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域文化对建盏的影响

2020-07-03 02:48杨永康湛磊
艺术科技 2020年13期
关键词:建窑建盏

杨永康 湛磊

摘 要:建窑作为宋代的八大名窑之一,所烧制出的建盏能在我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究其原因,是在该时期的福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影响下,建盏才会衍变出了与其他窑口所生产的瓷器大不相同的釉色、胎体以及造型。本文从宋代福建所具有的浓厚的思想文化、独特的瓷土资源、精湛的制瓷技艺等多个方面来探索地域文化对建盏的影响,希望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建盏,并针对建盏建立一个更清晰、更系统的认识。

关键词:建盏;建窑;福建茶文化;宋代理学思想;福建瓷土资源;福建制瓷技艺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3-00-04

建窑原本不过是闽北地区一个在唐末改烧黑釉瓷的普通瓷窑,而后利用当地优势不断改良创新,烧制出了独具风格的建盏。到了两宋时期,建盏随“斗茶”风靡全国,甚至远销海外,更是受到日本的强烈欢迎,其优秀作品至今仍被日本奉为国宝。建盏厚重端庄的胎体、神秘莫测的釉色、实用至上的造型都与宋朝时期福建的地理位置、瓷土资源、思想文化及制瓷技艺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1 福建的思想文化对建盏的影响

1.1 福建茶文化对建盏的影响

福建茶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茶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无论古今,茶在福建一直备受追捧,甚至已经完全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福建家家户户皆设茶具,无论男女老幼皆爱饮茶,皆会饮茶。建盏作为饮茶工具,如此浓厚的茶文化必定会对其产生影响。

1.1.1 建茶的兴盛推动了建盏的流行

宋代的茶叶生产十分昌盛,在众多产地中,福建所产的茶叶称为建茶,其不论是质量还是种类都位居前列[1]。上貢皇室的“龙凤团茶”便是建茶的花样品种之一,“龙凤团茶”制作繁复,因而极其珍贵,即便是宋仁宗赏赐给心腹大臣,也需要几人同分一饼,由此也可从侧面看出建茶在当时的地位。随着建茶的兴起、斗茶的弘扬,建盏也随之风靡全国,后来甚至与“龙凤团茶”一同成为贡品。然而随着建茶的样式由团饼变为散条,建盏也随之衰败。由此可见,建盏和建茶是同命运、共兴衰。再者,建茶早在南朝就闻名天下,建盏出现时间晚于建茶,且建盏与建茶同属于福建地区,建盏难免会受建茶品饮方式的影响。

1.1.2 建盏专为斗茶而生的造型

斗茶最早开始于唐代,兴盛于福建武夷山茶区。起先,饮茶只流行于文人雅士之间,到了北宋时期,饮茶已成为普遍流行的世俗行为,茶叶甚至与盐一样被列为生活物资,在如此氛围下,斗茶便迅速流行起来。斗茶便是比试茶具、茶叶以及点茶技艺的优劣。宋人饮茶与前人不同,宋人用“点茶法”代替了唐代的“煮茶法”。“点茶法”是将碾磨至粉面状的茶叶置于茶盏中,用温度适宜的开水冲调,再用茶筅不断地旋转击打茶盏中的茶汤,使茶末与水交融,泛起细腻、丰厚的白色汤花。之所以宋人会认为建盏相比其他茶具在点茶时的优势会更突出,就是因为建盏的实用造型迎合了“点茶法”的操作步骤与成品展示的实际需要。

首先,点茶时泛起的汤花为鲜白色,黑褐色的建盏釉壁与鲜白色的汤花形成鲜明对比,黑白两色相互衬托,更能展现出汤花的色泽,使人在斗茶时能更好地品鉴高下[2]。另外,宛如宇宙星空般神秘莫测的建盏釉面,对于宋人而言也是一种审美享受。

