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红军东征 再谱时代新篇
——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之际

2022-09-17 00:23红军东征纪念馆
支部建设 2022年22期

□ 红军东征纪念馆

石楼县红军东征纪念馆

1936 年,为了奔赴抗日前线,同时创造生存发展的有利环境,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东征。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东征红军在三晋大地上纵横驰骋,英勇杀敌,发动群众,传播火种,书写了意义非凡的篇章。

英明决策 挥师东征

随着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在此新形势下,1935 年12 月17 日至25 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毛泽东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东征山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明确指出东征是“以发展求巩固”的唯一正确抉择。会议通过《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提出要“打通抗日路线”与“巩固、扩大现有苏区”,把红军的行动与苏区发展的主要方向,放到东边的山西和北边的绥远省去。对于东征的任务,毛泽东提出主要是三点:一是从外线分散敌人兵力,粉碎敌人对陕甘宁边区新的“围剿”;二是配合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和全国反内战的抗日高潮;三是壮大自己的力量,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早日实现。

1936 年1 月15 日,毛泽东以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名义签发《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红军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的命令》。1 月31日,毛泽东在延长主持召开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会议,正式组成“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由彭德怀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叶剑英任参谋长,杨尚昆任政治部主任,杨立三任兵站部部长。下辖左、中、右三路大军:红一军团居中,军团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参谋长左权;红十五军团为右路,军团长徐海东、政治委员程子华,参谋长周士第;红二十八军为左路,军长刘志丹、政治委员宋任穷,参谋长唐延杰。总兵力1.3 万余人。同时,黄河游击师也随同主力东征,负责河防与后方的联络,并协助地方工作团开展工作。红二十九军和陕北地方武装,由周恩来等统一调配,负责陕北苏区后方留守。

2 月20 日20 时,东征战役正式打响。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一夜之间突破阎军防线进入山西境内。毛泽东率领红军总部也于2 月21 日在石楼西辛关登岸,指挥东征大军继续前进。3月31 日,刘志丹、宋任穷率领红二十八军在兴县罗峪口渡口登岸进入山西。红一军团连克三交、留誉,直逼中阳;红十五军团进占义牒,直下石楼。在接连取得关上、蓬门大捷后,红一、十五军团会师于孝义兑九峪以西的大麦郊。3 月中旬,在孝义兑九峪重挫敌军之后,红一、十五军团又兵分三路,实行新的战略展开。阎锡山深感红军威猛,急电蒋介石派兵增援,蒋介石抽调国民党中央军10个师的兵力驰援山西,派陈诚协助阎锡山“进剿”红军。中共中央从大局出发,为了避免大规模内战,保存国防实力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于4月28 日果断作出红军西渡黄河的决定,5 月2 日总部下达渡河命令,至5 月5 日全部回师陕北。当日,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人民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回师陕北和《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的发出,标志着红军东征的胜利结束,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阎锡山的斗争策略的开始转变。

战果辉煌 意义重大

红军东征历时75 天,转战山西50 余县,歼敌1.3 万余人,俘敌4000 余人,缴获各种枪支4000 余支、火炮20 余门,扩大红军8000 余名,筹款50 万银元,组织地方武装30 多支,建立了县、乡、村苏维埃政权,发展了中共地方党组织,在山西播下抗日火种,极大地改善了陕甘根据地和红一方面军的战略态势,推动了山西和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来年八路军再度出师山西,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如毛泽东所总结的那样:“这次东征,打了胜仗,唤起了人民,扩大了红军,筹备了财物。”

第一,红军东征实现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巩固扩大现有苏区”的战略目标,壮大了红军力量。

