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补奖背景下牧户福祉的变化及差异性分析
——以东乌珠穆沁旗为例

2022-09-16 08:25巩芳张鑫雨
关键词:补奖牧户苏木

巩芳,张鑫雨

(内蒙古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草原不仅具有相当高的生态价值,同时也是牧民的生计基础。但随着经济飞速发展,草原资源被无节制利用,草地退化严重,草原生态随之退化。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民生福祉密切相关[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内蒙古的草原、森林、湖泊、河流、湿地,关系当地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福祉。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以下简称补奖政策)在保护草原资源的同时促进牧区发展,提高当地牧户的生活水平,达到减贫脱贫的效果,促进牧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我国补奖政策实施较晚,对其效果的研究较少,大部分研究主要从草原恢复和牧户的角度进行分析,关于草原生态补奖对牧户影响的研究也停留在对载畜量、牧户的过牧行为、牧户养殖状况等微观角度[3-5]。胡振通等[6]分析了草原生态补奖前后牧户收入的变化;李平等[7]从牧户需求的角度分析补奖政策对牧户的影响。杨波等[8]从补偿主、客体的角度分析草原生态补奖对农牧户的影响,强调农牧户对政策配合的重要性。刘向华[9]从资源利用的角度分析了农业生态补偿的主客体、补偿依据和补偿手段等,通过解决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的外部性问题,把资源真正转化为农户福祉。

目前的研究中分析补奖政策背景下牧户综合福祉影响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东乌珠穆沁旗为例,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构建牧户福祉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补奖前后牧户福祉的变化情况以及不同地区牧户福祉的差异性,为补奖政策的完善以及牧户福祉的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也丰富了牧户福祉的研究。

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

锡林郭勒盟草地资源丰富,畜牧业对牧区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有50%以上的草原退化较严重,针对草原退化问题,国家实施了一系列保护草原生态和促进牧区发展的政策,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是具有代表性的政策之一。在锡林郭勒盟第二轮补奖政策中,对12个市县旗进行补助,补奖总规模27177万亩,补奖总资金117662万元。其中东乌珠穆沁旗的补奖总规模为5750万亩,占全盟总补奖面积的23.10%,每年总投资为21786.98万元,占全盟总补奖资金的18.52%①数据来源:锡林郭勒盟《2016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可见东乌珠穆沁旗的补奖规模和补奖力度在全盟的补奖范围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对全盟补奖政策的实施影响较大。同时,东乌珠穆沁旗的草地资源丰富,具有11种不同的典型草原类型,且牧区较多,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因此本文选取东乌珠穆沁旗全旗9个苏木(镇)为研究区域。

1.2 数据来源

统计数据来源于《内蒙古资源大辞典》《内蒙古调查年鉴》《内蒙古自治区旗县情大全》,其他相关数据主要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得。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研究区域牧户的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拥有的草场面积等;(2)草原生态补奖的实施情况;(3)调查牧户在补奖后的主观感受和物质方面的变化。为降低随机性误差,研究从2021年3月到6月,先后3次对研究区域的牧户进行抽样调查。考虑到数据的代表性,从东乌珠穆沁旗选取补奖政策类型不同的9个苏木(镇)为研究区域,向当地牧户发放问卷320份,收到有效问卷264份,其中禁牧区有效问卷85份,草畜平衡区有效问卷179份。

2 牧户福祉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福祉的内涵

福祉涉及幸福、健康及生活质量等内容,不仅是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估,更是一种选择理想生活、达到理想生存状态的能力[10-11],这种能力是对各种生活功能的集合,对于特定的群体,会有不同的功能也就是不同的维度[12-13]。同时福祉还具有层次性,即同时具有生产、生活、安全、健康等低层次的功能和成就、快乐等高层次的功能,不同需求层次的功能对福祉的重要性不同,在福祉中占有不同的权重。

2.2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森的可行能力理论耦合的福祉指标构成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一个人的需求包括安全、生理、尊重、社交和自我实现五个方面。一个人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出现更高层次的需求,即需求层次[3]。人首先要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然后对健康、教育等生活方面的需求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提高。需求层次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而提高,而社会发展的提高又会进一步使人的需求层次提高,二者相辅相成,进而对人的福祉产生影响。

