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ussens 环及相关病变640 层CT 血管成像诊断分析

2022-09-08 05:33曲迎午庞智英张玉姣杨飞朱月香崔书君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肺动脉冠脉圆锥

曲迎午 庞智英 张玉姣 杨飞 朱月香 崔书君

Vieussens 动脉环是左、右冠状动脉圆锥支之间的侧支通路,常合并其他冠状动脉畸形[1],Vieussens 动脉环于1706 年由法国解剖学家Raymond de Vieussens 首次描述,1858 年由著名的解剖学家Henry Grays 正式提出。Vieussens 环是一种重要的侧支循环,常规扫描一般情况下不能显示,但是由于先天原因或在某些病理情况下,Vieussens 环会增粗,在影像学检查中显示出来[2]。640 层CT 血管成像可以直观、准确地显示Vieussens环及其他变异,且属于无创检查。本文回顾性分析42 例Vieussens 环冠脉CTA 图像及临床资料,探讨640 层MSCT 血管成像对Vieussens 环及相关病变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1.一般临床资料

收集2017 年5 月~2021 年7 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CT 行冠状动脉CTA 检查的患者12927 例图像,发现并确诊Vieussens 环患者42例,同时伴肺动脉瘘38 例,其中男23 例,女19例,年龄45~77 岁,平均(58.7±8.6)岁。

2.冠状动脉CTA 检查前准备及检查方式

采用Canon 320 排动态容积CT(Aquilion One)进行扫描。检查前测量血压及心率,对静息状态下心率高于75 次/分且无美托洛尔禁忌证的患者,检查前1 h 给予美托洛尔25~50 mg 控制心率。患者仰卧位,扫描前进行严格的呼吸屏气训练并常规连接心电导联。扫描前应用双筒高压注射器,以流率为5.5 ml/s 注射等渗对比剂碘克沙醇(320 mg I/ml)60~80 ml,随即立即以相同的流率注入生理盐水20~40 ml。扫描参数:采集层厚0.5 mm;管电压100 kV;管电流为自动毫安;重组层厚0.5 mm;层间距0.25 mm;准直器0.5 mm×320;球管旋转速度为0.35 s。扫描范围为气管隆突下至心脏膈面以下。监测层面设定在降主动脉中央层面,采用SureStart软件自动触发扫描,触发域值为280 HU。扫描模式采用回顾性ECG 扫描。选取冠脉血管显示最清楚的时相进行重组。随后将图像传输到离线工作站(Vitera 4.0.693)重组图像,进行分析。

3.图像分析、测量及记录

所选38 例患者图像均由两名3 年以上主治医师进行初步诊断,最后由副主任医师(有冠脉CTA 诊断经验5 年以上)进行结论诊断,均确诊为Vieussens 环患者,后由两名主治医师对图像分别进行测量记录(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以及容积重组VR),包括Vieussens 环左右圆锥支开口大小,是否伴有冠心病或其他血管异常及影像临床资料。测量数值均由两名主治医师分别测量3 次,最后取6 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瘘口直径CT与DSA 测量值具有高度一致性,具有可行性[3]。

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5.0。两位医生对影像特征的观察者间一致性采用Kappa 检验进行评价。计数资料用平均值±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表示。组间比较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本次研究12927 例冠脉CTA 成像中检出Vieussens 环(图1、2)患者42 例,检出率为3.25‰(42/12927),其中伴有肺动脉瘘(图3、4)38 例(90.5%,38/42),后将38 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大瘘口(肺动脉瘘口大于VAR 左右圆锥支开口)23 例,B组为小瘘口(肺动脉瘘口小于VAR 左右圆锥支任一开口)15 例。

图1 男,60 岁。a)CT VR 重组图可清晰显示单纯Vieussens 环位置、走行(箭);b)单纯Vieussens 环示意图;c)CT 横轴位MIP 图像示单纯Vieussens 环开口及形态(箭)(参见封面彩图)

