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敬花, 陈洪, 薛丽美, 蒋宁, 肖志田
(深圳市儿童医院 神经内科,广东 深圳,518038)
化脓性脑膜炎属于多发性化脓性感染,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发的脑脊膜炎症。该病好发于婴幼儿和儿童,起病急骤,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惊厥以及颅内压升高等,在病情发展期间会累及脑实质,对于患儿生长及发育具有关键性影响[1]。据调查资料[2]显示,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病死率可以达到5%~15%,部分患儿存在神经系统后遗症,对其智力发育及视听能力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为抑制病情发展、改善预后效果,还需采取及时且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措施。阶梯式护理模式是一种在护理期间落实逐层递进的新型护理干预措施,可基于患儿不同阶段的康复特点及接受程度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比较符合临床护理需求[3]。本研究在化脓性脑膜炎患儿护理期间施以阶梯式护理,取得了理想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于深圳市儿童医院接受诊治的140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资料,且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纳入标准: ① 符合《2017年美国感染病学会医疗相关性脑室炎和脑膜炎治疗指南》[4]中关于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标准;② 经颅脑CT确诊;③ 经临床评估,未携带影响神经系统的相关疾病;④ 发生化脓性脑膜炎前,智能、生长发育水平均正常。排除标准: ① 合并其他不典型病原体感染脑膜炎;② 表现为严重精神障碍;③ 存在中重度营养不良;④ 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将所有患儿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法分配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2组间病程、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及临床表现等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资料比较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模式,为期1个月。① 基础护理: 在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向其及家属介绍医院环境,指导患儿合理用药,明确告知家属在治疗期间的相关注意事项;此外,向患儿家属详细讲解化脓性脑膜炎相关疾病知识,遵照医嘱展开相应的护理配合。② 生活干预: 做好病房消毒处理工作,定期更换床单和被套,确保室内空气流通,为患儿提供舒适的治疗环境;在患儿床边安装护栏,避免出现坠床现象。③ 病情观察: 于患儿治疗期间加强病房巡视,每隔2 h巡视1次,若发生异常情况须及时反馈给医师,便于及时采取对应的处理措施。④ 出院指导: 待患儿出院后,嘱家属定期带其回院复诊。
1.2.2 阶梯式护理 观察组患儿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实施阶梯式护理,为期1个月。
1.2.2.1 急性期护理 ① 呼吸道护理: 保证患儿呼吸道通畅,为提高其舒适度调整头高位20°~30°,尽最大可能减少静脉回流。对于有呕吐症状的患儿,由护理人员帮助其保持头部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进入呼吸道而诱发窒息。② 高热处理: 护理人员采用敷冰袋、温水浴等多样化物理降温方式进行高热处理。存在出汗症状的患儿,由护理人员或家属及时为其擦干汗液,更换床单,并提醒家属帮助患儿勤换衣物。③ 体征监测: 密切监测患儿的体征,及时观察其表情及瞳孔变化情况,且每隔30 min测量1次体温。④ 饮食干预: 为患儿制定个体化膳食方案,以高蛋白、高热量及高维生素饮食为主,维持患儿身体营养和能量需求。于喂养期间选用鼻饲营养方式,对于营养不足的患儿给予静脉营养补充。
1.2.2.2 稳定期护理 ① 功能锻炼: 护理人员指导家属对患儿肢体进行按摩、推拿,避免出现肌肉废用性萎缩及关节挛缩;指导患儿展开被动、主动运动,活动其四肢,逐步开展日常生活训练,促进其病情尽早恢复。② 饮食干预: 如患儿可自行吞咽,指导其尽早进食,将胃管拔除,促进其咀嚼功能和味觉快速恢复。③ 家属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加强对家属的保健健康教育,教育内容包含化脓性脑膜炎的医疗知识、诱发因素、症状识别、症状管理及针对性治疗措施等。此外,还需明确告知家属治疗期间可能存在的并发症,促使其充分掌握患儿的预后情况,以及预防复发的方法和康复保健知识等。通过发放健康宣传资料的方式强调患儿在治疗后期接受健康保健的重要性,促使家属于护理期间积极参与。
1.2.2.3 跟踪随访护理 在患儿符合出院标准时,护理人员为其完善健康档案,制定出院计划单,指导家属每日记录康复日记。在患儿出院后落实延续性护理,采取入户随访、电话或微信等方式加强与患儿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交流,随访内容主要在于了解患儿的康复情况和康复问题,以其实际情况为依据适当调整康复方案。在患儿出院后的1个月通知家属带领其复诊。
