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梅
无论是在包括中、高考在内的考试中,还是在公开课中,阅读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平台,对其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都有一定的影响。同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新课标的主要变化,对中学英语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当前的阅读课堂提问类型单一,缺乏开放式问题;问题之间缺乏关联性和层次性;忽视对学生评价、批判等思维的培养。思维型课堂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可以引导其通过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和维持其阅读兴趣。这种主动探究的思维型学习过程,将学生的思维由低阶引向高阶,有效实现对文本的深层次解读,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果(毛新德、郑树红 2018)。
根据林崇德、胡卫平提出的“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设计课堂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在导入环节,以引出课题为目标,激发学生对文本探究的热情;在教学过程环节,通过设计问题链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通过思维导图等教学手段将思维可视化,培养和提高其思维能力;在教学反思环节,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总结和自我检查,判断是否达成预设目标;在应用迁移环节,以将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最终目标,培养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力。
为了将思维型课堂的四个环节——导入、过程、反思、迁移运用到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根据文本的主题确定教学目标,然后创设对应的情境,最终通过反思和迁移引导学生客观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文本的意义和阅读的目的,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大胆质疑,并将阅读内容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林艳、郭强 2018)。在阅读教学中融入思维训练,教师应通过问题推动学生学习,引导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习惯。在语言交际中,学生根据新的问题和创设的不同情境,学会用英语思维进行判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最终达到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
下面以牛津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Unit 5 Music without boundaries阅读语篇为例,探讨思维型课堂教学过程。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世界著名音乐家谭盾的成长经历及所取得的成就,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成功背后所隐含的现实意义,学会理性、深入地欣赏自己喜欢的音乐人。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师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在掌握文本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过程中设置的不同活动,如文本解读、绘制思维导图、写作等,欣赏音乐的独特魅力,引导其从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因此,在设计目标时,将文本和学生的思维训练相结合,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总结和归纳,获取和梳理谭盾的成长经历;
2.通过推理和分析文本,对文本进行多角度解读;
3.通过评价,再次解读标题,培养学生对谭盾音乐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从三个目标可以看出,第一个目标的达成,学生通过了解文章大意就可以获得正确的信息,属于低阶思维(林艳、郭强 2018);第二个目标的达成,学生在梳理文本结构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二次解读和分析,培养分析能力,从低阶思维逐步走向高阶思维;第三个目标是学生基于对所读文本的理解和把握,提出自己的质疑和观点,属于评价和创新性高阶思维。
要实现对文本内容深层次的理解,需要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有条理的梳理。从“教师讲,学生记”转变为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获取信息,有效激活其思维,尤其是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由表层信息的获取转为深层思维的挖掘,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
1.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课前播放一段音乐视频(节选自电影《卧虎藏龙》)。配乐在电影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听得非常投入。在这一情境中,设计了第一组问题链:“How do you feel when hearing the music?Can you hear what musical instruments appear in it?Who wrote the music?”接着展示谭盾手握“小金人”的插图,提出第二组问题链:“What is happening?What may the article tell us?The title is Music without boundaries.Why doesn’t the writer use a title A famous composer—Tan Dun?What does the title want to tell us?”
