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然后”一词在外国学生叙述体语篇中的滥用比较严重。分辨不清小句间微妙的语义关系、分辨不清时间先后义之外所夹杂的其他时间义、不了解叙述体语篇中如何实现句子连贯,这些都是滥用“然后”的原因。
关键词:然后;连贯
“然后”一词在现今被年轻人频繁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谓泛滥,很多“然后”都是可有可无的,去掉并不会造成交际障碍(齐燕,2009)。据观察,外国学生汉语口语和书面作文中的“然后”,也有此特点。如果说口语具有瞬时性,只要不影响交际,外国学生滥用一下“然后”倒也没什么大碍,但是如果将这种口头滥用迁移到书面语体作文中,却是写作教学所不能容忍的了。本文的目的就是分析外国学生叙述体语篇中“然后”一词的偏误,指出问题所在,提出解决办法。文中偏误均出自外国学生写作课上的作文。
一、小句间微妙的语义关系
《现代汉语八百词》对“然后”的解释为:
【连】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前句有时用“先、首先”等。后句有时用“再、又、还”等。
显然,“然后”用于表达时间先后关系。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他某些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行为——目的关系等的背后也存在时间先后关系,但这种时间先后关系是潜藏的,如果借助“然后”使之外显,则显得不妥。例如:
a他昨天生病了,没有去上班。
b他昨天生病了,所以没有去上班。
c他昨天生病了,然后没有去上班。
a句客观叙述,前后既有因果关系,也有时间先后关系,“生病”在前,“没去上班”在后。b句加上连词“所以”后,因果关系显性化,是论证而非叙述。c加上表时间先后的“然后”,但句子的可接受程度很低,原因就在于“然后”的使用让原本潜藏着的时间先后关系显性化了,随之而来的是原本容易认知的因果关系被抑制,句子显得非常别扭。外国学生的偏误中,有一些正是这种因“然后”的使用而抑制了其他某些语义关系的别扭句子。例如:
(1)过了一会儿爸爸就来了,他看到了,儿子玩假的海边,然后爸爸说玩假的有什么意思我们去真的海边玩吧。
(2)乞丐说,他是一位退休教师,他的家人已经离开了他,然后他决定上街头乞讨,但没有人给他钱,所以只好饿慌了。
(3)十分钟以后,我看见一家饭店好像只卖面条,然后我决定进去这家饭店。
(1)中“看到……”和“说……”之间(2)中均“家人离开他”和“他决定……”之间(3)中“看见……”和“决定……”之间均构成顺承因果关系,宜使用“便/就”或“于是便/就”,而不是“然后”。
又如:
(4)儿子蒙住爸爸的眼睛,然后让爸爸陪他一起玩儿。
(5)爸爸给儿子一片纸,然后叫他先去自己玩儿以后再跟他一起玩。
(4)中“蒙住眼睛”与“让爸爸陪他一起玩儿”之间(5)中“给儿子一片纸”与“叫他……”之间实际上是一种“行为——目的”关系,不宜使用“然后”来显性化时间先后关系。
再如:
(6)有一天,爸爸做工作的时候,他的孩子吵闹了,然后说陪我玩儿。
(7)那时儿子有点无聊,所以儿子悄悄地进去房间,蒙住爸爸的眼睛,然后说“陪我玩”。
(6)中“吵吵”和“说”之间(7)中“蒙住爸爸的眼睛”和“说”之间均是一种伴随性关系,即前一动作是后一动作的伴随性状态,在句法上最宜构成状中关系,“吵着说……”“蒙住爸爸的眼睛说……”以生动描写“说”的情状,而不是借助“然后”硬性拆分成两个小句来做叙述。
上述偏误提醒我们,写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句子之间的语义关系,针对不同的语义关系,选择用与不用连接词,以及用什么连接词。
二、后时与瞬時、同时、延时等微妙的时间义之间的纠缠
胡壮麟(1994)指出,比较复杂的时间关系往往是在时间先后之外还夹杂其他时间义,如即时性、突然性、间隔性、持续性、准时性、终止性等。显然,时间先后之外所夹杂的其他时间义非常微妙,外国学生难以精准把握,所以才会在写作中滥用简单的“然后”。同样是常见的时间词语,“然后”表后时,“突然”表瞬时,“这时”表同时,“过了一会儿”表延时(即时间推延),外国学生很容易在它们之间纠缠不清,出现以“然后”代其他的偏误。
(1)大头儿子看到一些人他们玩儿手球。然后球砸到了儿子的头,大头儿子踢回去球。
(2)爸爸再问一遍:“为什么你们不说话?”但是还是鸦雀无声。然后爸爸看到了,在桌子上有一张饼,就问他们:“这张饼是谁的?”
