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青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卫医发[2001]2号)。医院感染会给患者、医疗卫生机构以及社会带来安全隐患和经济负担,是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医院感染防控方面尚存在高投入、低产出的问题[1]。医院感染监测能力反映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水平,院感监测的数据是医院感染管理决策的客观依据[2]。对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监测分析能够指导医疗卫生机构制定合理的防控策略,可以减少医院感染发生,切实保障患者安全,有效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质量。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选择本医院2021年度所有住院患者,共14683例。患者的科室分布情况见表1。
1.2 方法 利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收集本医院2021年度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诊断报告卡,对所有数据进行统一规范整理(如患者出现转科情况,在转科48 h后发生的感染确定为转入科室的感染,转科48 h以内发生的感染确定为转出科室的感染)。院感专职调查人员对数据进行汇总、核对和统计分析。纳入科室、感染部位、感染因素、病原菌等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将纳入的数据建立Excel数据库,计算频率,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或百分比表示。
2.1 各科室医院感染率 2021年度本院出院病人共14683例,发生医院感染202例,全院感染发生率1.38%。其中ICU感染率最高(5.88%),其次为内四科及骨二科,分别为1.86%、1.51%。各科医院感染见表1。
表1 各科室医院感染发生率
2.2 医院感染部位的分布 202例医院感染中,下呼吸道感染占比最高(47.03%),其次为切口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分别占9.90%、9.40%。见表2。
表2 医院感染各部位构成比
2.3 医院感染病例病原学送检率 该院总病原学送检率为29.21%,ICU的院感病例病原学送检率达到《2021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规定的90%、其他科室均未达到相关规定。见表3。
表3 感染病例病原学送检情况分析
2.4 医院感染病原菌种类 共59例感染病例送检病原学,36例培养出细菌、3例真菌。检出大肠埃希菌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肺炎克雷伯菌4株,鲍曼/溶血不动杆菌3株,粘质沙雷菌2株,表皮葡萄球菌2株,其他1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菌占所有病原菌的38.46%;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革兰阴性菌占所有病原菌的53.85%,其中以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最高(20.51%)。见表4。
表4 医院感染病原菌种类
3.1 医院感染因素分析 2021年1月-12月本院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38%,符合卫生行政部门医院感染率<8%的要求[3]。①科室分布情况:本院科室医院感染率以ICU高居首位,内四科和骨二科分别位居第二、第三。ICU患者多病情重,诊治困难高,呼吸道侵袭性操作多,医疗器械使用频率高,因此器械相关呼吸道感染是ICU医院感染的重点种类;加上广谱抗生素的使用量多,等级高,导致患者的易感性增强,使得ICU成为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地方[4-5]。本院内四科住院患者以肿瘤为主,普遍具有住院时间长、免疫力低下、营养不良或低蛋白血症、发病后长期卧床、活动少等情况。其他院感调查文献指出院感的常见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免疫力低下、慢性疾病、长期卧床等[6],与本院的实际情况一致。②医院感染的部位情况:本次统计结果中,下呼吸道感染排位第一,其次是切口感染。下呼吸道感染是医院感染最多发的部位。基础疾病多、免疫功能受损、意识障碍、高龄、营养不良或低蛋白血症、长期卧床、呼吸道侵袭性操作、呼吸器械及手污染导致的交叉感染等各种原因是肺部感染最常见原因。ICU、内四科以下呼吸道感染常见,外科则常见手术切口感染。一般认为年龄、体质、切口等级、切口长度、抗菌药使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是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7],围手术期消毒、手术室环境以及住院环境同样也影响着术后患者切口的感染情况。③医院感染的病原菌送检情况:本院病原菌送检率偏低,不足30%,这可能与病原菌培养周期长、培养阳性率低、临床医生习惯经验性用药等有关。2021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提倡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积极进行病原学送检,提高治疗前病原菌送检率[8]。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依据是明确的病原学诊断。革兰阴性菌在我院发生的医院感染中排位第一,病原菌种类与其他医院感染研究结果类似[9]。我院以大肠埃希菌为主要感染细菌,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位、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阴性菌感染一直是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菌菌属,在2020年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发布的结果中,革兰阴性菌占总临床分离菌种的71.90%,其中大肠埃希菌占据首位,肺炎克雷伯菌位居第二[10]。因此,革兰阴性菌中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是医院感染防控的重点。
3.2 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3.2.1 完善医院感染防控体系建设 较低的医院感染率肯定了本院当前的防控制度较严格,优化医院感染防控体系,但仍需继续建立完备的医院感染监测信息化系统,强化医院感染防控,完善院感制度,确保医院感染数据能高效上传,保证信息实时共享;打造专业的医院感染管理团队,采用前瞻性的方式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加院感培训,提高各科感控意识,进一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3.2.2 加强医院感染重点防控 重点对医院感染的重点科室及部位进行防控。
3.2.2.1 科室方面 ①对ICU、内四科及骨二科医生加强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培训,定期监测考核。②由院感办和科室人员一起,依据国家相关规范结
合科室特点制定符合科室实际情况的防控措施。③对科室进行风险评估,ICU风险评估医院感染防控重点是下呼吸道院内感染及尿路感染。内四科风险评估肿瘤患者及免疫力低下的长期卧床患者是院感防控重点人群。骨二科风险评估院感防控重点是做好围手术期护理,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对感染风险有上升趋势的科室及时指导纠正。
3.2.2.2 感染部位方面 依据国家相关规范制定本院下呼吸道和手术切口院内感染防控措施:①加强基础感控措施的执行,包括医务人员手卫生、住院病房、手术室等环境清洁消毒管理,保证住院环境及手术室环境安全;保证病床的间距符合要求,加强病区环境卫生管理,定时开窗通风,重视住院患者床单元的消毒管理,做好终末消毒;手术室必须按照卫生学标准及预防医院感染的要求做好环境清洁工作。②侵袭性操作时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规范,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侵袭性操作,减少各种置管时间。③发现感染患者,及时分开安置,避免感染扩散,做好呼吸道感染病人及病原携带者的隔离,对免疫力低下的患者须做好保护性隔离。④监督院内抗菌药物的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及本省相关规定,规范性使用抗菌药物,对于违规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
3.2.3 提高医院感染病例病原学送检率 定期开展病原学送检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送检意识。大力培养微生物室专业人才,提高病原菌培养合格率。对科室病原学送检率进行统计、通报,对达到国家规范的科室给予奖励,通过各种综合措施提高我院院感病例病原学送检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