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敬仰的刘耀专员(上)

2022-09-17 00:23李高山
支部建设 2022年22期

□ 李高山

原忻州地区行署专员刘耀同志,是令我一生敬仰的老领导。1979 年至1984 年我有幸在他身边工作,形影相随耳濡目染,学到很多宝贵的东西,形成终生难忘的记忆。

横跨山西五个地区,当过六个县的县委书记

刘耀专员1925 年出生在吕梁山区临县圪台上村,9 岁时开始求学识字,1938 年进入由我党领导的“牺盟会”创办的三交镇民族革命高级小学,学习文化知识和革命道理,1941 年进入我党创办的晋绥边区第一中学学习,1945 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担任过中心小学教员、区民政助理员、县教育科长、土改工作组组长,1951年担任中共方山县委委员兼宣传部长,当时的县委领导从书记到委员只有六人,县委委员独当一面开展工作。1954 年任中共离山(现离石、方山)县委副书记、代书记、书记,此后历任交城、和顺(现和顺、左权)、汾阳、临猗、洪洞等县县委书记。1975年任中共临汾地委副书记,1978年任中共忻县地委副书记、忻县地区行署专员,1985 年后转任忻州地区人大工作联络组组长、忻州地区人大工作委员会主任,1994 年离休。他是“文革”后忻县地区行政公署的首任专员,也是任职时间最长的专员。离休后担任忻州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继续为人民发挥余热。2017年6 月3 日逝世,享年92 岁。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刘耀专员经历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横跨吕梁、晋中、运城、临汾、忻州五个地区,当过六个县的县委书记、两个地区的重要领导或主要领导,参与了大部分历史时期一个地方的领导工作。他走一处安一处,干一处胜一处,在当地都留下了突出的政绩和极好的口碑。他刚到临猗工作不久,“文革”爆发,受到了冲击,汾阳的干部群众怕他人地生疏吃了苦头,以揪回去批斗的名义把他接回汾阳保护了起来。我在他身边工作了五个年头,从未听过他讲自己的历史,处处呈现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平静淡泊。他去世后我怀着十分敬仰的心情写了一副挽联:与党同代革命建设改革毕生奋斗功绩卓著,转战三晋吕梁临汾忻州一路美誉德高望重。

受过毛主席表扬,深为陶鲁笳书记赏识

1954 年刘耀同志担任中共离山县委副书记期间,山西省首次召开了水土保持工作会议,提出要依靠互助合作集体力量,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综合性的水土保持工作。他认真学习领会上级精神,主动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思考如何能够组织群众把这项工作开展起来。1955 年他担任代理书记主持工作,正好省水利局选择在离山县王家沟建立了一个水土保持试验推广站,开始对王家沟流域的降雨、径流、泥沙情况进行观察,中国科学院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也来到离山进行实地考察。刘耀同志全程陪同考察队的中外专家,主动提问,虚心求教,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也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离山县位于黄河中游,境内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全县粮食亩产百斤上下,农民生活十分困难。在陪同考察队考察和自己下乡调研的过程中,刘耀同志发现了一些治山、治坡、绿化种树的好典型。考察队帮助制定的王家沟小流域水土保持、土地合理利用规划,加上基层实践中涌现出的典型,催生了他的一个大想法:参照王家沟的做法,在全县范围搞一个规划,抓住当时迅速发展农业合作化的难得契机,改变单家独户自发治理的做法,依靠组织起来的力量开展大规模水土保持工作,治山、治水、治穷,迅速改变落后面貌。他主持召开县委会议取得共识,带领工作人员骑马或徒步翻山越岭实地调研,听取群众意见,总结基层经验,重点总结了贾家垣村刘家弟兄打坝淤地的经验,縻家塔村刘英吉植树治坡的经验,王家沟村沟坡全面治理的经验,刘家垣村畜水保土的经验。他亲自动手,几经修改,撰写了《依靠合作化,开展大规模水土保持工作》的水土保持规划。第一部分写了离山县的自然地理特点和土地利用情况,一是水土流失严重,二是自然灾害频繁,三是土地利用不合理。第二部分写了当地农民群众创造的水土保持经验,一是关于拦泥治沟的经验,二是关于植树治坡的经验,三是关于沟坡全面治理的经验,四是关于在山上蓄水保土的经验。第三部分写了依靠合作化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在今后12 年内将要实现的七个方面的目标。这个规划上报了地委,地委又上报了省委。当时正好毛泽东主席在主持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向各地征集典型材料。毛主席看到刘耀同志写的这个规划后,感到很好,亲自把标题改为《依靠合作化开展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是完全可能的》,加写了一段比较长的按语,编入书中。毛主席写的按语是:“这是一篇好文章,希望大家看一看。全国各县,都应当在一九五六年,由县委领导,做出一个全面规划,包括合作化,农、林、牧、副、渔业、工业或者手工业、水利、肥料、农具,改良耕作技术、改良种子、商业、金融、文化、教育、卫生等等各项内容。如果不能这样全面,首先抓住几个主要的项目也好。计划包括时间,三年,五年,或者七年,都可以。如能计算到十二年(即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当然更好。省应当督促所有专、县、区、乡都这样做,着重点放在县、乡。做得粗糙一点,也不要紧,可以在一九五七年加以修正,使之具体化和完善化,一九五八年再加以修正,使之进一步具体化和完善化。离山县委的这个水土保持规划,可作为黄河流域各县以及一切山区做同类规划参考。”

