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跃龙
(南平市建阳区黎跃龙建盏陶瓷有限公司 福建 南平 354200)
曜变建盏(见图1)的烧制成功具有极大的偶然性,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广义上曜变天目盏在世界上仅剩三件半,其中三件流落日本。小小一只盏,便看尽了宇宙星河、山川湖海。据说,过去一只极好的曜变盏可以换一座城池,很多匠人师傅为之攻克多年,依旧一无所获。现在市面上所看到的曜变建盏,产地不外乎建阳、台湾、日本,但其实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曜变建盏,只能算是窑变建盏。曜变盏可遇而不可求,价格更是昂贵,很多收藏家穷极一生,也只是在寻找它的路上,鲜有成功登顶的。
图1 曜变盏
曜变广义上就是黑釉上出现自然的大大小小的斑点,斑点周围呈现蓝、绿等各色光环,用不同的视角观察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正所谓光辉照耀,曜变就是这个意思。
有广义的曜变,也就有狭义的曜变,狭义的曜变指的就是覆盖在油滴状斑纹上的那层虹膜,而这层虹膜的形成极为偶然,烧制传统技艺发展至今,也未曾寻找得到,因此也成就了曜变的特殊地位,曜变的鉴定方法如下:
曾经有人因为建窑遗址还没有发掘过曜变盏,就说曜变不属于建窑所烧制的产品。其实可以根据胎骨特征分析,就能进行判定,曜变不太可能出自其他窑口。通过考古和专家考证,经过鉴定得出,日本目前收藏的曜变盏,确实来自建窑。因此,曜变首先是建窑烧制的建盏,然后才是曜变盏,所以,曜变需要满足建阳当地特有的胎土矿泥,经过1 300℃的高温烧成。
建盏之所能够发展成为黑釉瓷的代表,绝大多部分主要归功于铁系结晶釉,在高温窑变下可以形成的不同斑纹,兔毫盏和油滴盏都是铁系结晶釉的杰作,曜变盏也是这样。一次上釉,一次烧成是建盏最传统的烧制方法,这样就最大限度的保证建盏的美感,也是在匠人们在敬畏自然的前提下,精准控土以及控火,而不是随意地改变做法,以追求更美丽的釉。
曜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征——斑内空心状,被称之为“斑核”,斑核周围有彩色光晕,不同的光线和角度会显示不同的颜色。斑核类似于油滴中的滴,不过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是,油滴斑点内带色,外面有黑;曜变则完全相反,周围的有色彩,斑点内无彩,看着像一个“空心滴”。和油滴斑纹均匀分布的特点相比,曜变的斑核,则是呈现出传统聚落以及成群的状态。滴外有一个光圈,三五个聚成群,随机排列,不融合、不变形,滴形状越圆越好。若是斑核周围的光圈比较耀眼,转动有彩斑,则为上品。不同的曜变盏,聚落态势也有点差别。斑核外必然有着彩色光晕,而且是不固定的,会根据不同角度的关照,发出不同辉彩。拿现存的三件曜变盏可以发现,斑核都呈现出近乎圆形的卵状,斑核间存在着光晕区块,会随机分布一些丝状的彩毫。
目前已知的几件曜变建盏与建窑遗址、建宁府城市遗址、临安皇城遗址出土的描银鹧鸪斑(类曜变)有着共同的特征:都是乌金(绀黑)釉深腹束口斗茶盏。
“绀黑”一词出至北宋蔡襄的《茶录》中;“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也写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乌黑如漆,黑里泛青是官家对茶盏最为推崇的釉色。可以理解为:乌金釉是曜变的必然条件,或选择烧造曜变盏的茶盏都是优中选精,建窑窑址、临安皇城遗址和建宁府遗址出土的乌金(绀黑)类曜变的瓷片都非常稀少,物以稀为贵,都是比较珍稀的品种。
建盏进贡宫廷或采取“官搭民烧”的方式,由朝廷设计专门的御用茶盏器型,并委托地方政府建宁府督办烧造。按常理建宁府会组织最优秀的制盏工匠,有严格的烧制工序。上乘的工艺标准,其结果可想而知应当属于精品。