马斯洛指出一个国家大部分人的需求结构与其经济、文化、社会状况等因素紧密相关,综合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高层次需求占主导的人数越多。据此,本文从经济、文化、社会、精神等四个方面来考虑牧户福祉的构成[14]。结合福祉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牧户福祉分为基本物质需求、生活功能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等由低到高的四个层次,这些需求被满足的状态即为人类福祉。

2.2.2 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强调自由选择理想生活的能力,能够实现理想生活状态的各种功能性活动。福祉是指达到这种理想的生存状态和程度的能力[10],涉及幸福、健康以及生活质量等内容,这种能力是对各种生活功能的集合,对于不同的情况,会有不同的功能也就是不同的维度。用功能性活动来评价福祉,不仅可以衡量社会整体的福祉[15-16],还可以衡量特定对象的福祉,比如贫困人口[17]、林区居民[18]、被征地农民[19]等特定群体的福祉。不同群体的功能性活动有所不同,本文根据牧户家庭的具体情况,结合牧户福祉具有多维性的特点和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将构成牧户福祉的四个需求层次进一步划分,用牧户的功能性活动来表示牧户不同需求层次福祉的具体维度,牧户福祉的构成要素及评价指标见表1。

表1 牧户福祉指标及评价结果Tab.1 Herdsmen′s welfare indicators and evaluation results

2.3 牧户福祉综合指数测度模型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通过把单位不同的指标或者因素量化为一个可以体现整体的指数,从而分析总体特征[20]。计算公式为:

其中:S、j、n分别为福祉的总体分数、具体指标、指标的个数;wj为指标权重;sj为指标j的标准化分值。

对福祉指标的数据处理方法如下:对客观福祉指标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和实测处理,而主观福祉指标用李克特5级计分式量表来评价[21],其中,1、3、5、7、9表示牧户对福祉状况的评价,分值越高,表示对福祉的评价越高。本文用熵值法确定牧户福祉的指标权重,主要根据各指标能够反映信息的多少来评价指标对综合福祉的重要程度,指标所反映的信息越多,对牧户福祉的整体影响就越大,熵越小,指标权重越高;反之,指标权重就低[22]。计算方法参考韩亚杰(2020)的研究[23]。

由于调研过程中某些调查资料的获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加之牧户在2016年参与第二轮补奖政策前主观数据获取的困难程度较大,因而本研究在计算草原生态补奖前后的牧户家庭福祉指标值时,补奖后牧户福祉状况以补奖前的福祉状况作为参照点,部分补奖前指标是根据实际调研的数据计算得到,其余指标参照数设为中等评分5分[24]。

3 结果分析

3.1 补奖后牧户综合福祉的变化及差异性分析

结合牧户调查问卷和统计数据,运用熵权法计算得到牧户福祉各个指标的权重值,再根据公式(1)可以算出牧户福祉各个指标的评分以及牧户综合福祉的评分,牧户福祉评价结果见表2。

由表1可知,补奖后牧户综合福祉的得分为5.149,与补奖前相比,有小幅度上升,但福祉总体水平不高。由表2可知,补奖后,各地区牧户福祉得分在4.437~5.748的范围内。乌里雅斯太镇牧户福祉的得分最高,阿拉坦合力苏木牧户福祉的得分最低,分别为5.748和4.437,相差1.312;除道特淖尔镇和阿拉坦合力苏木两个地区外,其他地区的牧户福祉得分均在5分以上。其中,大于牧户的综合福祉得分的地区有乌里雅斯太镇、额吉淖尔镇、呼热图淖尔苏木、嘎海乐苏木。

表2 补奖后各地区牧户福祉得分Tab.2 Welfare scores of herdsmen in each region after supplementary awards

3.2 补奖后牧户不同需求层次福祉的变化及差异性分析

3.2.1 牧户福祉不同需求层次的变化不同需求层次的福祉受补奖政策的影响不同。其中,基本物质需求和社会需求层次的福祉在补奖后的综合得分有所提高,分别上升了5.41%和6.87%,而生活功能需求和精神需求层次的福祉在补奖后综合得分有所降低,分别下降了5.92%和5.25%。以下是不同需求层次福祉的具体维度变化。

