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取穴规律探析

2022-09-17 09:11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24期
关键词:阳陵泉腧穴通络

吴 显 张 慧 杨 帆

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安徽合肥 230038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以小关节侵蚀病变为特征,对关节滑膜形成破坏的同时导致局部炎症,继而导致关节破坏,甚至导致关节功能丧失和残疾[1-2]。流行病学调查显示,RA 的发病率为0.24%[3],中国发病率约为0.46%[4],且发病率呈现递增趋势[5]。由于RA的复发率高、致残率高,且病理过程难以控制,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致残性疾病[6-7]。现代医学临床针对RA 治疗目前暂无有效方式。目前针灸治疗RA应用广泛且效果显著[8]。但从现有的临床报道资料来看,针灸治疗RA 的选穴繁杂,治疗方法不一,其内在规律有待分析和总结。本文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搜集近15 年针灸治疗RA 的临床文献,对针刺治疗RA 的选穴和组方规律进行深入的总结、分析、挖掘,以期为临床针刺治疗RA 提供客观科学的选穴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文检索词为“针灸”“针刺”“电针”“温针”“类风湿关节炎”;英文检索词为“acupuncture”“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electroacupuncture”“acupoint”“acupuncture therapy”“warm acupuncture”“rheumatoid arthritis”,检索时间为1996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以针灸治疗为主,且临床治疗效果较为明确;②文献中的RA 患者诊断符合临床诊断标准;③有较为明确的针灸处方;④研究设计符合研究标准,且合理可行。

1.2.2 排除标准 ①动物实验、学位论文、会议摘要、专家经验、综述等类型文献;②文献在临床设计中治疗组<30 例,总样本量<50 例;③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性失衡的文献;④重复发表或数据相似的文献,仅取一次。

1.3 数据录入及预处理

通过筛选,将适用文献内的处方信息录入Excel 2016 建立RA 针灸处方数据库。规范和统一穴位名称,规范标准为《腧穴名称与定位》(GB/T12346-2006)[9]。

1.4 数据分析

①频次统计分析:利用Excel 2016 整理收集的处方数据,统计出腧穴频次、归经等基本特征。②系统聚类分析:使用SPSS Statistics 22.0 系统聚类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变量特征及性质亲疏程度,将腧穴归类,使用平方Euclidean 度量区间距离,再使用Ward 方构建树状聚类。③关联规则分析:运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建模,采用Apriori 算法对文献中的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从而挖掘针灸处方中的配伍关系。④复杂网络分析:运用SPSS Modeler 18.0 软件进行复杂网络分析,通过网络构建节点的聚集程度,直观表现出腧穴间的联系及其强度。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共检索文献1 588 篇,最终纳入225 篇文献,包含225 个针刺处方,涉及134 个穴位,腧穴使用总频次3 345。

2.2 腧穴使用频次分析

经数据统计分析,使用频数前三的穴位为足三里、阳陵泉、曲池。出现频次≥40 的高频穴位30 个,合计频次为2 332,占总频次的69.7%。见表1。

表1 使用频次≥40 的腧穴

2.3 腧穴组合使用频数分析

经数据统计分析,使用频数前三的穴位组合为阳陵泉-足三里、曲池-足三里、曲池-阳陵泉,出现频次>70 的穴位组合有26 组。见表2。

表2 使用频次>70 的腧穴组合

2.4 腧穴归经分析

经数据分析结果,选穴涉及十二正经、任督二脉及经外奇穴,穴位选取多来自阳经(2 357 次,72.34%),其中膀胱经被选用最多(575 次,17.65%),其应用腧穴种类也最多(27 次,20.45%),其次为经外奇穴,胃经,胆经和督脉。见表3。

表3 针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腧穴归经及频次(除阿是穴)

2.5 关联规则分析

对频次≥40 的腧穴制作穴位关联网络图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针刺治疗RA 的主要穴位组合为“足三里-三阴交-外关”。见图1。选取支持度为10%,置信度为97%,符合条件的一共有26 组。见表4。

