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过伟敏,王馨怡(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
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国人对于“外来式样建筑”一词的理解,指向于在西方建筑文化——西方建筑形式、西方建筑理念、西方建筑建造方式等因素——影响下生成的建筑类别。20世纪60年代,随着中国近代建筑史学研究的兴起,国内关于“外来式样建筑”的研究倾向于对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视角研究,其明显地受到以欧美建筑文化为主导的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
1840年后,以苏州、无锡、常州3市为代表的苏南地区,因经济富庶、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成为中外建筑文化荟萃交融之地。苏南近代外来式样建筑的类型,按照江苏近代建筑式样的分类方式,具体可以分为“农耕时期式样的外来建筑”“中西合璧式样的外来建筑”和“早期现代主义式样的外来建筑”[1]。其中,建筑装饰图案作为建筑之中设计语言丰富、风格指向明确的文化符号,承载了苏南地区地域建筑的历史记忆,见证了地域文化的审美变迁。
苏南近代外来式样建筑装饰图案的主题分类,依据图案题材和形式特征的来源,可以分为以下3大类:其一,源自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图案主题,如祥禽瑞兽图案、植物茎叶图案、器物法宝图案、人物故事图案、吉语文字图案和几何图案等;其二,源自西方古典建筑装饰的图案主题,如抽象线条图案、晶体图案、植物图案、工艺品图案等;其三,中西传统建筑装饰图案的复合主题,如“五福拱寿”“卍字团花”“卵箭垂花”“莨苕梅花”等[2]。
建筑装饰图案作为建筑艺术重要的符号表征,既具有二维的图案主题特征,又具备三维的图案结构特征和图案感知特征。因而,不同的建筑式样会影响到装饰图案的表现形式的选取。根据田野调查和实证研究,苏南近代外来式样建筑装饰图案的表现形式,大抵可以分为以下3种:“画幅重组式”“结构变形式”和“简化统一式”。
“画幅重组式”的图案是通过同构或拼贴的图形处理方式,将建筑装饰中的图形信息进行提炼和重组,并呈现于以画幅为轮廓的装饰构件中的一种图案形式表现。例如,无锡祝大椿故居(建于1918年)后屋格心中的装饰图案,在传统的“工”字形草龙纹的基础上,同构了西式“S”形纹,形成了西化的“S”形草龙纹(见图1)。“S”形草龙纹生动活泼,传统的“工”字形草龙纹精巧雅致,两者交相辉映,形成无锡祝大椿故居后屋中兼具中外建筑装饰特色的格心图案。另外,部分格心图案拼贴了中式传统的如意纹头,进一步丰富了格心图案的装饰层次和视觉观感(见图2)。
图1 西化的“S”形草龙纹
图2 无锡祝大椿故居后屋格心中的装饰图案
同理,无锡云薖园裘学楼(建于1918年)中的铁艺栏杆装饰,亦呈现出“画幅重组式”的图案特征。其中,中式的团寿纹与西式的藤蔓纹以拼贴的方式,构成了以“团寿纹”为中心、藤蔓纹于四周的“向心式”的复合主题图案,形成了“中主其次”的画面节奏。同时,以中式图案为居中的构图现象,亦成为儒家礼制思想在苏南近代外来式样建筑装饰图案中的一种隐喻表达。因为“中”意味着权力、法制、道德,在组合式构图中,居中的图案往往带有明显的思想教化寓意。虽然“团寿纹”作为圆形结构,在居中设计的构图形式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但从图案的语义出发,以中式图案为居中的设计考量,亦可能涵盖设计者将中国传统文化视作建筑装饰设计核心的思考(见图3)。
图3 无锡云薖园裘学楼铁艺栏杆装饰
“结构变形式”的图案是将图案的原始形态结合建筑装饰构件的部分结构特征而形成的一种“结构化变形”的装饰图案。此时,图案的整体构思愈加巧妙,装饰效果更为新颖。“结构变形式”的图案,往往以局部的装饰形式,点缀于建筑立面的窗楣装饰、门楣装饰和柱头装饰中,起到丰富建筑立面装饰细节,增加建筑立面装饰层次的作用。例如,在苏州章太炎故居(建于1934年)和兰石小筑(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门楣装饰中,中式回纹与方形的门框结构相结合,形成了门楣装饰中带有中式回纹的“结构变形式”的主题图案。同样的设计现象,在苏州兰石小筑的窗楣装饰中,亦有体现。苏州兰石小筑的窗楣装饰,亦饰有中式回纹与圆形的窗框结构相结合的窗耳图案,图案随着圆形窗框依形而变、顺势而为,颇显灵巧生动(见图4)。
