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民宿时空演化与影响因素研究

2022-09-13 23:52昌杰卢松
旅游科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黄山市民宿空间

昌杰 卢松

(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上海 200234)

0 引言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标志着城乡关系迎来重大转变(刘彦随,2018;陆林等,2019)。乡村振兴是一定区域范围内乡村转型发展、乡村空间重构、乡村功能提升的系统过程(刘彦随等,2019),致力于创建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推进乡村极化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构建乡村地域系统转型-重构-创新发展的综合体系(刘彦随,2018)。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乡村旅游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和重要实施路径,以“三农”资源为主要载体,支撑乡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动力(陆林等,2019)。居业协同、空间极化是乡村振兴必需的内生动力,是村镇人居业融合发展的高级形态(刘彦随,2018)。近年来,乡村民宿业异军突起,成为乡村旅游发展中涌现出的一种新业态,乡村民宿充分利用当地民居等相关闲置资源,主人参与接待并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服务,是促进居业协同发展模式落地生根的重要载体,在带动就业、增加经济收入、提升社区居民旅游参与度、合理利用资源等方面具有明显作用,对于全域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龙飞等,2019)。

西方国家出现的B&B(Bed and Breakfast)型家庭旅馆,被称为最早的民宿设计型旅馆,主要为客人提供住宿与早餐服务(Lee et al.,2016)。在美国,民宿名为“homestay”,强调“家”的属性(徐峰 等,2020)。日本的民宿业被命名为“Minshuku”,是由一些登山、滑雪、游泳等爱好者租借民居歇脚或暂住而衍生并发展起来的行业(杨柯俭等,2019)。在我国台湾地区,民宿被定义为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为旅客提供乡野生活之住宿(杨欣等,2012)。援引“家”的相关理论,民宿是“家”在重构中,村民、政府、企业之间权力博弈的产物(刘美新等,2019)。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解析,它是不同主体在旅游发展背景下的空间实践(罗秋菊等,2018;王敏等,2019)。民宿不仅承载着一定的社会经济价值,还是某一地域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型家庭企业既是中国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典型代表,也是全球地方化视角下旅游地产业演进的表征(陆林等,2021)。

目前,国外与我国台湾地区的民宿研究已经相对成熟,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游客满意度与游客感知(Lin et al.,2012;Mura,2015)、民宿主人工作-生活的平衡(Yuan et al.,2013;Hsieh et al.,2010)、民宿主的社会关系(Tavakoli et al.,2017)、民宿的经营策略(Chen et al.,2013)、民宿与生态旅游的关系(Bhalla et al.,2016)、民宿产业的可持续性等方面(Dodds et al.,2011)。而大陆关于民宿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游客评价(李燕琴等,2017)、民宿发展策略(闵忠荣等,2017;王璐 等,2017)、民宿开发与设计(李云琦 等,2018;冯仕达 等,2017)、民宿的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龙飞等,2019;王珺玥等,2019)等。然而关于市域尺度的民宿时空演化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本文以黄山市为案例,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开展市域尺度民宿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期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一方面加深对旅游型城市民宿产业演变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为黄山市及其他旅游型城市民宿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1 数据与方法、研究区概况

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中黄山市民宿数据(2020 年)来源于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数据内容包括民宿名称、地址、联系人、联系方式。首先,通过途家网、美团网等线上平台查询及电话联系等方式进一步精确民宿的位置、开业时间及价格等信息。剔除信息严重缺漏的民宿后,共计民宿2100 家。其次,基于百度地图拾取坐标系统和网络爬虫软件,本文获取和转换民宿的经纬度信息,并将非节假日的标准间房价作为民宿等级评定的标准,通过咨询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专家,参照携程官方评级标准(https://www.ctrip.com/),最终将民宿划分为3个等级:丙等0~200元/(间·晚)、乙等201~500元/(间·晚)、甲等501元/(间·晚)及以上(见图1)。