其次,建盏规格多为中小型,容量适宜,拿握舒适。敞口深腹、大口小底的造型不仅易于倾倒沉积的茶渣,而且可以容纳更多的汤花。加之其底部胎体厚重,重心较低,在茶筅击打时更加沉稳。此外,在建盏的临近口沿处有一圈内陷浅槽,这就是建盏独有的器型标志——注水线。注水线不仅能够有效地阻挡滚烫的茶水溢出茶盏,而且内陷浅槽贴合嘴唇的形态,也非常符合人体工程学,更方便品饮。

再者,宋人饮茶通常爱好慢饮,并且注重观赏。厚重多气孔且含铁量高的建盏,相对于其他茶具效果更佳,既能隔热,便于拿握赏玩,又能保温,保证汤花经久不散。

1.2 福建的理学思想对建盏的影响

宋代朝廷重文轻武的政策,使宋代的思想文化得以高度繁荣,繁荣的思想文化最终往往会影响审美倾向[3]。随着宋代理学的兴起,宋人的思想与审美倾向已经与唐代相去甚远,他们开始追求天理、天人合一等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因此在审美上也偏好自然含蓄、质朴无华,甚至主张摒弃过多的装饰[4]。当时在福建地区,理学思想已经深入人心,理学大师更是层出不穷,如朱熹就是在福建建阳创建“考亭学派”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因此,在理学思想的影响下,建盏也形成了温润朴拙、端庄厚重的造型,浑然天成、神秘莫测的釉面。

2 福建的瓷土资源对建盏的影响

2.1 较高铁含量的瓷土造就“铁胎”

建窑位于福建北部山区,多偏酸性的红黏土(图1),土壤中含铁量较高。特别是建阳水吉的红黏土含铁量竟高达7%~10%,取自建阳水吉的红黏土所烧制出的建盏坯体被称为“铁胎”(图2),其颜色一般为黑褐色、黑灰色,这也是建盏坯体中含铁量很高的表现,更是建盏区别于定窑与吉州窑所产的黑釉盏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单纯的红黏土并不适合烧制瓷器,为了更易于塑形,需要掺杂石英,这就导致建盏坯体质地较为疏松粗糙,也恰恰是“铁胎”较高的含铁量和多气孔且厚重的胎壁,赋予建盏比其他瓷器更强大的保温与隔热的效果,迎合了斗茶比试过程中的实际需要。

2.2 较高铁含量的釉料造就建盏的釉面

建盏所用釉矿为建阳水吉所出产,建阳水吉相对于其他地区土壤,含铁量高出了3%~9%,不仅釉矿中含铁量高,而且植被所吸收的土壤营养成分中铁元素占比也很高。因此,使用当地独特的釉矿与草木灰也是造就建盏独特釉面的因素之一。建盏的釉面斑纹就是釉料中的铁元素、草木灰与高含铁量的“铁胎”在高温还原焰下,自然形成的铁系结晶斑纹。再者,铁元素经过高温烧制与氧化还原后,使建盏的釉面颜色透亮且稳定,相对于其他瓷器更不易开裂脱釉。因此,高含铁量的釉料使建盏釉面不仅美观,还坚固耐用[5]。

3 福建的制瓷技艺对建盏的影响

红黏土被取回来后,并不能直接使用,要由匠人按其经验调配,使胎土的收缩变形程度适合烧制时,才能制作坯体。仅仅是制作坯体就如此繁复,建盏的成形还需要许多同样繁复的制瓷技艺在背后支撑。因此,建盏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从古至今的各种制瓷技艺整合升级的结果[6]。

3.1 成熟的制瓷技术为建盏烧制奠定基础

福建地区的制瓷产业由来已久,据记载,福建在大约东晋时期就开始生产瓷器了。唐代时期,瓷器已经成为国内外贸易的重要商品,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影响下,福建利用便利的港口交通、成熟的制瓷技术、良好的瓷土资源、安定的社会环境等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制瓷业,于是福建制瓷业就渐渐兴盛起来,也相应地催生了许多优秀的瓷窑,实现了在福建陶瓷史上的第一个飞跃性进步。因此可以说福建在唐代的技术积累为建盏烧制奠定了基础,甚至可以说为宋元时期的福建制瓷业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时至今日,在福建地区,考古发现了许多古代窑址(表1),其中不乏技艺先进、规模庞大的瓷窑,也从侧面证实了古代福建的制瓷技艺已经十分成熟。

