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画练习曲》Op33之2的演奏分析

2022-09-09 09:03张婷琦广州工商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23期
关键词:练习曲小节曲子

张婷琦(广州工商学院)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Sergey Vasilyevish Rachmaninoff,1873-1943)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他有很多杰出的作品为人所熟知,其中包括他既有音乐形象情绪又具有练习曲性质的《音画练习曲》——作品Op33。本来原定有9首,但最后出版只有6首,这是作者生前通过几次修改最后定下来出版成书的。本文通过对Op33之2这首曲子的具体分析与对演奏技巧难点的分析与总结,打破大家对拉赫玛尼诺夫练习曲只有激情碰撞及庞大音响效果的固有观点,了解拉赫玛尼诺夫富有旋律抒情性的另一面。

一、《音画练习曲》整体简述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会练习曲创作,主要体现在其由十五首小曲构成的《音画练习曲》中。从作曲家就作品所选用的总标题看,其关键词有二:一是“音画”,二是“练习曲”。从这两个关键词看,首先是“练习曲”一词,这是本位语。而“音画”一词,只是其修饰语,作形容词使用,修饰其后的主语“练习曲”。从标题的字表看,“练习”是主导的;但既然前面加入了“修饰”一词,也就表明,这种练习曲性质的音乐,还须顾及一种表意性内容,那就是“音画”。所谓“音画”,从词义上看,是指用音响手段通过音响动态模拟视觉性的画意景观。在此之前,鲍罗丁曾写过交响音画《在中亚西亚草原》,那是根据一幅油画的意境而写的。也就是说,应有所表现的,既有视觉画面,又有人的情态。在拉赫曼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中,固然有适应练习曲的功能要求,作曲家在音乐织体的构筑中,强调了一定的演奏技能难度与训练指向;同时,作品的另一功能是艺术层面的诗意表现。但每一首小曲并没有明确的语义性标题,仅标以序号。由此,《音画练习曲》中的每一首曲子仅具诗意气质,而没有明确的物象或情态指示,这给演奏者带来了极大的诠释空间。演奏者须通过对乐谱文本自身所具备的基本音响氛围、音乐气质与情感意绪的把握,并结合自己的感性体验与生活经验的联想使之由“虚”变“实”。所谓“虚”,是因其没有明确的意象指示;而所谓“实”,则是诠释者(演奏者)因自身对以音响形态呈现的作品体验与感悟所“确定”的,这种诠释性的演奏本身便具有极大的自主性。但这种自主性也绝非任意的,因为,乐谱中所提供的速度、力度指示、音乐织体、旋律动态起伏,乃至分布于乐谱各处的最为细微的情感提示,无不暗示或限定了其即将呈现的意态。我相信作曲家在创作之时,每一首曲子都有其所依托的具体意象。这些意象或是来自一幅风景画,或是来自一首抒情小诗,又或是来自自己一次的情感体验,但作曲家却有意地略去那些潜在的标题,为演奏者提供极为充分的联想与诠释空间。至于那些被作曲家略去的潜在标题,我们或许会在他的书信、与友人交谈,或者某些与他交往密切,并了解其原始意图的友人的回忆录中探得一二。但这些已不重要,作曲家略去这些潜在标题其目的就在于,不限定演奏诠释者的想象与联想。这真是一种别具匠心的人文表达。也正是这一艺术匠心,使这部作品远远超出的练习的单一指向,而凸显诗化的艺术表现。也正是这一富有表现力的诗意营构,从而遮蔽了其固有的练习功能。由此,人们很容易忽略了其技能练习指向,成为地道的音乐会曲目。

拉赫玛尼诺夫最早打算把这些作品的标题定为《前奏曲集—音画》。这是因为,这些曲子的创作灵感,均来自作曲家所阅览过的一系列诗歌、绘画、风俗画、儿童故事。

正是这些阅览的情感体验与审美积累,为其提供了许多富有诗意的题材。出于表现这些审美体验的意图,使其从中提炼出一系列意境集中,而又各具特色的小标题。由此,《音画练习曲》就像一个万花筒,向人们展现了非常丰富的情感与风俗景观。