图1 黄山市民宿概况

黄山市各区县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为黄山市统计年鉴,黄山市道路数据通过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http://www.ngcc.cn/ngcc/)资源目录服务系统获取,黄山市DEM 数据通过地理空间数据云(http://www.gscloud.cn)获得,从DEM 数据中提取高程数据、河网数据。

1.2 研究方法

(1)空间自相关分析

全局空间自相关即表示具有空间邻近或邻接关系的点的相似性程度,可以用于判断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性特征(王铁等,2016)。通过空间自相关的值可以考察黄山市民宿的空间分布情况,当值为正,在区域内呈现集聚分布,反之,呈现离散分布。值越大,表明空间自相关程度越高,其值分布区间为[-1,1]。为检验空间分布相关性关系的显著性,本文采用检验,值大于分布区间则呈现显著集聚分布,反之,呈现离散分布。全局空间自相关的局限在于无法呈现空间局部集聚情况,因此需引入局域空间自相关来分析聚类和异常值(杨振山等,2010),从而揭示黄山市民宿的局部空间自相关特征。

(2)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是测度局部密度变化、探索空间热点的有效技术,可计算出每个输出栅格周围的点要素密度,以呈现民宿空间集聚的核心区域,即空间分布的热点区域(李伯华等,2015)。计算公式为:

1.3 研究区概况

黄山市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下辖三区四县,包括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钟灵毓秀的自然山水与源远流长的徽州文化,为黄山市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全市目前共有A 级景区52家、57处,其中:5A 级3 家8 处、4A 级23 家、3A 级15 家、2A 级11 家;中国传统村落271 个,其中7 个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据2020 年黄山市统计年鉴(https://www.huangshan.gov.cn/)数据显示,全年游客接待量74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60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接待量达5380万人次,占全市游客接待量的72.7%。

黄山市目前共有甲等民宿154 家,占比7%,乙等民宿466 家,占比22%,丙等民宿1480家,民宿占比71%,民宿均价为224元/(间·晚)。各区(县)民宿数量差别较大:屯溪区58 家、徽州区229 家、黄山区329 家、黟县792 家、歙县395 家、休宁县217家、祁门县80家。

从开业时间上来看,最早的一批民宿开业时间为2000年,但考虑到旅游业对民宿发展的影响,不排除在旅游业发展初期民宿接待业的萌芽,故而将研究时间跨度设定在1979年到2020年(其中1979年为邓小平发表黄山讲话的年份,掀起了中国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序幕)。经过40多年的发展,黄山市民宿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见图2),黄山市民宿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缓慢发展到快速发展的过程。2012年之前,民宿呈缓慢发展趋势;2012—2016年,民宿发展的速度逐渐加快;2017—2020年,民宿数量出现急剧增长的态势。各等级民宿增长速度有所差异,其中:甲等民宿增长速度最为缓慢,丙等民宿增速最快,乙等民宿次之。当前,黄山市高端民宿数量较少,中低端民宿数量较多,整体价格水平不高。此外,虽然近年来民宿增长趋势不减,但各区(县)民宿产业发展仍不均衡,不同等级民宿的发展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

图2 民宿发展趋势

2 黄山市民宿发展历程

根据黄山市旅游业发展环境及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演化阶段(卢松等,2019),结合黄山市民宿发展的实际,本文将黄山市民宿的发展历程划分为4个阶段:旅游业探索背景下的萌芽阶段、“古村落旅游热”背景下的探索阶段、旅游业网络化背景下的发展阶段、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快速发展阶段,不同阶段下民宿的发展背景、数量、经营方式、发展趋势、参与主体存在明显差异(见表1)。

表1 黄山市民宿发展阶段

2.1 萌芽阶段(1979—1999年)

