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帆 朱颖杰 孙茜 常威
(唐山师范学院)
我国作为国际大国和世界大国,一直秉承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进行创建优秀的社会风气。同时反映现代社会对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青年的需求,工匠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职业道德水平及学生的发展潜力,其中蕴含了创新发展及爱岗敬业等精神,并规范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行为,成为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条例。工匠精神在高校学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已成为高校德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积极推进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将工匠精神渐融到美育的教育[1]。
从古至今,中华儿女在劳动和专业上秉持爱岗敬业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从简约质朴和德艺双修到精雕细琢和坚持不懈。工匠精神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但其根本宗旨是亘古不变的。不管处于什么时代都能够成为激励各行各业的人不断的精益求精的创新发展。紧跟时代奋进的步伐,不断的更新应对变化。在习总书记指出的工匠精神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并继承将其发扬光大,工匠精神是专注并持之以恒进行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及应用。对自己的技能及工艺水平提出更高的标准。同样是热爱劳动、辛勤劳动和诚信劳动的劳动精神和爱岗敬业和吃苦在前、努力奋斗及乐于奉献的劳模精神都是高校学生应当学习的,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呈现,也是勇往直前的动力。作为教书育人的高校更应该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作为德育美育教育的根本[2],推动新时代青年热爱劳动、勇于劳动和创新劳动的发展,高校美术类专业的学生应将专业知识和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相结合,融会贯通于绘画及专业。美育是学校在课堂上教学培养出来的,同时也是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影响出来的,工匠精神是立德树人的标准之一,而且美育应将落实到学生的教育中,将工匠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规范高校美术专业的学生。高校通过进行多渠道的输出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体现在实际生活中,促进学生的素质及专业能力的提高,在学生中工匠精神的培养,高校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高校将工匠精神融入到美术专业类学生的课程活动中,加速美育教育的进程。
在高校提倡工匠精神时,高校学生只能了解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未能了解到工匠精神的深层含义,存在无法区分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问题,无法掌握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同时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不深入导致学生无法将工匠精神融入自己的价值观中,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建筑工人、电子器械厂及鞋厂工人等制造业具有的,与存在于各行各业的职工人员。同样不仅仅是工人或手艺人日复一日的练习精神,不仅仅是只存在于过去的生产中,没有深刻理解到工匠精神中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特点[3],也存在于现在及未来的建设及生产中,是一代一代人的传承,需秉承不骄傲自满及虚心求教中的不断进步。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创新创业成为发展的潮流方向,在高校上开展了很多的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以及社会上建立创业创新公司,但很多高校学生没有参与到大学生的创业创新项目中,其中高校学生可能存在抵触心理或迟疑态度,同时高校学生没有创新创业的想法,导致学生们对学校项目的开展进度缓慢,创新性差并且实用性低等问题。例如没有创新创业的成果过于形式化成果或没有办法向实际转化,同样部分学生为了增加学分而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只求完成项目进程而不要求质量及卓越,没有付出百分百的努力来完成创新创业项目。
相对于初高中阶段来说,部分高校的管理比较松懈并且伴随外界多种诱惑,导致学生没有踏踏实实学习,最终大多数学生变得自由散漫,对待课堂及作业也没有力求最好。同时除了在高校的管理没有做到精益求精外,部分老师在教育工作中也是囫囵吞枣,老师将工作经历可能没有全部用在课堂及活动的教育工作中,而是追求科研项目的数量及进展,从而忽略了课堂管理。间接导致课堂质量的降低,学生变得自由散漫,在课堂及课下没有认真完成教学任务所要求的部分,最终导致高校学生在无人引领及指导的情况下,无法做到精益求精的完成专业相关技能教育其应达到的效果。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作为社会的主要思想百家思想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同时没有对职业技能给予足够重视,从而影响了各个职业的尊敬程度及认识程度。在古代,通常以试图考取功名并当官作为首选职业,而具有手艺人的工匠及商人被认为是社会的下层。因对工人及手艺人的重视程度不足,使工匠及商人没有基本的尊重和认可,而在现今及未来阶段,制造业是是国泰民安的根本保障,这也是国家竞争力的体现。在我国快速发展中存在着追求量而忽略质的弊端,因此整个社会的工匠精神有所缺失。目前我们只完成产品的制作,但没有将产品进行精益求精的发展。只在乎数量的多少,而没有注重质量的保障。我国作为世界大国要将中国的产品外销到全国各地,这样就强调了精益求精的重要性,同时因为忧患意识推动我国制造业产品的卓越和创新发展。在未来,工匠精神是我们全国人民应该深入了解和学习的,作为新时代青年的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更应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
