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元制”背景下产品设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

2022-09-14 15:44:15康乐
河北画报 2022年24期
关键词:双元制产品设计课程体系

康乐

(广东白云学院)

在“双元制”的产品设计专业教学中,学生分别在企业、学校接受教育。30%-40%的课程在学校中进行,60%-70%的课程在企业进行。以职业需求为核心开发产品设计专业群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开放性的氛围中,学习到更多更全与更加实用的知识技能,解决以往专业教育在脱离市场需求、盲目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的不足,顺应专业教育与时俱进发展的需要。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概述

(一)概念

“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起源于德国,要求参加培训的工作人员要通过职业学校、企业两个场所的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工作。职业学校培训的职能在于传授与职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企业培训的职能在于传授职业相关的专业技能。所谓双元制的职业教学模式,其是由学校跟企业共同创建的办学制度,既学校和企业在进行学生培养过程中共同承担培养学生这一责任,并且根据企业内自身的人才需求组织学生开展教学、进行岗位培训。基于双元制这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下,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明显区别,双元制教学在开展过程中,教学的侧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学生具备两种身份,即学生与企业员工。

(二)优势

学校在发展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同时,让学生在生产第一线进行实践、反思及弥补不足,相对于以往集中安排的实习,能够促使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将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实践发展中。在双元制教学体系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基于特定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并岗位的实际要求作为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目标,开展双元制教学模式,有利于拉近了学生与企业间的距离,更利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尽快形成。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利于发展学生的职业素养、市场竞争力、社会适应性等能力,在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优势,这也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没有办法无法取代的优势[1]。

(三)课程设计

在开展双元制教学过程中,其教育教学的需求就是职业需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职业的要求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其中理论课的选择过程中,一定要确保理论课的综合性较强,并且知识面角较广,能够由浅入深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实现了专业所需理论的全面覆盖,利于发展学生问题的分析、解决等能力。根据学期细分课程,任何学期的课程,都围绕产品设计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展开。课程的选择更注重学生直接性的职业经验发展。

二、基于“双元制”理论的产品设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一)课程体系缺乏创新

在教学中忽视产品设计及创新的意义,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注重理论知识灌输,促使学生不具备创新思维,无法向创新型人才的标准靠拢,也是产品设计专业群课程体系多元化建设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

(二)体系脱离职业发展

产品设计专业相对特殊,是技术、艺术的结合体,对学生自然科学基础、人文基础、艺术基础等方面的要求较高。课程体系建设涉及艺术、工程等方面的特点。但实际上,课程体系与学生职业发展明显脱节,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俨然不能支撑学生的岗位实践。

(三)未突出主体地位

学生对教师教学的依赖度较大,学习的自主思考能力及主观能动性不足,直接影响学生艺术能力的发展。教师经常在教学的过程中忽略学生作为教育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导致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更为充分的自我展示以及自我表达的机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质量也会逐步下降。

三、基于“双元制”理论的产品设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对策

(一)建设原则

涉及以下几方面:一是创新性,遵循课程应用的规律,实现课程资源的整合与高效利用,优化配置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创新与突破课程体系。二是合作性,加强与企业的沟通,掌握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通过校企深入合作,能够在学校内构建构建良好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展现自身的职业技能,在开展课程时还需要强化课程本身所表达的课程的针对性,一定要确保产品设计、职业要求与课程体系能够保持高度一致的状态,突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职业性的重要性。三是一致性,产品设计职业要求及课程体系保持高度的一致,突出教育的职业性,在进行课程设计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过程中,一定要制定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让学生成为企业真正所需的人才。四是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学生的兴趣喜好和基础能力等个体差异,设计层次化、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整合多种课程考核方式,积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促使开放性与和谐性的教学氛围得以尽快成型。在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建设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以专业为主导,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以引导、启发教学为主,实现教与学的有机整合,让学生在教学中得到进步及发展,真正积累实践设计经验。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设计创意性、趣味性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遵循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常规教学在完成教学任务时,忽视学生思维活力、学习热情的激发,导致教学效果不尽理想,而产品设计专业作为一个需要长期保持激情、创意的专业,更需在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潜能、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五是特色性,职业院校极具地方特色,需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将特色文化融入产品设计专业中,追求极具特色的专业及风格,符合当地的欣赏、审美水平,将课程作为传承当地特色文化的有效载体[2]。

(二)框架设计

首先,从能力目标入手分析。在产品设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注重职业、岗位相关的理论实践整合,这就需要课程体系加强联系企业,调查企业的岗位情况,在专业划分、设计等方面请专家介入指导,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促使人才培养目标得以逐步优化。分析专业岗位职业,了解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细分任务单位,明确各单元的工作任务,建立以岗位职业需求为基础的能力目标,发展职业所需的创新能力、创意思维。对于课程体系的建设,需整合产业的新情况、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导意见、对口岗位的实际问题等方面,重构该专业的能力、知识图谱,重新定位课程的教学目标。

其次,从课程体系设计入手分析。一是契合“双元制”的职业教育理念,搭建职业模块、基础平台相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采取模块化的课程设置方式,明确各模块的学习内容,对接企业的人才需求,推动专业课程内容逐步向职业标准靠拢。开设共享型课程,涉及设计基础、人文素质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根据职业领域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围绕企业提供的真实项目开发实践课程。将岗位工作领域作为专业职业模块开发的核心,根据工作内容合理设置课程内容,突出设计过程的关键性,有效开发利用该专业的职业模块课程资源。二是依据人才培养目标,重新选择、整合课程,构建有内部逻辑关系的课程群,强化每门课程的针对性。如“造型能力提升”的课程群,包括产品造型设计、设计素描、产品制图、产品手绘效果图等主要课程,将空间、产品的点线面为主要教学抓手,切实提升从高中美术课程中积累的造型能力。三是明确课程群的课程层次关系,课程之间依据构建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实践运用理论的逻辑关系明确其层次性。如“造型能力提升”的课程群,包括产品造型设计、产品设计三大构成等基础课,前者负责提升专业技能,后者负责构建理论基础。应用与实践课程实行分方向培养的方式,把握课程的进行逻辑及衔接,明确课程的性质,强调理论实践的基础、提升、应用的层次关系设计,做到有的放矢的教学,引导学生针对性的学习。