① 记录2组患儿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外周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脑脊液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治疗时间。② 护理前、护理1周、2周及1个月后,应用加拿大神经病学量表(CNS)[5]评估患儿的神经功能。CNS评分范围为0~12分,所得分值越低表示神经缺损越严重。③ 统计2组患儿脑疝、引流管脱落移位及引流管堵塞的发生情况。
观察组的外周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体温正常恢复时间及脑脊液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均<0.05),住院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症状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护理前,2组的CN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1周、2周及1个月后,2组的CNS评分均较护理前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的CNS评分均较同期对照组更高(P均<0.05),见表3。
表3 2组CNS评分比较分)
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5.71%)低于对照组(17.14%,P<0.05),见表4。
表4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化脓性脑膜炎主要发生于婴幼儿时期,其可能会导致患儿出现脑神经不可逆损伤、功能性障碍,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出现休克或死亡等多种不良现象,对于其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6]。若未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随着病情发展会引起硬膜下积液、积脓,对患儿的神经功能造成损伤,危及其生命安全。因此,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在疾病确诊及病原菌明确后需要使用大剂量抗生素进行治疗,为预防患儿出现近中期后遗症,还需采取更为安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进一步改善其预后效果[7]。
本研究观察了在化脓性脑膜炎患儿护理期间应用阶梯式护理的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外周白细胞恢复时间、脑脊液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治疗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阶梯式护理有助于促进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症状尽早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分析原因为,阶梯式护理模式是针对特定疾病、不同发展阶段而制定的针对性护理路径,在化脓性脑膜炎患儿护理期间可以按照其治疗干预过程划分为急性期、稳定期和跟踪随访3个阶段,逐步形成并完善标准化、规范化的护理内容。在应用阶梯式护理期间,从体温监测、高热处理、饮食指导等多方面对患儿进行综合干预,能够有效掌握患儿的病情发展趋势,控制其病情进展,促使患儿及其家属的积极性和配合度得以提升,从而可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加快恢复速度[8]。本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护理前,2组在护理1周、2周及1个月后的CNS评分均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的CNS评分均较同期对照组更高(P均<0.05),提示阶梯式护理对于改善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神经功能具有积极意义。分析其原因,护理人员加强对家属的健康宣传教育,帮助其充分掌握疾病诊治、并发症预防等多种知识,纠正其存在的错误认知,以增强其治疗自信心。同时,在患儿病情处于稳定期时展开功能康复锻炼,协助患儿进行被动、主动运动,加快肢体血液循环速度,从而促进其神经功能改善[9]。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P<0.05),提示阶梯式护理应用于化脓性脑膜炎患儿护理期间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分析原因为,在化脓性脑膜炎急性期应用阶梯式护理,从呼吸道管理、体征监测及高热护理等全方位开展护理干预,定时测量患儿的体温变化并采取各种降温措施,可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10]。此外,阶梯式护理提高了对患儿出院后护理的重视程度,通过电话、微信及家访等方式了解患儿的恢复情况,并给予持续性的康复保健指导,能够满足患儿出院后的护理需求,确保护理服务的连续性,故可进一步提升整体康复效果[11]。
综上所述,在化脓性脑膜炎患儿护理期间应用阶梯式护理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能够改善患儿的神经功能,促进其临床症状尽早恢复,可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