3.2 独特的龙窑柴烧为建盏烧制创造奇迹

烧制建盏所需的温度不仅要高于其他瓷器,还需要合适的温度区间和窑内还原气氛,否则将无法顺利烧出建盏独特的釉面結晶。建窑位于福建北部山区,龙窑依山势而建,自然形成了窑体坡度,利用自身结构不仅可以增加火焰温度与氧气进入量,还可以避开地下水,保持窑内干燥,从而易于营造适合烧制建盏的温度区间和窑内气氛[13]。再者,建阳地区林深树茂,松树较多,松树燃烧速度快、燃点低,适宜还原焰氛围的形成,更加有利于建盏的烧制和釉面结晶的形成。

龙窑是建盏与众不同的样貌得以呈现的关键,因为烧制温度和还原气氛的不同,就会出品不同釉面结晶的效果,这就是建盏的神秘魅力。如烧制温度在1305℃前后呈现出“油滴”的釉面结晶效果,而烧制温度在1325℃以上时会产生“兔毫”的釉面结晶效果。

4 结语

地域性是瓷器的基本特性,不同的地域条件影响了所出产的瓷器的品质和类型[14]。建窑能在两宋时期拥有辉煌时刻,并非盲目地顺应建茶发展所带来的机遇,而是深刻地利用地域性影响瓷器这一基本特性,针对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趋利避害,改烧黑釉茶盏并不断研究发展,从而由一个普通窑口转变成为宋代八大名窑之一。

参考文献:

[1] 张想辉.地域文化影响下的宜兴紫砂壶设计[J].大众文艺,2019(20):116-117.

[2] 刘昱彤,梁晶.诗意空间的创新营造艺术[J].大众文艺,2019(17):75-76.

[3] 徐雪媚,李雪艳.公共室内空间的纤维装置[J].大众文艺,2019(02):135-136.

[4] 张思琪,孙云鸿.宋代文人审美取向在当代中式风格室内设计中的体现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9(18):50-51+54.

[5] 杨荟,李雪艳,陈玮.陶瓷在南京地铁中的设计应用[J].大众文艺,2019(14):108-109.

[6] 倪庆,李雪艳,于成景.南京云锦的创新设计与演变[J].美术教育研究(下),2018(11):32-33.

[7] 冯先铭.三十年来我国陶瓷考古的收获[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0(01):6-36.

[8] 范佳平.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德化窑青花盘[J].中国港口,2017(S2):1-6.

[9] 傅宋良,张家,林忠干.福建建阳牛皮仑唐代窑址调查[J].南方文物,1990(04):35-38.

[10] 陈萍.从馆藏文物看福州“海丝”贸易[J].福建史志,2015(03):28-30.

[11] 张卫军.泉南奇葩晋江磁灶窑及产品[J].收藏,2012(10):74-81.

[12] 杨琮.建阳将口唐窑发掘简报[J].东南文化,1990(03):140-146.

[13] 李元媛,王浩.苏南宗族型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研究[J].艺术百家,2019,35(05),198-205.

[14] 黄瑞,杨杰.浅谈吕尧臣紫砂艺术对设计艺术发展的启发[J].美术教育研究,2020(06):63-64.

作者简介:杨永康(2000—),男,福建莆田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公共艺术。

通讯作者:湛磊(1978—),男,江苏南京人,研究生,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公共艺术,环境艺术。

猜你喜欢
建窑建盏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窑建盏的传承与发展
黑釉瓷的嬗变
建盏的新发现
浅谈建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宋代建盏的科学研究
茶之清幽 盏之玄色
建窑建盏传承人群研培课程设计研究
建盏之初探
从文化内涵解读建盏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