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静
(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马建忠《马氏文通》将“然”视为转捩连字之一,“‘然’字一顿以承上文,由是而继以他事者,则加‘后’字。‘然后’者,明继事之词也,经籍最习用之”[1]313。据此,由“然”和“后”二字组合而成的“然后”一词,在词性上属于连词,在语义上表示先后承接,其传统用法多见于中国古代名篇等,譬如: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
《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2]1090和《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3]461同样将“然后”的词性标注为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国内学界介绍“然后”词性和语义,始见于各汉语语法著作和辞书典籍。其中绝大部分是将其视为连词,亦有一小部分学者将其看作副词①。随着现代汉语发展,“然后”已逐渐由连词虚化/弱化为语用标记。在语法化过程中,其内部语义也渐趋复杂化和多样化。不少研究聚焦“然后”内部所呈现的复杂语义关系,在剖析其语义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然后”的话语/语篇组织功能[4-13](表1)。
表1 不同学者对“然后”语义关系和话语功能的剖析
李春[14]和樊中元[15]另辟蹊径,诉诸“事件语义关系”分析“然后”。李春从事件层面勾勒出现代汉语“然后”的连接功能,认为“然后”在整体上既可表达“相关事件关系”,亦可表达“非相关事件关系”。在表达“相关事件关系”时,“然后”既可承接顺序事件,亦可续连非顺序事件。续连非顺序事件的“然后”由承接顺序事件的“然后”虚化而来。在表达“非相关事件”时,“然后”主要用作形式上的连接[14]。樊中元进一步将“然后”的事件语义关系分为:事类语义关系、空间方位语义关系、目的语义关系、因果语义关系和动作语义关系[15]。朱冬怡[16]则基于杰斯译佐尔特(Jaszczolt)[17]的“缺省语义学模式”,论述了“然后”在自然会话叙事中的叙事标记化过程和缺省语义构建过程。
综观以往研究不难发现,从语用角度剖析“然后”,无一例外是聚焦“然后”用作语用标记时的话语/语篇组织功能,所涉及的语料也仅选自(小说或口语)语料库、情感咨询、访谈或综艺节目,鲜有研究结合人际交互维度考察网络社交媒体互动中“然后”的变异用法、变异用法所传递的人际语用效果以及缘何会产生变异用法。事实上,近年来,“然后”颇受年轻群体青睐,频现于汉语社交媒体互动。日常使用频率的增加和使用范围的扩大,使“然后”一词跃升为现代汉语口语交际中十分突出的语用现象之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然后”在保持其基本语义及用法的同时,一系列具有变异色彩的、较强主观意味的非常规用法开始涌现。
4.这然后把我气得哟,我然后倒是真想问问他,可我然后吧觉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然后来然后去我觉得我有点人格分裂了都……(摘自新浪微博)。
显然,该例中“然后”“然后吧”和“然后来然后去”三种用法既不表示事件发生在时空方面的先后顺序,也不是出于说话者逻辑表达的必须(即使删去也丝毫不会影响其语义),也不是用来组织语篇的。那么,说话者为何会在社交媒体上偏离常规地使用“然后”呢?迄今尚未有学者对此语用现象加以专门研究。鉴于此,本文拟聚焦汉语社交媒体互动中的语用标记“然后”,尝试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语用标记“然后”在社交媒体互动中有哪些变异用法?(2)这些变异用法可实现哪些人际语用效果?(3)这些变异用法又缘何会产生?本文不仅将有助于深化人们对社交媒体互动中使用“然后”的认识,更有助于揭示连词语用标记人际化的机制。
