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蓉,沈 鑫,葛 艺,冒海敏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江苏 南通 226001
腰椎骨质疏松是引起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重要原因之一,可引起严重背痛,如压缩程度较重,还可引起后柱棘突或韧带损伤,导致局部畸形,腰椎局部活动受限[1]。现阶段,临床上治疗椎体压缩骨折以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 plasty,PVP)为主,已取得较好疗效,但手术损伤较大,加之疾病本身因素,患者术后容易出现疼痛,引起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影响术后康复治疗[2]。因此,患者治疗期间还需联合护理干预。常规护理虽能为患者术后提供基础所需,缓解疼痛,但其偏说教式的指导不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意识,效果有限[3]。聚焦解决模式基于积极心理学,其强调尊重患者个体,充分激发患者潜能,通过将关注点聚焦于患者正向方面,可最大化挖掘患者个体优势,利于患者恢复[4]。本研究将聚焦解决模式用于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护理中,旨在探究其对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回顾性分析,将 2018 年 3 月—2019 年 3 月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采取常规护理的56 例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纳入对照组;将2019年4月—2020年3月采取聚焦解决模式护理的56 例患者临床资料,纳入观察组。对照组男21 例,女35 例;年龄55~79 岁,平均(66.42±5.13)岁;骨折节段:T8-10椎体 12 例,T8-10椎体 27 例,L3-4椎体 17 例。观察组男 18 例,女 38 例;年龄 56~80 岁,平均(66.41±5.15)岁;骨折节段:T8-10椎体11 例,T8-10椎体27 例,L3-4椎体18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有可比性。
(1)纳入标准:①符合《2015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指南》[5]中相关诊断标准;②均符合PVP手术指征;③影像学检查提示存在压缩性骨折;④临床资料完整。(2)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类型骨折症状;②合并脊髓神经损伤;③既往有腰椎手术史;④合并先天性脊柱畸形。
1.3.1 对照组
行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由护理人员协助完善相关检查,术前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为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手术相关工作,使患者配合治疗;术后给予患者心电监护,对疼痛严重者给予药物镇痛,指导患者简单床上被动运动,并调整患者饮食。
1.3.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聚焦解决模式护理干预,内容如下。(1)成立聚焦解决模式小组:组内成员包括护士长、专科护士、主治医师等,组内成员集中培训聚焦解决模式理论知识及操作,定期考核。(2)描述问题:腰椎骨折患者通常存在腰背酸痛等症状,护理人员可通过面对面交流、问卷调查等形式引导患者讲述疼痛、活动受限情况,评估患者病情及心理状态,询问患者既往应对疼痛方案,明确患者问题所在。(3)确立可行目标:护理人员与患者进一步交流,告知患者存在的问题,鼓励患者参与到可行性方案制定中,并确定恢复目标,如患者活动受限为轻度水平则可先指导患者简单自护措施,帮助患者控制病情,提高患者完成目标的信心,如患者活动受限程度较重,则可将目标拆分为多个阶段,分阶段完成目标。(4)探查例外:为患者介绍既往该病患者护理期间出现的意外事件及未发生前可能存在哪些不良风险,告知患者例外事件重复发生的解决方案,为患者讲述如“采取何种体位时可降低疼痛程度”“咳嗽或翻身时如何改善生理舒适度”等,为患者讲解简单舒适护理措施,如俯卧位配合镇痛、深呼吸减少伤口疼痛等,鼓励患者坚持自我护理减少风险事件发生。(5)给予反馈:耐心倾听患者倾诉,对患者的努力给予肯定,如存在结果偏差,则与患者共同寻找导致结果偏差的可能因素,积极给予患者指导;患者疼痛控制不佳时,可通过更换止痛药或调整用药时间等形式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患者活动受限大时,则调整腰部及肺功能锻炼频率,帮助患者发现自身资源优势,在反馈中增加自护能力,鼓励患者树立信心。(6)评价进步:要求患者自我评价护理过程中的收获及进步,给予患者肯定,并与患者共同总结经验,建立新的目标,重点关注后续护理中病情改善及并发症情况。
(1)临床指标:护理期间,记录患者首次下床时间(手术结束后至患者初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2)心理状态:护理前、出院时,以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6]评估患者焦虑及抑郁程度,其中SAS 共有20 项,包括15 项正向评分及5 向反向评分,50 分为分界值,超过50 分则存在焦虑;SDS 量表包括 20 个条目,53 分为分界值,超过53分为存在抑郁。
观察组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Tab.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
表1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Tab.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56 56首次下床时间/h 6.13±0.21 6.42±0.32 5.670<0.001住院时间/d 5.14±0.83 6.35±1.21 6.171<0.001
护理前,两组SAS、SD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SAS、SDS 评分均较护理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SAS、SDS评分对比(,分)Tab.2 Comparison of SAS and SDS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points)
表2 两组SAS、SDS评分对比(,分)Tab.2 Comparison of SAS and SDS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points)
注:与同组护理前对比,1)P<0.05。
SDS 59.43±3.42 59.48±3.39 0.078 0.938 49.85±3.221)54.13±2.281)6.968<0.001时间护理前例数56 56出院时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56 56 SAS 58.48±3.26 58.45±3.32 0.048 0.962 47.35±3.11)51.12±3.181)6.333<0.001
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在经过PVP术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但因术后疼痛、长时间卧床休息等,患者容易出现负性情绪,影响患者术后恢复[7-8]。传统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与患者间为指导与合作的关系,患者处于从属地位,不能有效的发挥患者自身能动作用,患者护理参与度低,自我护理能力开发有限,对促进患者恢复方面效果有限[9-10]。
聚焦解决模式为一种心理干预方案,该方案中最初主要用于心理咨询及治疗,对改善患者心理社会功能具有较好效果,近年来其在临床护理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1]。相较于传统临床护理,该模式注重对患者个体资源的利用,强调制定满足患者目标并有患者参与的解决方案,能够使患者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恢复护理干预方案中,以促进患者恢复[12]。早期下床运动可帮助患者保持肌肉张力,改善血液循环,刺激骨质生长,并能避免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而患者术后常因担心伤口、术后疼痛等问题,导致患者首次下床时间延迟。而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表明聚焦解决模式可缩短患者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分析其原因在于:在聚焦解决模式中,护理人员先通过分析调查明确患者问题所在,根据患者情况制定可行性目标,让患者参与到护理计划中,充分调动患者参与护理工作的积极性,帮助患者明确解决问题所需资源,认知自身情况,利于患者预后改善。在整个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会为患者普及疾病护理注意事项及达成目标所需的知识技能,使患者始终保持对健康问题的敏感性,能够对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可行处理措施,激发患者自身潜能,增强患者适应能力及自理能力,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利于缩短患者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本研究结果显示,出院时,观察组SAS、SD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表明聚焦解决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其原因在于:在聚焦解决模式中,护理人员会全程对患者进行监督指导,会对患者阶段性的进步给予正向反馈,肯定患者成果,提高患者自护信心,并与患者对结果偏差共同拟定改进方案,帮助患者在总结与回顾中加深对护理方案的印象,同时掌握对新阶段护理目标的改进措施,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利于减少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此外,该模式中将患者作为提出问题的主体,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情况,鼓励患者正视问题,能够增强患者对疾病的控制感,减少患者心理压力,帮助患者保持健康心态,促进心理与生理状态相协调,利于患者恢复。
综上所述,聚焦解决模式可缩短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