当时刘耀同志刚刚30 岁,工作受到毛主席的表扬,在全省产生了很大影响,引起了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的注意。1956 年4 月省委召开全省党代表会议期间,陶书记派出小汽车到会议驻地,将刘耀等十几位县委书记接到省委院内东花苑会议室,请他们谈谈农民对合作化的真实态度,以及如何推进合作化运动。这是刘耀同志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省委第一书记。会议结束不久,陶鲁笳书记就到了离山县,实地察看离山的水土保持工作,对离山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提出指导意见,对刘耀同志又增添了好感。当时县里正在召开三级干部(县、乡、高级社)会议,陶书记在调研途中问刘耀同志“三干会开得怎么样?”刘耀同志回答:“大家积极性很高,但晚上饿得开不成会。一人一斤粮,没有副食,大部分人吃不饱。陶书记帮助我们解决点粮食吧!”陶鲁笳书记看他工作上进,又敢讲真话,动了恻隐之心,顺口就答应批给50 万斤粮食。刘耀同志连夜传达陶书记的关心,安排会议期间放开肚子吃饱,把会开好。陶书记离开时又问“三干会开得怎样了?”刘耀同志回答说:“在陶书记的关怀下,大家饭吃得饱,会开得好,热情很高干劲很大,我们一定把工作做好!”

1956 年底刘耀同志调任交城县委第一书记。当时山西和全国一样提前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任务,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农业上逐渐出现了“大跃进”的新形势。1958 年交城人努力、天帮忙,4 万亩小麦总产量超过1000 万斤,平均亩产250斤,比上两个年度大幅度增产。在上报产量的过程中,有的地方开始虚报“放卫星”。交城县也放出几个“小卫星”:洪湘乡丰广社1.5 亩水浇地亩产2109 斤,东兴社8亩多水地亩产1600多斤。全县的产量怎么报?报高了必然带来高征购,农民会饿肚子;报低了,拉了全地区的后腿,会被“拔白旗”。刘耀同志左思右想,反复权衡,找不出两全其美的办法,就以各种借口拖延不报。地区电话催不动,就派出一位副专员到交城专门找他催报产量。这位副专员是他十分尊敬的老领导,平时相处很好,出于为他着想的心情要求他看清形势,把自留地、建房占地、修水库占地等都扣除掉,把小麦产量提高到过“黄河”(亩产500 斤)。他说该扣除的都扣除了,满打满算亩产250 斤,最多再加上10 斤,报成260 斤,再高不能了,老百姓要饿肚子了!副专员说260 斤交不了账,他说再高了交待不了老百姓。两个人由谈话变成争吵,由晚上7 点吵到凌晨4点,副专员看他不开窍、不领情,气呼呼地没吃早饭就走了。副专员生气走了,刘耀同志也冷静下来,有点担心,怕被抓了典型拔了“白旗”。他赶忙跑到榆次向地委贾俊书记做了汇报和检讨,出来后还不放心,又跑到太原找陶鲁笳书记做了汇报和检讨。陶书记听了他的汇报后说:“刘耀你真胆大,还敢顶顶头上司!回去好好工作吧。”虽然语气严肃但不乏偏爱保护。这场报产量的风波就这样风轻云淡过去了。在担任县委书记期间,刘耀同志向地委、省委写了许多工作汇报和调研报告,深受陶鲁笳书记赏识重视,其中好几份都是陶书记亲笔写了按语,以省委名义印发全省学习参考。