1979 年7 月15 日,邓小平在黄山市就发展旅游经济做出重要指示,从此拉开了包括黄山在内的全国旅游经济加快发展的序幕。该阶段旅游资源开发主要集中于黄山、齐云山等自然资源,受到交通条件、收入水平、旅游基础设施等限制,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处于自主探索阶段。自1982 年歙县棠樾村牌坊群开始对外出售门票,西递、宏村、南屏、呈坎等古村落的旅游开发活动相继展开,但主要以简单的观光旅游为主。此时黄山市住宿业以星级酒店、宾馆和乡镇旅社为主。据统计,1995 年,黄山市的宾馆客房数已达2321 间,床位7170 张,国内外旅游人次269.01万,其中黄山风景区的酒店客房数为1420 间,占比超过61%,旅游人次83.1 万,占比超过30%。这一方面说明了住宿供应已能够满足当时的旅游需求,另一方面表明黄山市旅游还只是黄山风景区“一家独大”的局面。

旅游业探索背景下的黄山市民宿处于萌芽阶段,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黄山市的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外的旅游客流尚未涌入;第二,酒店业的率先发展,占据了住宿业的绝大部分市场;第三,旅游业主要以村民自主开发为主,投入资本和管理经验有限;第四,民宿的经营理念和方式还未能在大陆地区得到推广。

2.2 探索阶段(2000—2011年)

2000 年,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极大地提升了徽州古村落的知名度,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受到广泛关注。在黟县政府旅游招商引资项目的推动下,西递村、宏村等景区率先掀起了黄山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浪潮。在外来企业、本地居民等开发主体的参与下,黄山市的其他景区也开始发展起来,旅游活动日益丰富,游客需求也在不断增加。2004 年,常年在上海市工作的一对白领阶层夫妻,以15 万元的价格购置了黟县西递村一座近400 年的老宅,并通过设计改造将其开发成民宿。2006 年,这家名为“猪栏酒吧”的民宿正式对外营业,民宿的经营理念和方式开始受到关注。猪栏酒吧的成功运营给民宿投资者带来了信心,2008 年位于黟县碧山村的第二家猪栏酒吧系列精品民宿正式对外运营。与此同时,黄山市其他地区的乡村民宿也开始发展起来。

“古村落旅游热”背景下的黄山市民宿处于探索阶段的原因在于:第一,酒店的住宿业务仍占据主导地位,2010 年黄山市星级宾馆客房数为9431 间,营业收入31.1 亿元,占据了住宿业市场的主要份额;第二,政府对旅游的开发集中在景点宣传与景区品牌打造,民宿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第三,民宿销售模式比较单一,大规模进入市场的时机尚未成熟。

2.3 发展阶段(2012—2016年)

2012 年,首个中法乡村旅游合作示范项目——唐模法国家庭旅馆正式营业,古老的徽州文化与法式浪漫的融合,标志着黄山市民宿开始注入国际化经营理念,本土化与全球化的互动,促进了民宿的多元化发展。此外,途家、木鸟等国内民宿预订平台的陆续上线,使得民宿的经营方式更加灵活,网络化的销售模式拓宽了民宿的市场化道路,极大地促进了民宿数量的增长。

在旅游业网络化背景下的民宿业迎来发展阶段,原因在于:第一,旅游开发不断深入,旅游景区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旅游需求多样化促进了旅游产品多元化;第二,线上销售平台为民宿发展提供了契机,酒店住宿业市场开始出现饱和,数据显示,2015 年到2016 年底,黄山市酒店客房数量由9341 间下降为7374 间,民宿业开始占据一部分市场。

2.4 快速发展阶段(2017—2020年)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黄山市乡村旅游资源种类尤为丰富,这不仅为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更为民宿产业在乡村地区扎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2017年以来,黄山市乡村旅游年接待量占旅游总接待量七成以上,乡村旅游总收入占旅游总收入一半以上。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民宿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原因在于:第一,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下,乡村旅游业迎来黄金时代,为民宿带来了大量的客源,成为民宿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二,民宿因为自身的特点,受到广大旅游消费者的青睐,2021年中国(黄山)民宿发展大会发布的报告显示,黄山市民宿经营年收入超20 亿元,民宿在住宿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在旅游接待业中的地位不断攀升;第三,政府与社会各界对民宿业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民宿与其他产业的跨界合作加速了其发展步伐;第四,大众化、现代化的网络传播技术为民宿的发展带来了足够的“流量”。

