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藏инв.№103号藏传西夏文“学品”释读

2022-09-10 14:02张九玲
西夏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修学藏文西夏

□张九玲

《八千颂》主要讲述通过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作为佛教徒日常习学的早期大乘佛教经典,该经在藏区广为流传。自8世纪以来,先后出现了至少6种藏译本[6]151-158,《甘珠尔》中收录了法性戒(Dharmatāshila)与释迦军(Shākyasena)、智成(Jñānasidhi)等共同完成的译本。《八千颂》由藏文译成西夏文的具体时间无相关记载,据现存西夏本的几个编号可知该经当在夏崇宗时期翻译而成,之后又有夏仁宗天盛三年(1151)、天盛四年(1152)等多个抄本,可见《八千颂》在西夏境内也相当流行。此外,《八千颂》的汉译本现存6个:《道行般若经》(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179年译出)、《大明度经》(吴月氏居士支谦译,222—257年译出)、《摩诃般若钞经》(秦天竺僧人昙摩蜱、竺佛念译,382年译出)、《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408年译出)、《大般若经?第四会》(唐玄奘译,660—663年译出,以下简称《大般若经》)、《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宋北印度僧人施护译,1003—1004年译出,以下简称《三法藏》)[7]151-158。这6个汉文本中,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卷次、品名上,西夏本均与施护译本最为接近,其次是玄奘译本,所以,本文对西夏本的释读,在主要参考藏文原本的同时,也参考了施护和玄奘译本。

整体来讲,西夏对藏传《八千颂》的翻译颇忠实于原文,能够反映藏文本的原貌,但其中也有极个别的例外。如藏文bdud rtsi’i dbyings kyi sgo(甘露界之门),西夏译作“”(魔色门),藏文bdud rtsi一词常见,意为“甘露”,而西夏只是按字面意思译成了“”(魔色),这里可能是译者对藏文理解不当造成的误译。再如藏文yo by a d(资具、资财),西夏译作“”(乐具),这里译成“”(资具)似更恰当,《大般若经》作“资财”,与藏文相合,而《三法藏》作“乐具”,与夏本相合,或者夏译同时参考了《三法藏》等汉文本?

以下主要参考藏文本[8]550-563,同时参照《三法藏》《大般若经》两个汉文本对西夏本作出释读①,并对经文中佛教词汇的夏、藏、汉对应关系进行总结,以表格形式附于文末(表中不包括已为学界熟知的“出有坏”“菩提勇识”等词和校注中已解释的词)。

原文:

汉译:

尔时具寿善现(1)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当云何学,是学一切智智(2)?”佛言:“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尽学,则学一切智,若无起、无灭、无生、无体性(3)、寂静(4)、离欲(5)、虚空、法界等学,善现,若菩萨摩诃萨圆寂(6)学,则学一切智。”善现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尽学,则学一切智?若无起、无灭、无生、无体性、寂静、离欲、虚空、法界、圆寂等学,则学一切智?”彼言谓已,佛告具寿善现:“善现,何缘菩萨摩诃萨尽学,则学一切智?若无起、无灭、无生、无体性、寂静、离欲、虚空、法界、圆寂等学,则是学一切智者,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证真如(7)故得名如来,可说尽不?”善现言:“世尊,不也,所以者何?世尊,尽者不为尽,世尊,尽者是不尽。”佛言:“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证真如故得名如来者,是有起、有灭、有生、有体性、寂静、离欲、虚空、法界不?”善现言:“世尊,不也。”佛言:“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证真如故得名如来者,是圆寂不?”“世尊,不也。”

校注:

原文:

汉译:

佛言:“善现,是故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是学一切智(1),是学不尽真如。善现,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是学一切智。善现,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是学般若波罗蜜多,是学佛地,是学十力,是学四无所畏,是学一切法(2),是学一切智智。善现,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能至一切学彼岸。善现,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魔事众天(3)等不能为害。善现,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速得不退转法(4)。善现,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速坐菩提道场(5)。善现,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是自所行境(6)。善现,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是学为他作所依怙法,是学大慈,是学大悲,是学大喜,是学大舍。善现,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是学三转法轮、十二行相法轮(7)。善现,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是学灭有情界(8)。善现,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是学不断如来种。善现,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是学开甘露门。善现,此广大学心力下劣者不能学,威力弱小者不能学,所以者何?善现,于此学者欲与一切有情同也(9),善现,彼学者能为诸有情之依怙,于此学者欲胜过一切有情。”