第一组问题链,学生在已有目标语言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和联想激活与本话题相关的背景知识,为后续课堂学习作好铺垫;第二组问题链,利用文本中的插图,让学生大胆预测文本内容,从而激发其阅读兴趣。最后两个问题(Why doesn’t the writer use a title A famous composer—Tan Dun?What does the title want to tell us?)引导学生关注标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2.问题递进,训练思维
文本开头为以北京2008年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颁奖音乐,结尾以介绍颁奖音乐的独特之处呼应,逻辑性更强。在理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题,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以此为目的设计如下问题链:“How does Tan Dun make the music Water?Why doesn’t he use any musical instruments?What do you think has influenced Tan Dun’s music most?”这些问题把作品的创作和童年经历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段落间的逻辑关系。问题“Why was his music chosen at the Olympics?”以谭盾的学习经历为切入点,分析其音乐风格形成的原因。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发现word-famous、best known、amazing、successfully等关键词,推断出作者对谭盾的欣赏,对其音乐的认同。“Why does Tan Dun say to people‘My music is to dream without boundaries’?”引导学生再次关注标题,与导入环节的问题相呼应,回到文中主题,即最好的音乐来自民族融合,博采众长。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出一系列具有梯度和思维含量的问题,并借助问题链,使学生的语言产出明显增多,表达观点的欲望更加强烈,思维能力得以稳步提升。
3.问题拓展,深层理解
阅读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查找信息和简单归纳的层面。为了实现学生从文本表层理解到深层理解,设计了如下问题链:“Is the title most suitable for the article?If not,do you have a better one?Do you agree with others?Why not?”在表达观点的过程中,学生对music和boundaries有了进一步了解。通过讨论,学生给出一些富有创意的答案:Tan Dun’s music;Tan Dun’s music dream;A new type of music...教师接着提问:“Why does the writer begin the article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his award music at the Beijing 2008 Olympic Games?”(It can catch readers’attention.The writer can connect the beginning with the end more closely.)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关注文本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一系列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不断思考和质疑,给出富有个性的答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在一次次思维碰撞中得到了有效训练和提升。
在阅读课上,常常会有这样的经历:虽然针对课文内容提了许多问题,也解释了不少语言点,但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仍不透彻,只停留在细节问题上,对文章整体印象模糊。因此,在解读文章时,首先要揭示文章各部分的联系,使文章整体框架凸显,结构一目了然。合理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更简洁、清晰、直截了当地呈现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加深其对文本的理解,有利于提升其概括和归纳能力(许颖 2018)。
学生第一遍整体阅读后,从五个方面理清文本主线,提炼文本的重要细节,并完成以下思维导图(见图 1)。
图1
学生在完成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再次细读文章。这时,教师给出一些提示,包括不同的时间及地点,帮助学生对文章进行回忆和记忆。根据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学生很容易分析出一条线索:文章从第二段开始以时间顺序介绍了谭盾出生、成长和成名的过程。而正是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时间段,对谭盾最终音乐风格的形成有重大影响,这也是文章暗藏的另一条线索。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以小组竞争的形式展开“头脑风暴”,指导他们绘制思维导图,并根据两条主线整理思路,汇总成果,添加适当提示词,为小组汇报作准备。最后。各个小组通过讨论,分别派代表展示讨论结果。以下是其中一组学生完成的思维导图(见图2)。
图2
这组学生在汇报讨论结果时,没有过多使用文章中的原话,而是根据对文章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小组的思维结果:“Tan Dun’s childhood experience made Tan Dun interested in nature.In his music,he uses the sounds of nature a lot.This makes his music special.Also,the best music can include different countries’cultures.He and his music have become world-famous because he has succeeded in mixing Chinese and Western music together.”
“头脑风暴”活动不仅激活了学生的大脑,使他们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角色,而且使其借助思维导图呈现思维结果,不断整合主题。不难看出,学生在思维导图中列出的信息越翔实,语言输出就越有据可循。思维导图在学生的语言运用中起到拓展思维的作用,能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其信心,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要通过阅读理解实现思维的创新,需要学生提出观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在初中阶段,许多学生对写作训练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碰到半开放、开放性作文时,觉得困难重重,无从下手。针对这些问题,要达到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目标,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扎实、有效的写作训练,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因此,在本堂课的拓展环节,教师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重新组合和整理所读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对语言进行再次加工,既能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又能培养创新性思维。教师引导学生脱离范文写一篇120词左右的短文,要求其对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进行整合和适当扩充,并对谭盾和他的音乐给予客观评价,从而提炼出谭盾的优秀品质,并在写完后和同桌交流,分享短文,互相评价。以下是其中一个学生的短文:
Tan Dun is one of the greatest composers in the world.His music like Water and the award music for the Olympics has impressed the whole world.He likes the sounds from nature.He likes making sounds with common objects like stones and paper.He makes a new type—Music without boundaries.In his music,he mixes different types of music together,such as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and modern Western music,common objects and musical instruments,the past and the present.Though he is world-famous,he is always hard-working and creative.He keeps trying new things and making up new music.He proves what’s folkis what’s international.I am proud of him and his music.
在范文中可以看出,学生利用关键词重新建构了文本,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看法,达到了提升创新性思维的目的。在点评环节,学生的评价更加精彩:“In your passage,you introduce Tan Dun to us very clearly.In fact,his hard work should be respected by us.No matter how hard you live,never give up your dream.Believe you’ll be successful.”综上所述,学生实现了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解决新问题的目标。
将思维型课堂合理运用到英语阅读教学中,将思维训练融入教学目标,并开展多维度、多层次的阅读活动,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形成师生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达到提升其思维品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