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间歇训练配合中医揿针对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2-09-07 08:16张真王耀梓靳婉
关键词:间歇高强度心肺

张真, 王耀梓, 靳婉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心内科,江苏 徐州,22100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性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的心血管疾病,以老年人为主要发病群体[1]。临床治疗该病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效果最佳,其可通过撑开病变血管,实现机体冠状动脉血运的重建,进而减轻或消除症状表现[2]。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患者在行PCI治疗后常伴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痉挛和感染等并发症,严重时还会引起动脉硬化,尤其是老年患者,从而增加疾病复发风险,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对冠心病患者接受PCI治疗后积极实施护理干预尤为重要。高强度间歇训练以多次、反复的高强度、短时间运动为主,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3]。揿针作为传统的中医针灸疗法之一,有助于增强机体运动的协调性[4]。本研究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出发,对冠心病患者在行PCI治疗后联合实施高强度间歇训练与中医揿针,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PCI治疗的9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后审批后开展。纳入标准: ① 符合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的诊断标准[5];② 符合PCI适应证,手术成功,且未见严重并发症;③ 年龄60~80岁;④ 研究遵循知情同意原则。排除标准: ① 心功能分级>Ⅲ级;② 合并恶性肿瘤或感染性疾病;③ 合并其他严重心血管疾病;④ 合并感官功能障碍或精神系统疾病;⑤ 因脑卒中、骨质疏松等引起的活动受限;⑥ 排斥针灸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配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比较2组间性别、年龄、病程、心功能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情况比较

1.2 方法

2组患者行PCI治疗后均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健康知识教育、心理支持和疼痛管理等基础护理;定期行并发症风险评估;提倡低盐、低脂和低胆固醇饮食;遵医嘱指导患者合理用药;保证充足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鼓励患者定期行低强度、低氧耗运动,30~40 min/次,3次/周。

1.2.1 中医揿针 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中医揿针。于患者双侧内关、足三里、郄门、心俞、肺俞、膈俞和三阴交等穴位处留针,留针后,患者若未出现刺痛、胀痛或活动受限等表现,则可开始实施当日训练项目,直至入睡前;揿针取出后,患者可自行或在家属的协助下以适当力度按揉揿针穴位,连续干预24周。

1.2.2 高强度间歇训练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和中医揿针干预的基础上,实施高强度间歇训练,连续干预24周。

1.2.2.1 第一阶段 ① 第1~2周,康复师指导患者行功率自行车训练,训练强度控制为30%~40%的峰值心率,期间向患者讲解器械操作技巧,30 min/次,3次/周;② 第3~4周,调整训练强度至60%~70%的峰值心率,40 min/次,3次/周;③ 第5~8周,训练开始时,以60%~70%的峰值心率进行10 min热身训练,随后以85%~95%的峰值心率进行4 min高强度训练,接着以60%~70%的峰值心率进行2 min恢复性训练,强弱交替共进行5个循环,40 min/次,3次/周。

1.2.2.2 第二阶段 ① 第9~10周,将训练仪器更换为跑步机,康复师指导患者以正确的姿势进行跑步机训练,训练强度控制为40%~50%的峰值心率,40 min/次,3次/周;② 第11~16周,训练开始时,以60%~70%的峰值心率进行10 min热身训练,随后以85%~95%的峰值心率进行4 min高强度训练,接着以60%~70%的峰值心率进行2 min恢复性训练,强弱交替共进行5个循环,40 min/次,3次/周。

1.2.2.3 第三阶段 第17~24周,训练开始时,以60%~70%的峰值心率进行10 min热身训练,随后将跑步机的踏板坡度提高至15°,并进行4 min高强度训练(85%~95%峰值心率)和2 min恢复性训练(60%~70%峰值心率),强弱交替共进行5个循环,40 min/次,3次/周。