在国家提出工匠精神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制定实施方案及策略是需要时间及经验探索的。目前,很多美术专业的高校还没有完全的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学生的培养方案中。首先,学校的专业设备没有跟随时代发展,无法紧跟时代潮流,无法掌握前沿信息,使学生对美术及绘画的理解仍停留教师讲授的课程。其次,全能型教师的缺失。能够传授给学生美术知识,但不一定能传授工匠精神。能够传授工匠精神给学生,但不一定能传授美术知识。因此需要培养全面教师进行课业及美育课程的传授。然后是学校提供工匠精神的氛围不足,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专业课中没有深入的了解或沉浸在工匠精神中。最后学校没有建立健全对工匠精神培养的方案,同时没有对培养方案的效果进行评价机制,导致高校在进行美育教育中无法得出教育后的效果,在校师生的积极性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
随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创新是美术类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美术类学生作品的比较就是深度及内涵。没有这些能力终将一事无成。传统的教学方式会严重影响创新思维,教师按照教学大纲来完成教学,使得学习的范围仅限于课堂,使得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性受到了限制。这也就是导致了美术生固态思维,并且无法独立完成艺术创作。为了将工匠精神融入到美术生的美育中,首先应从教师教的角度出发,通过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及课堂模式,打破常规思维,建立新型思维方式,鼓励并支持学生思维的大胆及跳脱,不断的突破自我,更新自我,继承工匠精神,并运用工匠精神提升自我。同时美表现形式也不应该有一种,让同学们在尝试中进步,在练习中提升,教师在前方加以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更快更有意识建立创新思维,同时也可以进行户外课堂活动,在大自然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及想象空间。世界万物是大自然的馈赠,在大自然中世界万物体现不同的美,学生应该在大自然中感受风、雨、花和草的生命,使得学生对生命的意义更加深入的理解,也推动着学生创新思维知识体系的产生。
通过全新的美育教育途径,让高校美术生建立创新思维,同时也多种形式的进行训练,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和艺术修养,最终与工匠精神接轨同步。
美育体系的问题主要是教育方式的单一,导致缺乏亲和力,目前的教育体系无法体现工匠精神。我们需要建立新的教育策略来进行推动工匠精神的深入,教师所讲的工匠精神应该是学生所能理解并深刻认识到的,不能只是一听而过,没有深入的了解和探究。因此设置的教育课程应对工匠精神进行考核及测评,并在课程进行中收取美术专业学生的意见及建议,对所设置的教育课程进行修改和完善。将工匠精神与美术专业学生的美育教育进行深入结合,不断探索新方法及新模式,只为学生的发展做好准备,学校为了使学生融入社会及发展自我做出一步有一步的改善,不断推翻重来,只为更好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在设置的教育课程中,应将教师的培养放入其中。教师处于引领学生培养的重要地位,教师应该首先以身作则,深入贯彻工匠精神,以身作则进行教育活动。这样会潜移默化的推动工匠精神的深入学生的常生活中。同时教师结合实际案例对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进行讲述,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只有我们自身具有工匠精神才能丰富自己的人生,为祖国的未来做出自己的贡献。未来的接班人是青年,少年强则国强,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身上责任的重担,并且能够承担起责任负重前行,使得自己和国家更上一层楼,
美育教育是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的重要一课,而美育的行程绝非一日之功,因此需要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保持高质量的水平。作为生活及学习的重要场所的校园是培养工匠精神最合适的,校园文化能够建议孟化的影响学生和教师的价值观,在塑造校园文化时应加入工匠精神,使得学生漫步在校园中能够随处可见并且学习到工匠精神的深刻含义及重要意义,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提升。同时规范学生的各项行为,为祖国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校园文化由隐性文化和显性文化组成,隐性校园文化是校风、班风及学风等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影响的因素,通过隐性文化能够培养学生高尚品格。显性文化是直接面对和接触到师生的影响因素,包括设施建设、人文环境、培养方案、名人名言,绿化植株及校训。显性文化容易达成,但是隐性文化需要时间的积淀才能养成良好的工匠文化氛围,只有在二者的文化熏陶下才能让工匠精神渗入每一个学子的内心,因此高校要通过建设工匠精神的隐性文化和显性文化,从两个方面对学生的工匠精神进行培养,完善工匠精神渐融美誉的教育体系。
总而言之,工匠精神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动力,使美术专业的学生不断的精益求精,创新发展,不断图稿新时代青年的美术艺术水平。因此,各地高校都应该注重工匠精神的美育建设,不断健全及完善培养方案,坚定不移的发展工匠精神为我们的职业精神及素养,我们不断在各行各业进行更新及创新,最终创建文化强国及精神文明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