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冰雪特色学校现状调查与提升对策

2022-09-05 11:02:54孙雪微谭裕林赵培禹毕宏丹
冰雪运动 2022年3期
关键词:冰场特色学校冰雪

孙雪微,谭裕林,赵培禹,毕宏丹

(1.黑龙江财经学院 体育军事教学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2.哈尔滨工程大学 体育部,哈尔滨 150001)

1 引言

中国成功申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树立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离不开青少年的广泛参与,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国青少年冰雪运动进校园的指导意见》,提出遴选和建设冰雪运动特色学校,推动校园冰雪运动普及发展。截至2021年底,教育部已经遴选了2 063所全国冰雪运动特色学校,黑龙江省也遴选了524所省级冰雪特色学校。冰雪(运动)特色学校是指将冰雪运动作为特色发展的各级各类学校,旨在整合冰雪体育和教育资源、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优秀后备人才和引领青少年体育运动发展。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做好全国青少年校园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及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遴选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到2020年计划遴选2 000所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到2025年计划遴选5 000所。冰雪特色学校建设不仅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也受到学者的关注。研究范围以北方地区为主,主要有黑龙江省、北京市、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沈阳市等,研究焦点集中在冰雪特色学校建设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上。学者们充分肯定了冰雪特色学校的带动作用,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影响因素。张云波等认为,在发展理念、师资队伍、器材经费方面存在待解之题;教学目标与方向模糊;课程设置简单重复、衔接性较差;考核评价模式陈旧等问题依旧。杨锐等提出,南方学校更加面临着资源、文化以及师资短缺的问题,采取校企协同和“南北手牵手”对接措施是有效途径之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黑龙江省内遴选的冰雪特色学校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2.2.1.1 问卷设计

本文根据研究的需要,结合相关文献和访谈资料,编制了《冰雪特色学校建设情况调查问卷》初稿,包括指导语和50个题项。经过专家指导对问卷进行修改,最终形成7个方面47个题项的正式调查问卷。

2.2.1.2 问卷效度检验

为保证问卷内容的有效性,在进行正式发放之前,问卷通过专家评定法,由5名高级职称专家对问卷的条目内容效度(I-CVI)和全体内容一致性效度(S-CVI/UA)进行评价,按照专家的反馈意见,对问卷进行修改和补充。问卷中47个条目I-CVI均为1.00,K*均为1.00,表明问卷各个条目内容效度好。问卷中被专家评为3分或4分的条目共计47条,S-CVI/UA为1(>0.8),说明问卷内容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2.2.1.3 问卷发放与回收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进行抽样调查,调查总体是黑龙江省524所冰雪特色学校。通过问卷网进行问卷发放和回收,由冰雪特色学校教师上网填写,发放时间为2021年5月。回收问卷287份,回收率为54.8%,有效问卷287份,有效率为100%。采取网络问卷调查回收率稍低,但回收样本学校的代表性较强,仅有3个地市回收率低于40%,其他地市回收率在70%左右。

2.2.2 数理统计法

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标准化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2.2.3 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CNKI)和查阅国家相关文件,以及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书籍等文献资料,对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为本文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视角。

3 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结果

冰雪特色学校开展的冰雪运动在增强学生体质、锤炼意志品质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围绕冰雪课程与课外活动、课余训练与竞赛、师资队伍建设、场地设施与条件保障、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旨在全面了解冰雪特色学校发展现状、特征及问题成因。

3.1.1 课程教学与课外活动

3.1.1.1 课程教学

学校冬季体育课开设冰雪项目按数量多少排序,依次为:雪地足球、滑冰、冰雪娱乐项目、冰球、冰壶;虽然滑雪、花样滑冰和其他竞技冰雪项目开设较少,却也在部分特色学校中得以推广。体育课项目与冰雪场地资源密切相关,被调查学校多数拥有丰富的冰雪场地和冰场资源,因此雪地足球和滑冰开展得较普遍。整体而言,冰雪特色学校开课项目和普及程度远高于其他学校。

