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风险及安全护理对策研究

2022-09-17 06:50金现树
安徽医专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脑出血血栓情况

金现树

脑出血作为临床工作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脑部血管疾病,有着较高的致残率,同时也因较高的致死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1]。脑出血常见的并发症是深静脉血栓(DVT),该疾病的发生往往比较隐匿,该病发生后会进一步诱发其他临床症状,如肢体出现肿胀、疼痛以及低热和浅表静脉的扩张等,如果血栓脱落,还会诱发肺栓塞,给患者的预后带来极大影响[2]。集束化护理是通过将一系列有循证基础的治疗及护理措施进行集合,从而对难治的疾患进行护理。对脑出血患者采取集束化护理,能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与发生,有效降低并发症产生的概率,减轻患者病痛,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形成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3]。我科对脑出血患者采取了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并观察其对患者的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20年9月-2021年6月在我科入院治疗的60例脑出血患者纳入到本次研究中。对满足纳入要求的患者人群通过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式来分组开展研究,观察组30例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57~80岁,平均年龄(62.4±5.6)岁;根据临床诊断,有10例皮层下出血患者,9例壳核出血患者,6例小脑出血患者,5例丘脑出血患者。对照组30例患者,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55~78岁,平均年龄(61.7±5.4)岁;根据临床诊断,有11例皮层下出血患者,8例壳核出血患者,7例丘脑出血患者,4例小脑出血患者。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临床诊断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脑出血;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没有显现颅内感染的情况。②排除标准:排除有危急病情的脑出血患者;排除依从性差或有其他情况脱落的入组患者;排除有全身感染或出现颅内感染的患者;排除存在严重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

1.3 方法 对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两组脑出血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本研究中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包括日常护理服务,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饮食干预、体征监测、药物指导,并告知患者日常注意事项以及肢体康复等。观察组采取集束化的护理方式作为干预手段,其具体措施主要有:①建立护理组:遴选科室具有经验、临床知识丰富的护理人员,并组建为专门的护理小组,对小组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后,对观察组患者普及静脉血栓预防和治疗的知识;此外,还要对小组成员进行风险评估方法、评估流程以及干预措施进行专项培训。②制定个性化护理:将入组患者进行建档立卡,详实记录疾病情况,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积极宣传教育,同时做好相关的物理防护措施,尽早让患者进行活动。对于病情属于中度危险的患者,要及时向医生报备,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和物理防护措施,还要在明显处悬挂黄色的警示标志物以提醒患者,及时向护士长汇报;特殊情况时,要及时向医生报告,进行药物等干预措施,以及做好家属的沟通工作。对于病情属于高度危险的患者,要做好健康宣传教育工作和物理防护措施,悬挂红色警示标志物。③饮食干预:合理安排入组患者饮食,根据患者情况酌情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等的摄入量,避免患者因脑出血长期卧床导致的胃肠功能受损,引起营养不良的情况。④监控病情:护理小组应注意时常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主要监测内容包括血压、呼吸、脉搏、心率、体温等,对于异常情况,应立即向医生报备,采取必要临床处理措施。

1.4 观察指标 ①统计并分析两组患者发生DVT的情况。②统计观察两组患者在进行护理干预后1周,各组凝血功能是否出现变化,主要监测指标有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③统计比较两组患者不同干预措施前后焦虑与抑郁情况变化,焦虑以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为评价标准;抑郁情况以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为评价标准,将53分设为分界值,分值越高,抑郁情况越严重。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DVT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有1例出现DVT(占3.3%),对照组患者有6例出现DVT(占20.0%),观察组出现DVT的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35,P=0.035)。

2.2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比较 采取干预措施后1周,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比较(±s)

组别 n 凝血酶原时间(s) 凝血酶时间(s)对照组30 13.7±1.7 14.5±1.3观察组30 13.4±1.4 14.6±1.4 t 0.872 0.628 P 0.197 0.251

2.3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s)

组别 n SAS SDS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30 54.3±4.1 46.2±3.4 55.1±4.3 49.1±3.2观察组30 54.1±3.7 37.8±2.9 55.2±4.7 42.9±2.6 t 0.468 10.399 0.101 8.579 P>0.05 <0.05 >0.05 <0.05

3 讨 论

集束化护理作为临床常见、经过大量论证和有一定循证基础的护理方式,其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积极效果,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是一种从全方面、多角度为患者提供系统化、集约化的护理方式[4-5]。

前期研究表明,血栓形成因素较多,多数学者认为,其主要与血管内膜损伤程度、血液是否处于高凝状态、血流淤滞等情况有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下患有血栓的风险程度会相应增加[6]。脑出血患者由于其发病特点,势必会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造成障碍,因此需要长期的卧床,从而会导致血流速度减低,下肢静脉增粗,甚至由于长久卧床引起“肌肉泵”减少,导致患者血液淤滞、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增高[7]。此外,由于颅内出血,往往给患者进食带来一定程度的限制,这使得体内脂肪容易向血液中转移,造成血液中乳糜微粒增多,升高血液的黏稠度,且在住院治疗过程中,由于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等的使用,均使脑出血患者容易出现血栓[8]。本研究通过对两组患者分别应用常规护理和集束化护理干预研究比较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出现DVT的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采取干预措施后1周,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差异不显著。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采用集束化护理方式对脑出血患者进行干预可显著减少相关风险因素的发生,同时可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的情况。

猜你喜欢
脑出血血栓情况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一周融资融劵情况
脾切除后伴发脑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新情况新举措
新情况新举措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特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