3 黄山市民宿空间格局

3.1 空间集聚特征较为明显

本文根据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对黄山市民宿整体分布特征进行考察,测算得到指数为0.05>0,呈现正向的空间自相关关系,表明黄山市民宿具有空间集聚性,数据经标准化统计量值检验得到=3.95>2.58,数理特征通过检验(置信区间可信度达99%)。因此,黄山市民宿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

为了进一步分析黄山市民宿的局部集聚特征,本文通过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局部聚类及异常值,探究黄山市民宿热点和冷点区域的聚类形态。由图3 可以看出,高-高集聚区域主要分布在黟县南部、黄山区南部、徽州区南部,即西递-宏村景区、黄山风景区、西溪南村等景区;低-低集聚区域主要分布在黄山区偏北部及歙县中部;低-高集聚区域主要分布在黟县宏村、西递村周边地区;高-低集聚区域主要分布在祁门县偏西部。

图3 黄山市民宿局部集聚特征

3.2 呈现出“一核多中心”的空间格局

核密度图显示(图4),黄山市民宿总体上呈现“一核多中心”的空间格局。“一核”即以黟县宏村景区为核心,“多中心”指各区(县)主流景区与热门乡村旅游地,例如:黟县的西递景区、碧山村、屏山村等;黄山区的太平湖景区、汤口镇、山岔村等;徽州区的呈坎村、西溪南村等;歙县的深渡镇、石潭村等;屯溪区的屯溪老街、黎阳in巷景区等;休宁县的木梨硔村、祖源村等;祁门县尚未形成显著的集聚现象。

图4 黄山市民宿核密度示意图

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等级的民宿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本文将民宿核密度分布图与不同等级民宿点的位置进行叠加后可以发现,甲等民宿在空间上较为分散,虽然在各区(县)都存在一定数量,但未在某一区域集聚,因此可以进一步推断出黄山市目前尚未形成具有代表性的高端民宿集聚区,而乙等民宿与丙等民宿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中低端民宿在热门旅游地组团式发展的现象较为明显。

3.3 由早期的点状分布不断向线状、团状分布发展

本文将不同阶段民宿点的位置与核密度结果进行叠加,分析不同阶段下民宿的空间分布情况,如图4 所示,在发展阶段之前,黄山市民宿产业还未形成一定的规模,民宿在空间上呈现点状式的分布,而随着发展条件的成熟,黄山市民宿在空间上呈现线状式、团状式的分布格局。

4 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旅游领域的时空研究主要集中在A 级旅游景区(吴丽敏等,2013)、乡村旅游地(李涛 等,2020)、旅游流(汪德根 等,2015)、旅游网络关注度(高楠 等,2020)等方面,对于影响因素的考察主要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资源禀赋、交通因素等方面(胡小芳 等,2020;龙飞 等,2019;王珺玥 等,2019)。在此基础上,结合黄山市民宿发展的具体实际,本文选取自然环境、市场需求、旅游资源、交通因素这四个方面来考察影响民宿时空演化的主要原因。

4.1 自然环境——基本格局

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貌(高程)、水文等要素,本文将民宿位置与高程、水系要素分别进行叠加(见图5)。从高程要素叠加的结果来看,黄山市民宿位置最高处1176m,最低处86m,平均高度约为322m,85%的民宿位于500m 以下的平原丘陵地带,15%的民宿位于500m 以上的山地,甲等、乙等、丙等民宿所处的高度均值分别为376m、573m、338m。对黄山市水系要素建立500m 的缓冲区,本文通过计算发现,有75%的民宿位于缓冲区内,甲、乙、丙等民宿占比分别为69%、74%、77%,民宿的位置距离河流较近。

