儿童生活的记载较少,这与儿童地位较低有关。但是在许阿瞿墓碑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生活优裕、备受宠爱的儿童形象,颠覆了我们传统的印象,并且碑文和画像结合,为我们生动展现了汉代儿童的日常生活图景,侧面显示了他们的生存境况,成为我们了解汉代儿童生活的一个独特的视角。

2.汉代社会习俗

汉代碑刻大部分是来自于墓葬,也有少数来自于祠堂、庙宇等场所。墓葬所立碑刻反映了汉代墓葬建制,对于我们了解汉代丧葬习俗及其发展变化,考察墓志的形成过程都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碑刻内容我们也可以看到,官吏死后立碑似乎成为当时的一大社会风气,甚至为了立碑不惜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尤其是东汉之后,立碑之风盛行,这对我们了解汉代的丧葬风气、官吏政绩评价、官吏之间的交往都有裨益。碑刻题名、内容模式雷同,反映了东汉后期的社会风气导致碑刻书写模式固化的现象。

3.碑刻所见汉代对外交往

方城出土胡奴门画像石为研究汉代民族关系、民族交往以及少数民族在南阳的活动情况提供了第一手的文物资料。方城县城关镇另一处汉画像石墓中还出土有一幅胡人阉牛图,通过画面我们可以看出汉代胡人所从事畜牧兽医等职业及为南阳黄牛改良所作出的贡献(21)河南省南阳黄牛研究所:《汉代阉牛图》,《中国良种黄牛》1985年第1期,第77页。。两幅图画及碑文,反映了汉代民族交往频繁的现象,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已经充分融入了当地的生产生活。

4.碑刻所见汉代教育教化形式

汉代对忠孝节义的政治宣传一直是汉代教化的主题。从碑刻可以看出,将画像故事中的人物名字、简单故事情节等文字书名刻写在画面的空白处,以帮助人们了解这一故事情节,这种题榜形式在汉画像石刻中较为常见。很多相关的历史故事都在民间流传,表述这些故事的图画也成为墓葬、祠堂、石阙等画像石中的重要装饰,这种教育教化形式简单、直观,易于理解和传颂,效果更好。

四、结论

汉代碑刻之风盛行,尤其是到了东汉时期,更是“碑碣云起”,或为歌功颂德,或为封山祭祀之用。汉代南阳为南都、帝乡,权贵云集,因此碑刻遗存丰富,这些碑刻内容大多是实录当时当地之事,具有真实、客观、准确之特性,尤其是汉代文献资料存世不多,这些碑刻的史料价值尤其珍贵,其中所记载的内容为研究汉代历史地理、职官、基层治理、社会生活、对外交往、教育教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史证。当前,出土简牍成为汉代历史研究主要依靠的新的史料来源,但是汉碑资料作为汉代社会历史的真实记录,它所记载的内容,很多为史书或其他文献所阙载,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可与传世文献、出土简牍记载相互印证,从而弥补汉代史料的不足,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猜你喜欢
画像石碑刻题记
元 楷书察罕装像题记、祝天装像题记原石
汉代画像石里的成都生活
张釜隶书《药洲九曜石题记》
沂南北寨——大型画像石汉墓
碑刻
孝堂山石祠北魏二题记考论
明清豫西北戏曲碑刻所见的“会”与“会首”
金代“舞亭”碑刻的新发现
汉画像石墓出土仿木结构石立柱初步研究——兼谈白杨店画像石墓出土立柱位置
汉画像石中的“天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