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延福
(河西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甘肃·张掖 734000)
学习论在教育学科的诸多研究领域,居于基础地位,主要目标是揭示人类学习的机理,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实现高质量的学习。普通教育学通过阐释学习的基本原理,为人们提供学习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在学科教学论中,将一般性学习理论寓于具体的课程学习之中,可为学生提供实质性的训练和体验,从而使其对学习方法能有更深切和准确的理解。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迁移学习法在许多课程的教学中都有广泛的运用。本文尝试将迁移学习法运用到“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以期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及其相关学科的学习质量。
迁移学习理论流派林立,体系庞杂。早期学习理论家从不同视角对迁移学习的内涵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侧重点有别,但其内涵基本相同,多指前面的学习对后来的学习的一种积极的影响。现代心理学家一般认为,“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1]这种影响可进一步从时间和功能两个维度进行分析,是对早期迁移学习概念的修正。从时间维度来看,既可以是前面的学习对后来的学习的顺向迁移,也可以是后来的学习对前面的学习的逆向迁移。从功能维度来看,既包括起促进作用的正迁移,表现为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有助于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不断丰富已有知识模块,从而构筑更加合理的知识体系,同时又包括起干扰作用的负迁移,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起阻碍和干扰作用,产生不同程度的前摄抑制,使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发生困难;二是新知识和新技能的习得反过来又会影响对原有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产生不同程度的后摄抑制,消解原有知识体系。新旧知识之间有时相互干扰,使整个知识体系显得紊乱不清。学习者应对迁移学习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特别是对其功能有一个全面的把控。在具体运用过程中,要尽可能彰显其对于学习的积极影响,克服其对于学习的不利影响。
迁移学习的发生条件是迁移学习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核心主题,许多专家学者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其中,不同知识模块(学习材料)之间具备一定的相似度是迁移学习发生的前提条件之一。当然不同学科对于知识模块相似度的衡量有其自身独特的标准,不能一概而论。本文借助于具体课程的学习,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探讨知识的相似度。
1.内容相似度
课程作为学科知识的重要载体,是教师施教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课程内容涉猎的首要工作就是考虑如何选取本学科的主要知识点,遵循学科领域知识表示方式,按其内在逻辑组织和编排,能满足学习者最基本的学科知识需求。知识本身在一定意义上是客观的,因个体所拥有的通识性知识和领域性知识的差异,对于同一知识模块的认识深度和概括化水平有别,存有不同程度的主观性,课程内容编排实质上是作者(编者)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对客观知识的主观建构。学习者需要全面、仔细地研读课程内容并掌握基本知识点,结合实际情境适度拓展和深化,使课程知识体系化。对处于同一课程知识体系中的不同知识模块的相似度需要个体有意识地去感知和把握,感知的过程其实就是个体对其相似度进行概括、提炼和分类的过程。个体对于不同知识模块相似性的察觉和把握程度,直接决定了迁移学习的实际效果,迁移正好从侧面印证了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2.结构相似度
课程结构相对内容而言,是一个更高层位的描述知识特质的术语,具有明显的泛化特征和通适性,对于知识要素大致相同的课程,其质量优劣就主要取决于要素的基本结构。当代学习理论认为,专家头脑中结构化的知识是“围绕重要概念而联系和组织起来的”,[2]当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可以方便调取与迁移。同一门课程的不同知识模块之间存有不同程度的关联性,编排者要采用合理的方式,在动态视域中将这些静态知识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提炼出其中的有规律性的结构,形成一个静态和动态强度相宜的结构优良的知识体,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活的结构构成一个‘开放’系统,也就是说,它在与外界的不断交流中保存了自己。但它并不因此而不含有一个自身封闭的系统,其要素在从外界吸取给养的同时通过相互作用而得到维持。这样一种结构就能作静态描述,因为它尽管永远活动着,仍保存着自身,但原则上它是活动的,因为它构成种种不断变化的相当稳定的形式。”[3]合理有序的课程结构,在一定意义上已经超越了它包含的显性的实体内容本身,而蕴含其中的对之加工成型的隐性思想和方法可能更有价值,更值得学习者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度挖掘、体悟与领会。