图4 苏州章太炎故居窗楣装饰和兰石小筑窗楣装饰
除此之外,“结构变形式”的图案,还可表现为一种“结构化”的主题置换,即西式建筑装饰图案的形态特征,被图形结构相似的中式传统建筑装饰图案所取代,并与苏南近代外来式样建筑装饰构件的部分结构相适应。随着中外文化的互相渗透和思想交融,这种设计手法和图案组合方式,经常呈现于苏南近代外来建筑的柱头装饰之中,传达出一种强烈的本土化意味。例如,苏州日本领事馆旧址(建于1925年)内的双柱式设计,将柱头装饰中的西式盘涡纹置换为具有类似图形结构的中式回纹,并以二方连续的构图形式,结合西方爱奥尼科柱头的结构特征,形成中式回纹与爱奥尼科柱头相结合的“结构化”的柱头装饰图案。类似的设计现象,在无锡东大街张效程故居(建于1933年)的柱头装饰中,亦有体现。无锡东大街张效程故居的柱头装饰,亦将原始的西式盘涡纹置换为中式回纹,并结合爱奥尼科柱头的结构特征,这种“结构化”的主题置换手法,不仅塑造了苏南近代外来建筑中独特新颖的柱头装饰形象,而且涵盖了当地“富贵不断”的美好祈愿,表达出苏南民间浓郁的本土建造思想和地域审美观念(见图5)。
图5 苏州日本领事馆旧址柱头装饰和无锡张效程故居柱头装饰
“简化统一式”的图案是以“简化”的图案处理手法,将中西方建筑装饰图案中常见的直线线条、折线线条和阶梯线条结合苏南近代外来建筑的立面装饰,所形成的线条硬朗、形式统一的建筑装饰图案。此类图案,集中出现于建筑立面的门楣装饰、山花装饰、墙身装饰和柱式装饰中。20世纪20年代,在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影响下,苏南近代外来式样建筑装饰图案,逐渐褪去其原本的艺术特征,趋于理性和简单。原本繁缛张扬的图案风格,顺应了建筑现代化的发展,转变为一种“简化”的图形语言。这种“简化”的图案,通过排列一致的纵向线条、斜线线条或其他形式的几何线条,构成了苏南近代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立面中规整化的图形语言。例如,苏州西中市街32号门楼、85号门楼和28号门楼(均建于民国期间)中的山花装饰图案,在图案的造型、大小和立面高度上,均保持图形元素的基本一致;无锡蔡鸿生旧宅(建于1930年)门楼中的立面装饰图案,亦使用了层层有序的图案排布,如三角图案、菱形图案、叉形图案等,形成了门楼立面装饰相对统一的视觉观感(见图6)。
图6 苏州西中市街临街建筑门楼装饰和无锡蔡鸿生旧宅门楼装饰
在研究样本的采集上,收集了30余处苏南近代外来式样建筑的样本数据,并借用了“装饰率”的概念及相关的量化工具,通过对建筑样本①“装饰率”即装饰图案在建筑立面中所占的“装饰界面”的面积比率,其计算公式为(装饰界面面积/建筑立面面积)×100%=装饰率(为方便统计,均化为规则图形进行计算)。其中,“装饰界面面积”的定义是承载了纹样的建筑装饰构件的面积。“装饰率”的计算,探究3种图案类型在苏南近代外来式样建筑立面装饰中的变化及其原因,从而挖掘苏南近代外来式样建筑装饰图案的形式演变特征。
通过拟合分析可见,苏南近代外来式样建筑中的3种不同装饰图案表现形式的“装饰率”,呈现出随时间发展而变化不同的趋势表现。其中,“画幅重组式”的图案类型逐渐减少;“结构变形式”的图案类型自20世纪后稳中趋少;“简化统一式”的图案类型自20世纪20年代后明显增多(见图7)。
图7 3种图案类型的“装饰率”趋势
“画幅重组式”的图案,在苏南近代农耕时期式样、中西合璧式样和早期现代主义式样的建筑装饰中均有表现。图案常以装饰型构件的结构轮廓作为“画幅”的图底基础,并在“画幅”内表现图案的主题特征和装饰细节,因而往往依赖于装饰构件的框型结构表现。
在苏南近代农耕时期式样的建筑立面中,梁枋装饰、门楣装饰和隔扇装饰,以横向或竖向的框型结构,形成图案的图底轮廓,并限定了“画幅”的基本“外框”。同时,以木构造体系为主的苏南传统建筑易加工、易雕饰,亦能够满足“画幅重组式”图案大面积的雕绘需求。因而,在苏南传统建筑立面的梁枋装饰、门楣装饰和隔扇装饰中,饰有诸多精美繁复的“画幅重组式”图案。而中西合璧式样和早期现代主义式样的建筑,多为砖石构造,墙身趋于通直,门窗开口较小,建筑装饰注重建筑体块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因此,在中西合璧式样和早期现代主义式样的建筑装饰中,“画幅重组式”的图案基本抛弃了传统建筑大面积的梁枋、门楣及隔扇的装饰形式,并呈现出在苏南近代外来式样建筑立面装饰中“逐渐减少”的设计现象。此时的“画幅重组式”的图案,转变为一种用于丰富建筑立面装饰细节的图案表现,如局部点缀的门框装饰、窗框装饰、格心装饰、线脚装饰等(见图8)。