话语标记作为一种常见的话语现象,仅表现出程序义,为话语理解提供信息标记,在交际互动中具有一定的语用功能[18-22]。由于研究的出发点或侧重点各异,“话语标记”这一术语曾被赋予过不同的名称②。然而,综合来看,目前被广泛使用和接受的仍是“话语标记”。回顾以往关于“话语标记”的研究,最系统且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当属希夫林(Schiffrin)的《话语标记》[18]。她基于“话语标记”的操作定义,聚焦11 个具体的话语标记,依次进行了详尽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概而言之,她主要强调了话语标记的语篇组织功能(如衔接、提示逻辑关系)。然而,透过冉永平对“话语标记”的界定可见,话语标记在话语中的作用主要还是语用的[21]。范迪克(Van Dijk)也探讨过联结词(and,but,or,if)的语用功能,并指出这些语用联结词所表达的是言语行为间的关系,有别于那些表达命题关系的语义联结词[23]。弗雷泽(Fraser)同样也将话语标记看成一种“语用类别(pragmatic class)”,明确转向使用“语用标记(pragmatic marker)”这一术语,并根据语用功能将其划分为:话题转换标记语(topic change markers)、对比性标记语(contrastive markers)、阐发性标记语(elaborative markers)和推导性标记语(inferential markers)[19]。然而,弗雷泽的这些分类所倾向的仍是话语标记在语篇组织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故而“话语标记”和“语用标记”的区分仍不明晰。对此,陈新仁申明“话语标记”侧重语篇组织,不妨用“话语标记”来指称语篇组织性的标记语;而“语用标记”侧重人际互动,不妨用“语用标记”来指称人际互动性的标记语[24]。这一区分言简意赅地厘清了“话语标记”与“语用标记”的本质区别。与此同时,语用标记也隶属于元话语,海兰德(Hyland)曾将元话语视为一整套人际资源,用来组织语篇或呈现作者关于语篇内容的立场[25]。本研究同样也将汉语社交媒体互动中的语用标记“然后”视为一种人际语用资源,并重点剖析其在人际互动方面所发挥的语用之效。
本研究拟从新浪微博中选取文本语料,主要出于两点考虑:其一是现实原因。由承接连词演变而来主要用作语用标记的“然后”,在现代汉语口语交际中更鲜活且常见,然而由于其在交际过程中所出现的瞬时性和不易捕捉性,难免给语料收集造成一定困难。相形之下,微博是当下人们随时随地记录、分享和表达的平台。用户发布的博文不仅接近真实自然的口语表达,而且辅之丰富多元的评论互动,更有利于发现“然后”一词使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因此,从微博中选取语料不失为一个选择。其二,以往研究并未涉及到来自网络社交媒体的“然后”,本文对该类语料的关注也是对以往研究的一个补充。
语料收集与处理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在微博自带的搜索引擎中键入关键词“然后”,由此可呈现包含“然后”二字及其各种变体的微博。考虑到本文分析侧重人际互动,因此进一步人工筛选出既包括“然后”一词又含有评论的微博100 条,那些没有评论的微博不予考虑。
第二步,将收集到的100 条博文及评论作为一个小型语料库。考虑到本文要考察的是语用标记“然后”的变异用法,换言之,“然后”不能是表示事件发生先后顺序的常规用法。进一步对那些明显表示先后顺序的“然后”进行了手动剔除。此处在处理数据时判断先后顺序的依据是,含有“然后”的微博不能同时含有“(首)先”“再”或“最后”等字眼,比如“先攒钱,然后开个店铺吧!”和“先美美地敷个面膜,然后再吃两粒褪黑素,最后睡个好觉吧”等,这些明显含有顺序词“先”“然后”“最后”的博文均不在考虑范围。
经上述两步,剩下40 条既包含“然后”变异用法又含有互动评论的语料供本文分析。
经过语料甄别与语料匿名化处理,对社交媒体微博互动中“然后”的变异用法进行了外在形式上的归类与统计(表2)。“然后”在微博互动中的变异用法主要呈现出三种具体形式,即“反复使用”“接龙使用”和“与语气词组合使用”。其中“反复使用”出现的频次最高,“与语气词组合使用”次之,“接龙使用”的情况相对较少。值得注意的是,此处“反复使用”具体又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数个“然后”连续式叠加重复,一种是数个“然后”分散式间隔重复。下面分别举例说明“然后”变异用法所实现的人际语用效果。
表2 新浪微博互动中“然后”变异用法统计
若按词典上关于“然后”一词传统用法的规定,其叠加或重复使用则有悖于语言表达常规。然而,事实上,由表2 统计结果可见,在汉语社交媒体互动中,多个“然后”连续叠加或反复使用的情况十分普遍。显然,这种情况下的“然后”早已演化为一种有别于传统用法的变异用法,且这种“反复使用”的变异用法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是对说话者情感(包括正面情感、负面情感以及复杂情感)进行强化的有力手段。
5.发了一条仅ta 可见的朋友圈,然后然后那个人给我点赞了好开心啊芜湖③!