茶盏圈足底刻有或印有“供御,进盏,新窑”等指向朝廷、官家的款识,由专门的朝廷监匠官在建窑场监督烧制。监匠官现场挑选符合进贡要求的茶盏,且运送到建宁府的督造办进行二次审核,不符合要求的就当场砸碎、销毁,不允许流入民间。府督造办官员审核通过后转运至临安皇家内务府。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建窑窑址、建宁府、皇城遗址均有类曜变瓷片出现。
很可能是由于宋代建盏烧造的成品率极低,而刻有官款的建盏烧出乌金釉鹧鸪斑异毫盏的概率更低,为满足宫廷对乌金(绀黑)釉鹧鸪斑异毫盏的需求,只能从民窑中精选高等级的乌金釉盏(现存的4块曜变建盏及类曜变建盏瓷片均未铭刻官家款识),通过融合北方窑的人工点彩技巧,釉面描绘鹧鸪斑,再通过800℃左右的低温复烧,生产出符合宫廷要求的乌金釉鹧鸪斑异毫盏。
由于复烧采用低温形式,成品率极高,几乎不会烧坏。除非在建窑搬运过程中,成品转运时不小心摔坏。如果是自然烧制,窑址上应该有相当比例的残品瓷片,这或许是为什么建窑窑址上曜变及类曜变瓷片特别稀少的一种解释。
建盏的烧制采用匣钵正烧法,密闭的匣钵里还原气氛强烈,还原的铁离子析释到釉层表面在自然重力的作用下,自然流淌形成各色斑纹。
曜变建盏的曜彩通常认为是二次复烧后形成的,形成七彩光的宋代建盏普遍都有一层薄的干涉膜(干涉膜的形成受到窑内气氛变化的影响,它的形成的充满偶然性),自然光通过两层膜的反射发生光的干涉现象,形成光的叠加产生七彩斑斓光,最后形成曜彩。
二次低温复烧窑内气氛会形成干涉膜。通过比较建窑、遇林亭、东张窑描金彩盏的瓷片标本,都有发现一些形成曜彩干涉膜的瓷片。而且自然烧造形成的七彩更加绚丽、灵动,曜彩会随着光线角度变化而变化。在传世过程中形成的彩光比较隐晦、含蓄,彩光也较为呆板,缺乏灵气。
宋代建窑复烧乌金釉鹧鸪斑毫变盏过程中,极少数乌金鹧鸪斑毫变盏因为窑内气氛的变化形成了干涉膜,产生了变幻的曜彩就成了宋代的曜变建盏,未形成干涉膜的就成为宋代乌金描彩鹧鸪斑盏(出土瓷片可以证明)。
“曜斑”就是黑化的鹧鸪斑纹周围形成日晕曜彩。通过对比成千上万的宋代建窑瓷片,只有在超高温烧过的“火头货”里找到黑化的“斑核”,而自然烧造黑化的斑核多数呈滴毫状。宋代乌金釉的瓷片中没有发现有自然烧造的黑化斑核,主要是烧成乌金釉色的盏所用的匣钵气氛和温度达不到黑化油滴的条件,故而形不成黑化斑核。而人为乌金描银鹧鸪斑的二次烧造却更容易形成“斑核”。
秘制的银涂料点绘鹧鸪斑于乌金釉面上,放入窑炉在800℃左右温度窑火复烧,当乌金釉层表面产生薄干涉膜时而点绘鹧鸪斑因覆盖银涂料于釉上,无法形成干涉膜,在周围曜彩的映衬下形成曜斑核。
宋代曜变建盏的曜核黑化可能由以下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方面可能是柴烧龙窑窑温很难匀衡控制,炉内局部温度超过960℃(银的液态点)时,银涂料产生了“气化”现象,形成鹧鸪斑空洞呈现乌金釉本色黑斑;另一方面是宋代曜变盏在使用过程或经历千年的自然氧过程中,银涂料氧化成黑色或自然脱落都会形成黑色斑核。现代建盏匠人已经破解了自然烧造曜彩的技术,攻克自然烧造“曜斑”的工艺仍然在不断努力发展中,故暂时还未能完全烧造出与宋代相同工艺的曜变盏。宋代曜变建盏的烧造工艺,无论是自然一次烧造还是人为二次点绘复烧,都是宋代建窑工匠智慧的结晶,是建窑建盏享誉世界的名片,是中国制瓷工艺的巅峰之作,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
虽然“曜变”一词是日本文书中所记载,但宋代曜变建盏的故乡是中国的福建建窑。宋代曜变建盏的美感也符合日本禅宗文化的诉求,日本禅宗文化起源于中国唐宋禅宗文化东渡,是中国禅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可以进行合理的假设,日本对建盏的审美情趣及评价标准也理应源于宋代。宋代曜变建盏是日本的国宝,也更是中国的国宝。一只千年的茶碗,至今依然激励一代代制盏匠人为还原宋代曜变建盏烧造工艺而努力奋进,让现代制盏业百家争鸣、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