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瑞飞
(山西省孝义市人民医院,山西 吕梁 032300)
无先兆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一侧或双侧额颞部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出汗、全身不适、头皮触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质量[1]。西医治疗本病以口服曲坦类药物、麦角类药物及非甾体抗炎药为主,可以迅速缓解头痛症状,但不良反应较多[2]。平衡针疗法作为一种现代针刺疗法,主要通过对特定穴位进行快速针刺、强刺激发挥疗效[3]。本研究选取360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平衡针疗法作为治疗手段,比较针刺头痛穴与邻近假穴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疗效差异,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至2020年8月在孝义市人民医院针灸科就诊的无先兆偏头痛患者360例,按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80例。对照组男75例,女105例;年龄19~47岁,平均(31.87±3.62)岁;病程1~8年,平均(6.54±1.07)年。观察组男80例,女100例;年龄20~45岁,平均(32.38±2.69)岁;病程1~9年,平均(6.32±1.1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要求。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2版)》中无先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制定[4]。①头痛发作至少5次,并符合以下标准。A.头痛发作持续时间为4~72 h。B.头痛至少符合以下两项:单侧,搏动性,中度或重度,活动时加重或导致无法进行日常活动。C.头痛发作时出现以下1项:恶心,呕吐,畏光,怕声。②不能归因于其他疾病的头痛。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就诊前3个月内头痛发作次数≥6次,未服用精神类及血管活性药物;患者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合并严重晕针反应、精神障碍、颅内器质性病变者;因肿瘤、痛风、风湿性关节炎所致头重者。
2.1 对照组 给予针刺假穴治疗。根据平衡针取穴原则(左侧头痛取右侧头痛穴,右侧头痛取左侧头痛穴)选取头痛穴对应假穴(足背第3、4跖骨结合前凹陷处中点)进行针刺。针具选用0.35 mm×75 mm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要求针尖圆而不钝,无弯曲、锈蚀、倒钩等。采取一步到位针刺法或提插针刺法,以局部出现放电感、酸胀麻感为宜,出现针感时立刻出针,针刺时间为3~5 s。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持续治疗4周。
2.2 观察组 给予针刺头痛穴治疗。根据平衡针取穴原则选取头痛穴(足背第1、2跖骨结合前凹陷处中点)进行针刺,针具选择、针刺方法同对照组。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持续治疗4周。
3.1 观察指标 ①头痛改善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部疼痛程度(发作时的最痛点),VAS评分为0~1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头痛越严重。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1个月内头痛发作次数及头痛持续时间。②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及红细胞电泳时间。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头痛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持续时间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无先兆偏头痛患者治疗前后头痛改善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无先兆偏头痛患者治疗前后头痛改善情况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头痛持续时间(h)观察组 180 治疗前 6.31±1.59 4.04±0.66 19.87±2.88治疗后 3.05±0.85△▲ 1.33±0.42△▲ 8.77±1.39△▲对照组 180 治疗前 6.29±1.36 3.92±0.87 20.31±2.73治疗后 5.13±0.77△ 2.75±0.52△ 15.26±1.22△组别 例数 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分)头痛发作次数(次)
(2)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电泳时间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无先兆偏头痛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无先兆偏头痛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红细胞比容(%)观察组 180 治疗前 6.01±0.59 9.64±3.66 47.87±5.88治疗后 4.75±0.15△▲ 7.03±1.51△▲ 39.27±1.44△▲对照组 180 治疗前 5.86±0.73 9.92±4.07 46.31±6.73治疗后 5.41±0.36△ 8.75±1.52△ 43.26±4.32△组别 例数 时间全血高切黏度(mPa·s)全血低切黏度(mPa·s)红细胞电泳时间(s)观察组 180 治疗前 28.02±12.15 21.05±6.98治疗后 15.44±9.34△▲ 16.44±5.31△▲对照组 180 治疗前 27.04±13.68 20.31±7.33治疗后 19.36±8.64△ 18.45±5.36△组别 例数 时间红细胞沉降率(mm/h)
无先兆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偏头痛类型之一,通常认为其与遗传、内分泌、睡眠、饮食等因素有关,主要发病机制包括三叉神经血管刺激、皮质传播抑制、中枢敏感等[5]。西医治疗以镇静剂、镇痛剂为主,虽能改善无先兆偏头痛的症状,但不良反应较大,临床应用受限。
无先兆偏头痛属中医“头痛”“头风”等范畴。中医认为,无先兆偏头痛的病机为肝气上亢,痰瘀互结,脉络失养,清窍痹阻,发为偏头痛。风、痰、瘀、虚是本病的主要病因,寒、湿、情志等则为重要诱因。临床上本病往往虚实夹杂,久治不愈,易反复发作,应以活血通络、缓急止痛为治疗原则[6]。相关研究表明,针刺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疗效显著,于头痛发作期和缓解期均适用,且安全性更优[7]。平衡针疗法是一种新型针刺疗法,其以传统针刺为基础,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通过针刺周围神经靶点,促进紊乱的中枢系统恢复正常,实现内分泌、体液网络的平衡调节,达到治病的目的[8]。平衡针疗法强调快速施针、出针,具有选穴少、见效快的优点,不仅对于急性疼痛的即刻缓解效果突出,也可改善慢性、顽固性疼痛,减少患者痛苦。平衡针疗法多采取一病一穴、一症一穴的治疗方法,多数患者在施针3 s左右即可奏效,具有定穴容易、操作方便、安全性高等特点。平衡针疗法一般选择中枢-周围神经系统的位置施针,以局部出现麻胀紧沉等强烈针感为度,具有活血化瘀、调节神经、止痛消炎的作用[9]。
本研究选取头痛穴作为平衡针施针穴位,头痛穴在太冲与行间之间,位于足背1、2趾骨结合之前凹陷中,主治偏头痛,可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醒脑开窍,显著缓解头痛症状。为进一步观察针刺头痛穴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对照组选取头痛穴对应的假穴进行针刺治疗,针具选择、针刺手法均与观察组相同。假穴虽不是平衡针疗法的穴位,但其解剖位置与头痛穴邻近,针刺假穴可以起到安慰性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持续时间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电泳时间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针刺头痛穴能有效缓解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头痛症状,减少头痛发作次数,缩短头痛持续时间。痛觉传导主要通过神经末梢感受器将信号传输至大脑。针刺头痛穴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达到止痛目的。另外,无先兆性偏头痛属于原发性神经血管疾病,疼痛对应的脑皮质血流量较其他部位少,症状发作期间血小板聚集性增高,会导致局部小动脉收缩,影响血液流变学,导致组织缺血缺氧[10]。平衡针疗法可通过刺激神经中枢,调动体内各级中枢系统功能,释放内源性阿片肽参与镇痛,使紊乱的中枢系统恢复正常,改善血液流变学,提高神经微血管自主调节能力,进而有效排除代谢产物,提高血管收缩功能,改善局部微循环。
综上所述,针刺头痛穴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头痛症状,减少头痛发作次数,缩短头痛持续时间,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