校注:

(1)该句藏文本无,夏译疑衍。

(7)该句《三法藏》作“是学三转十二行相法轮”,《大般若经》作“是学三转十二行相无上法轮”,藏文本作chos kyi’khor lo lan gsum du bzlas pa rnam pa bcu gnyis su rab tu bskor ba la slob,似可译作“学三转法轮、十二行相”。

(8)灭有情界,《三法藏》作“度众生界”,《大般若经》作“安处百千俱胝诸有情界,令住涅槃毕竟安乐”。

(9)该句似与《三法藏》中“若有能调御一切众生”相应,与《大般若经》中“欲与有情同受毕竟利益安乐,欲与有情同证无上正等菩提,欲与有情同学自利利他妙行如太虚空无断无尽”相应。

原文:

汉译: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于此学者,不生地狱、饿鬼、非天等趣,不生边地(1),不生下劣种族(2),不生猎户(3)渔户屠户(4)种,及如是卑贱(5)恶业(6)等种。善现,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不盲不聋,不残断,不伛偻,不残不跛,不曲不斜(7),不哑不口吃(8),耳聪(9),身肢无损(10),身肢美丽,色容端严,形象美好(11),色容端严,形象美好,诸根不损,诸根具足圆满,音声清和(12)。善现,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不害他命,不盗他物(13),不行邪淫(14),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无义语(15),不生贪着,不起瞋恼,不执邪见,不邪命活。善现,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则不生长寿天,不执下劣性(16),不持不实法,虽入静虑等持而不随彼生(17)。何以故?菩萨摩诃萨有善巧方便故,不生长寿天。善现,何等善巧方便?此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故,菩萨摩诃萨虽入静虑等持,而不随静虑生,修习如是善巧方便。善现,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即得十力清净,四无所畏、一切佛法清净。

校注:

(1)边地(睫碭),《三法藏》《大般若经》同。藏文作mtha’khob,意为边地,指如来四众弟子即佛教徒足迹不至之地。又,藏文本此下尚有byol song gi skye gnas dag tu mi skye(不生畜生之生),疑西夏漏译。

(3)猎户,藏文作rngon pa(猎人),西夏本中有“”(捕禽),又有“”(打猎、捕猎),似均可与藏文形成对应。

(8)该句西夏直译自藏文lkug par mi’gyur dig par mi’gyur(不哑不口吃),《三法藏》作“不哑”,《大般若经》作“不……瘖哑”。

(9)耳聪,藏文作rna ba mi gsal bar mi’gyur(耳无不明),西夏译作“群篟緃”,字面义“耳不厚”,“緃”或应为“緄”(明、显明),藏文作gsal ba(明、清楚),可证。《三法藏》《大般若经》无相应内容。

(10)藏文本此下尚有yan lag ma tshang bar mi’gyur(身肢圆满),疑西夏漏译。

(11)色容端严,形象美好(翓羣册测竻贴翹锻),西夏两译,而藏文只有一处mdog mi sdug par mi’gyur dbyibs mi sdug par mi’gyur(色形美丽)。

(12)清和(付锻),藏文作phun sum tshogs pa,意为圆满、齐全、富足等,则夏、藏两本文义不尽相同。《三法藏》作“清巧”,《大般若经》作“清亮”。

(13)不盗他物(萂礮篟秒),《三法藏》同,藏文作ma byin par len par mi’gyur(盗、不与取),《大般若经》作“离不与取”。按,不与取,他人不与而自取,即偷盗。

(14)不行邪淫(矟癳篟膌),藏文作’dod pa la log par spyod par mi’gyur(不行邪行、不行邪欲)。《三法藏》作“不行邪染”,《大般若经》作“离欲邪行”。

(15)不无义语(篟佬篟少),藏文作tshig kyal pa smra bar mi’gyur,可译为“不说空话”,其中tshig kyal pa一词意为绮语、空话等,指杂秽无义之谈。该句《三法藏》作“不无义语”,《大般若经》作“离杂秽语”。

(16)该句藏文作tshul khrims’chal pa yongs su mi’dzin,意为不执破戒,则夏藏两本文义有别。《三法藏》作“不畜破戒眷属”,《大般若经》作“不摄受破戒”。