6.大晚上突然心血来潮巨想喝奶茶,点了杯喜茶,然后然后然后我到现在也没睡着,明天还要上班摸鱼,谁能救救孩子吖???[哭泣][哭泣][哭泣]
7.说好的今晚好好学习的哟,然后拿起手机吃鸡然后淘宝然后看起李佳琦这个魔鬼然后疯狂剁手然后半夜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死亡][死亡][死亡]
从例5 中不难看出,此处的“然后然后”属于“然后”反复使用的第一种情况,即“连续式叠加重复”。所有语言都为交际者赋予了大量传递情感的言语策略[26],该例中两个“然后”的叠加重复不失为一种传递情感的言语策略或言语手段。该例中紧跟在“然后然后”后面的“那个人给我点赞了”显然是一个积极事件,因此这里的“然后然后”是对正面情感的强化。同时,我们从后面的“好开心啊芜湖”也不难感受到微博发布者当时内心的兴奋与激动。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曾指出:“当人们对于事物有热烈深切的感触时,往往不免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申说。而一而再、再而三显现的形式,往往能够给与观者以一种简纯的快感。”[27]199因此,该例中“然后然后”的连续式叠加重复使说话者发微博彼时彼刻的愉悦心境和雀跃心情顿时跃然纸上,并且微博发布者那种迫不及待欲将这条消息分享出来的迫切与欢快亦通过“然后然后”体现得淋漓尽致。
例6 中说话者连续使用三个“然后”同样也属于“连续式叠加重复”。然而,与例5 略有不同的是,该例中的“然后然后然后”更像是对一种负面情感或复杂情感的强化。首先,微博发布者并非仅仅想表达“喝喜茶后睡不着觉”这个简单事实,更像是吐槽“喝喜茶之后睡不着觉”的后果。“然后然后然后”的使用凸显出说话者内心的狂躁与痛苦,字里行间流露出复杂情感的交织。此般情感或许是奶茶让其辗转反侧的无奈,抑或许是对自己心血来潮饮茶造成失眠后果的自我愤怒与懊悔。“然后然后然后”绝非无意之举,而是有意为之,“然后然后然后”是说话者强烈情感宣泄的语言证明。
相较于例5 和例6,例7 中出现的7 个“然后”则属于“然后”反复使用的第二种情况,即“分散式间隔重复”。分散式间隔重复的“然后”对情感的强化并不亚于连续式叠加重复。
连续毗邻使用“然后”固然是对情感的一种强化,而离散间隔使用“然后”更加说明某种情感/情绪在说话者脑海中久久回荡,难以消散。正常情况下根据汉语表达习惯,我们说“拿起手机,打开淘宝,看起直播,疯狂剁手……”已足以表达完整的语义内涵,但说话者为何要加上略显赘余的7 个“然后”呢?显然,该例中“然后”的间隔复现是该博文发布者无奈、懊悔、气愤等多种复杂情感积聚的语言表现。“然后”叠加的次数越多,这种复杂情感便也越能被渲染到最大化。总之,上述三例均是“然后”偏离常规用法的变异用法。反复之间,主观色彩尽显,强烈情感昭然。
若将传统意义上作为连词的“然后”置在句尾戛然而止并不妥当,因其并不具备“完结语义”。同样,将其放在句首也不妥当,因其尚也欠缺“开始语义”。然而,在语料分析中发现,“然后”放在句尾和句首使用的情况并不在少数。此处需要注意的是,用在句尾的“然后”并不宜将其断然诟病为“中道而止”的语言误用,将其视为“可激千层浪”的语用标记则是应持的理性态度。由于用在句尾的“然后”通常会引发评论区“鱼贯而出”般以“然后”开头的“列队评论”现象,故而将其称之为“然后”的“接龙使用”。
8.(微博发布者):少年在树林里捡到了一只龙,然后……[笑而不语]
(评论1)然后有人就会说,二老师,龙不是保护动物吗?
