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林慧
股骨颈骨折为最常见的髋部损伤,其发病率仅低于桡骨远端骨折,发病原因主要为外力冲击,在受到损伤后,患者会出现明显髋部疼痛,无法站立与行走[1]。股骨颈骨折容易导致明显移位,且由于股骨颈具备较大的杠杆作用,骨折稳定性差,因此大多需接受手术才能站立。老年群体为股骨颈骨折的高发人群,由于其机体机能减弱,易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因此骨折后愈合难度加大,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2]。一般情况下,手术治疗后6~12周为骨折康复的最佳时期。但部分患者对于骨折的康复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实施有效的康复护理,可有效预防关节肿胀、韧带挛缩的发生,使患者的患肢功能尽快恢复,提高生活质量[3]。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术患者早期功能康复护理的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 般 资 料 选 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60~89岁,平均年龄(65.85±4.58)岁,其中22例患者为左侧骨折,18例患者为右侧骨折,Garden分型:Ⅲ型25例,Ⅳ型15例;观 察 组 男27例,女13例,年 龄60~89岁,平均年龄(65.62±4.70)岁,其中20例患者为左侧骨折,20例患者为右侧骨折,Garden分型:Ⅲ型26例,Ⅳ型14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单侧股骨颈骨折骨折;认知功能正常;具备手术适应证;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②排除标准: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病理性骨折患者;骨性关节炎患者。
1.3 研究方法 全部患者均由同一组医师开展手术治疗,包括半髋关节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1.3.1 对照组 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护理,包括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对标准化康复方案进行制定。术后1周,在对患者肢体肿胀与疼痛进行控制后,则可实施初步肌力与步态训练、股四头肌与臀肌等长收缩训练、足跟滑动45°、踝泵运动以及髋关节屈曲训练,完成后开展坐位膝关节伸直、髋关节屈曲以及辅助站立训练。每日2次,每次20~30 min,训练完成后手术局部冰敷15 min;术后2~8周,指导患者开展肌力与柔韧性训练,包括腘绳肌、髋内旋肌、股四头肌与趾屈肌训练,逐渐实现无辅助行走。完成后可开展上台阶练习,每日2次,每次30~40 min;术后8~14周,继续加大训练强度,应用弹力绷带开展训练,增加站立、下蹲以及上台阶训练,并不断将高度增加,每日2次,每次30~40 min。
1.3.2 观察组 患者接受早期功能康复护理。①心理护理:根据患者出现负性情绪的原因,首先将患者的沟通交流工作做好,适时引导患者将自身内心的担忧讲出,并对其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使患者对自身的病情恢复情况有充分了解,使患者的疾病治疗信心增强。同时与其家属联合,鼓励患者家属多陪伴患者。同时对患者的兴趣爱好进行了解,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指导患者参与自身爱好的活动,使其孤独情绪得到分散,使其疾病治疗信心增强。②早期康复训练:当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完成,麻醉消退后要及时为其开展足趾与踝关节活动,并指导患者开展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等长收缩练习;在手术完成后第1 d开始,为患者开展指导和协助其对小腿三头肌以及股四头肌进行舒缩,并对膝关节进行屈伸练习;在手术治疗后第2 d开始,指导患者在可耐受的前提下,开展腿部肌肉的绷紧-放松训练,频率为100次/min;手术治疗后7 d,指导患者用力进行膝关节屈曲、过伸与踝关节活动,每天训练5~6次,每次活动10~20下;手术治疗后第3~4周,可协助患者下地活动。第5周开始,指导患者开展两手提吊环练习,健肢一侧的足部蹬床,收紧腹部,抬臀促使大腿与小腿保持在同一水平线,将髋膝关节的活动范围加大,每次训练的时间为5 min,每天开展2次练习,并逐渐增加负重,以患者的患侧单腿可实现完全负重站立为止。③预防并发症发生:在为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需对其患肢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包括肿胀程度、皮温、肤色等,同时将患肢和健肢实施比较。并将患者的呼吸道护理加强,比如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与咳痰,定时为患者实施翻身与扣背,并根据需求为患者实施雾化处理,避免其出现肺部感染。并指导患者开展“三点或五点支撑法”,将自身的上半身与臀部抬高,护理人员对其髓尾部是否离开床面进行检查,预防压疮发生。④出院指导:患者的骨折愈合后,可出院继续居家休养。护理人员告知患者在居家过程中,需继续坚持开展功能锻炼,不可过早负重,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盘腿、侧卧。
1.4 观察指标 ①两组下床活动时间与住院时间。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假体松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③两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为100分,评分越高则髋关节功能越好[4]。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使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数据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与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与住院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与住院时间比较(±s)
组别 n 下床活动时间(h) 住院时间(d)对照组 40 20.10±4.84 25.28±5.77观察组 40 14.82±3.36 20.06±5.14 t 5.668 4.272 P 0.001 0.00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2.3 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对照组40 32.50±4.60 38.58±3.62 51.26±5.26观察组40 35.80±3.46 42.50±4.85 60.32±6.54 t 3.626 4.097 6.827 P 0.001 0.001 0.001
老年群体为股骨颈骨折的易发人群,随着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老年人群由于自身机体的综合素质降低,容易合并多种基础病变,因此在出现股骨颈骨折后,若为患者实施保守治疗或是内固定治疗,则容易导致其出现股骨头坏死以及病变区域不愈合的情况,并且长时间的卧床休息,会增加压疮、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降低[5]。因此老年人在发生股骨颈骨折后,为其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显得尤为必要,其可使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得到快速恢复,将患者的术后康复时间缩短,并且可将骨折不愈合风险降低,是目前临床上首选的手术治疗方案,做好术后康复护理工作,可保障手术治疗效果,促进术后康复进程加快,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有研究报道称,股骨颈骨折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恐惧、抑郁情绪,负性情绪的出现会对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依从性产生影响,进而使手术治疗效果受到影响,使患者的患肢康复进程减慢[6]。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早期功能康复护理的实施可有效加快老年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康复速度,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并加快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围术期心理护理的实施有利于患者负性情绪缓解,增强其训练配合度;早期康复训练的实施可加快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使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速度加快。同时早期康复训练的实施可降低血栓发生风险,有效预防假体松动。有学者通过将手术治疗后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与护理干预组,结果显示护理干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7]。肌力训练与辅助步态训练的实施可使患者机体股四头肌与臀肌力量增强,防止步态异常影响髋关节功能恢复,通过早期锻炼可提升腘绳肌、髋内旋肌、股四头肌等肌力水平,使行走步速加快、步幅加大,且可使代偿性步态得到一定消除,避免平衡力减弱,加快关节功能恢复,使假体松动率降低[8]。
综上所述,老年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术患者早期功能康复护理的实施可加快术后康复速度,减少并发症发生,提升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