最后,从开发项目化课程入手分析。以项目为载体开发该专业的课程,合理定位职业课程。

(三)优化建设课程

了解产品设计相关的专业课程,使其整合成专业群课程,各专业课程间密切关联,突出课程群体的系统性及完整性等特点。专业群课程密切对接企业、行业,结合产品设计的项目,强调发展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等。企业专家等人才,积极参与专业群课堂体系的建设,科学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充分了解企业岗位需求的变化情况,动态性的调整及优化课程内容。加强教学队伍的建设,设置课程群的负责主体,负责建设及优化设计专业群课程体系。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设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设计基础课程等方面的教学目标,明确各课程的教学思路,合理搭配课程及理论的内容,依据实践课程结果去评估教学质量。不断整合课程群的优化建设内容,加强核心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专业群课程体系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价值,为后续的教学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

首先,明确设计基础课程群的内容与目标。设计基础课程群结合了设计概论、设计色彩、设计素描等基础设计类课程,突出构成艺术核心地位,积极转变学生的设计审美意识,利用抽象美学取代最初的具象美学,实现临摹写生的发现美,逐步向个性创作的创造美过渡,从而养成现代设计思维、创新意识。

其次,明确专业基础课程群的内容与目标。专业基础课程群结合了工业设计史、产品形态设计等专业基础类课程,突出人体工程学核心地位,以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为基础。

再次,明确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内容与目标。专业核心课程群结合了材料与技术、专业手绘、机械制图等专业技能类课程,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本专业的认识理解,将产品系统化设计课程作为检验该课程群建设及标准教学合理性的重要指标。

最后,明确专业方向课程群的内容与目标。在事理学设计方法论的指导下,在问题的导向下,围绕专业分流的思路,结合家具与空间、教具设计、玩具设计等应用类课程,科学合理地建设专业方向课程群。

(四)优化实践课程教学

职业教育在改革的进程中,更注重企业及社会发展所需专业人才的培育。产业设计专业属于综合性的学科,人才培养也是学科教学的核心。这就需要增大实践课程的占比,实现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同步进行。将创新实践教学内容融入专业课程内,结合产品设计案例展开理论知识的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极易,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欲望与积极性。让学生在观察产品设计案例的过程中,发现产品设计的突出点,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产品设计的对象和实践步骤等内容。完成产品设计后,各小组介绍产品,并引入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方式。采取实践教学模式,不仅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吸收内化、学以致用、触类旁通,对于学生创新意识、设计水平的提升,更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为促使实践实习环节的落地,引导企业以专题课程、工作坊、项目制等形式,深度介入实习实践环节,解决以往无结果的对接、漫无目的调研、形式化实习等问题。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专业竞赛活动,发展学生的适应变化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所学能够支撑就业及专业发展[3]。

首先,从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实践入手分析。该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群的核心。重点内容是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设计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掌握人体工程学理论知识后,组织学生展开团队协作的课程实践,围绕“绿色家具”的主题,利用瓦楞纸材料设计一个创意家具。通过展出效果了解到学生虽然具备了基础知识技能,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不强,对于材料特性的把握及创新应用不到位,也是学习中对新知识的体验不足、操作少、概念模糊等问题的直接体现。为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需立足教学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处理,让学生真正实现所中学、学中做。核心课程结合其他基础专业课程的学习,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整体提升,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以此尽快实现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的目标

其次,从专业技能类课程教学实践入手分析。产品设计专业的技能类必修课程,包括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课程、设计表现课程等,也是产品设计专业核心课程群体系的重要分支。加强技能类必修课程的教学优化,利用手绘快速且直观地将脑海中的设计构思表现出来,发展其表达能力、造型能力。在练习的过程中,了解各类产品的结构、形态等特征,积累更多的素材,为后续的产品设计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技能类课程教学,注重学生对工具使用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熟练程度,让学生在由简到难的学习、实践进程中逐步掌握专业技能,通过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通过技能类课程的学习,发展学生的表达设计构思,可通过快题考试的方式考查此类课程教学质量,将高素质和创新型的人才教育方向,逐步取代以往的技术型人才培养,尽快实现专业课程群建设的目标。

四、结语

“双元制”背景下的产品设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要想突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还需注重专业性、职业性、先进性、特色性等优势特点的突出。从社会需求、学生主体地位、教育理念等方面入手,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实现艺术设计、工业设计专业类课程的交叉,突出课程群的工业属性、艺术特征,切实发展学生的理论实践综合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思维等专业能力。

猜你喜欢
双元制产品设计课程体系
智能产品设计
包装工程(2022年12期)2022-07-04 03:05:42
《冷·暖》
中国宝玉石(2020年4期)2020-09-23 07:52:10
《教堂之夜》
中国宝玉石(2020年4期)2020-09-23 07:51:36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高教探索(2016年12期)2017-01-09 22:21:40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科教导刊(2016年27期)2016-11-15 21:11:54
浅谈我对德国篮球的理解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7:29:59
LESS IS MORE:极简主义的产品设计
工业设计(2016年11期)2016-04-16 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