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鹏
(四川旅游学院)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是当前国际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中最为明显的趋势[1],引领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改革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攻坚点,怎样面向全体、结合专业,促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不少高校也开展专创融合课程建设,但是如何建设,如何评价成为了盲点。
本文结合四川旅游学院的实践经验,分析“专创融合”的必要性、理论基础、并给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举措建议。
专业教育指培养学生将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教育,而大学的专业教育是工业时代“单一性、推广性高、批量生产”等教育特征在教育领域的综合体现。在VUCA的时代里,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动力转化为机会-资源一体化的整合体[3]。《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提升高素质人才培养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引导高校精准定位、个性化发展。鼓励创新人才差异化培养,优化人才结构,引领探索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深度融合的网络化、开放式协同创新联盟。高校是知识、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科技知识兼备之人才的重要任务。
大学教育是以讲授专业知识和磨练专业技能为目标,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具备扎实学术知识、突出动手操作能力、熟练利用掌握知识与技能改变世界,在社会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4]因此,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及训练在专业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高校各专业皆把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创新思维写进人才培养目标中,四川旅游学院也确立了 “重点培养上手快、基础牢、后劲足、创新强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
“ 三 螺 旋 ”(triple helix)概念起源于生物学领域,指基因、组织、环境之间的因果辩证关系。1995年,美国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Henry Etzkowitz)和罗伊特雷德斯多夫(Loet Leydesdorf)首次用“三螺旋”模型解释大学——企业——政府之间的关系。[5]三螺旋理论强调的是政府、企业、高校三者之间的合作,三方相互作用,形成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推动力,共同促进创新与发展[6]。
在三螺旋理论框架下,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由大学、企业和政府形成三股发展动能:一是由高校和其他知识机构形成学术联盟;二是由企业和投资要素形成的生产端;三是由地方政府及其下属机构组成的行政链。双创教育三螺旋动力主体及其流动要素如图1所示。
图1 创新创业教育三螺旋理论
三个动力主体扮演不同的动力角色:大学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体,是学习新知识的源头、创新的原发地;企业是重要的交换基地,链接人才、要素和技术转移基地,是实践交换平台;政府提供政策引导和支持监督,为创新交换提供保障。三个创新主体保持各自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优化知识生产与转化的创新环境。
杜威所提出的经验性学习理论,将经验的发展和改造作为教育的基础。“做中学”即“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面临某种实际的疑难情境,通过思维分析、探讨问题,提出各种可能性的解决方案,运用经验对各种假设进行推敲,用实际行动进行印证。[7]这种探索性学习方法不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也能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中所隐含的各种关系,学会对问题情境深层次的理解。将这种学习理论应用于专业课程学习中,体现了课程的创新性、创造性、实践性,符合“专创融合”课程的特点。
CDIO 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的有机结合,以产品研发到运作的生命周期为载体,实践与理论课程有机统一的学习工程[8],将教学内容以问题和项目形式呈现,然后将创新方法通过解决问题和动手实践的方式呈现给学生。CDIO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两大核心,一是以项目为核心的教育和学习,二是强调创新实践与学习结合的知识应用和能力培养[9]。
讲完课文后,让学生自己看书,这样简单的组织课堂活动,能有什么效果?我应该如何指导他们的阅读?达到什么效果?怎么检查?怎么提问?问什么内容? (2010年4月13日)
四川旅游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双创课程群(见表1),学生须在课程群中修够8个学分(128学时)方能毕业,由创新创业通识类课程6学分,“专创融合”类课程2学分构成。
表1 四川旅游学院“双创”课程群
其中“专创融合”类课程基于学科专业背景,产学研结合开发、开设具有行业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类学科专业课程(含实践课程),如就业课程培养与创新创业融合的专业课程、创新性学科前沿课程、研究方法课程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升课程、双创实践活动课程等,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川旅通过开设新课程或改造旧课程两种方式进行融合,新课与旧课有机衔接。
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最为能动的要素,无论通识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应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特别是专业课教师。深化课程“专创融合”的另一着力点是要求每位教师具有扎实专业课程理论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能力。