表4 针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腧穴关联规则分析(后项为1,前项为2)

图1 穴位关联网络

2.6 聚类分析

频次≥40 的腧穴聚类树状图见图2。根据图2 分析出聚类结果:类1 为脾俞-肝俞-肾俞-关元-风池-大椎-手三里-环跳-内膝眼-梁丘-阳溪-解溪-昆仑-八邪-八风-肩贞-阳池-丘墟-肩髎-肩髃-太溪;类2 为外关-合谷-曲池-血海;类3 为阿是穴;类4 为三阴交-阴陵泉;类5 为足三里-阳陵泉。

图2 聚类树状图

3 讨论

RA 是中医“痹证”的一种。针对其发病机制历代医学古籍多有探讨。《素问·痹论篇》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10]意指外感风寒湿等外邪是该病发生的外因,《济生方·痹》中提到该病的发生:“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11]表明痹证的发生是由于患者本虚而卫外不固,风寒湿等外邪侵入人体而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或痰浊淤血阻于经络,进而深入关节筋骨,甚至内舍脏腑。故该病治疗原则以祛邪通络、舒筋通络、益气养血、培补肝肾为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灸治疗RA 主要是通过调节免疫、内分泌、滑膜细胞信号通路等机制实现[12-14],本文主要对近15 年来针灸治疗RA 的临床文献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得出如下取穴规律:

3.1 RA 常用针灸穴位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足三里、三阴交、外关为治疗RA 最常用的腧穴组合。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和下合穴,脾胃隶属人体中焦,共同承担化生气血的功能,为“气血化生之源”,是“后天之本”。《通玄指要赋》曰:“三里却五劳之羸弱;痹肾败,取足阳明之上。”脾胃之气即中气,在人体的生命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营养来源,也关系到人体的强壮兴衰。在RA 治疗中选用足三里,以培养后天之本来滋养先天之本,其次足三里为常用强壮要穴,可强身健体、益气养血,针对正气不足的病因可治本;针对膝关节的病变可起到近治作用。且有实验表明针刺足三里有镇痛和抑制滑膜增生的作用,其可能与针刺激活中枢、调节滑膜细胞信号传导等相关[15-17]。三阴交是足三阴经在下肢的交汇处,《黄帝明堂经》曰:“三阴交、主足下热,胫疼不能久立,湿痹不能行。”故针刺三阴交可调补肝肾、活血行气。外关穴是手少阳经的络穴、八脉交汇穴之一,《针灸大成·标幽赋》有文曰:“阳维脉者,维持诸阳之会,通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是也。”[18]故外关与阳维脉相通,主一身之表,有疏风清热解毒、疏经通络的作用,且外关位于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两寸,针刺外关可以发挥其通络止痛的近治作用。足三里配伍三阴交可补益先天和后天之本,具有疏经、通络、祛邪的功效,再配合外关穴通络止痛的功效,可驱邪外出,改善RA 症状。

3.2 穴位归经分析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选穴涉及十二正经、任督二脉及经外奇穴,穴位选取多来自阳经,其中膀胱经被选用最多,其应用腧穴种类也最多,其次为经外奇穴,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和督脉;足太阳又称“巨阳”,“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素问·热论篇》);人体阳气内可养神,外可柔经,所以《灵枢·经脉篇》明确提出足太阳经是主筋之所生病……腘、腨、脚皆痛,小指不用。因此临床上治疗一些RA 引起的下肢关节痛多选足太阳膀胱经穴位治疗。其次背俞穴皆分布于膀胱经脉之上,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可以调节脏腑功能,固本培元,故膀胱经上的取穴起到了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作用。RA 的病灶在关节结聚处,在经外奇穴的针灸取穴中多为关节处,体现了腧穴的近治作用。足阳明胃经循行于人体前侧,起于鼻旁而止于足趾,其间循行经过膝踝关节,部分腧穴可主治下肢痹痛等症,且胃经部分选用穴位具有强壮体质的作用,多穴合用可扶正祛邪。胆经循行于身体外侧面,起于目外眦止于足趾,其循行路线同胃经亦经过膝踝等关节处,应用了腧穴的近治作用,其中选用八脉交会穴之筋会阳陵泉,主治筋病。督脉为阳脉之海,可调节全身阳经气血,督脉循行于人体后正中线上,循行经过腰骶,背项部,针灸治疗对其部发生的疼痛病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感受风寒湿等外邪是引起RA 外因,故针灸治疗RA 以阳经取穴为主,配合其他具有强壮,扶正效果的穴位,以达到固本培元、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治疗效果。