各学段冰雪体育课次数差异较大,38.7%的学校每周开设3次冰雪体育课;每周4次以上的学校仅占9.7%(表1)。数据表明,特色学校开设冰雪体育课达到97.9%,7所学校受条件限制开展了冰雕雪雕等冰雪文化活动。体育课时长方面,208所学校时长在31~45 min ,占73%,时长在46~90 min,占21.0%。课时长短与不同学段课时要求密切相关,部分学校延长课时,满足学生冰雪课余训练的需要。

表1 冰雪课程开课次数和课程时长统计(n=287)Table 1 Statistics of classes and course duration of ice and snow courses (n=287)

3.1.1.2 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项目由多到少排序,依次是:雪地足球、滑冰、冬季长跑、冰尜、爬犁和其他冰雪娱乐项目。这表明三点:其一是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深受学生喜爱的冰雪课外活动,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课余训练和比赛、冰雪趣味活动、大课间、校园冰雪节和家庭冰雪体育作业;其二是体育课对课外活动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体育课开设越多的项目,学生课外活动参与越多;其三是冰雪课外活动项目受场地和师资条件限制,如冰壶、滑雪、花样滑冰等项目参与人数较少。

3.1.2 课余训练与竞赛

学校引导学生参与冰雪课余训练和竞赛,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还可以磨练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也是培养冰雪后备人才的途径之一。因此,冰雪特色学校积极开展课余训练和竞赛,可以帮助有一定基础和爱好的学生提升运动竞技水平,享受冰雪运动的乐趣。

3.1.2.1 课余训练

学校积极组建校级冰雪训练队,开展课余训练。受访学校中,92%的学校组建了校级冰雪训练队,以1~2个项目为主(75.5%)。训练次数和时长方面学校间差异较大。训练次数每周1~3次,占46.3%,10.8%的学校采取赛前集训的方式(表2)。每次训练时长在61~90 min的学校占32.8%,46~60 min的学校占31.4%;45 min以内的学校占26.4%,训练时长在91 min以上的学校仅占8.4%。分析其原因:一是部分学校受场地设施条件限制无法组建训练队;二是课余训练需要有高水平教师或教练员指导,当前专业教师资源仍然短缺,无法满足课余训练的需求;三是冰雪特色学校本着特色发展的理念,凝练1~2个项目进行特色发展,开展特色项目课余训练和竞赛,从而为国家培养冰雪项目后备人才,因此呈现项目单一的发展态势。

表2 冰雪课余训练次数和训练时长统计(n=287)Table 2 Statistics of training times and duration of ice and snow(n=287)

3.1.2.2 冰雪竞赛

受访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冰雪竞赛。251所学校年均参加1~2次冰雪竞赛,占87.5%;有19所学校没有参加冰雪竞赛(6.6%)。学校举办了多个项目校级冰雪竞赛,按项目多少排序,依次为:雪地足球、冰雪趣味比赛、滑冰、学校冬季运动会、冰雕雪雕、冰球、滑雪等,但高层次和品牌化的青少年冰雪竞赛资源供给仍然不足。目前,黑龙江省连续开展了4届全省学生冬季运动会,为学生搭建了竞技展示舞台,但学生单项冰雪赛事匮乏,省、市、县、校四级冰雪竞赛体系仍待建立。

3.1.2.3 后备人才培养

学校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冰雪后备人才。以校内培训为主、业余体校训练和社会机构培养为辅,37.3%的受访学校建立了冰雪人才输送渠道。原因一方面在于,学校场地师资等条件不能完全满足课余训练和比赛的需求,尤其是高水平冰雪师资(教练员)和优质场馆资源匮乏,学校只能尝试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后备人才。另一方面,学校联合社会力量推进竞技冰雪运动进校园,探索体教融合下冰雪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仍是当务之急。