1.2.2.4 质量控制 ① 训练期间,专科护士全程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一旦出现面色惨白、胸口疼痛等不良表现,须立即停止训练,对休息3 min后症状依然未缓解的患者需予以相应的处理,并重新制定训练方案;② 训练均于院内进行,患者入院后,需在安静环境下休息30 min,无不适感后方可进行训练,训练过程中,康复师及时纠正患者的错误动作;③ 对于训练积极性较低的患者,通过一对一交谈的方式了解影响其训练依从性的主要因素,据此予以相应的干预措施。

1.3 观察指标

① 对2组患者进行静息状态肺功能测试,测定其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自主通气量(MVV)指标;随后开展心肺运动试验(CPET),测定无氧阈(AT)、最大摄氧量(VO2max)、峰值氧脉搏(VO2/HR)、二氧化碳通气当量(VE/VCO2)斜率指标。② 对2组患者进行10 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MWS)和6分钟步行试验(6MWT)。③ 选用心绞痛生活质量问卷(APQLQ)[6]对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总分22~154分,总分越高代表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患者心肺功能比较

干预24周后,2组的FEV1、 MVV、 AT、 VO2max、 VO2/HR、 VE/VCO2斜率均大于入组时(P均<0.05),且观察组的FEV1、 MVV、 AT、 VO2max、 VO2/HR、 VE/VCO2斜率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心肺功能比较

2.2 2组患者运动能力比较

干预24周后,2组的MWS均慢于入组时,6MWT均长于入组时(P均<0.05),且观察组的MWS慢于对照组,6MWT长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运动能力比较

2.3 2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24周后,2组的APQLQ总分均高于入组时(P均<0.05),且观察组的APQLQ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APQLQ总分比较分)

3 讨论

PCI是临床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效果尚佳,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患者在行PCI治疗后常伴多种并发症,如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还可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增加复发风险,对其预后造成不利影响[7]。

有研究[8]表明,冠心病患者在行PCI治疗后开展运动康复训练,可降低血小板聚集风险,调节心脏收缩功能,改善心功能状况。高强度间歇训练的运动强度与患者的最大运动能力接近,不仅可对患者的外周肌肉、心血管系统及骨骼的适应性加以调节,短时间的高强度运动还可避免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增强机体血管内皮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针灸是冠心病治疗中的常用辅助手段,通过刺激穴位,可改善机体血小板活性,调节微循环、血管活性物质及心肌细胞的基因表达,进而促进心功能改善[9]。揿针作为传统的中医针灸疗法之一,于心俞、肺俞和膈俞等心肺相关穴位处留针,可加快局部炎症吸收,消除水肿和疼痛感,减轻肌肉痉挛,增强机体运动的协调性。此外,本研究中揿针选取穴位多为肌肉含量丰富之处,可避免患者接受揿针治疗时产生不适感,并能延长留针时间,加大揿针刺激量,将中医揿针与高强度间歇训练相结合,更有助于训练的持续性,从而提高训练效果[10]。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24周后,观察组的FEV1、 MVV、 AT、 VO2max、 VO2/HR、 VE/VCO2斜率、6MWT和MWS均较对照组更佳(P均<0.05),提示高强度间歇训练联合中医揿针在改善冠心病患者行PCI治疗后心肺功能和运动能力方面的作用突出。除此之外,训练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别在第1~2周和第3~4周进行训练指导和适应性训练,可避免因训练初期强度过大导致患者发生不适症状,同时能帮助患者树立坚持训练的信心,提高训练依从性。随着患者心肺功能和运动能力的逐渐改善,疾病对其日常生活的影响逐渐减轻,从而使生活质量得以提高。本研究证实,干预24周后,观察组的APQLQ总分高于对照组(P均<0.05)。

综上所述,高强度间歇训练联合中医揿针可有效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行PCI治疗后的心肺功能和运动能力,对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间歇高强度心肺
高强度间歇运动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间歇供暖在散热器供暖房间的应用
高强度间歇运动对肥胖男大学生减脂效果的影响
高强度塑钢板桩在河道护岸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教育部:将心肺复苏急救纳入学校健康教育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间歇训练法在提高青少年耐力素质方面的应用
短时高强度运动可比长时中等强度运动
Writing Chinese Charac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