(评论2)然后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评论3)然后成了驯龙高手
(评论4)然后被龙附身了
(评论5)然后他上了热搜
(评论6)然后变成训龙大师了呗
(评论7)然后你被抓起来了
由例8 可见,“少年在树林里捡到了一只龙”后方有一个“然后”,此“然后”虽然在形式上是出现在句尾,但在语用上却是说话者互动意图的彰显。此“然后”宛若钓鱼抛出的“线”,旨在钓出下面评论区中接二连三的“鱼”。换言之,说话者之所以要在句尾用“然后”,并非想单纯陈述和分享“少年在树林里捡到了一只龙”这个客观事实。相反,激发网友好奇心,吸引网友展开丰富联想推测后面发生的事情进行评论才是其“醉翁之意”。这一点我们从“然后”后面“笑而不语”表情亦可隐约推断。因此,此处用在句尾的“然后”给人留有悬念,传递“意犹未尽”之效,为接下来评论区的互动创造了无限空间。更进一步,评论中7 条含有“然后”的列队评论在形式上均是以“然后”开始,每一条评论也都是为接下来的一条评论“推波助澜”,推动着“吸引参与互动”语用效果的进一步实现。
语用标记“然后”在微博互动中还时常表现为与不同语气词共现,构成“然后呢”“然后吧”“然后啊”和“然后哈”等变体。这是“然后”的第三种变异用法。
9.一边都说“我们理解你,你现在是有病的状态”。然后呢事实呢?然后呢我是个双向情感障碍的病人啊,没人从心里理解我,没人为了我去了解这个病。然后呢还要指望靠我改变?
该例或是说话者的自言自语,或是对潜在听者的低声倾诉。三个“然后呢”所传递的均是转折语气,将其全部替换成“但是”也并不会妨碍字里行间的语义表达。那么,说话者究竟为何要将“然后”与语气词“呢”连用来表达转折语气呢?显然,其间存在一定的语用意图。“然后”与语气词“呢”连用的语气明显弱于直接使用“但是”,鉴于说话者当时顾影自怜的状态,使用过于显豁、强硬的“但是”进行转折或许在当下语境下不太合适。说话者故而选择将“然后”和语气词组合使用,旨在于“然后”的先后顺序之义与转折义之间获得一种平衡,于婉约含蓄中赢得网友的好感,从而拉近与潜在评论者的在线社交距离,收获更多的安慰与开导。
10.不是吧不是吧,以前也想过要不要养一只猫,但总记得一个新闻,然后吧猫咪舔了主人的脚丫,然后吧舔了主人的脸,主人脸上长了脚气,然后吧哈哈[笑]
再看例10,该例虽然同样是将“然后”和语气词进行连用。然而,相较于例9 中的语气词“呢”,此处“然后吧”仿佛给人一种微博发布者是在以幼童的稚嫩口吻讲故事的感觉。这种叙述方式亲切、可爱、呆萌,从而也有利于拉近与互动者的关系,营造良好的交际氛围。
汉语社交媒体互动中“然后”的突破性变异使用并非语言表达的“赘疣”,而是情感传递的“线索”和交际互动的“调料”。
元语用是一种语用行为,元话语是元语用的话语表征,即元语用话语。大多数语用标记都隶属于元话语,反映交际者的元语用意识[24]。所谓“元语用意识”,简言之,就是说话者在言语表达过程中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的一种自我意识。因此,本质上,语用标记“然后”作为元话语,其变异用法的产生和人际语用功能的实施是“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使然,是说话者不同元语用意识调控的结果。