东征红军不但让阎锡山调往河西“围剿”陕北根据地的军队被迫调回河东,同时迫使蒋介石将部署于陕南、河南等地部队调往山西,大大减轻了陕北根据地的军事压力,为巩固扩大陕甘苏区创造了有利条件。红军回师陕北后,红二十八军还乘机收复了被占领地区,建立了神木、府谷根据地。同时,红军东征到达山西之后,除了与蒋、阎部队进行军事上的较量之外,还大力进行了筹款和扩红工作,收到巨大成效。红军在山西不但筹集了抗日物资,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在兵源上也得到了极大补充,红军实力与经过长征刚刚到达陕北时的情况相比得到极大增强,战斗力也大大提高,这为今后担负起抗日重任,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二,红军东征开辟了建立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局面。

周恩来在抗战时期曾指出:“1936 年红军东征黄河后,山西的局面才起了很大的变化。”红军东征,在山西广泛深入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抗日主张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播下了革命火种,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政治影响,为实现停止内战、团结抗日,为推进山西乃至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山西的抗日救亡运动打开新局面,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之后在此建立抗日根据地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三,红军东征有力地推动了山西党组织的迅猛发展。

在山西发展党组织是红军东征的战略目标之一。毛泽东指出:红军东征绝不是单纯的打仗,它除了消灭敌人的军事力量以外,还要担负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重大的任务。中共中央在进行东征军事准备的同时,还专门成立了山西地方工作委员会,并挑选骨干组成地方工作组随军进入山西。红军总政治部、民运部全力配合地方工作委员会开展工作,先后在石楼、灵石等县建立党支部,在赵城、洪洞、汾西等县组建了临时党组织,并在多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红军东征打破了山西的沉闷局面,党组织如星星之火迅猛发展。到1937 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前夕,全省在20 多个县恢复或新建了党组织,党员人数达1200 余人。

赓续血脉 再谱新篇

党史是“营养剂”和“清醒剂”。启航新征程,我们要用好这清醒剂,赓续红色血脉,砥砺奋勇前行。红军东征是80 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工农红军的伟大创举,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竖起了一座不朽丰碑,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一,追忆红军东征,就要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广大党员、干部永远不能忘记入党时所作的对党忠诚、永不叛党的誓言,做到始终忠于党、忠于党的事业,做到铁心跟党走、九死而不悔。”刘志丹为红军东征北路军总指挥兼二十八军军长,他满怀抗日救国信念,坚决拥护服从党中央的东征决策,临行前他对妻子说:“这次上前线,是再去为我的信念而奋斗,又一次表白我对国家、对人民、对党的忠诚。”东征中,刘志丹率领红军挺进晋西北,屡克敌军,在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33 岁,去世时皮包里只有6支香烟、半截铅笔,没有给后人留下任何财物。1936 年6 月,中共中央决定将保安县改为志丹县。毛泽东题词赞誉他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也是每名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在新征程上,更需要全体共产党员坚决捍卫“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沿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

第二,追忆红军东征,就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我们党之所以能带领人民取得一个个胜利,就在于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羊皮筏子是晋陕黄河两岸最古老和最原始的一种渡河工具,它见证了军民之间的鱼水交融。东征渡河,船只严重短缺,阎锡山还在黄河沿岸修建了大量明碉暗堡阻击红军。紧急时刻,陕北人民纷纷献出了自己的羊皮筏子,助力红军突破黄河防线。东征结束后,红军胜利回师河西,同样靠着羊皮筏子顺利过河。正如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那么东征战役的胜利也可以说是靠老百姓用羊皮筏子划出来的。新的征程上,作为党的干部,我们要甘做人民公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三,追忆红军东征,就要坚持敢于斗争。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坚持敢于斗争”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彰显着强大的马克思主义力量。红军突破黄河天险后,在三晋大地上纵横驰骋,奋勇杀敌,所向披靡。东征期间,红军先后进行了石楼、中阳渡河战斗,中阳关上之战,孝义兑九峪战役等大大小小100 多次战斗战役,取得了重大战果,充分展现了红军将士敢于斗争、不怕牺牲、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概。我们党依靠斗争创造历史,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继续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和水平。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 周年之际,伟大的东征战役也走过了86 个年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继续发扬人民军队为人民和对党忠诚、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品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把强军事业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