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是指将心脏起搏器植入体内,通过脉冲发生器发放电脉冲, 通过电极导线传导,刺激电极所接触的心肌,使心脏激动和收缩,从而达到治疗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的手术
。 心脏起搏器在缓慢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病等的治疗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约有300 万人使用心脏起搏器,并且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
。面对如此众多的起搏器术后患者,术后恢复及管理将成为一大问题
。因对起搏器的相关知识不了解、术后对起搏器的适应能力差,伤口疼痛等,大部分患者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
。特别是女性患者由于生理结构、年龄等因素的影响,术后并发症如术侧肢体障碍、起搏器电极脱位等发生率更高, 更易诱发患者的紧张焦虑等心理问题,导致心律失常及其他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大家的关注点都在于手术及术后药物的应用, 但对于患者的心理问题, 特别是女性患者心理问题的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方面, 故本研究通过对植入起搏器的女性患者进行访谈,了解其心理障碍原因,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护理,探讨其在女性起搏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100 例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 例。 对照组:年龄38~80 岁,平均(62.83±8.96)岁;住院时长7~12 d,平均(9.89±1.36)d;房室传导阻滞患者38 例,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12例。观察组:年龄40~80 岁,平均(62.56±8.83)岁;住院时长7~13 d,平均(9.92±1.42)d;房室传导阻滞患者37 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13 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为首次植入起搏器的女性患者;②文化程度小学以上,能正常沟通;③术后起搏器运行良好,病情稳定;④自愿加入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者伴有精神疾病;②患者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如肿瘤、严重肾功能不全需长期透析、心力衰竭未控制等;③男性患者。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编号:2022-28)。
对照组给予心内科常规护理:术前介绍起搏器相关知识,做好用药指导,做好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心电图变化,关注患者主诉,做好起搏器处伤口的护理,发现问题及时告知医生,第一时间给予解决
,做好起搏器术后患侧肢体活动指导,起搏器随访指导,日常生活中对起搏器的维护指导等。
2.4.2 药剂防治该病除选用上述技术原则外,在发病初期常用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用种子量0.3%拌种或500~800倍液喷雾,或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0倍液。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析患者干预前的心理障碍原因,给予患者针对性心理干预护理。
两组患者术前SF-36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周及术后1、3 个月,两组患者的SF-36 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的SF-36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经患者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信息进行登记(姓名、年龄、家庭住址、起搏器植入的种类、主要诊断、既往史等),建立患者个人资料卡,并建立女性起搏器术后随访群,并将患者拉入微信群进行长期的随访。 本研究对女性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前1~3 d,起搏器植入术后1 周及1、3 个月时分别进行调查, 术后1、3 个月于患者来院进行起搏器程控时随访(未按时来进行起搏器程控的患者在微信上或电话随访),询问患者最近的一般情况、安装起搏器后的感受、起搏器术后引起不适的主要原因、安装起搏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并让患者如实填写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36 条健康状况简明调查问卷(short form-36 health survey,SF-36)
,30 min 内完成。 所有调查由研究者完成,患者填写时护士在旁向患者解释各项的内容,保证患者填写内容的真实性。 SDS 包括20 个项目,包括精神性-情感症状2 个项目,躯体性障碍8 个项目,精神运动性障碍2 个项目,抑郁性心理障碍8 个项目。 标准分范围为25~100 分,得分53~62 分表示轻度抑郁,63~72 分表示中度抑郁,>72 分表示重度抑郁。 SAS 包括20 个项目, 标准分范围为25~100 分, 得分50~59 分为轻度焦虑,60~69 分为中度焦虑,>69 分为重度焦虑。 SF-36 包含8 个维度,36个因子,包含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各维度采用计分方法,范围为0~100 分,得分越高说明健康状态越好。
两组患者术前S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周及术后1、3 个月,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均低于术前, 且观察组的S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019年,我们启动了第二轮改版升级,增加页码,优化栏目,快递寄刊。在自我反思中完善,在创新服务中前行。
从表3可以看出,比较了所有的模型之后,peleg模型在整个水活度范围内对金银花的吸湿数据拟合的最好,Peleg模型的E值4.59%~6.33%,吸湿的平均值为5.66%。Ferro-Fontan模型、GAB模型、Mod-BET模型、Halsey模型、Oswin模Henderson模型不能很好地拟合金银花的吸湿等温线。GAB模型对试验数据拟合的最差,Smith模型无法拟合金银花的吸附等温线。
1.2.2 具体实施措施 住院期间:①尽量固定患者的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时给予热情接待,告知患者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等,帮助其熟悉病房环境,介绍病友,减少患者的陌生感;②相互信任是沟通的桥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沟通的关键。入院时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时做好开导。做好术前指导,告知患者及家属手术的过程,安装起搏器的目的、作用及注意事项,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③起搏器植入术后给予心电监测,关注患者主诉,多给予患者予心理支持,并告知患者术后的注意事项,给予患者治疗护理时做到“三轻”。 早期指导患者进行术侧肢体活动,术后第一天可以开始起搏器植入术后恢复操的练习, 促进患者术侧肢体的恢复;④使患者与术后恢复良好的病友沟通及共同练习起搏器术后恢复操,引导患者学习,分散患者注意力,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⑤多巡视病房,与家属及患者沟通,及时处理患者提出的问题并积极肯定及鼓励患者;⑥鼓励家人多关心患者,理解患者初期不适感,缓解患者抑郁、焦虑的情绪;⑦女性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生理结构的原因可能会带来一些不适感,根据焦虑抑郁量表及生活质量量表评估患者现存的问题等,做好记录,针对性地给予患者全方面的心理及生理上的护理,解除患者对起搏器植入术后的紧张、焦虑、自责、抑郁等情绪,增强对生活的信心,提升自我形象,积极生活,回归正常的个人及家庭生活;⑧向患者家庭成员全面地介绍起搏器的相关知识, 注意事项, 利用家庭监督的方式进一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⑨做好出院指导与随访:用药指导,告知患者所用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等; 术侧肢体恢复指导;起搏器的使用及随访指导,随身带好起搏器卡,遵循起搏器随访时间,术后1、3、6 个月进行随访,以后每年随访1 次,接近起搏器的年限应缩短随访时间;病情监测,教会患者学会自测脉搏,若有不适或再次出现术前情况,及时到医院就诊。患者出院后:①线下随访群。病区设有专门的起搏器植入术后随访办公室及随访团队,在患者来院进行起搏器程控时为患者进行线下随访;②线上随访群。 成员包括起搏治疗护理团队所有成员,为不能及时来院的患者通过微信或电话随访。所有小组人员均具有扎实的专科知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熟练掌握微信的操作技能,患者如果感到不适,可随时在群里咨询,2 h 之内回复。 利用微信或电话沟通,进行心理指导。