两位医生对影像征象“喷射征”(图4)(κ=0.837)、“浓染征”(图4)(κ=0.789)、伴动脉瘤或瘤样扩张(κ=0.94)的观察者间一致性均较好。如表1所示,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2,P=0.162)。肺动脉瘘口可见“喷射征”22 例及“浓染征”20 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P=0.000)。13 例(30.9%,13/42)伴有瘤样扩张(增粗管径大于相邻正常管径1.5 倍[4])或动脉瘤(图4),最大直径约18 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21 例伴有冠心病,其中轻度狭窄以下10 例,中度狭窄7 例,重度狭窄4 例。5 例伴有心肌桥(小瘘口1 例,大瘘口4 例),均位于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LAD)中段,呈浅包埋型。2 例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均高位。仅有4 例Vieussens 环患者,余冠状动脉未见明显异常征象,均无明显临床症状。38 例Vieussens 环伴肺动脉瘘患者,其中临床表现胸痛26 例(68.4%,26/38)(P=0.020),呼吸困难4 例(10.5%,4/38)(P=0.649),杂音3 例(7.9%,3/38)(P=0.821)(表1)。

表1 Vieussens 环伴肺动脉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特征

肺动脉瘘口大小平均值为(2.7±1.6)mm(95%CI=2.1~3.2 mm);左冠状动脉圆锥支(图5)(1.8±0.7)mm(95%CI=1.6~2.1 mm);右冠状动脉圆锥支(图5)(2.0±0.7)mm(95%CI=1.7~2.2 mm)。

讨 论

1.Vieussens 环形成机制

Vieussens 环是作为左右冠状动脉之间重要的侧支循环,其中Vieussens 环伴肺动脉瘘属于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一种[5]。本文研究显示率(3.25‰),高于袁利等[2]、金相兰等[6]的研究显示率(2.5‰、1.3‰),接近于李景雷等[7]研究的显示率(3.6‰),国外[3]研究其显示率为3.49‰。以上均为单中心研究,可能受地域及人群的影响而检出率有所不同。由此可见Vieussens 环显示率并不高。Vieussens 环通常被认为是胚胎残留物,存在于48%人群中,属于先天因素[1]。本文中有4 例Vieussens 环患者不伴有肺动脉瘘,且其余冠状动脉均无明显狭窄,年龄58~68 岁,分析提示为先天因素可能大。对38例Vieussens 环伴有肺动脉瘘患者随访中,仅1 例患者(冠脉CTA 提示左前降支近段重度狭窄,图2)于外院进行冠状动脉DSA 造影检查,其DSA 结果与冠脉CTA 基本一致,因此Vieussens 环也可能为后天获得性扩张而开放。有研究认为Vieussens 环的开放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笔者同意上述观点,笔者分析认为,Vieussens 环的存在主要与先天因素(胚胎残留)有关,而其后天因素[8,9](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原发性或继发性心肌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手术等)主要是与Vieussens 环扩张以及动脉瘤形成有关。

图2 男,77 岁。a)CTVR重组图示Vieussens环(箭)伴冠状动脉硬化;b)CT 探针图示左前降支近端局部管腔重度狭窄(箭)图3 女,68 岁。a)CT VR 重组图示Vieussens 环迂曲血管(白箭),动脉瘤,肺动脉瘘口位置(黑箭);b)CT横轴位+MIP 图示肺动脉旁迂曲血管团,动脉瘤(长箭),肺动脉瘘口(短箭)图4 男,58 岁。a)CT VR重组图示动脉瘤(箭)及周围瘤样扩张血管;b)CT横轴位MIP图示肺动脉瘘口“喷射征”(箭头),“浓染征”,动脉瘤(箭)图5 女,61岁。a)CTMPR矢状位MIP图示Vieussens 环右圆锥支开口(箭);b)CT MPR矢状位MIP图示Vieussens环左圆锥支开口(箭)(参见封面彩图)