3.1.3 师资队伍建设

3.1.3.1 数量与年龄

受访学校中承担冰雪教学和课外活动的专职教师数为1 713人,校外兼职教师106人;还有864名班主任或辅导员。结果表明,学校有采取措施保障开展冰雪教学和活动的师资,尤其是班主任或辅导员在冰雪活动开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还有学校通过招聘兼职教师的办法予以解决。但冰雪专业教师匮乏的问题仍然突出,专业教师年龄结构老龄化明显,40岁以上教师占60%,30岁以下教师占12.3%。这表明,教师以中老年教师为主,应优化教师年龄结构,为冰雪运动进校园注入活力。

3.1.3.2 职称与学历

冰雪特色学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呈倒U型偏态分布(表3)。访谈中了解到,学校评聘高级职称名额较少,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劣势明显,存在高级职称晋升难的问题,这对体育教师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有一定影响。教师学历以大学本科居多,占73.1%,研究生以上高学历教师占比较少,仅占3.5%。

表3 教师职称和学历结构统计(n=1 713)Table 3 Statistics of teachers’ title and academic structure (n=1 713)

3.1.3.3 师资引进与培训

学校主要通过校内培训方式解决冰雪师资不足问题,有近一成的学校通过人才引进(招聘毕业生)的方式招收教师;在外聘优秀退役运动员和社会人员兼职方面分别占比6.4%和8.2%。35%的教师主要通过自学掌握冰雪知识与技能,参加过国家和社会机构组织的培训人数较少,分别占比10.4%和4.6%。这与培训经费少和国家培训名额限制有关,导致教师知识更新和教学能力提升存在困难。

3.1.4 场地设施与条件保障

本文对特色学校场地设施、经费支持、安全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全面了解冰雪特色学校条件保障情况。

3.1.4.1 场地设施

冰场数量较多、面积较小,场地资源基本满足学校冰雪课程和课外活动需求。287所学校共建设或利用各类临时性冰雪场地327块。其中,冰场以临时性小冰场为主,标准400 m跑道冰场较少,73.9%的学校冰场面积超过1 000 m;八成以上的学校冰场类型属校内自建小冰场,这些冰场为冰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提供条件保障;仅有不到一成的学校建设校内400 m跑道的大冰场。

冰场面积学校之间差异较大。有26.1%的学校冰雪场地面积在1 000m以下,面积在1 001~2 000 m的学校最多,占33.4%。此外,13.9%的学校场地面积在5 000 m以上(表4)。数据表明,大部分冰雪特色学校都积极自建或利用各类冰雪场地保障校园冰雪运动的顺利开展,但场地面积小、可供四季使用的室内冰雪场馆少的问题仍旧突出。哈尔滨市建设的气模冰上运动馆有效缓解了室内场地资源不足的问题,但仍需建立政府统筹运行机制,推动形成校企合作、校社合作提升场馆使用效益,解决学校室内冰场供给不足和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两大问题。

表4 冰雪场地面积和经费情况统计(n=287)Table 4 Statistics of ice and snowfield area and funds (n=287)

3.1.4.2 经费来源与使用情况

经费来源以学校事业经费(72.1%)和自筹经费(23.9%)为主,有专项经费的学校占39.4%。受访的多数学校也都强调专项经费不足;38%的学校获得过上级政府部门支持的冰雪运动经费(表4),这些经费保障了校园冰雪运动的顺利开展。近八成的学校每年用于冰雪体育的经费在5 000元以上,其中还有20%的学校经费达到20 000元以上。经费使用以场地建设为主。95%的学校经费主要用于场地和器材建设,解决冰雪场地和器材不足的问题;81.5%的学校投入部分经费用于冰雪课余训练与竞赛。这表明学校非常重视冰雪课余训练与竞赛工作,冰雪教学和活动不是经费投入重点,在奖励和保险方面使用的经费也较少。

3.1.4.3 安全保障

学校冰雪运动安全措施包括开展安全排查、要求学生佩戴护具,讲解安全常识及告知语。七成学校设立了专门的安全机构和制定相应预案,学校安排专人负责学生冰雪运动安全工作,要求但一般不强制要求学生购买相关保险;另外,四成学校配备专门医护人员保障学生安全。尽管学校采取这些有效措施保障校园冰雪运动安全,但是运动安全和风险防范仍是学校领导和老师顾虑的问题,也是影响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因素之一。

