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淑娜,何丽华,王烨菁,诸瑞月,纪云芳,杜娟,张艳,裘凤黔
1.上海市黄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 200023;2.上海市黄浦区五里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023
在过去的100年里,医学和公共卫生的进步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增长了将近2 倍[1]。我国的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5 岁,2021年上海市民平均预期寿命较2020年由83.67 岁[2]上升为84.11 岁,黄浦区近几年一直在83 岁以上。期望寿命的增加带来老龄化人口比例也越来越高,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球人口总体的8.5%,且这一比例将会持续增长,到2050年将提高至16.7%[3]。衰弱(Frailty,也译为虚弱)老年人口比例会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而改变。衰弱综合征作为最为突出的一种老年相关临床症候群,是现代老年医学研究的热点[4]。
衰弱与老年人的不良健康结局密切相关,因此,评估衰弱状况可以了解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少不良健康结局的发生。国外对老年衰弱的研究起步相比较早,研究也相对较多,其衰弱率分布在4.0%~59.1%[5⁃6],在我国以社区老年居民为对象的衰弱研究并不多见,上海市的更是少见。本文拟通过对衰弱指数(frailty index,FI)的描述,分析黄浦区50 岁及以上人群衰弱的分布情况,从而为开展社区老年人群的干预提供数据支持。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上海市老年人健康状况纵向追踪体系建设)黄浦区数据。抽样方法为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7]。50 岁及以上人群共860 名,837 名应答,应答率为97.3%。研究通过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市疾控中心”)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
调查由经统一培训的社区医生面对面开展,问卷为市疾控中心统一设计。调查内容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状况、危险因素及健康行为、慢性病状况,身高、体重、握力和步行速度等体格检查。
构建FI 选择了35 个变量,具体如下:自报健康状况变量(1 个)、慢性病变量(9 个)、临床症状变量(4 个)、功能评估变量(8 个)、日常生活能力变量(10 个)、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握力和步行速度[8]。FI 值=FI 总健康缺陷条目评分/35;FI 值的取值为0~1,值越大说明对象存在的健康缺陷越多,表示越衰弱,FI≥0.2 定为衰弱[8]。
应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和百分率描述,衰弱率比较和趋势采用卡方和趋势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衰弱指数统计描述采用指标(95%可信区间),衰弱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所有的统计检验均为双侧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837 名调查对象中,男性为340 名,占40.6%,女性497 名,占59.4%,年龄50~96 岁,平均年龄为(68.2 ±9.3)岁,其中60~69 岁年龄组最多(47.9%)。调查对象中以初中(40.5%)、高中(33.8%)毕业为主;已婚/同居占79.6%;民族以汉族为主(99.8%)。见表1。
表1 上海市黄浦区50 岁及以上人群基本情况
上海市黄浦区50 岁及以上人群衰弱率为13.3%(95%CI:11.0%~15.6%),衰弱率在性别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vs女性: 11.5%vs14.5%,χ2=1.6,P=0.206);80 岁及以上组衰弱率为51.6%,远高于其他年龄组(χ2=202.6,P<0.001),且呈现随年龄增高而增加的趋势(趋势χ2=160.3,P<0.001);不同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衰弱率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离异(分居/丧偶)、未接受正规教育者衰弱率较高分别,且有随着文化程度越低,衰弱率越高的趋势(趋势χ2=159.1,P<0.001)。见表2。
表2 上海市黄浦区50 岁及以上人群衰弱分布情况
上海市黄浦区50 岁及以上人群FI 为0.11(95%CI:0.10~0.12),其中男性为0.11(95%CI: 0.10 ~0.12),女性为0.11(95%CI:0.10~0.12),男女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F=3.17,P=0.076); FI 随年龄增长而上升,80 岁及以上者FI 最高,为0.23(95%CI:0.21~0.26,F=4.2,P<0.001);不同婚姻状况中离异(分居/丧偶)者FI 最高,为0.18(95%CI: 0.16 ~0.20,F=2.5,P<0.001);不同文化程度者中文化程度低者FI 较高(F=2.6,P<0.001),未受正规教育和小学未毕业组的FI 为0.26(95%CI:0.18~0.34)。见表3。
表3 上海市黄浦区50 岁及以上人群衰弱指数分布情况
衰弱的特点是耐力和力量变弱、生理功能减弱,而更容易造成依赖和死亡,衰弱的存在致使对健康人不足以造成危害的刺激,也可导致不良结局[9],衰弱也反映了老年人各项机能逐渐下降。近年来,国外相关领域的学者一直从事“衰弱”理论的研究,最后明确指出,衰弱是以身体虚弱为特征的医学综合征且处于一个通过干预可以逆转的状况[10]。社会衰弱、躯体衰弱、认知衰弱和心理衰弱是构成衰弱的4 个维度[11],而衰弱指数(FI)是筛查综合衰弱的量表,通常由30 ~70个变量构成,为健康缺陷的累计数[12]。
对于衰弱的研究,国内较多见的是对于临床患者的评估,常在护理、急诊等研究领域有报道,而对于社区居民的调查并不多见。本研究是对社区老年居民开展衰弱调查,通过分析了解上海中心城区50 岁及以上居民的衰弱情况,一方面探索适合社区居民评估的方法,另一方面也为探索影响因素及开展干预提供初步的线索。结果显示:衰弱率为13.3%(95%CI:11.0%~15.6%),根据以往报道,老年人群的总患病率为4.0%~59.1%[13]。对全球6 个低中收入国家开展的50 岁及以上人群的调查[8],结果显示中国衰弱发生率最低(13.5%),印度最高(56.9%),本研究的衰弱率与中国衰弱率相当。根据FI 值进一步分析,FI 值为0.11(95%CI:0.10 ~0.12),衰弱率和FI 均在性别分布上无差异(衰弱率:男vs女: 11.5%vs14.5%,χ2=1.6,P=0.206;FI:男vs女:0.11vs0.11,t=-1.2,P=0.231),而在高龄、离异(分居/丧偶)、文化程度低者中较高(P均<0.05)。有学者[13]比较了第一轮SAGE 调查与第二轮SHARE 调查(survey of health,AGEing and retirement in Europt),结果提示FI 值在女性、高龄、低文化和低收入人群中较高。周白瑜等[14]对北京社区老年人衰弱状况研究提示FI 女性、增龄、生理失能越严重等老年人FI 值相对高;顾大男等[15]研究提示男性FI 比女性低,年龄大者FI 更高,经济地位相对高者FI 较低。上海市第一轮SAGE 结果提示女性、高龄、离异/分居/丧偶者、文化水平低、家庭经济差者中更高[16]。本研究与上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除FI 分布在男女中未有统计学差异。
评估衰弱的意义在于用客观测量来反映造成死亡痛苦的可能性大小,由于衰弱也势必会造成高额的医疗费用,从公共卫生角度来说,将产生较大影响[18]。因此,有必要定期对社区老年居民开展衰弱调查,特别是女性、高龄、文化程度低等人群,开展衰弱状况评估,结合实际开展一定的干预。
本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50 岁及以上人群的衰弱仅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关于黄浦区50 岁及以上人群衰弱的影响因素尚未深入分析,仅通过三间分布,了解到具有某些特征的人群衰弱情况更为严重,根据文献报道,早期识别对后期开展饮食、运动以及综合干预[18]非常重要,为了今后在黄浦区开展针对性地干预,在下一阶段有必要深度挖掘数据,从而发现可干预的影响因素,进行必要的试点干预,从而提高50 岁及以上人群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