图8 “画幅重组式”图案的“装饰率”
“结构变形式”的图案,主要呈现于中西合璧式样和早期现代主义式样的建筑装饰中,且更为注重图案设计在建筑装饰结构中灵活性的形式处理和多样化的设计表现。
20世纪后,水泥、玻璃、机制砖、铸铁等现代建筑的材料工艺传入苏南地区,使建筑装饰图案不再依靠传统建筑的人工雕琢表现建筑之美,而是通过现代建筑材料的色彩、质地和精道的加工工艺予以表现。随着机器的介入,建筑装饰图案可以根据不同的设计需求和模具样式,制成不同的图案形状,从而满足建筑装饰图案多样化和艺术化的设计需求。因此,杂糅了中西方建筑装饰主题特征的“结构变形式”图案,在现代建筑材料和建造工艺的支持下,成为20世纪苏南近代外来式样建筑装饰之中常见的图案表现形式。
但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出于工业化和效率化的建筑建造需求,现代主义思潮在苏南近代建筑中广泛传播,原本结构灵活、形式多样的“结构变形式”的图案,逐渐被一种更为抽象简洁的结构化装饰图案所取代,并呈现出在苏南近代外来式样建筑立面装饰中“稳中趋少”的设计现象。因此,在建筑建造需求和建筑思潮的改变下,建筑装饰图案逐渐转变为一种工业化和机械化的装饰形式(见图9)。
图9 “结构变形式”图案的“装饰率”
“简化统一式”的图案,主要呈现于苏南近代早期现代主义式样的建筑装饰之中。20世纪20年代后,钢铁、玻璃、钢材、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在苏南地区建筑建造之中得以普及,建筑装饰图案的建造方式逐渐趋于工业化和效率化。在建筑装饰图案的表现上,生成了一批由西方古典贴饰向结构化装饰转变的图案形象,它们符合工业时代机械美学的发展特点,是工业文化与设计文化共同进步、相互促进的结果。例如,在苏州同德里的门楼装饰中,呈现出水泥贴饰与门楼形制相结合的结构化图案,并形成门楼装饰中较为规整化的立面装饰效果。同时,自欧美传入的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潮传播至苏南地区,亦影响了苏南近代建筑装饰图案向简洁统一的风格形式的转变,并促进了苏南人民对于建筑装饰图案抽象简洁的形式偏好和风格追求。
值得注意的是,苏南近代早期现代主义式样的建筑装饰,并非如西方现代主义所提倡的“去装饰化”一般发展,而是仍较为注重建筑立面装饰的丰富性和艺术性,形成了装饰图案与建筑结构相结合的一种结构化的图案表达,并在苏南近代外来式样建筑立面装饰中呈现出“明显增多”的设计现象(见图10)。
图10 “简化统一式”图案的“装饰率”
由传统建筑装饰方式所塑造的传统建筑审美观念,大抵认为建筑中应该存在一定的装饰需求,如箍头彩画、彻上明造等,即通过直观而外显的视觉形象丰富建筑的装饰层次。因而,可以推测,这种建筑审美观念被延续至苏南近代早期的现代主义建筑装饰思想之中,并对现代主义建筑在苏南地区的发展提出了装饰的需求。故这种审美需求对苏南近代早期现代主义建筑进行了地域性和本土性的改造,即在简洁的建筑立面中增添装饰,但又一定程度上延续了现代主义建筑的装饰观念——欣赏建筑结构的审美观念——最终形成了结构化的建筑装饰图案。由此,这种新的审美观念促进了“简化统一式”的图案在苏南近代建筑现代化转型中的广泛应用。然而,这种过于规整的装饰图案,因缺乏图形元素张弛有度的画面节奏,导致建筑、装饰的视觉观感略显枯燥,也为后现代主义在苏南现代建筑装饰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苏南近代外来式样建筑装饰中的3种图案表现形式,整体上呈现出“繁复趋于简洁”的形式特征,并出现结构部位的装饰化倾向。这种设计现象表明,建筑装饰图案不仅仅是用于统治阶级和精英阶级进行思想教化和精神追求的表现载体,更是便于工业化制造和利于普罗大众使用的建筑装饰语言。
新文化运动之后,随着近代中国社会思想的解放,建筑装饰图案作为物化的文化符号,其代表的社会阶级属性逐渐被削弱,图案意义逐渐摆脱中国传统宗法礼制的思想束缚。鲁迅、蔡元培等文化大家及一批拥有留学经历的艺术理论家,从艺术精神转型的角度上,对中国艺术进行了透视与反思:艺术创新的根本,还在于文化精神的革命,应该对于中国艺术其后的文化精神做更具超越性的反思。
在文化大家及艺术家们的思想开化下,人本思想逐渐渗透于苏南近代建筑装饰的思想内涵中,并被广泛传播,成为建筑艺术实践活动的意识指引,表现在建筑装饰图案之中,便是使建筑装饰图案最终达到既能满足人们对于艺术精神的美学追求,又能满足人们的利益需求及价值取向的建筑装饰设计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