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春妤
听说教学在初中英语单元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听说课堂的质量不仅对整个单元的后续学习有很大帮助,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和思维方式的形成。目前,教师在初中英语听说教学中更多关注对听力技巧的训练和对单词的机械重复,忽略了文本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和特定的思维方式。近年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教育部 2020)。因此,通过英语听说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发展其思维品质,必然成为初中英语听说教学的重要目标和课题。
研究表明,视觉记忆更直观明了,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用“画图”的形式把抽象的思维表现出来,更有利于人们对事物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其思考空间、培养其高阶思维能力。因此,在初中英语听说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发展和优化其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可视化思维概念提出者刘濯源(2014)认为思维可视化是用一些具体图像、表格等图示工具把看不见的思维形式和内容展现出来。常见的“可视化思维”工具包括思维导图、思维地图(气泡图、树形图、流程图、桥形图等)、图形组织者(概念图、鱼骨图、循环图、饼图等)、图片、图标、漫画、表格等(王琳2018)。
在初中英语听说教学中使用“可视化思维”工具,可以使零散、无序的知识以结构图示清晰、直观地表现出来,帮助学生梳理、分析、概括和总结所学知识,使其思维的连贯性、灵活性和创新性得到进一步发展。
区别于传统的任务型教学,基于学习活动观的初中英语听说教学指教师着眼于大单元教学,遵从布鲁姆(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从低层次的认识过程发展到高层次的思维过程。以听力材料为依托,围绕单元主题,按听前、听中、听后设计连贯统一的可行性教学活动链,从而推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与提升。下面以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Unit 3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第一课时听说课为例,具体阐述可视化思维工具在初中英语听说课中的运用。
本堂课为本单元第一课时,话题为Transportation,主要语言知识是让学生学会谈论出行方式。本课时希望学生能够在快乐、有趣的学习交流环境下,灵活运用所学目标语言,提高听说能力。
七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词汇基础,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如 by car、by bike、take a car、ride a bike等有关交通方式的相关短语和特殊疑问句。因此,这堂课通过创设真实、有效的情境,唤醒学生对旧知识的记忆,增加个别短语学习,引导他们通过有限的课堂实践活动激活情感和思维,提升语言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其思维品质。
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听说课设计的出发点,也是课程设计的最终落脚点。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这堂课通过思维导图、思维地图、图形组织者、问题链等教学手段,以说为主、以听为辅,通过树形图、双气泡图和思维导图,让学生留意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对不同地域、不同的人为什么选择不同的交通方式进行深层思考,并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自己的出游路线,然后通过理性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其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拓展部分采用边远山区学生上学艰难但仍坚持学习的图片,将德育融入其中,以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文化品格。
1.学习理解类活动
(1)感知与注意。
在新课导入部分提前感知单元主题,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在导学稿中,教师运用Transportation话题思维导图(见图1),要求学生归纳出知道的交通工具的名称和交通方式(动词短语和介词短语),谈论如何到达某地的主要句型。在新课导入中呈现Transportation话题思维导图,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创设主题语境。接着,教师播放由学生自拍的上学方式的视频和他们网上搜索的各国学生上学方式的视频和图片,引导他们进行“头脑风暴”,引出本堂课中有关交通工具的名词并用树形图(见图2)分类,以补充部分优生有可能会使用的词汇,这样学生在后面句式的学习和练习中就能游刃有余。
图1
图2
【设计说明】思维导图活动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本堂课的主题、词汇、结构和目标语言。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既给学生创设了熟悉的情境,又激活了他们想继续深入学习的兴趣。导入的视频和图片是学生自己创作或在网上搜集到的资料,当看到自己或身边的同学出现在屏幕上时,他们的热情一下就被点燃了。树形图不但激活了学生的背景知识,铺垫了新的语言知识,还帮助他们确定了学习对象的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方便对其进行准确、简洁的描述,有助于培养其思维的逻辑性。
(2)获取与梳理。