二、创作时间与创作背景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作品33 号创作于1911 年。其实完整的有9 首作品,但当时只发表了6 首。这套作品创作于他创作生涯的中期,此时正处在他一生最幸福、最稳定的时期,无论从年龄还是创作风格都步入了十分成熟的阶段。

作为他个人创作风格日趋成熟时期的作品,这套练习曲也旋律优美、技巧娴熟、形象生动、意境深远而被人们广为熟知,成为他钢琴创作中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除去在体裁方面的创新外,更多的特点还体现在具体的创作中。

三、Op33之2

(一)曲目简介

此曲为C 大调。出版时作为作品33号之2 出版。据钱仁康先生所说,这首曲子是一首婉委动人的无词歌,这个形容很贴切。乐曲以12/8 拍子为节奏骨架,有两个主题,无穷动的伴奏加上不停地重复抒情的旋律,好像是无法排遣的思绪一般。

(二)音乐结构

此曲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曲子采用皮卡迪写法,从c 小调开始,最后以C 大调结束。全曲共分为三大段,分别是a-b-a’,最后的a 段再现带有变化再现的。这是一首典型的三部曲式结构加一个补充延伸的曲子。其曲式结构图示如图1。

图1 曲式结构(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从第一小节到第十一小节,为曲子的a 段,共分为2 个乐句,每一个乐句有两节点,再加上两小节的补充。

如图2 所见,作者从一开始就利用其中的一个声部用分解和弦的演奏形式作为伴奏背景,并且贯穿全曲,营造出一种音乐的无穷动。从曲子第2小节开始,右手主旋律出现了,从主音C 开始作一个旋律小调的音阶下行,形成一个非常抒情优美的长旋律线。这既是全曲的主旋律线,突出了“无词歌”这个体裁的特点,又体现出了作为一首练习曲所要练习的技术特点与目的。但我们还无法确定这首曲子真正的调性,尽管它是从c小调开始,但中间的调性一直不稳定。

图2 第1-5小节(图片来源:乐谱截图)

b 段是从12 小节开始,到18 小节结束。此时的旋律和a 段的有所不同。作者利用两个小节的补充过渡后,右手的第一句旋律下降了三个八度,此时从c小调转为了降e 小调。然后第二句的旋律升高了三度,调性也变为了降A 大调。紧接着第三句又高了一个八度,调性转为了降D 大调。由此可见,b 段一共分为三句,每一句的旋律它都转了调并且旋律一直在向上走,慢慢把曲子推向高潮。如图3 所示。

图3 第12-18小节(图片来源:乐谱截图)

第三段为a’段,此段和a 段有所不同,是变形再现。从18 小节开始一直到31 小节结束,只有一个长乐句,但被分成很多的节点。不断地重复着曲子的旋律,一次又一次的回环往复,在第22 小节是第一次波动,比主音c 音高了三度,到了降e 音,紧接着到了f 音,又到了降a 音,在第25 小节时到达全曲的最高点。小字4 组的c 音,这也是全曲的高潮部分。从这前后不下十余次地来回波动中,表达出作者好像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思绪,在胸中回荡不已。这样的情绪一直到25小节后再慢慢回落下来,如图4 所示。

图4 第21-26小节(图片来源:乐谱截图)

此段的调性较模糊,和声呈半音关系从左手双音的高音do-brei-reibmi-mi-fa,然后轮到左手双音的低音bla-la-bxi—xi-do,双音都到达定点后一起回落下去,形成了一个高潮。

最后从31 小节开始一直到42 小节结束,这是曲子的一个补充与延伸。曲子直到最后两小节才真正能确定调性为C 大调。如图5 所示。

图5 第35-42小节(图片来源:乐谱截图)

前面我们也提过,《音画练习曲》关键词有二,那么这首曲子“音画”的部分就体现在它是一首无词歌,是一首抒情小品,但在本质上,它还是一首练习曲。既然是练习曲,那么必然有其需要掌握的几种演奏技术。

