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预警监控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 深静脉血栓防治中的应用效果

2022-09-07 08:16唐春艳曲秀兰齐珊珊
关键词:血栓下肢静脉

唐春艳, 曲秀兰, 齐珊珊

(1.德州市立医院 护理部,山东 德州,253012;2.德州市德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检验科,山东 德州,253012;3.德州市立医院 医务科,山东 德州,253012)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多是因为大脑血液供应出现障碍,导致肢体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管坏死,偏瘫是其常见的后遗症之一[1]。由于患者长时间卧床,缺乏活动,导致肌肉泵挤压静脉回流作用减弱,血流流速下降,使其下肢静脉血液凝固而引发深静脉血栓[2]。因此,临床常通过深静脉血栓风险干预、健康宣教、康复锻炼及心理护理等干预措施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3]。护理风险预警监控是通过构建完善的风险预警监控体系,对临床护理风险问题等加以分析,并提供对应的风险干预,确保护理工作安全开展,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护理风险预警监控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1年7月于德州市立医院接受系统治疗的1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资料,且研究内容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纳入标准: ① 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均符合脑卒中的相关诊断标准[5];② 存在下肢功能障碍;③ 为首次发病。排除标准: ① 发病前伴有肢体运动障碍;② 合并全身性血管病变;③ 存在严重精神系统疾病。以不同的护理内容将患者分为2组,各75例。比较2组患者的疾病类型、基础疾病、偏瘫位置等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表明组间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基线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常规对症护理 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护理,干预至患者出院。① 常规应用Padua-静脉血栓栓塞(VTE)风险评估模型[6]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根据不同的危险等级给予对应的护理干预。② 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缓解其负性情绪,保持心态平稳,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向患者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原因及临床症状,提升其认知水平,增强治疗信心。③ 叮嘱患者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进食新鲜蔬果,以低盐、低脂、高维生素的食物为主。根据患者的体重选择合适的弹力袜,改善下肢静脉回流,密切关注患肢的血运、皮温和皮色。④ 帮助患者按摩患肢,充分放松患肢的肌肉群,促进功能恢复。同时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帮助其开展肢体被动运动。

1.2.2 护理风险预警监控 观察组基于常规对症护理开展护理风险预警监控,干预至患者出院。

1.2.2.1 成立风险预警监控小组 由1名主治医师、1名专科护士长、2名责任护士组成风险预警监控小组。根据Padua-VTE风险评估模型对患者进行评估,并对其评估结果进行危险分级,得分≥8分为极高危、4~7分为高危、<4分为低危。每隔3 d评估1次,详细记录每次结果及分级,并且针对不同危险等级的患者开展对应的干预措施,并及时根据变化调整护理方案。① 低危风险干预: 责任护士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基本知识,列举实际案例解释VTE的发病原因和危害,并指导其术后尽早开展功能锻炼,包括抬脚和翻身等活动,防止肌肉萎缩。每天为患者按摩患侧3次,并活动各关节,20 min/次。每天评估患者的康复情况,了解其康复进展,根据康复程度调整训练强度。② 高危风险干预: 责任护士于当日下班前将高危患者情况上报至监控小组,由护士长进行汇总,在低危风险干预的基础上,增加使用下肢间歇性充气压力泵,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③ 极高危风险干预: 小组成员加强对患者的日常监测,一旦出现严重预警,须立即反馈相关负责人,并采取对应的干预措施。待患者的风险预警降至低危后,撤除预警备注标识。针对活动不便的患者,嘱咐家属定期协助其翻身,为其按摩下肢,并开展下肢被动训练。记录患者每天的翻身次数及按摩时长,强化对患者下肢皮肤及肿胀情况的监测。

1.2.2.2 总结分析 小组每周召开预警监控总结会,汇总当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优化干预方案,促进干预效果的提高。

1.3 观察指标

① 于干预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采用全自动凝血仪检测其D-二聚体(D-D)水平、凝血酶时间(T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② 于干预前后运用简式Fugl-Meyer评分法(FMA)评价患肢运动功能,下肢FMA满分为34分,得分与肢体运动功能呈正相关;运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患者干预前后的平衡能力,总分为0~20分,得分与平衡能力呈负相关[7]。③ 统计干预期间患者肿胀、疼痛、静脉扩张的发生率,同时记录并统计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凝血功能比较

比较2组在干预前的D-D水平、APTT和TT,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2组在干预后的APTT和TT均比干预前更长,D-D水平均比干预前更低,且观察组在干预后的上述凝血功能指标均比对照组更优,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2。

表2 2组凝血功能比较

2.2 2组肢体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比较

比较2组在干预前的下肢FMA和BBS评分,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2组在干预后的下肢FMA评分与干预前相比均更高,BBS评分与干预前相比均更低,且观察组在干预后的下肢FMA和BB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更优,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3。

表3 2组肢体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比较分)

2.3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P< 0.05),见表4。

表4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2.4 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发生率为1.33%(1/75);对照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7例,发生率为9.33%(7/75)。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χ2=8.027,P=0.004)。

3 讨论

脑卒中偏瘫是由于机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促使脑组织供血减少,引起组织坏死,导致四肢发生麻木,并且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影响下肢的静脉血流,极易造成其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8]。护理风险预警监控是通过对患者情况的评估,为其提供对应的风险干预,确保护理工作安全进行,逐步提高护理人员对于疾病的监控意识及防范意识,提高患者和家属的认知水平,从而提升治疗效果[9]。

护理风险预警监控能够促使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提高主动性及观察意识,将各项风险事件提前防控,对于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及时更新信息,并予以个性化的护理措施,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10]。本研究结果发现,干预后,观察组的APTT、 TT均长于对照组,D-D水平低于对照组,肢体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王伟伟[11]对骨科患者进行护理风险预警监控干预,使得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及护理满意度提升的效果均更好,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由此说明,将护理风险预警监控方案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对于促进其凝血功能的恢复、肢体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的改善有显著效果。究其原因为,护理风险预警监控提前评估患者的风险等级,根据结果及时予以个性化干预,强化护理预防措施,同时提升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并且医护人员每天积极与患者沟通,观察其下肢皮肤的颜色、肿胀度,及时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针对其变化情况调整护理措施,更好地提升康复效果,促进患者平衡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和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更低(P均<0.05),说明将护理风险预警监控方案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能够减少并发症及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究其原因可能为,护理风险预警监控能够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因子进行评估和筛查,建立高危因子预警,通过预警监控使得医护人员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情况,同时通过对不同风险等级的患者开展相应的干预措施,从而减少因干预不当而造成的并发症[12]。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预警监控对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凝血功能的恢复、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的改善、并发症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减少均有显著效果。

猜你喜欢
血栓下肢静脉
重视下肢穿通静脉功能不全的诊治
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内径及功能变化的研究进展
穿静脉血流动力学对下肢静脉曲张形成的影响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下肢最怕“凉、麻、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