先学过的旧知识模块的结构越清晰,会对具有一定结构相似度的后学的新的知识模块产生启示性作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会在新知识模块的学习中产生正迁移,引发和产生新的知识,进一步拓展和优化知识体系。当然,这个新的知识体系还须经过该学科领域特定方法的检验和修正,使之有机融入原有知识体系中,从而实现科学知识有限度地合理性增长。如果学习者未能清晰地提炼出蕴含在旧知识模块中的可表征的结构,准确把握新旧知识模块结构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固有的相似度,则会发生先后学习内容相互干扰的情形,学习效果反而会下降。学习者对于不同知识模块结构相似度的把握的精准程度,受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中知识结构本身是否优良便为一个重要的方面。有学者归纳了结构不良知识领域的两个特征:一是知识应用的每一个例子或案例通常涉及多个用途广泛的概念结构(多种图式、观点、组织原则等)而这些概念结构同时交互作用,每一个概念结构本身又是复杂的(也就是说,该领域涉及概念和案例的复杂性);二是在名义上同类的案例之间,概念应用和交互作用的方式有着实质的不同(即案例间的不规律性)。[4]这一观点颇有见地,为业内人士认识和评判知识结构及其相似度提供了一个案例式的独特视角。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许多知识是相关的,部分章节在编排体系上比较接近。不同知识模块的特质大致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因素进行剖析,每个因素的相似度又可细分,因而有多种组合形式。本文将每个因素划分为5个水平,总共有25种组合,形成25个方格,每个方格就表示根据两个知识模块内容和结构相似度组合而成的具体相似类型。本文主要探讨四种典型的类型,即:①“高内容、高结构”(5.5型);②“高内容、低结构”(5.1型);③“低内容、高结构”(1.5型);④“低内容、低结构”(1.1型)。采用二维图表的形式,可直观地呈现不同知识模块相似度的各种类型(图1)。
图1 知识模块相似度示意图
以下结合教学实践,以上述四种典型的相似性知识模块作为具体实例,逐一阐释迁移学习法的实际运用。其他不同类型的相似性知识模块的学习可参照典型类型进行分析。
在供求理论章节中,需求和供给的有关知识体系和陈述方式比较接近,可采用迁移学习法进行学习。以下对需求和供给选取一些主要的维度进行比较。由于涉及项目较多,根据内容的相关性,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三个大的模块。①需求和供给的定义表述方式基本一致,主要影响因素大体对应;②数量关系均可采用函数形式表示,若只考虑商品本身价格与需求量、供给量之间的关系,便可得到简单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分别为:Qd=F(p);Qs=F(p)(p表示商品价格)。相应的图像可直观地表示各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呈现为需求量与价格反向变动、供给量与价格同向变动的规律;③价格弹性及其类型:均采用因变量变化率与价格变化率的比值来表示,并通过比较弹性数值与0、1、∞的大小关系,分为不同的弹性类型。这类知识可通过图表简明扼要地呈现,更清晰地把握其脉络。对于需求和供给价格弹性的不同类型,可列表(表1)进行比较。
表1 需求和供给价格弹性的比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具有这种相似性特征的两个知识模块,内容和结构相似度都比较高,不同知识模块的表示方式近乎雷同。在这种情形下,迁移学习容易发生,完全可以把需求部分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迁移到供给部分,在比较意义上通过进一步概括提炼,形成结构化特征更为明显的课程知识体系,这本身就是知识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通过这种类型的迁移学习,可以加快知识学习的进程,提高知识学习的效率。但正是因为知识模块之间的相似度高,引发迁移学习的条件足够充分,学习迁移处于一个简单化、程式化的相对低位水准,对学生学习力的提升作用较弱,亦不能产生多少实质性的新知识。
在有些情形下,两个知识模块内容相近,第一个模块的结构比较清晰,但第二个模块的结构不太清晰或不易看出,主要是由于支撑结构的具体信息还不太充足,亦或是收集的信息有点凌乱,缺少条理性和系统性。针对这种情况,如果对结构不太清晰的知识模块的具体内容进行过度地概括和提炼,就会过滤掉许多富有价值的背景性信息,导致原初信息的缺失,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消解原初信息而自然生成和主动建构知识的可能性。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合理配置稀缺资源的社会学科。企业的生产成本是微观经济学所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根据一定时段内厂商所投入的生产要素数量的可变性,可区分为短期成本理论和长期成本理论。短期成本理论中生产要素的数量部分可变,长期成本理论中生产要素的数量全部可变。当然长期和短期的界定应视厂商生产的产品类型而定,具有相对性。这两个成本理论,内容相关度高,但叙事结构有一定差别。假定厂商只使用劳动(L)和资本(K)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生产一种产品。以下选取两种理论的几个主要维度进行比较(表2)。
表2 短期和长期成本理论的比较
在短期和长期成本知识模块的学习中,迁移学习的优势体现得较为明显。从上表平均总成本曲线图可以看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图中只画出其中5条)的包络线,由各个不同产量相对应的最低短期平均成本组成,从而实现平均生产成本的最小化。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一般呈U形,主要是由于在企业长期生产中存在规模报酬效应。起初在生产规模扩大阶段,多种因素导致规模报酬递增,平均成本下降。但随着生产规模持续扩大,由于部门协调难度加大、管理效率低下等因素,加之原有的导致规模报酬递增的效应在逐渐减弱,最终导致规模报酬递减,平均成本上升。由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上许多满足一定条件的动态点,生成长期平均成本静态线,蕴含着两种曲线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哲学思想,体现了客观事物之间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辩证观点。这种迁移学习方式的水平较高,可藉此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合理重构,将短期和长期平均成本知识模块体系化,对生产成本问题有一个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有利于学生学习力的提升。
这种形态的知识模块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较为常见。以下不妨选取宏观经济学中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章节,仔细考查产品市场的失衡和货币市场的失衡部分。虽然这两个知识模块所涵盖的基本内容有别,但问题表述方式与解决思路基本相同,适宜于采用迁移学习方法。在产品市场的失衡图中,横坐标表示收入y,纵坐标表示利率r。位于IS曲线上的点表示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凡不在IS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点均表示产品市场处于失衡状态(投资不等于储蓄)。首先分析位于IS曲线上方的点所对应的投资与储蓄的大小关系。在IS曲线上方任取一点A,过A点向横轴作垂线,与IS曲线交于E点(均衡点),B点在垂线上且位于IS曲线的下方,各点所对应的收入和利率组合如图2所示。