2.Vieussens 环伴肺动脉瘘的影像特征

Vieussens 环伴肺动脉瘘的治疗一般根据临床症状,尚未提出确切临床诊疗指南。肺动脉瘘口大小直接影响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大瘘管通常需要手术或介入治疗,小瘘管可能只需要观察或有症状时给予药物治疗缓解临床症状[10]。因此根据测量Vieussens 环在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大小以及肺动脉瘘口大小,将其分为大、小瘘口。研究发现(表1)小瘘口“喷射征”更常见,而大瘘口“浓染征”较常见。笔者分析认为,本研究均为R-R 间期75%期相重组,为心室舒张期,冠状动脉压力最大,肺动脉压力较小,由于压力差的原因,小瘘口管径较小,血液流速越快,形成喷射样改变,即“喷射征”。大瘘口管径较大,血流较慢,继而显示为 “浓染征”。“喷射征”与“浓染征”是CTA 诊断冠状动脉肺动脉瘘可靠的直接征象[11],间接征象为肺动脉周围形成的异常血管结构[12]。本研究显示动脉瘤或瘤样扩张在大瘘口中更常见,分析认为可能大瘘口其管径相对较粗,其内血流量较多,在长期血流分流量增多的情况下,血管内皮受损,血管平滑肌弹性减弱,进而引起血管扩张或动脉瘤形成,“血管扩张” 是Vieussens 环伴肺动脉瘘最主要的血流动力学变化[13]。

3.Vieussens 环及相关病变的临床意义

Vieussens 环作为左右冠状动脉之间重要的侧支循环,当有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左前降支近段重度狭窄时,此时Vieussens 环可为左前降支中远段代偿性供血,防止发生急性心肌缺血坏死,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国外有学者称其为“生命之环”[14]。本文Vieussens 环最常见的相关病变为伴有肺动脉瘘(90.5%)。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胸痛,其次为呼吸困难[15],本文与其研究一致。本研究中胸痛在大瘘口中更易发生,分析认为如发现患者为大瘘口,且瘘口越大,那么其后续生活中发生胸痛以及伴发瘤样扩张或动脉瘤可能性更高,其发生危险的可能性更大。此类患者通常需要手术或介入治疗[10]。无临床症状或瘘管较小的成年患者,建议定期随访,对于5 岁以下儿童即使无症状也应封堵瘘管,有明显临床症状且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患者应积极干预治疗(如手术切除或介入封堵等)[16,17]。本文Vieussens环伴动脉瘤发生率为30.9%,另已有研究表明,19%到29%的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病例与动脉瘤扩张有关[9]。本研究与其基本一致。动脉瘤破裂出血是此类患者最危险的因素,一经发现应立即采取积极治疗,避免危及生命。

4.Vieussens 环及相关病变影像学检查方法

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Vieussens 环的检出率不断提高,影像检查方式有超声心动图、CTA、MRA、DSA 等。有研究显示,超声心动图对于冠状动脉瘘在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等方面均低于冠状动脉CTA[18],对于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漏诊率达80.9%[7]。MRA 因其检查时间长(部分患者难以配合),且空间分辨率较低,以及低于CT 的对比噪声比,另外如患有幽闭恐惧症、装有心脏起搏器等患者MRA 检查亦受限,故难以普及、推广,但其可以作为碘过敏患者的重要补充手段[19]。冠脉血管造影一直以来都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7],但其无法显示畸形血管的毗邻关系,对于复杂畸形显示欠佳,且操作过程复杂,属于有创检查,并发症较多,对患者有一定的创伤和危险。冠状动脉CTA 可以直观、准确显示Vieussens 环及相关病变(包括瘘血管的起源、走行、毗邻关系并测量瘘口大小[6,7])。

5.局限性

本文局限性在于:(1)为回顾性分析,数据为人工测量,存在测量误差。样本量相对较少,存在抽样误差。(2)Vieussens 环诊断金标准为DSA 检查,本文缺乏血管造影检查作为对比。(3)缺乏随访及预后复查对比等资料与信息。

综上所述,640 层冠状动脉CT 血管成像不仅可以直观、准确显示Vieussens 环的开口大小、走行、邻近解剖关系及伴随其他异常改变,而且属于无创检查,检查时间短,临床价值相对较高,还可为Vieussens 环进一步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猜你喜欢
肺动脉冠脉圆锥
心率对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的影响
圆锥摆模型的探究与拓展
两种64排GE CT冠脉成像信噪比与剂量对比分析研究
冠脉CT检查知多少
1例单纯性肺动脉异常起源胎儿孕中期心脏超声漏诊分析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
急慢性肺动脉高压的介入治疗
学包圆锥粽
25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