(3)十分钟以后他们的邻居来了,摁门铃,就丈夫开门,邻居走了进来。他说“你们在干什么呀?”夫妻都不说话。邻居又说“你们为什么不回答呀?”然后他看见盘子里的一张饼。他冲着夫妻喊,“哎呀,你们怎么知道我喜欢吃的?已经做好了啊!”就他吃了那个饼。
(4)儿子用纸造成海边,想象在海边,他还用一个小凳子做一个小桥。然后爸爸来玩儿,他从小凳子摔倒了,想象自己在海里游泳。
(5)儿子看到了在海里有一些人玩手球,突然球飞到了儿子的前边,所以儿子要过去踢那个球。儿子慢慢地走进水中。然后爸爸从海里出来,找不到儿子了。
(1)中的“然后”最好改为“突然”,并用逗号与后面句子隔开。“突然”此处既表瞬时,让叙述显得生动,还将前后句子连接起来,实现了连贯。(2)和(3)中的“然后”都应改作“这时”,以表明几乎就在前一事件发生的同时,另一事件也发生了。“这时”也同样起到了前后连贯的作用。根据故事情节,(4)和(5)中的“然后”应换成表时间推移的“过了一会儿”,而不是表紧随其后的“然后”。
“突然”“这时”“过了一会儿”这三个除了表时间外,都可在语篇中起连贯作用,这在以句子为中心的日常教学中可能不太被关注。但书面写作讲求连句成段,讲求句子之间的连贯,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认识并在写作中恰当使用一些常见的在语篇中具有连贯作用的词语。
三、话题链内部无须使用“然后”
汉语篇章研究中,“话题链”是一个重要的结构概念。据曹逢甫(1979)研究,话题链指实际篇章中的一个片段,通常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小句构成,由一个话题引导,作为所有小句的联系纽带。我们认为,汉语叙述描写性篇章中,最简单的话题链可以概括为“话题+述题1,述题2”,或者是“话题+述题1,述题2,述题3”。比如:
(1)爸爸推开房门,看见儿子正在玩电脑游戏。
(2)韩晓走出房间,来到阳台上,慵懒地眺望了一会儿远处的小山。
(1)中,“爸爸”是话题,“推开房门”“看见……”分别为述题1和述题2。(2)中的话题是“韩晓”“走出……”“来到……”“眺望……”分别为3个述题。在这类话题链中,前后述题之间无须使用“然后”。外国学生则容易在述题之间滥用“然后”。比如:
(3)有一天,爸爸在房间里工作的时候,孩子悄悄地走进房间里,然后蒙住了爸爸的眼睛。
(4)放学以后,王友到了办公室。过了一会儿,陶行知也到了办公室,然后他送给王友第一块糖,并说这是奖励他的。
(5)有一天,陶行知看到一个叫王友的学生用泥块儿砸自己的同学,就马上制止了他,然后陶行知让王友放学以后去校长的办公室。
(3)和(4)都是在述题1和述题2之间多用了“然后”,(5)则是在述题2和述题3之间多用了“然后”。
四、小结
语篇中“然后”一词的偏误,主要表现为外國学生的滥用,滥用导致恣意地显性化事件之间的时间先后关系,却抑制了别的符合常理的逻辑关系的表达,因此出现一些别扭的句子。更为重要的是,“然后”的滥用暴露出的是外国学生在叙述性写作中组句成段能力的不足,他们不知道如何实现句子之间的连贯,简单而错误地将口语中常见的“然后”用作一个万能的“连贯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语篇连贯的教学需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齐燕.口语中“然后”正在向书面语扩散[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2).
[2]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3]屈承熹.汉语篇章语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黄露阳(1973— ),男,四川南充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