图2 产品市场的失衡
具体推理过程如下:
由以上推理结果可知,A点的投资小于储蓄。又因为A点是位于IS曲线上方的任意一点,说明IS曲线上方的所有点均表示投资小于储蓄。运用同样的思路和方法,可以推导出位于IS曲线下方的所有点均表示投资大于储蓄。
我们完全可以把产品市场失衡状态下,对于投资和储蓄数量关系的分析工具和推理思路,迁移到货币市场失衡状态下,对于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数量关系的分析中。在货币市场的失衡图中,横坐标表示收入y,纵坐标表示利率r,位于LM曲线上的点表示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现在分析位于LM曲线上方的点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的大小关系。在LM曲线上方任取一点A,过A点向横轴作垂线,与LM曲线交于E点(均衡点),B点在垂线上且位于LM曲线的下方,各点所对应的收入和利率组合如图3所示:
图3 货币市场的失衡
具体推理过程如下:
由以上推理结果可知,A点的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又因为A点是位于LM曲线上方的任意一点,说明LM曲线上方的所有点均表示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同理可推导出位于LM曲线下方的所有点均表示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凡不在LM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点均表示货币市场处于失衡状态(货币需求不等于货币供给)。运用迁移学习法,学生加深了对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失衡状态的理解,从整体上构建IS-LM模型的知识体系。通过进一步总结、提炼蕴含其中的学习图式或规则,对今后的学习会产生较强的启示性作用。
相对而言,具有这种相似关系的不同知识模块,涵盖的具体内容有较大差别,结构的同一性不太清晰,迁移学习发生的难度较大,需要进一步加强内容和结构的概括化程度。正因为如此,这种形式的迁移学习水平较高,能训练学生的精细思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较大幅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不同分支学科,都以经济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两门学科相互支撑、相互渗透,共同组成了经济学的主体内容。纵观西方经济学的演变过程,微观经济学先于宏观经济学产生,在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上相对成熟,为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宏观经济学又从一些全新的领域,不断丰盈和拓展经济学的主体内容。
以下就两门学科的几个主要方面作对比分析:(1)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有较大差别,关注的侧重点和最终要解决的问题不一样。微观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究的是单个厂商的生产问题,以求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以整个国民经济总体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究整个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全社会福利的最大化。(2)研究方法。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与数学、社会学等学科进行跨界交叉、发展,主要采用的是实证分析方法,辅以规范分析方法,以正确揭示各种经济现象的客观规律,并对客观经济现象的优劣作出主观判断。微观经济学主要采用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主要采用总量分析方法,总量分析以个量分析为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控学科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迁移学习,使其对学科知识和方法的理解达到一定高度。
学校教育要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发展打好基础,包括储备基本的专业知识,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而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高校课程内容专业性强、信息量大、难度高,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相对有限,学业任务十分繁重,不可能接受所有的知识。许多课程内容都可以不同程度地采用迁移学习法,但之所以没有采用或不能很好地运用,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深入持久地总结和提炼迁移学习方法,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因此,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迁移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一直渗透在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学段及不同课程的学习中,随着学段的逐步提高,迁移学习的成分会越来越多,需求会越来越强。大多业内人士认为学生学习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在学习中迁移的数量和程度,如果学生在校的学习活动无助于以后的学习,有效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乃至从容应对和处理工作生活中的繁杂事务,那么这种学习就称不上是高质量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