第一,在听前教学任务设计中,让学生获取和概括文本信息,突破教学重难点。本堂课的听力语篇是谈论学生上学选择的交通工具、距离和所花费时间的表达法。这也是这堂听说课的重难点。在进行听力训练之前,教师为学生输入足够的语篇背景知识并突破重难点。在这一环节,教师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教学活动。第一,引导学生绘制气泡图并组织他们和同伴进行free talk,谈论自己平时使用的交通工具,并说明使用这种交通工具的优点,然后和同桌对比、分析,找出优点和缺点。同时,在对话练习过程中强化How far...和How long...这两个重点句型,为后面听力输入提供铺垫。接着,引导学生自制双气泡图,让他们和同伴交流使用不同交通工具的理由。教师在此环节发现学生的思维比较灵活,分析也比较到位。例如,有的学生认为家比较远,搭公交车或家长接送最合理;有的学生认为走路上学最环保,且可以锻炼身体。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不同交通方式的合理性,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批判性。
第二,运用表格设计听力活动,梳理和整合结构化知识。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中听说主题内容丰富,教材设计具有科学性和逻辑性,教师应优化整合教材,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在播放听力前,教师让学生先自行读图,再根据图表留白合理推测。例如,在图3中,教师在汤姆(Tom)使用的交通工具栏和时间栏里填上walk和20 minutes,接着提问学生:“如果汤姆走路上学花了20分钟,那么汤姆的家离学校有多远呢?”这样既能训练目标句型,又能打开学生的思路。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听文本并按表格设计的内容进行填词。
图3
【设计说明】教师让学生绘制上学方式的气泡图,并以问题链的形式引导他们free talk,由浅入深的渐进式提问更容易激发他们对事物的深刻思考,从而形成批判性思维,同时为后面的听力环节提供足够的语言资源支撑。在此基础上设计听前预测、听中填表、听后复述等关联性较强的学习活动,能促进学生英语语言的学习,发展他们的听说能力,培养其逻辑性思维。
2.应用实践类活动
教师在听力活动后的语言输出环节再次创造性地使用表格进行文本复述(见下页图4),给学生搭建了目标语言支架,引导他们在同一主题语境下发散思维,合理、创新地思考更多关于出行要关注的细节。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表格随机采访2—3名同学,并记录他们的上学方式及其父母的上班方式、大概的距离和所需时间。接着,学生根据同伴的答案两两讨论并具体分析,得出哪种交通工具最适合上学,哪种交通工具最适合父母上班或全家旅游等。最后,学生两两合作或小组合作研讨并优化活动方案,由小组派代表阐述组内观点,全班进行小组展示、交流、评比。
图4
【设计说明】应用实践类活动指在学生对单元主题知识理解较好的情况下,教师设计围绕主题判断和阐述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吸收、理解知识并进一步创新。运用图形组织者,在同一主线下,教师把主题词汇、目标句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并搭建语言输出和知识内化框架,促使学生实现从理解到创新的突破、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3.迁移创新类活动
在课堂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设计一次3天游的旅游路线。学生小组讨论各自的旅游路线,并加入很多以前学过的知识点,如从出行的天气、需要带的衣服类型,所到城市的特点及景点的分布等都合理规划。各组员先在小组内分享,看谁的路线安排得更合理和更有意义。同时,教师播放外国学生出游的视频,让学生讨论外国与我国在交通方式、出行习惯方面的差异,启发他们认识到“文化意识的差异和国情的不同导致思维习惯不一样”。教师适时围绕旅游话题中的“5W1H”,用气泡图梳理知识,帮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进行创新。
【设计说明】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形式,主要表现为善于改变、勇于突破、敢于创新,能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一教学环节,学生学会了理性思考,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创新。思维导图的绘制为学生提供了推理、想象和创新的空间,促进了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体现了能力向素养转化的过程。
1.学习活动贯穿整堂听说课,落实英语学习活动观
整堂课都围绕同一主题展开。在主题意义的辐射下,教师建构新的语境框架,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加强合作交流,进行多角度思考,以独到的见解分析问题并理性解决问题,使其能对事物价值有正确判断,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创新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
2.发展学生的多元思维
第一,使用树形图对交通工具进行分类;听力训练后,使用图形组织者对学校郊游等活动进行小组讨论,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第二,使用双气泡图分析、比较上学方式的合理性,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第三,绘制思维导图,设计3天游最佳路线,培养思维的创新性。
3.可视化思维工具的应用启示
可视化思维工具在初中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能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对于初接触的学生来说,正确解读各种图示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应创设合理的情境,用清晰的指令进行引导。同时,教师应提高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可视化思维工具是图形化的思考工具,是学生的有效学习支架,也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初中英语听说教学中,教师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灵活运用可视化思维工具,以单元主题意义为引领,设计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关联性的教学活动,能达到有效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