(1)基本物质需求层次的福祉,在补奖后的得分提高了5.41%,其中,收入维度在补奖后提高了21.49%,而生产维度降低了9.48%。这是由于补奖政策的实施限制了牧户对草场的使用,使得牧户的畜牧业生产活动减少,牧户畜牧业收入也随之减少,但是牧户总收入反而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可能与补奖政策对牧户的补助以及对牧户生计多元化的影响有关,由于补奖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牧户生计的多元化,降低了牧户对草场的依赖,提高了牧户的非畜牧业收入,再加上政府对牧户的补助,使得牧户的总收入增加。

(2)生活功能需求层次的福祉,在补奖后的得分降低了5.92%,其中只有健康维度在补奖后提高了35.61%,而教育维度和就业维度分别下降了17.73%和27.40%。首先,牧户身体健康状况得到改善主要是因为补奖政策的实施使牧户的畜牧活动减少,从而劳动程度降低,得到了更多的休息,有利于身体状况的改善;同时还与补奖政策实施后牧户的生活质量提高有关。其次,教育和就业维度福祉的降低,说明牧户对于就业转型的响应度并不高,即使牧户对补奖政策的认知以及满意度有所提高,但没有因为就业政策的扶持和相关资金的奖励而对于生计方式转变的观念做出根本的改变。而牧户受教育程度的降低会进一步导致牧户就业维度福祉的降低,教育水平的降低一方面会影响牧户对生态保护的认知,使牧户没有进行就业转型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会影响牧户选择非牧业就业的灵活性,导致牧户可以选择的就业方式较少,从而不愿意进行就业方式的转变。

(3)社会需求层次的福祉,在补奖后的综合得分提高了6.87%,其中社会保障维度和社会公平维度分别提高了13.43%和21.92%,而选择和行动自由维度降低了16.23%。社会保障维度福祉的提高主要是由于补奖政策的实施拓宽了牧户的收入来源,促进了牧户生计的多元化,降低了牧户对草场的依赖程度,从而提升了牧户就业方面和生活方面的保障。相对于社会保障维度的福祉,社会公平维度福祉的提高程度更大。其中,反映社会公平维度福祉的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补奖政策的实施后,牧户对补奖政策的认知更加全面、公平性评价更高,对补奖政策更加满意。选择和行动自由维度福祉的降低可能与牧户就业模式转变困难有关。

(4)精神需求层次的福祉,在补奖后的综合得分降低了5.25%,其中主观幸福感维度上升了5.15%,而休闲游憩维度下降了10.31%。牧户主观幸福观维度的提高说明补奖政策使得草原的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牧户的生活环境质量也会随之提高,从而牧户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也有所提高。补奖后牧户休闲游憩维度福祉的下降,可能是由于牧户为维持生计而选择了非牧业就业,且在就业转型初期花费的时间较长。

3.2.2 不同地区牧户福祉的差异性分析各地区补奖后福祉的综合得分排名见表3。综合福祉排名第一的是乌里雅斯太镇,排名最后的是阿拉坦合力苏木。具体来看,乌里雅斯太镇的社会需求层次和生活功能需求层次的福祉得分排名较高,而基本物质需求层次和精神需求层次的福祉得分排名比较靠后,而阿拉坦合力苏木与乌里雅斯太镇正好相反。再看综合福祉排名比较靠前的呼热图淖尔苏木和嘎海乐苏木,社会需求层次和生活功能需求层次的福祉的排名也都比较靠前。可以得出,社会需求层次和生活功能需求层次的福祉较高的地区,一般综合福祉的排名也比较靠前,说明社会需求层次和生活功能需求层次的福祉对综合福祉的影响较大。

表3 各地区牧户不同需求层次的福祉排名Tab.3 Ranking of the welfare of herdsmen in different levels of needs in each region

牧户福祉的具体维度见表4。由表4可知,基本物质需求层次的福祉包括收入和生产两个维度,各地区收入的得分在0.500~0.610之间,而生产得分在0.272~0.600之间,收入得分的总体水平要高于生产;各地区之间收入的差距也要比生产的差距明显。对于基本物质需求层次的福祉,得分最高的嘎达布其镇和得分最低的萨麦苏木,收入得分分别为0.594和0.568,相差不大,而两地生产得分分别为0.595和0.272,差距较大。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牧户间基本物质需求层次的福祉差距主要产生于生产维度的差异,说明补奖对牧户福祉的基本物质需求层次中生产维度的影响较大。