2006 年7 月陶鲁笳书记携夫人重回故地到了朔州,我当时是朔州市委副书记,负责接待和陪同。我接到通知后当即给刘耀专员打了电话,征得他同意后派车去忻州把他接到朔州,和陶鲁笳书记见面叙旧。他们相见甚欢亲切交谈,共忆往事十分高兴。陶书记年近九十,仍然思维敏捷思路清晰,说到当时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他说构建和谐社会是好的,但不能搞一团和气,该坚持的还要坚持,该斗争的还要斗争。上中下、左中右,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矛盾永远存在。还对我们说:“刘耀是当时山西年轻的县委书记,好县委书记!他写过一篇文章,毛主席采用了。”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领悟上情出经验,体察下情很稳健

刘耀同志爱学习、爱调研、爱思考,对上级精神领会深跟得紧,对下面情况摸得透贴得近。在几十年的领导工作中,在不同发展时期,都能正确把握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推出典型创造经验,适时适度步伐稳健。

1948 年他担任方山县政府教育科科长,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主动筹划开展“冬学”工作。1950 年10 月山西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冬学”运动,方山县的“冬学”已形成了浓厚氛围和良好态势,成为全省的典型。刘耀同志撰写的几篇介绍“冬学”情况和经验的文章连续在《山西日报》发表,其中两篇还配发了比较长的“编者按”。方山县“冬学”工作被评为全省先进,省委省政府授锦旗一面予以表彰,省委书记赖若愚在全省“冬学”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高度评价方山县的工作,号召全省学习推广方山的经验。

1955 年刘耀同志担任离山县委代理书记,创造了依靠合作化大规模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经验,受到毛主席的表扬。1956 年全国第一次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在离山县召开,考察学习离山的经验。1956 年年底刘耀同志调任中共交城县委第一书记,在随后兴起的“大跃进”运动中,面对大炼钢铁和抓好农业生产出现劳动力紧张的情况,他深入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全民大辩论,既批判右倾保守思想,又防止单打一、片面性,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挖掘劳动潜力,合理分配劳力,争取钢铁、粮食两丰收。交城开展全民大辩论挖掘劳动潜力的做法受到了省里的肯定,《山西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以醒目标题予以报道,并配发了社论,推广交城大辩论的经验。

1958 年10 月和顺、左权两县合并,还叫和顺县。刘耀同志调任和顺县委第一书记。他仍然是悉心领会上级精神,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在“上情”和“下情”的结合中推进工作。他在寒王公社调研总结出了该社解决劳力不足的六条经验:一是合理规划;二是缩减后勤人员,在非生产劳动方面抽男补女、抽强补弱;三是改良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省劳动力;四是发挥辅助劳力作用;五是精减管理人员;六是机关单位包种土地。借鉴寒王公社经验,他把科学地组织和使用劳动力作为做好全年工农业生产的关键措施,在全县推广,避免了1958 年一度出现的手忙脚乱难于应付的情形。《山西日报》介绍了和顺这方面的经验。刘耀同志在城关公社科举村调研时,发现这是一个奋战两年改变面貌后进变先进的典型。他决定以科举村为榜样,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穷区赶富区、灾区赶丰产区、落后赶先进”的“三赶”活动,同时开展“开发山区资源,发展多种经济”的活动。这两项活动调动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取得了显著成效。1959 年9 月山西省委第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收到刘耀同志以县委名义写的报喜信,省委加写了一段很长的批语,以会议文件印发给与会同志学习。

1960 年3 月刘耀同志担任中共汾阳县委第一书记。他在下乡调研中发现贾家庄是个好典型,悉心培养指导积极向面上推广向上级汇报。在幸福公社冀村管理区调研时他发现,这是一个实行“三包一奖”改变落后面貌的好典型。冀村原本是一个因管理混乱而闻名全县的“老大难”村,后来在县委工作组的帮助下,制定并实行了“包产、包工、包投资、超产奖励”的管理制度,调动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细收细打,包产超产,改变了落后状况,取得了可喜成绩。1960 年9 月邓子恢副总理到汾阳视察工作,刘耀同志汇报了冀村这个典型,得到邓副总理的肯定。随之,《山西日报》以“三包一奖促细收 细收细打促超产”为通栏标题推出冀村经验,省委加写按语要求各地普遍推行。之后《山西日报》连载了冀村经验,配发了4 篇社论。《人民日报》也转载了《山西日报》的报道,将冀村“三包一奖”的经验推向全国农村。