图5 自然环境要素与民宿位置叠加

黄山市内山峦重叠,东连天目山脉,西接五龙山脉,北含黄山山脉,南有白际山脉,在崇山峻岭之间,又分布着众多盆地与平原地带,四面环山,中间低地的结构使得雨水得以在此地汇聚,境内河网密布,新安江、阊江、青弋江等水系贯穿在山川与谷地之间,为早期中原士族躲避战乱、归隐山林提供了绝佳的生活环境(陆林等,2007)。这些都使得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现依山傍水之势,并沿盆地与河流的方向不断衍生,从而限定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地域范围,进而奠定了民宿发展的基本格局。

4.2 市场需求——决定力量

本文将黄山市2010—2019年星级宾馆数量和民宿数量进行对比后发现(见图6),星级宾馆的数量从2010年的77家下降到2019年的33家,而民宿的数量则从2010年的77家上升到2019年的1907家,二者的发展差异较为明显,这一方面说明了黄山市住宿业内部的竞争不断加强,另一方面表明民宿在市场竞争中已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图6 2010—2019年黄山市星级宾馆数量与民宿数量变化

首先,市场需求为民宿发展提供了机遇,是黄山市民宿得以快速发展的决定力量。民宿产业迎合了大众的需求,在运用线上平台扩大市场份额的同时,通过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和手段获得了关注度和销量。其次,在市场投入方面,民宿的人员配置简单,不需要过多的运营成本,使得不同的群体都可以参与其中,从而使其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扩张。此外,从距离方面来看,通过Arcgis10.2 近邻分析工具计算得出,星级酒店与旅游目的地的平均距离约为12km,民宿与旅游目的地的平均距离为1.6km,民宿大多位于景区附近,是民宿能够广受市场青睐的优势之一。

4.3 旅游资源——先决条件

黄山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目前共有31处4A级以上旅游景区,其中,5A级3家(8 处),包括黄山市风景区、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古徽州文化旅游区(唐模-呈坎-潜口民宅-牌坊群·鲍家花园-徽州古城),4A 级旅游景区23 家,此外还拥有271 个中国传统村落。乡村旅游资源的种类涵盖了乡村田园景观、乡村聚落景观、乡村建筑景观、乡村农耕文化景观、乡村民俗文化景观等多种类型,能够充分满足不同游客的旅游偏好和旅游需求,是黄山市民宿产业能够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本文对黄山市底图数据建立3km×3km 渔网,在统计渔网中民宿数量后进行分级制图,将传统村落点要素与4A 级以上景区点要素进行叠加(见图7),可以发现,在民宿数量较多的格网内部或周边区域,旅游资源较丰富,但各个区域存在一定差异。譬如,歙县拥有148 个传统村落,占整个黄山市传统村落数量的一半以上,但是民宿的数量仅为395 个,而传统村落数量仅为44 处的黟县,民宿数量却达到了792 个。这进一步说明了旅游资源对于民宿的影响不仅在于数量,还体现在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从而带动旅游关联产业的发展,提升旅游业的综合效益。

图7 旅游资源要素与民宿位置叠加

4.4 交通因素——重要条件

本文在Arcgis10.2软件中添加黄山市主要公路数据,并对公路要素建立2km的缓冲区,与民宿位置进行叠加后发现(见图8),有76%的民宿位于缓冲区内,其中:甲等民宿占比为82%,乙等民宿占比为81%,丙等民宿占比为62%,丙等民宿与另外两种等级的民宿在交通条件上存在一定差异,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宿对于交通条件的依赖。