以经验性学习理论和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理论基础,四川旅游学院积极开办“专创融合”培训,提倡专业教师成为创新创业的教育者,提升专业教师“专创融合”的教学水平。通过培训,专业课教师树立了“专创融合”意识,并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方法改造原有的专业课,通过向专业课内部结构的渗透来实现融合。
四川旅游学院在全校内进行“专创融合”示范课程建设,通过立项教改课题的方式,进行全校基于课程的“专创融合”建设试点,对立项课题给予资金支持,“专创融合”示范课程包括了线上课程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课程。通过建设优质课程,树立典型,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学校情况的个性化建设路径,并逐步构建省级——校级——院级三个梯度的“专创融合”示范课程。
“专创融合”示范课程设计遵从五步教学法,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持续产生创意,课堂管理成为创新研究的过程管理。五步教学法具体而言:第一步构建情境,设置情境与问题,这些情境与问题来自行业、来自现实问题;第二步开展协作探讨,引入专业、行业双导师,课中学习与课外调研相结合,小组交流、研讨深化,第三步引导知识建构,并提出新问题,第四步应用检验,检验知识转化能力,以问题导向与项目导向相结合,第五步组织反思,推动知识的内化,在反思的过程注重与就业、专业、生活、创新相关联。
“专创融合”广义上指专业教育中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为目的的各类教学性活动,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专业实践、实习、毕业设计;学科竞赛、创新竞赛、产教融合;国创项目、各级互联网+大赛等;开创实验室,增加自主实验环节;以及参加老师的课题等。
四川旅游学院单独设置了课外创新实践模块,鼓励学生开展教学计划外的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学科竞赛、素质拓展、创新创业等活动。学校规定学生在校期间,至少需课外创新实践学分4分,方能达到毕业要求。
提升创新能力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基础。基于三螺旋理论,四川旅游学院实施了“川旅融同11123计划”,即每个专业至少与1个地方政府建立合作关系;至少与1家行业协会建立伙伴关系,至少与1个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关系,至少与国内外两类院校建立交流合作平台(非应用型知名本科、应用型本科两类院校),至少与国内外3类企业合作(国内外行业高端企业、“西三角”地区企业、校友企业)。提升我校办学质量稳中求进,发挥产学融合、提高学校产教融合能力,构建区域性众创平台,提升学校创新创业转化力。
四川旅游学院目前已整合110家单位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全方位多元化协同育人机制,使实践和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挖掘个人发展潜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素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夯实学校办学基础、优化专业教学环境、提升教学条件、提高教师执教水平。
《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充分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这说明专业课程中涵盖大量的创新创业资源,这些资源可以被挖掘利用。专业课程中的创新资源是“专创融合”的发展窗口,这些资源不仅为教学提供素材,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动力。
具体而言,可以挖掘专业中的开拓者、创新者,从其事迹中挖掘案例和创新精神,如著名科学家、发明家的创新过程和创新;剖析创新经典案例,提炼创新规律和特点,特别是对不同专业领域的一些重大颠覆性创新过程及创意的挖掘。
这些资源要按照创新思维和方法为线索进行加工,经过加工后表现形式可以是专业创新创业案例分析集,专业创新者创新成果和创新方法分析等书籍或视频资料,共享案例网站等。专业创新资源在融入的时候可以作为一个案例,作为一个章节融入,作为一个方法,作为研究课题融入,作为挑战性问题引入等。
应用型高校应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解放思想,破除传统教学思想禁锢,发挥开拓性、多元化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融入即改变传统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专业教学模式,掀起专业课程教学的课堂革命,重应用、重创业能力,打造以训练专业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新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等多是利用基于问题的学习(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或基于项目的 学 习(PBL—Project-Based Learning),基于任务的学习,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基于小组学习,工作坊,“做中学”,DIY(Do It Yourself),五步教学法等方式。这些注重创新、实践的教学方式应该被专业课教学所广泛借鉴。
各高校都应该形成学校“专创融合”的标准,建立组织、管理的制度,完善激励政策机制体制,然后推广、覆盖到全校各学科专业,实现“专创融合”的建设目标。
“专创融合”生态建设即形成全员融合的氛围。每一位教师都有 “对终端产品负责”的意识,在教育的各个环节配合默契,做到“化合”,而不仅仅是独立的“相加”。这包括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发挥大学辅导员的作用、发挥专业实验室的作用、发挥学校各管理机构的作用。
创新能力培养一直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工作。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目标也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但各高校、专业教师面临融合方法问题,很多教师专业较强,对创新创业掌握不足。专创融合建设作为一个教学改革抓手,作为“金课”建设的有力手段,其本身也是一个逐步探索、完善、普及的过程。
由于各高校开设专业种类繁多、专业特征差异明显,不同专业特点表现不同,专业融合不存在统一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