具体而言,语用标记“然后”之所以会被偏离常规地反复叠加和间隔重复使用,主要是受到发话者关于自身元语用意识的调控。说话者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往往会伴随着自身的立场、态度和情感,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28]739。例5 至例7 中,说话者将相关事件引发的结果投射到自身的情感,进而通过反复叠加和间隔重复使用“然后”来提示内在的兴奋或不满。“然后”的复现说明了说话者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在表达中获得了强有力的激活与凸显。语用标记“然后”之所以会出现接龙使用的现象,主要是受到发话者关于听话者元语用意识的调控。例8 中,在结尾戛然而止的“然后”意在为接下来在开头列队出现的“然后”作铺垫,是说话者从评论互动者的站位进行思考的体现,洋溢着说话者对接下来的互动既有期待又有把握的心态。接龙使用“然后”是语言“交互主观性”的有力彰显,该变异用法使语言的主观性在互动过程中持续浮现,从而不断引导听话者积极进行协调匹配,从而使交际互动得以顺畅地维系。语用标记“然后”和语气词的共现,主要是受到发话者关于交际双方或多方元语用意识的驱动。“关于交际双方或多方的元语用意识”是指交际者拥有关于彼此(所期盼)的关系类型、亲疏等的自反意识[24]。例9 和例10 中“然后”与诸语气词连用,或委婉或亲切或可爱,是说话者对其所期盼的氛围、关系具有自反意识的体现。“然后”与语气词连用使语言表达的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更为显豁,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消弭网络空间的绝对陌生感,拉近在线社交距离。
元语用意识是“然后”萌生变异用法的内在驱动,而社交媒体的影响是其变异用法得以生存与传播不容轻忽的外在环境和媒介因素。社交媒体汇聚了来自天南海北的用户,为人们表达自己、分享日常、彰显个性、结交好友提供了广阔且相对自由的“施展身手”的舞台。社交媒体营造出一种相对开放的语言环境,其相对轻松的氛围对语言本身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无限可能,其简洁、明快的风格持续吸引用户使用最普通、洗练的话语达意传情,其开放、包容的特点自然而然会助力互联网时代人际互动呈现一些全新的语用特征。社交媒体网络语境对用户立场表达和情感抒发的欢迎使反复使用“然后”不再透明,而接龙使用“然后”彰显了年轻一代在社交媒体上的效仿跟从,与语气词组合使用“然后”更是顺应了社交媒体话语传播的最新潮流。
通过聚焦汉语社交媒体微博互动中的语用标记“然后”,发现其变异用法主要表现为反复使用、接龙使用、与语气词组合使用等,呈现出强化情感、吸引参与、拉近距离等人际语用效果。语用标记“然后”之所以能够在用法上实现突破,是说话人元语用意识的调控和社交媒体的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研究在理论上可为连词语用标记化研究提供新视角,启发话语标记研究向“语用化”和“人际化”等方面展开新思考。在实践上,一方面可引导人们时刻审视自身语用表达,合理适切使用“然后”,促进语用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对汉语词典的编纂、对外汉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等均大有裨益。当然,本研究也难免存在一些不足。相对较小的样本量可能无法全面、细致、穷尽地捕捉到“然后”在社交媒体互动中的变异用法。况且,随着社交媒体的进一步发展,“然后”再次涌现一系列新的变异用法也不无可能。今后的研究可尝试从更多、更广的渠道获取语料,对“然后”使用者进行跟踪访谈回溯或可实现对本研究结果的进一步印证。
注释:
①由于连词和副词的界线向来比较模糊,且二者的区别不是本文所讨论的重点,故在此不再赘述。
②因“话语标记语”的不同“术语之争”不是本文要论述的重点,故在此不再展开细说。
③此处的“芜湖”用来抒发感叹,相当于“呜呼”,亦相当于英语里的“hoor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