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查阅了一些资料,据不完全统计,“文革”前刘耀同志担任县委书记期间,光是省委以正式文件批转他的调研报告或工作汇报,就有1959年9 月4 日批转的《和顺县委报喜信》、1960 年4 月13 日批转的《和顺县松烟公社七里滩管理区发展农业生产经验》、1960年12 月10 日批转的《刘耀同志关于深入食堂解决生活安排问题给晋中地委的报告》等数篇。加上前面提到的毛主席选中他的文章、省委加写按语报纸上推出他的经验等等,不难看出刘耀同志思想敏锐、工作上进,是一个善于把上面的精神和下面的实际结合起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领导干部。

刘耀同志在实际工作中又比较稳健,不片面、不跑偏、不极端。也许是他用全局思维和超前思维在一些务虚和典型方面创造经验赢得领导的好感,从而在实际工作中把握全局求实务实能够得到领导的理解和谅解;也许他只是秉持本性率性而为,上级领导知人善任适度把握,默认包容了他的一些“不合时宜”。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他一方面考虑如何合理调配劳力争取钢铁和粮食双丰收,在这些难点问题上创造经验;一方面又尽量减少浮夸虚报,减少人为损失。在全民大炼钢铁的紧张时刻,上级要求每天晚上10 点前上报当日的上马劳力和钢铁产量,他安排县委办公室的同志悄悄打听其它县的情况,不争先别垫底,把握到中下游水平。在到处放“卫星”虚报粮食产量的情况下,他坚持实事求是,顶撞了上级,保护了群众利益。陶鲁笳书记风轻云淡地批评了几句就过去了。“文革”后期1974 年他二次复出担任洪洞县委书记,当时山西正在深入贯彻全国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精神,回答“一年不行,两年不行,三年行不行?四年五年总可以了吧!”的问题。各县都在“批林批孔学大寨,大干快上赶昔阳”。这年11 月份省委在昔阳县召开全省农业学大寨会议,让各县回答“四年五年总可以了吧!”的问题,向省委交账。会议期间,省委第一书记王谦问刘耀同志:“洪洞今年亩产多少?”刘答:“397 斤。”王谦书记问:“差3 斤为什么不报达《纲要》了?”刘说:“1 亩加3 斤,全县就是个大数字。”当年毛主席主持制定的《农业发展纲要40 条》规定:以县为单位,用12 年时间,黄河以北农业地区粮食亩产达到400 斤,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达到500 斤,长江以南地区达到800 斤,分别称为“达纲要”“过黄河”“跨长江”。达《纲要》是北方地区县委书记们孜孜追求的目标。刘耀同志实事求是不图虚名,获得了王谦书记的好感,后来在一个场合王谦书记说:“刘耀是个老实人,差3 斤也不报达《纲要》。”

参与培育推出两个跨世纪好典型

一个是汾阳县贾家庄村。早在1952 年,贾家庄村党支部书记贾焕星就带领19 户农民办起了汾阳县平川地区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创造了“百把镢头闹革命”的先进事迹,1954 年贾焕星被评为山西省劳动模范,贾家庄被定为全省十个合作社试点之一。1960 年3 月刘耀同志担任汾阳县委第一书记后,多次到贾家庄调研指导,研究问题,总结经验。他发现贾家庄在前任支书贾焕星带领办好合作社的基础上,继任党支部书记宋树勋又带领社员坚持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做出了新的成绩。一是大力发展农业机械,群策群力,土洋并举,因陋就简,用边学、边造、边试、边改的方法,制成一部玉米脱粒机、5 部五谷脱粒机,实现了脱粒机械化。二是挖渠排碱,粮食连年增产。三是搞起了马车运输,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农民“有吃有喝有瓦房,扬眉吐气新气象”。他多次召开县委会议研究总结推广贾家庄的经验,在贾家庄管理区召开现场会议,提出在全县推广贾家庄大搞脱粒机械化、促进“三秋”工作的经验。在全县召开经营管理工作会议、干部参加劳动会议,进一步宣传推广贾家庄的经验。一次省委陶鲁笳书记到汾阳调研,刘耀同志陪着到贾家庄详细考察,走进村集体办的公共食堂时,陶鲁笳书记抬手指着食堂门口贴的对联说:“你们看,‘巧做千家饭,温暖万人心’,写得多好啊!”随后刘耀同志将贾家庄的事迹和经验写成书面材料,向地委、省委做了汇报。不久又在省委工作会议上介绍了贾家庄的先进事迹。贾家庄逐渐成长为山西省农业战线上的一个先进典型。1960 年9 月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到汾阳视察工作,刘耀同志重点安排到贾家庄察看。他陪同邓副总理详细考察了贾家庄的“三秋”工作,参观了食堂、幼儿园、饲养场、粮仓,同干部社员进行座谈。邓副总理对贾家庄的工作十分满意,盛赞“贾家庄不愧为是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刘耀同志在汾阳县工作了5 年零4 个月,一直对贾家庄这个典型高度重视悉心指导,贾家庄不断做出新的成绩,创出新的经验。1965 年5 月,贾家庄被国务院树立为“全国农业机械化十杆旗”之一。这年7 月,刘耀同志离开了汾阳,跨地区到晋南担任了临猗县委书记。贾家庄人不负各级领导的厚望,踔厉奋发与时俱进,60 多年来一直走在时代前列,不断获得国家级荣誉,2020 年被评为“中国全面小康乡村振兴十大示范村镇”,成为少有的“常青树”典型。