(17)该句藏文作bsam gtan dang snyoms par’jug pa’i dbang gis mi skye’o(静虑及入定之力不生),《大般若经》作“虽能数入静虑无量及无色定,而不随彼势力受生”,《三法藏》作“虽入诸禅而不随禅生”。

原文:

汉译:

善现言:“世尊,一切法自性清净,世尊,菩萨摩诃萨以何法得十力清净,四无所畏清净,佛法清净耶?”彼言谓已,佛告具寿善现言:“善现,如是如是,所以者何?善现,一切法自性清净,菩萨摩诃萨于是一切法清净中,修学般若波罗蜜多,心不惊怖(1),善现,此者般若波罗蜜多也,善现,诸儿童异生(2)于如是法不知不见故,诸法之法性不知不见。善现,为诸有情故菩萨摩诃萨发勤精进。我等知故令有情知,我等见故令有情见,于此修学。菩萨摩诃萨由如是学故能得十力、四无所畏、一切佛法(3)。善现,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悉能了知(4)诸余有情补特伽罗心心所行,得至彼岸(5)。善现,大地上无石(6),少处出生金银、真金,多处出生咸卤、砂砾、草木、荆棘等物。善现,如有情类中,少有修学般若波罗蜜多一切智之菩萨,有情类中多有修学声闻独觉之有情。”

复次善现,譬如有情类中少有能作转轮王业者,多有能作诸小王业者。善现,如有情类中成无上正等觉现证菩提,入如是波罗蜜多大道之菩萨少,有情类中入声闻独觉道者多。

复次善现,譬如有情类中少有能造帝释业者,多有能造生天上业(7)者。善现,如有情类中少有修学般若波罗蜜多之菩萨,善现,有情类中多有修学声闻独觉者。

校注:

(3)十力、四无所畏、一切佛法,《三法藏》作“清净十力、清净四无所畏,乃至清净一切佛法”,《大般若经》作“清净力、清净无畏、清净佛法”。

(4)了知,西夏本无,疑漏译,此据《三法藏》译,藏文作shes pa(知),《大般若经》作“通达”。

(5)此上两句《三法藏》作“悉能了知一切众生心心所行”,《大般若经》作“于诸有情心行差别皆能通达,至极彼岸方便善巧”。

原文:

汉译:

复次善现,譬如有情类中少有作梵王业者,多有作诸梵众业者。善现,如有情类中少有不退转于无上正等觉之菩萨摩诃萨,善现,有情类中多有退转于无上正等觉之菩萨摩诃萨。善现,如是有情类中少有能入无上正等觉者(1),善现,至心勤修真如者复更少也(2)。善现,于少有勤修真如者中,又复少有修学般若波罗蜜多者。善现,于少有修学般若波罗蜜多者中,又复少有菩萨摩诃萨于无上正等觉中不退转。善现,是故菩萨摩诃萨欲在少中少者住不退转中(3),应当修此般若波罗蜜多。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修行此般若波罗蜜多者,不生伤害坚硬(4)心,不生疑惑心(5),不生嫉妒心(6),不生悭吝心,不生性恶(7)心,不生瞋恼心(8),不生懈怠心,不生散乱心,不生混乱(9)心。善现,菩萨摩诃萨如是修学般若波罗蜜多,能受一切波罗蜜多,能执一切波罗蜜多,能摄一切波罗蜜多,能趣一切波罗蜜多,能集一切波罗蜜多。

校注:

(1)该句《三法藏》作“众生聚中少有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大般若经》作“诸有情类少分能发大菩提心”。

(2)该句《三法藏》作“于少能发心中又复少能如理修行者”,《大般若经》似无相应内容。

(3)该句《三法藏》作“是故诸菩萨摩诃萨若欲在少中少者”,《大般若经》作“若菩萨摩诃萨欲堕极少有情数者”。

(5)该句《三法藏》亦作“不生疑惑心”,藏文作tshom dang ldan pa’i sems mi skye(不生具疑惑心),《大般若经》作“不起疑惑俱行之心”。

(6)该句藏文作phrag dog dang ldan pa’i sems miskye(不生具嫉妒心),《大般若经》无,《三法藏》作“不生憎嫉心”。

(8)该句《三法藏》亦作“不生瞋恼心”,藏文作gnod sems dang ldan pa’i sems mi skye(不生具瞋心),《大般若经》作“不起忿恚俱行之心”。

原文:

汉译:

善现,譬如身见(1)普能摄受六十二见。善现,如菩萨摩诃萨修学般若波罗蜜多时,能摄一切波罗蜜多。善现,又如士夫(2)所有诸根皆悉于其命根中摄。善现,如修学若波罗蜜多,则菩萨摩诃萨能摄一切善法。善现,如士夫命根灭时,诸根皆灭,菩萨摩诃萨修学般若波罗蜜多,能灭一切不善法,聚集摄受一切波罗蜜多。善现,是故菩萨摩诃萨若欲摄诸波罗蜜多者,应当修学是般若波罗蜜多。善现,菩萨摩诃萨修学般若波罗蜜多,是学于一切有情中为最上者。所以者何?是上福德故也。(3)善现,于汝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是为多不?善现白佛言:“瞻部洲中有情尚多,何况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佛言:“善现,若有菩萨摩诃萨尽其寿命,以衣服、卧具、饮食、医药(4)、种种乐具侍奉一切有情,善现,于汝意云何?此菩萨摩诃萨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善现言:“世尊,多也。善逝,多也。”佛言:“善现,若有菩萨摩诃萨于一弹指顷,能修是般若波罗蜜多者,所得福德多胜于前,所以者何?善现,此般若波罗蜜多广大利益诸菩萨摩诃萨,善现,此般若波罗蜜多能令菩萨摩诃萨证得无上正等觉。善现,是故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觉现证菩提,欲于一切有情中为最上者,欲为一切有情之所依怙,欲遍入诸佛境界,欲作佛牛王(5),欲得佛游戏神通,欲作佛大狮子吼,欲得佛一切功德(6),欲于三千大千世界中说法,应当修此般若波罗蜜多。善现,菩萨摩诃萨修学般若波罗蜜多,是修诸学功德具足。”

校注:

(3)此上4句《三法藏》作“又菩萨摩诃萨若欲于一切众生中福德最胜为上首者,应当修学是般若波罗蜜多”,《大般若经》作“若菩萨摩诃萨能勤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于诸有情最上最胜。所以者何?是菩萨摩诃萨能勤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无上法故”。

原文:

汉译:

善现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亦修声闻具足耶(1)?”佛言:“善现,菩萨摩诃萨应修声闻具足。善现,菩萨摩诃萨不修住于声闻具足,不修有声闻具足。善现,亦不著声闻一切功德。如是观察时,违背(2)不著,为解说声闻功德故学。善现,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能为一切世间天人非天等作布施(3)。善现,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胜过余声闻独觉所有布施,得近一切智。善现,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不离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不离安住般若波罗蜜多。善现,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不退失一切智,远离声闻独觉地(4),亲近无上正等觉。复有菩萨作如是念:‘此是般若波罗蜜多,能得一切智。’如是解则非行般若波罗蜜多,实不解此般若波罗蜜多。‘此是般若波罗蜜多,此名般若波罗蜜多,是般若波罗蜜多能摄一切智’,善现,菩萨摩诃萨于如上实不解实不见,善现,若如是行是名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

般若波罗蜜多八千颂学品第二十五竟

圣般若波罗蜜多八千颂契经第二十卷竟

校注:

(1)该句《三法藏》作:“菩萨摩诃萨亦具足声闻功德利耶?”《大般若经》作:“诸菩萨摩诃萨修学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岂亦能得声闻独觉功德善根?”

(3)该句《三法藏》作“能为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作大福田”,《大般若经》作“则为一切世间天人阿素洛等真净福田”。

夏、藏、汉词汇对照简表

续表

续表

注释:

①参见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等编《大正新修大藏经》(Cbeta),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年,第8册228号《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之“学品第二十五”,第658页中栏至第660页上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7册220d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之“第四分迅速品第二十五之一”及“第四分迅速品第二十五之二,第846页上栏至第848页下栏。以下引用《大正藏》的内容将随文放在小括号中,不再另行出注。

⑤藏文本此上有rnam par’jig par’gyur ba(有灾难),则夏译疑缺。

猜你喜欢
修学藏文西夏
共处与辩诤:一部15世纪藏文传记所描述的佛教徒与非佛教徒“他者”的对话①
记者应该“围着谁转”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信息技术藏文编码字符集扩充集A
宁夏西夏风情园
中职学校藏文教学之我见
修学之旅愈行愈热(下)
日本的修学旅行:举社会之力打造安全行走中的“必修课”
从出土档案看西夏官吏请假制度*
韩国的修学旅行是什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