首先,这是典型的主调音乐特征,左手是一直不间断的密集的空五度分散和弦(出自钱仁康先生的描述),在我的理解就是五度的分解和弦,渲染出一个飘忽不定,千头万绪的背景。如何把左手的伴奏弹的清楚平均又能严格控制住音量,这也是此曲的技术难点之一。右手是一句接一句长线条的主旋律,基本以单音为主,看似简单的旋律,可每个音都需要经过考究,对音色的变化有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演奏者需要有很好的审美与手指能力。整首曲子需要平衡好左右手的音量与音色变化,努力让音乐具有良好的流动性,不然,无词歌的特征就很难体现出来。同类型的技术在拉赫玛尼诺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例如,他的24 首钢琴前奏曲里的第23 首(作品32 之12),同样也是主调音乐为主,左手是简单的单音旋律,右手是和弦的分解伴奏。可见长线条的旋律是拉赫玛尼诺夫所擅长的一种写作手法。

四、技术难点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演奏Op33 之2 时,两只手基本上都是在中音区交叉演奏,都是较密集型的音群。这样的写法对我们演奏时的难点在于,怎样把旋律和从头到尾一直没有停过的伴奏织体能分层隔开,突出旋律线,而且旋律与伴奏一直是两手交替着进行。这首曲子的速度是快板,很容易在交叉过程中造成了混乱或者碰错音。这首曲子的旋律是由多个小句子组成的一个大句子。如图2 所示,我们能看到旋律中所要传达给我们的语言,就好像曲子开头第一句的旋律,作者在第一小句时右手先八度大跳到高音区,然后再慢慢回落;第二小句又回到了中音区,音响上也拉宽了许多,仿佛是作者对于自己的自问自答。这样的音乐语言贯穿全曲,左手一直是一种密集的和弦分解织体伴奏,形成了一种弹性的音乐情绪。这不由得让我联想到我们戏剧音乐中的紧拉慢唱的特点,松弛有度,非常的吸引人,就像这首Op33 之2 一样,旋律非常的抓人,在无穷动的伴奏中让我们体会情绪中的大起大落。

在演奏中,要把层次区分开。我们首先关注的是,怎样触键能把右手的旋律在左手的一堆分解和弦的伴奏中突出来,怎样用力才能有优美柔和的音色。

经过老师的点拨和自己的一番试验之后,弹旋律时我采用的是把手指放平,用指腹较慢的触键方法,同时注意手腕的放松运用。如果像弹哈农一样的用指尖去敲击琴键的话,声音太硬,会做不出曲子情绪上所要求的柔和的音色;手腕如果僵硬了,那么就很容易造成句子的断裂。

另外一只手的伴奏上,多用指尖去弹奏,尽量放松手臂,严格控制好音量,防止伴奏盖过了旋律。除开伴奏声部不谈,这首曲子的旋律其实是由一句句长线条的较简单的单音乐句所构成,这也给整体的演奏上增加了不少的难度。因为伴奏是较为密集的音程,并且低音声部比高音声部更容易发出声音。因此,想要把右手的旋律突出,还需多用上述方法练习,提高两只手的协调性,保持两声部声音的层次感,不断试验练习,直到做出相应的声音效果为止。

五、总结

经过对这首音画练习曲详尽的分析,我能更深入地去了解拉赫玛尼诺夫这一套《音画练习曲》,也使笔者在演奏中能更好地把握其风格特征。铁汉也有柔情的一面,接触了这位作曲家的作品之后,这是我的一个感悟。我对他作品中那种时而刚强、时而带点忧郁的柔情的表达方式非常喜欢,欲罢不能。一直以来,笔者都认为一个较高水平的演奏,除了演奏者本身的技术水平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即对作品乃至作曲家都要有深入的分析与学习,才能领略到其中作者的意图与想表达的情感。感同身受,这会是在演奏中增光添彩的一部分,也是最贴近作曲家的内心,感受他带给我们的音乐的美!

猜你喜欢
练习曲小节曲子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快把我哥带走
有风吹过
吹曲子
简析莫什科夫斯基15首钢琴技巧练习曲部分作品
公园那边有人在吹萨克斯
肖邦练习曲的音乐特征
节节草的秘密
肖邦和李斯特所有练习曲介绍(下)
演奏西贝柳斯《d小调协奏曲·作品47号》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