第二个是河曲县小五村苗混瞒户包治理小流域典型。刘耀同志1978 年底调任忻县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1980 年他到河曲县调研指导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发现该县旧县公社小五村大队党支部书记苗混瞒思想解放,带领社员率先推行了农业生产责任制,还提出户包治理小流域的想法。刘耀同志五十年代当县委书记时就创造过依靠合作化大规模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经验,一生对治理水土流失十分重视。他敏锐地意识到,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水土保持工作出现了新情况,过去由集体组织小流域治理的做法,已经不适应了,需要提出新办法。他回到地区后安排有关部门进行专题调研,总结基层群众实践中的新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在以后的调研中,时任行署水利水保局局长孙博源发现和总结了苗混瞒以户承包治理小流域的新鲜经验。小五村有一条新尧沟,长5 华里,总面积250 亩,原有耕地24 亩,全沟仅有1 棵树。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苗混瞒带领社员对该沟进行了初步治理,投工700 个,投资2000 元,修了2 亩地,打起了2 座小坝的基础。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新尧沟的治理工程组织不起来了。在这种情况下,苗混瞒不忍心工程半途而废,在1981 年5 月,主动向公社提出要户包治理这条沟。当时户包治理小流域在全国没有先例,旧县公社党委同意他家庭悄悄承包治理,受益分成。后来补签了合同,确认自愿承包,受益分成,长期经营,允许继承等内容。苗混瞒全家6 口人,4 个劳动力,天天早出晚归,中午带饭,挥汗大干。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劳动,沟里已打起4 座小坝,平整出土地35 亩,育苗2 亩,栽植经济林55 亩。1982 年,他把全家的口粮地、自留地38.5 亩退给了集体,光在承包治理的新尧沟生产粮食6200 斤,加上瓜、果等总收入达到2700 元。这在当时是件很了不起的事。孙博源局长将苗混瞒的事汇报到地区,建议批转河曲县的报告,推广苗混瞒的经验。当时政策上有两个问题需要明确:一个是收益归属问题,另一个是承包期限和能不能继承的问题,不解决这两个问题,群众不放心,户包治理小流域很难大面积推开。孙博源局长找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反复商量,大家认为上级没有这方面的政策规定,地区正式行文表态,删掉这方面的内容比较稳妥。但是删了这方面的内容批文就没有意义了。1982 年6 月底的一天,分管农业的刘毅副专员带着孙博源局长找刘耀专员汇报这个情况,刘耀专员又找来地委分管农业的阎广洪副书记一起研究,几个人一致认为小五村的经验有创新、有实效,破解了农村实行责任制后水土保持工作的难题,应该大力推广。他给孙博源局长说:“部门意见不一致,就由行署直接批吧。部门的权威性也不如行署,出了问题我承担责任吧。”7 月3 日,刘耀专员签发了忻地行发(1982)64 号文件,批转了《河曲县人民政府关于旧县公社试行专业户承包治理小流域的报告》,并决定由刘毅副专员具体负责,尽快在全地区推广户包治理小流域经验。后来地委行署又召开一系列会议推进这项工作,户包治理小流域在山区县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成为忻县地区工作的一大亮点。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了这项工作,在全省山区县进行推广。1983 年7 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到忻县地区视察工作,听取了户包治理小流域情况的汇报,给予充分肯定。1985年6 月胡耀邦同志又乘坐直升飞机对偏关县小流域治理进行了视察。1984 年,“专业户承包小流域治理”被写入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后来黄河中游七省(区)二市(青、甘、宁、晋、陕、蒙、豫、京、津)在河曲县召开了水土保持经验交流会。由忻州地区首创的这项工作在全国25 个省市自治区普遍推广。

1960 年,刘耀(前排左四)调任汾阳县委第一书记时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