3.3 基于聚类分析的穴位配伍特点

根据聚类分析结果,类2、类4 此二类穴对均位于关节附近,关节是RA 病灶处,此取穴方法体现了针灸治疗中的局部取穴原则,同时体现腧穴的近治作用。

类1 为脾俞-肝俞-肾俞-关元-风池-大椎-手三里-环跳-内膝眼-梁丘-阳溪-解溪-昆仑-八邪-八风-肩贞-阳池-丘墟-肩髎-肩髃-太溪。脾俞是脾经的背俞穴,具有健脾利湿的作用,脾胃为后天之本,通过针刺脾俞调理脾胃功能进而调补后天之本;肝俞为肝经的俞穴,具有疏肝理气、行气止痛的作用,肝主疏泄,调控脾胃运化功能,协同后天之本的调养。肾俞是肾经的背俞穴,《扁鹊心书》有云:“肾俞二穴,凡一切大病于此灸二三百壮,盖肾为一身之根蒂,先天之真源,本牢则不死。”[19]针灸肾俞穴可达温阳补肾、激发体内正气的作用,针灸关元穴亦具有温补肾阳、温阳通络之功效,此二穴可培补先天之本。四穴合用则共调先天、后天之本,以扶正气而祛外邪。《针灸大成·足少阳经穴主治》中曰:“风池:手足少阳、阳维之会。”针灸该穴可疏通三经之气,具有疏风解表、温经散寒之功效[20-21]。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文:“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风邪多与肝胆相关[22]。风池穴在胆经上,肝胆互为表里,故治疗风邪相关疾病多取该穴[23]。大椎位于督脉之上,且为督脉和手足六阳经之交汇,具有解表散热、通络止痛的功效。有实验表明,艾灸大椎穴可调节大鼠血清中γ 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的水平[24],且通过调节IFN-γ/IL-4 的水平可达到治疗RA 的效果[25],再配伍处于关节附近的穴位,对RA 起到内外兼治的治疗效果。

类3 为阿是穴,阿是穴是“以痛为腧”,疼痛部位既是疾病发生部位,针灸阿是穴可直达病灶,起到疏风散寒、舒经通络止痛的治疗效果。

类5 为足三里-阳陵泉。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和下合穴,具有调理脾胃、培补后天之本、活血通络、强筋壮骨的作用,《针灸大成·席弘赋》曰:“脚痛膝肿针三里。”有实验表明可通过针灸足三里调节肠胃功能从而达到治疗RA 的目的[26]。阳陵泉为足少阳经合穴,且为胆经的下合穴,筋之会穴,故针刺该穴可疏利关节。有实验表明阳陵泉可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和抗炎[27]。此二穴合用,可疏经通络,调补后天之本,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起到表里兼顾的效果。

目前对RA 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上也没有治愈手段,大量临床数据提示针灸治疗RA 具有副作用小、标本兼治、镇痛效果明显等优势[28-29]。采用数据处理的方式对针灸治疗RA 的取穴规律进行探索,分析结果可为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提供更加明确的思路和引导。同时也表明了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针灸处方用穴规律的可行性。

猜你喜欢
阳陵泉腧穴通络
阳陵泉穴功效主治及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针灸大成》阳陵泉穴临床应用
浅析“肝胆阳陵泉”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温针灸阳陵泉联合等速肌力训练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与对视觉模拟评分法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的影响
治疗腰痹通络止痛是关键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
现代针灸教材关于肩周炎的“同功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