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艳
(山西省中医院,山西 太原 030012)
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一种临床亚型,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胃肠动力异常、肠道免疫及微生态失衡、内脏高敏、肠黏膜屏障受损、遗传易感性等有关[1]。临床常见症状有餐后饱胀、早饱、上腹部不适等,可伴有上腹部烧灼感、食欲差、嗳气等表现。目前,西医常规治疗主要为根除幽门螺杆菌、抑酸、促动力、助消化及抗焦虑抑郁等药物治疗,但停药易复发,疗效有限[2]。该病属于中医“痞满”范畴,临床以肝胃不和、寒热错杂证多见,中医药在改善症状和防复发方面有独特优势,除了汤药内服治疗,还可以选用外治法配合治疗[3]。笔者采用消痞除满胶囊口服配合毫针透刺在改善PDS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方面有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山西省中医院收治的60例PD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9例,女21例;年龄32~65岁,平均(47.98±6.75)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4.8年,平均(5.22±1.10)年。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34~64岁,平均(48.2±5.07)岁;病程最短8个月,最长11.5年,平均(5.28±1.0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山西省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通过(伦理审批号:SZYLY2019KY-0301)。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罗马Ⅳ中PDS的诊断标准制定[4]。餐后饱胀不适;早饱;病程≥6个月,近3个月存在症状,每周≥3 d;常规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具备以上1或2项症状,即可明确诊断。支持诊断条件:可伴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上腹胀气、嗳气、恶心;可伴有胃灼热;排气或排便后缓解,不考虑为消化不良。
(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诊疗共识意见(2017)》中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的诊断标准制定[4]。主症:脘腹痞满,胸胁憋闷/窜痛,胃脘喜暖怕冷。次症:嗳气,口干口苦,胃灼热反酸。舌脉象:舌淡或红,苔白或黄,脉弦、弦细或弦滑。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25~75岁;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合并其他消化系统疾病者;合并心、脑、肝、肾等严重原发病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精神疾患者;既往有多种药物过敏史或过敏体质者。
2.1 对照组 给予莫沙比利分散片口服治疗。莫沙比利分散片(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110)口服,每次5 mg,每日3次,餐前服。治疗两周。
2.2 观察组 给予消痞除满胶囊口服及毫针透刺治疗。①消痞除满胶囊(晋药制字AZ20080225,0.5 g/粒)。药物组成:柴胡20 g,白芍20 g,炒鸡内金12 g,麸炒枳实60 g,焦槟榔20 g,姜半夏20 g,黄连片12 g,麸炒白术30 g,干姜12 g,党参片12 g,炒川楝子10 g,陈皮20 g,麸炒苍术30 g,厚朴24 g。由山西省中医院制剂室提供。口服,每次2 g,每日3次,餐前服。治疗两周。②毫针透刺。选穴:中脘透下脘、梁门透天枢(双)、内关透支沟(双)、阳陵泉透阴陵泉(双)。常规消毒,选用0.25 mm×5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透刺法操作:中脘透下脘、梁门透天枢选择直刺进针,捻转得气后,将针退至穴位皮肤浅层,再将针尖沿皮刺向所透之穴,得气留针;内关透支沟、阳陵泉透阴陵泉选择直刺进针,捻转得气后,针尖导引经气,直接刺向所透之穴,得气留针。留针30 min,隔日1次。治疗两周。
3.1 观察指标 ①中医证候积分。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主症、次症、舌脉象进行评估,按照轻重程度将主症分别计为0、2、4、6分,次症分别计为0、1、2、3分,舌脉象计为0、1、2、3分,总分取值范围为0~30分。证候分值越高提示症状越重。②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积分。指标选痞满、嗳气,按照无、轻、中、重程度分别计为0、1、2、3分,分值越高提示病情越重。③生活质量评分。采用尼平消化不良生活质量指数(NDIQI)评价有消化不良症状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干扰、认知/自控力、食物/饮料、睡眠打扰、工作/学习5个方面的内容,共25个问题,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差。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时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时以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M(Q1,Q3)]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餐后不适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M(Q 1,Q 3)]
