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会计专业课程“10+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基于湖南工商大学北津学院的实践探索

2022-09-09 02:21刘胜辉副教授徐金凤湖南工商大学湖南长沙410205
商业会计 2022年16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会计专业协同

刘胜辉 (副教授) 徐金凤 (湖南工商大学 湖南长沙 410205)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同时,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众所周知,课程思政教育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未来的发展都有巨大影响;它并不是一门新的课程,也不是新增加了一项教学活动,而是将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相互融合,探究专业课程与思政内容的协同路径,加强和改进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这对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重要促进作用。

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其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专业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

综上,笔者认为:会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目标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协同学理论,以高校会计类课程为载体,协调综合各种思政教育元素,构建“10+思政”协同育人模式,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二、高校会计专业课程“10+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探索

协同育人理论强调系统可以发挥协同效应,本质上就是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分组相互协调配合得好,产生“1+1>2”的效果。本文基于湖南工商大学北津学院会计专业课程思政的现状,对协同育人具体路径,即从协同育人理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专业课程师资建设等十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构建会计专业课程“10+思政”(见图1)协同育人模式,旨在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会计人才提供参考。

图1 “10+思政”协同育人模式

(一)协同育人理念设计。学校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所以高校教师在学生培养中发挥的作用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外,还应包括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做到智育和德育兼备。因此,高校需高度重视“思政课程”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在专业知识教学时融入思政教育。只有落实协同育人理念设计,才能为高校协同育人的格局打好政治基础。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要想将协同育人理念贯彻实施到位,就要将这种理念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各个环节。专业课之间由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评方式等存在较大差异,协同育人理念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体现方式和体现程度也会存在差异。具体到会计专业:一是要提高思政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等课程内容,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不能只重视专业知识而忽视思政教育;二是加大实训类学分比重,通过组织各种第二、三课堂活动,例如大数据时代财会技能大赛、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知识竞赛、财经案例分析大赛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提升伦理道德决策能力。

(三)专业课程师资建设。创建一支由思政课教师、专业课程教师和优秀共产党员为主,社会专家学者、企业工匠以及劳动模范等社会人士为辅的教学师资队伍,以此构建一个由不同类型教师、不同岗位人员组成的高校“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在保证师资团队专业性的同时,不断为团队注入新鲜血液,一起承担协同育人的重任。

(四)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兼顾“专业性”和“思政性”,结合党史教育,充分挖掘红色会计史、审计史等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中以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尽可能地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构建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体制,达到多管齐下的教学效果。

(五)课程教学方式创新。各教学系部要根据专业特色,设计与更新教学方式,创新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要授课渠道,面对面接收教学反馈,做好与学生间的及时沟通,开展特色课程思政教学。教学单位还应积极开展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和移动课程思政等多种方式教学,将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高度融合,联合校内外思政资源,共同实现“协同育人”良好教学效果。

(六)专业课程教案设计。协同育人的重要思想就是要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教学中,这就要求高校教师的教案中不能只有专业知识,也要在备课时提前思考融入思政知识。学校和学院可以通过开展有关课程思政教案设计大赛、课程思政成果展示、课程思政教研交流等方式,帮助高校教师学习如何在教案中融入思政元素,以便在课堂上做到灵活运用。高校教师也要提升自我素质,关注时政热点,了解思政知识,做到专业课程教案适时更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灵活融合。

(七)专业课程考核机制。课程考核作为检验学习成果的手段,教师可以通过灵活考核方式来实现协同育人良好格局。一般而言,会计专业的课程最终综合考核成绩可由平时成绩、期中测试和期末考试等多环节成绩构成。在平时成绩与期中测试环节,教师可以在评分标准中设置思政考核分值,注重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的伦理与职业判断能力的考核;在期末考试考核中,学院或者教师可以在试卷中设置一定比例的有关法规、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内容的分值,以督促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注重思政表现,以考促学,全面提升学生伦理道德决策能力。

(八)专业课程案例设计。在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案例教学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方法,它能引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反思。作为一种通用的教学手段,专业课程教师可以在专业案例中融合思政元素,思政课程教师也可在思政案例中加入专业相关知识,引发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思考和讨论。在案例教学实践中践行“课程思政”的要求。

(九)专业课堂行为管理。良好的课堂行为管理有助于高效教学。在专业课堂中融入思政内容时,教师在备课、授课时要做到思政和专业教育的灵活融合,可以设置一些答辩、辩论和自由讨论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将课堂表现作为平时成绩评判的标准之一,以此约束学生课堂行为。

(十)专业课程协同育人评价。协同育人评价体系事关高校一线教师的荣誉,需要构造合理的评价体系,对教师形成正向激励作用,推动高校教师积极参与思政教育工作。具体来看,高校可以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作为评价教师教学绩效的一项指标,将“课程思政”落实情况与职称评审、教学考评、绩效考核等适当挂钩,引导教师进行教学理念的转变,将“课程思政”落实到育人的各个环节之中。

三、“10+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运行机制

为了更好地落实“10+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不仅要加强思政教育教学,还应该重点完善以下四种协同育人模式的运行机制。