两组患者术前SD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周及术后1、3 个月,两组患者的SDS 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的SD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1.2.1 原因分析 通过与患者的交流,总结干预前患者心理障碍的原因:①起搏器伤口疼痛且有异物感;②体力活动受限,术侧肢体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③对后续治疗的担忧,担忧术后的并发症;④经济方面的担忧,对家庭成员带来负担的内疚自责;⑤后悔延误病情;⑥医院环境的陌生及病房生活的不适应带来的紧张不适感;⑦女性心理较为敏感,相对于男性来说,由于生理的影响及社会承担角色的不同,女性的心理活动较复杂敏感,更易产生不良情绪。
植入永久起搏器不仅可以有效治疗心律失常患者,还可以用于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起搏的治疗等,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
。 但起搏器对于人体来说是一个异物,植入人体后由于身体的应激反应,带来生理上的不适感,也将为患者带来许多心理问题。 有研究
表明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主要有5 种心理体验:焦虑、自责、担忧、积极接受、渴望支持。 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对起搏器术后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在对于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及介入手术治疗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对于患者的心理问题也需要十分重视,特别是对于那些本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女性患者, 需生理心理共同重视,减少患者因心理问题诱发的各种心律失常,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复发的目的。
本研究分别对两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及常规护理联合针对性心理干预护理,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1 周及术后1、3 个月的SAS 评分、SDS 评分均低于术前, 且观察组术后1 周及术后1、3 个月的SAS 评分、SD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护理可有效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加患者的舒适感。 护理人员通过与起搏器植入术患者进行沟通交流,采用SAS 及SDS评分表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并分析原因,对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干预护理,将其贯穿于患者的整个治疗及康复过程中。住院期间护理人员给予患者予心理干预,并指导患者家属,使患者感受家庭的温暖,得到来自家庭的支持,出院后通过网络技术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给予持续性干预,可以减少患者的不良情绪,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1 周及术后1、3 个月的SF-36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给予患者针对性心理干预护理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分析患者的心理障碍原因, 根据综合情况给予患者心理干预护理,加强患者住院宣教、出院宣教,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使患者用积极向上的情绪面对自己的病情,积极配合治疗,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最终可以提高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
与很多老农资人一样,今年45岁的王强在农资行业摸爬滚打大半辈子。1990年,刚毕业的他被分配到“河北省景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从此与农资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2007年底,他拉起了自己的大旗,成立了衡水佳禾农资有限公司。11年来,他带领着老、中、青结合的佳禾团队,上下一心,精诚合作,不断开拓创新,稳健发展,现已形成了集化肥贸易、仓储物流、化肥生产、农业种植、酒店连锁等全方位、多领域发展的战略布局。“佳禾源,种好田”已深入农民心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患者的心理问题,给予患者针对性心理干预护理,可以减轻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心理问题,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知识的了解,最终提高患者远期的生活质量。
[1]戴月,王玲.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心理弹性水平调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20,17(21):62-65.
[2]赵淑静.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6,23(15):2293-2296.
[3]Cecchin F,Halpern DG.Cardiac Arrhythmias in Adults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Pacemakers,Implantable Cardiac Defibrillators,and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Devices[J].Card Electrophysiol Clin,2017,9(2):319-328.
[4]李英,冒云霞,黄荔荔.连续性护理干预对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9,25(22):111-113.
[5]林运,杨铎,李响,等.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急性期老年患者抑郁倾向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3,27(3):229-231.
[6]叶娇娣.早期康复护理对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影响[J].健康之友,2020,31(1):228.
[7]徐岳飞.心脏起搏器携带者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现况及其相关性研究[J].医学美学美容,2020,29(6):11-14.
[8]段泉泉,胜利.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的临床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9):676-679.
[9]欧阳彦,潘晓霞,王朝晖,等.SF-36 量表评估Fabry 病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J].中华肾脏病杂志,2014,30(3):201-205.
[10]陈少琳,黄炜霞,邓惠敏.自我管理教育对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20,29(6):707-710.
[11]张惠.个体化运动康复护理对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 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医刊,2019,54(9):955-958.
[12]彭杰,向雪莉.人工心脏起搏器双螺旋电极植入后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21,11(13):226-229.
[13]黄淑珍,徐娟.永久起搏器植入专项护理在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17):204-207.
[14]沈志莹,郑凤,钟竹青,等.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8,35(2):19-24.
[15]晏菁,苗晶晶,张园园.老年患者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J].河南医学研究,2021,30(20):3692-3694.
[16]张亚娥,郭青.结构性心理干预对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远期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贵州医药,2020,44(10):1668-1669.
[17]周建军,郭成军,马克娟,等.6 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患者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6):781-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