(2)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痞满、嗳气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痞满、嗳气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餐后不适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积分比较[分,M(Q1,Q3)]
(3)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NDI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DIQ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餐后不适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尼平消化不良生活质量指数评分比较[分,M(Q 1,Q 3)]
PDS表现为慢性消化不良,起病多缓慢,病程持续或反复,表现为餐后饱胀不适、过度嗳气、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等症状,该病发病机制复杂,除有遗传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外,还与动力、感觉、饮食习惯、菌群等生物因素相关[5]。其中,胃-十二指肠动力异常特别是胃排空异常是导致PDS常见的病理生理改变[1],在治疗上首选促动力药如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对症处理,该类药物虽然能明显改善早饱、餐后饱胀等临床症状,但远期效应差,腹泻、腹痛、倦怠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难以为患者带来满意疗效。由于功能性胃肠病病因的复杂性,西医常规治疗缺乏个体化治疗导致疗效差,中医治疗有内治和外治之分,内服制剂联合中医外治,标本兼治,在治疗方案的优化上可能更有优势。
PDS属于中医“痞满”范畴,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病因有七情失和、脾胃虚弱、食滞中阻等,肝气郁结、脾壅胃逆、气机不利、升降失司为基本病机。本病临床症状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本病的中医证型以肝胃不和、寒热错杂多见,创立了制剂消痞除满胶囊,其成分包括柴胡、白芍、炒鸡内金、麸炒枳实、焦槟榔、姜半夏、黄连、麸炒白术、干姜、党参、炒川楝子、陈皮、麸炒苍术、厚朴,方由四逆散、平胃散、枳术丸及半夏泻心汤加消导化积药物而成,有疏肝健脾、消痞除满之功。四方均为治痞专方,多脏共治,攻补兼施。麸炒枳实、柴胡、白芍取四逆散之义,主治肝脾郁滞之痞,肝脾同治,气血兼调,疏柔互用,升降并施;姜半夏、干姜、党参、黄连取半夏泻心汤之义,主治中虚寒热错杂之痞,益气和胃,散结消痞,调其寒热;麸炒苍术、厚朴、陈皮取平胃散之义,主治湿滞脾胃之痞,辛开苦降能消胀除满,芳香化湿能醒脾和胃,温燥温阳能燥脾助运。枳实、白术取枳术丸之义,主治脾虚食滞之痞,二药相伍,一消一补,脾虚得健,气滞得疏,痞满自除;槟榔、鸡内金、川楝子加强消导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四逆散类方可影响5-羟色胺、生长抑素、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胃动素等脑肠肽的分泌,以干预胃肠道感觉和运动[6];半夏泻心汤通过降低缝隙联结蛋白Cx43、促进PKC-α及部分miRNA的表达以调节胃电节律[7-8];平胃散参与湿阻中焦模型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输布调控,能增强胃排空及肠道吸收运动[9];枳术丸能上调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蛋白的表达,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胃平滑肌收缩频率和振幅,起到促进胃蠕动的作用[10]。本方组方严谨,兼顾全面,在改善PDS临床症状方面效果显著。
透刺法意在一针贯两穴或多穴,有取穴精、针感强、刺激面大、疏通表里及邻近经脉气血之长,对沉疴痼疾有效。本研究在选穴上遵循同经透穴和表里经透穴原则。中脘和下脘均属任脉,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所会,当胃幽门部,中脘透下脘可理气化滞。梁门和天枢均属足阳明胃经,梁门主胁下积气,不思饮食,天枢位于脐旁,为上下腹之分界,通于中焦,职司升降之功,梁门透天枢可疏调肠胃,行滞通腑。内关和支沟属表里经,内关属手厥阴心包络穴,一络通两经,善治胸腹痞闷疼痛,可降胸胁之逆气,止心下结痛,除烦满。支沟为手少阳三焦经经穴,穴性属火,主胁腋痛、结胸,能泻三焦火,通行三焦,内关透支沟可沟通表里,利胁疏经,宽胸通腑。“合治内腑”,阳陵泉为胆腑之下合穴,主胸胁胀痛,口苦,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合穴,治湿要穴,主治腹中寒不嗜食、胁下满,阳陵泉透阴陵泉可疏肝利胆,健脾化湿。以上诸穴相伍,疏肝健脾,消痞和胃,从而健运中州,气机调畅。透刺法可以作为治疗PDS的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外治疗法,探其机制可能与针刺能影响胃动素、胃泌素等脑肠肽的分泌,增强胃电活动,调节胃电节律影响,调节胃动力[11-12],影响幽门括约肌收缩振幅[13]有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痞满积分、嗳气积分、NDIQ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针药联合莫沙必利治疗PDS有较好的疗效,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综上所述,消痞除满胶囊口服联合毫针透刺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将胶囊制剂的延时效应和针刺的即时效应相结合,可起到协同增效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因本课题未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远期随访,针药联合是否有远期效应还需更合理、更全面的方案设计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