表4 不同地区牧户福祉各功能指标得分Tab.4 The scores of various functional indicators for the welfare of herdsmen in different regions

生活功能需求层次的福祉包括健康、就业和教育三个维度,各地区健康、就业和教育三个维度的得分分别在0.4、0.3、0.2左右,健康要高于就业和教育。对于生活功能需求层次的福祉得分较高的呼热图淖尔苏木、乌里雅斯太镇、嘎海乐苏木在健康和教育两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得分最低的阿拉坦合力苏木。其中,健康维度分别高出0.069分、0.061分、0.085分,教育维度分别高出0.196分、0.106分、0.087分。维度差距说明补奖对牧户福祉的生活功能需求层次中健康维度的影响最大,教育维度其次,最后是就业维度。

社会需求层次的福祉包括社会保障、社会公平、选择和行动自由三个维度,各地区三个维度的得分范围分别在0.8~1.1、0.8~1.4、0.5~1.4之间。总体来看,社会公平的得分高于其他两种维度,各地区之间选择和行动自由的差异最大,其次是社会公平,最后是社会保障。对于社会需求层次的福祉得分最高的是乌里雅斯太镇,得分最低的是阿拉坦合力苏木。两地社会保障、社会公平、选择和行动自由三个维度的得分分别为0.983、1.137、1.315和0.815、0.871、0.523,乌里雅斯太镇的三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阿拉坦合力苏木,分别高出0.168分、0.266分、0.792分。生活功能需求层次的福祉得分较低的道特淖尔镇,三个维度的得分分别为0.829、1.045、0.579,均低于乌里雅斯太镇,分别低0.154分、0.091分、0.735分,可以看出,社会需求层次的福祉得分的差距主要产生于选择和行动自由维度,说明补奖对牧户福祉的社会需求层次中选择和行动自由的影响较大。

精神需求层次的福祉包括主观幸福感和休闲游憩两个维度,各地区主观幸福感的得分在0.11~0.17之间,而休闲游憩的得分在0.16~0.33之间,休闲游憩维度福祉得分的总体水平要高于主观幸福感维度的福祉,且对于不同地区间福祉得分的差距而言,休闲游憩维度大于主观幸福感维度。对于精神需求层次的福祉得分最高的额吉淖尔镇和得分最低的嘎达布其镇,主观幸福感得分分别为0.152和0.117,额吉淖尔镇的得分略高于嘎达布其镇,差距不大,而休闲游憩的得分别为0.322和0.208,差距较大。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牧户精神需求层次的福祉的差距主要产生于休闲游憩维度,说明补奖对牧户福祉的精神需求层次中休闲游憩的影响较大。

4 结论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牧户福祉的内涵,认为福祉是达到理想生存状态的一种能力,根据福祉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牧户福祉分为基本物质需求、生活功能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由低到高的四个层次,再结合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和福祉具有多维性的特点将牧户的四个需求层次进一步划分,用功能性活动来表示牧户福祉不同维度的具体指标。在此基础上,以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为例,评估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后牧户的综合福祉。评估结果表明:(1)牧户综合福祉得分为5.149,与补奖前相比,有小幅度上升,总体水平仍有待提高。补奖后牧户综合福祉的降低主要是由于生活功能需求层次和精神需求层次福祉的降低。生活功能需求层次福祉的降低主要来源于牧户福祉就业和教育两个维度,精神需求层次的福祉的降低主要来源于休闲游憩维度,应重点提高以上几个维度方面的福祉。(2)对东乌珠穆沁旗不同地区牧户福祉水平进行分析可知,乌里雅斯太镇、额吉淖尔镇、呼热图淖尔苏木、嘎海乐苏木对补奖后对东乌珠穆沁旗牧户福祉综合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各地区的福祉得分的排名来看,社会需求层次和生活功能需求层次的福祉对综合福祉的影响较大。

猜你喜欢
补奖牧户苏木
国内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文献综述
生计资本对牧户牲畜养殖规模决策的影响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例
草原牧户游升级记
浅谈苏木山精神与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边疆牧户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态度分析
基于草场生存评估模型的阿巴嘎旗北部牧户草场退化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国牧户生计脆弱性研究进展及应对措施
青海启动新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
蒙药苏木-6治疗股骨头坏死97例临床疗效观察
草原生态补奖机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