(一)完善高校激励保障机制。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课程思政育人是一项新的教学挑战,高校所有部门、所有人员、所有育人环节均要更新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明确育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因此,在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为确保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运行,应完善人才引进、学术激励、教学激励、教研激励和管理育人激励等保障机制,全力支持课程思政全面落实。高校还可以通过对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进行评估,针对会计学专业各类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学生评价、督导评价进行实时监测,促进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从而更好地实现协同育人。

(二)线上线下课程思政教学互通机制。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应的发挥,需要从多方面思考,要想从根本上落实协同育人,专业教师一定要先树立协同育人意识,建立线上线下的课程思政教学互通机制。线上利用微信、QQ、微博等社交软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学习状况,以便第一时间改变授课方式和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发布有关会计专业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文章,要求学生打卡阅读;线下专业课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融合社会财经热点等进行授课,提高专业课程中思政育人资源的教学比重。如对大一、大二学生面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大线上线下红色会计史、审计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内容的教育;对大三、大四年级学生进行线上线下升学、就业指导和实训环节思政教育,使其更好地体会作为一名会计工作者所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这种多平台、多渠道,线上线下互通机制,对协同育人有良好的推动效果。

(三)建立健全学生管理机制。“10+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首先要求专业课教师应该以课堂为切入点,建立完整的学生课堂管理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严格要求课堂纪律,规范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意识和学习习惯。其次,全面提高学生的行为意识,从根本上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特别是自我管控能力的培育。

(四)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专业教师也应该定期开展集中的思政知识培训,加强师风师德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思想政治理论水平。高校每年年终进行师风师德年度考核,确保专业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师资队伍的政治素养,才能更好地开展会计专业协同育人工作。

四、会计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践

会计专业中《基础会计学》《财务管理》和《审计学》等都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既有强理论性,更有强实践性;相关知识点很多概念枯燥,但又非常重要。因此,专业教师在课程讲授时,重视理论教学的深度,注重实践教学的力度,将基础概念要讲“透彻”,课堂教学方法要用“灵活”,课堂教学过程要具“特色”,人才培养理念要求“新颖”,特别是在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的背景下,高校应加强教研教改创新,为社会培养更多智慧财务人才。

课程思政教学中,湖南工商大学北津学院专业教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商业伦理观”教育和“中国梦”专业素养培育等思政内容融入到企业销售业务收入的确认之中,严格遵守财经法规制度与企业会计准则,不能触碰法律和会计准则底线,发挥好课堂教学“育人”功能,与大思政课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实现“立德树人”。

(一)教学设计主要思路。课堂教学设计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以“理论教学+实训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思路展开,包括讲授销售业务设计账户、结构及实训案例账务处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商业伦理观和中国梦愿景教育内容,力求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效果。教学设计力求做到内容全面、概念准确、逻辑原理清晰和互动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1.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理念。会计专业课程均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理念,要明晰“为谁教”“怎么教”,教会学生“是什么”和“为什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怎么做”和“不能做”。因而,教师注重教会学生“做人”和“做事”的双重技能,从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两方面将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专业课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把培养诚信品质和高尚职业道德与素养摆在首位,做到廉政财务,绝对不能触犯法律红线。

2.专业课程教学要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要以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企业财务工作其实是为企业解决资源优化配置问题,财务负责人就是企业资源配置的“医生”,医生就应该有高尚“医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要注重问题导向式教学,在“着力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理解会计准则制定背景、会计处理的原因及如何为单位管理层提供财务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决策方法等价值理念,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为管理层预测、控制、分析、绩效评价和决策提供依据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华丽转型”为精通财经法规制度与准则的应用型的高级会计人才。同时鼓励学生毕业后,积极传播财务监督正能量,扎根基层岗位,加强自我锤炼,将自己铸造成企业“德才兼备”的财务精英。

3.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要始终坚持提高“育德”效果。专业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时刻加强学习;其次,提醒学生在智能会计时代要为今后提高、转型发展而储能,要从“过去时的核算会计”人才,向“现在时的管理会计”和“未来时的精通国内外财经法规的价值财务人才”发展。最后,专业教师应结合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知识有效传授、综合素质能力有效提升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协同教学,不断创新课程教学方法。近年来,湖南工商大学北津学院开设的《基础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和《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线上线下教学中,教师较多采取情景案例教学法、讨论辩论式教学法和设问启发法,让学生“加盟”课程直播,这样原本枯燥繁琐的专业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灵活结合教学,激发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领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从而提高“育德”效果。

4.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要始终坚持思政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专业教师利用线上线下平台,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学生关注专业发展动态。特别是在伟大“建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和“奥运精神”讲解中,教师可以采用各种历史案例和抗疫实景,科学引导学生坚持思政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以“榜样”的精神感染学生、鼓舞学生和引导学生,努力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思想指导下,高校基于协同育人理念来构建会计专业“10+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坚持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之中,从有序到规范,从点到面,润物细无声地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潜移默化地引导青年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层次德才兼备的会计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会计专业协同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双创”教育与实践
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会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学的融合方式研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立德树人”理念下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进课堂的思考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优化策略
会计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