图8 公路2km缓冲区与民宿位置叠加

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住宿类产品,民宿主要是为游客提供具有本地特色的居住环境,因此,抵达民宿的交通便捷程度往往会影响到游客对于民宿的选择。多年来,黄山市一直致力于交通条件的改善。1997 年以前,由市区到黄山风景区的道路只有205国道,通往其他景区和乡村旅游地的道路更是不便,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黄山市旅游业的全面发展;21 世纪以来,通过“村村通”工程、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项目,村镇的交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此外,徽杭高速、合黄高速、杭黄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的贯通,合(肥)—福(州)高铁、杭(州)—黄(山)高铁的正式运营,扩大了黄山市旅游流网络规模的同时(李磊等,2019),为民宿业带来了大量的客流与市场,拓宽了民宿产业发展的空间辐射范围。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本文得到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发展历程来看,黄山市民宿主要经历了4 个阶段的演变,即萌芽阶段(1979—1999 年)、探索阶段(2000—2011 年)、发展阶段(2012—2016 年)和快速发展阶段(2017—2020 年)。在不同阶段下,民宿的发展背景、数量、经营方式、发展趋势及经营主体表现出不同的特征。(2)从空间结构上来看,黄山市民宿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呈现出“一核多中心”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宏村、西递村等景区为核心,其他热门乡村旅游地和景区为中心。各区(县)之间民宿的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如黟县民宿的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区域;不同等级的民宿在空间上的集聚特征也存在一定差异,就目前来看,黄山市尚未形成具有代表性的高端民宿产业集群,民宿的整体发展水平还有待提升;不同阶段下民宿的空间分布特征存在差异,发展阶段之前的民宿呈点状式分布,发展阶段之后的民宿呈线状式、团状式分布。(3)从影响因素方面来看,自然环境奠定了民宿发展的基本格局,市场需求对民宿发展起到决定作用,旅游资源是民宿得以发展的先决条件,交通条件的改善对民宿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5.2 讨论

结合本文的研究结论,通过对比胡小芳等(2020)的研究,本文发现不同地区的民宿发展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共性在于民宿在空间上的分布都会形成以热门景区为核心的集聚性区域。但由于城市发展环境、资源禀赋、交通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民宿在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存在差距。作为中国乡村旅游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湖州市乡村民宿呈现出以环莫干山地区集聚的显著特点,尤其是高端民宿的集聚刺激了当地消费和服务性产业的需求,大量关联产业形态如户外体验、生态产业、互联网、咖啡厅、茶室等应运而生,进而形成民宿产业集群发展(胡小芳等,2020;张海洲等,2019),而黄山市目前尚未形成具有品牌效应的高端民宿产业集群。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现有黄山市民宿发展的优势区域(如黟县),应重点提升民宿品质,以西递-宏村等热门乡村旅游景区为依托,着力培育高端民宿产业集群。对标莫干山高端民宿标准,打造具有黄山品牌效应的高端民宿集聚区,带动旅游关联产业的发展,提升民宿产业的综合效益。

(2)各区域间要注重差异,协调发展。其他区(县)的民宿虽然与黟县存在一定差距,但传统村落旅游资源较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如歙县地区应进一步挖掘传统村落资源,深度开发乡村旅游,盘活古民居等闲置资源,发展民宿产业。

(3)市场竞争中要把握机遇,加强创新。目前黄山市乡村地区的创新能力仍有待提升,而提升民宿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不仅在于软硬件设施的升级,更需要现代化的服务意识与创新性的经营理念。因此,一方面需要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还应针对性地加强管理人员的对外交流与学习。

(4)创意赋能新业态,加强民宿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以民宿为场所,拓展乡村生活体验空间。由政府牵头,采用多方参与的形式,开展农事体验、乡村艺术节、乡村体育赛事、传统工艺制作学习等活动,充分激发民宿产业活力,带动关联产业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黄山市民宿空间
孪生院子民宿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黄山市屯溪区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布局
选择民宿出行的你,真的了解“它”吗?
你是民宿达人吗
黄山市养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智能制造和产业互联网”研讨会在安徽黄山市召开
老年人住区交往实证分析——以黄山市“阳光绿水”小区为例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