3.1.5 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

受访学校大部分由体育组或教研室负责冰雪体育工作,近两成学校成立了校级专门工作小组,负责推进冰雪体育工作;六成学校制定了冰雪活动计划、课内外活动及竞赛计划、师资培训计划和奖励政策等规章制度。学校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比较完善,尤其重视冰雪运动安全及保障,有214所学校(74.6%)制定了安全及保障方案,但仍有近四成学校在教师培训、工作量认定和奖励政策等方面还有待完善。

3.2 分析与讨论

3.2.1 冰雪专项经费投入不足,需要建立政府主导的经费保障机制

目前,冰雪特色学校经费来源渠道较为单一,多为学校事业经费和自筹经费。经费主要用于场地建设与维护、器材装备购置、师资队伍培训、训练与竞赛以及宣传奖励等方面,尽管教育行政部门采取措施拨付了冰雪特色学校建设专项经费,但大部分冰雪特色学校仍然存在经费短缺的现象。分析其原因:首先,临时性冰雪场地不可重复利用,需要持续投入经费,进行冰雪场地的建设和维护。其次,冰雪运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需要专门的运动服装、护具、装备、器材等,这些装备和器材的价格不菲,学校和学生家庭需要投入相应的经费,才能确保校园冰雪运动的广泛开展。最后,现有教师队伍中冰雪专业教师少,因此对教师进行冰雪专业技能培训十分重要,这也需要经费的支持。综上,需要建立政府主导的经费保障机制,从而解决制约校园冰雪运动发展的经费保障问题。

3.2.2 冰雪师资队伍力量薄弱,需要加大冰雪人才培养和教学能力提升力度

教师是学校冰雪教学和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师资队伍规模和质量直接影响校园冰雪运动的推广普及。当前冰雪师资队伍力量薄弱,究其原因,其一是专业冰雪教师数量少。冰雪运动虽然成为深受大众喜爱的时尚运动项目之一,但冰雪专业人才培养明显滞后,未来冰雪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巨大,保证人才供给数量和质量状况都非常严峻。其二是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调查显示,大部分学校没有配备冰雪专业教师,都是由其他专项的体育教师或外聘教练来开展冰雪课程教学与活动,虽然部分教师接受过冰雪课程学习和培训,但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上无法满足需要;外聘的教练员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其短板是教育教学理念落后、教学经验不足。因此,要加大冰雪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力度。

3.2.3 冰雪场地设施和器材尚不完备,需要加大场地建设和器材更新力度

冰雪运动对场地设施的依赖性较强,场地设施和器材是保证冰雪教学和训练的必备硬件条件,因此,加大冰雪场地设施建设尤为重要。其现状包括两点:其一是场地面积不足。一方面受限于学校没有400 m标准跑道,只能在室外操场建设小冰场;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学校担心冰场建设影响塑胶跑道的使用寿命,加之经费因素,因此不愿在其上面浇筑冰场,尽管有的学校采取在塑胶跑道上铺设塑料制品等措施解决了该问题,许多学校仍旧不愿大胆尝试。其二则是器材不足与陈旧。大部分学校的冰雪器材匮乏且陈旧,在数量和质量上不能满足学生运动的需求;许多学校由于经费紧张,导致器材更新滞后或搁置,严重影响了校园冰雪运动的普及发展。

3.2.4 冰雪课程体系尚不健全,需要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力度

冰雪课程是学生获取冰雪运动知识和技能的直接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冰雪运动兴趣、享受乐趣的舞台,因此,建立完善的冰雪课程体系非常重要。调查发现,冰雪课程主要存在课程内容设置单一和教材匮乏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冰雪课程内容设置较为单一,以雪地足球和速度滑冰为主。其原因包括前文所述场地、师资、经费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像雪地足球和速度滑冰等对场地要求不高、易于开展的项目开课较多,而像花样滑冰、滑雪等项目开课较少;加之冰雪专业人才匮乏,也导致冰雪课程内容的单一化。另一方面,缺少实用的冰雪教材也是制约冰雪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有一半以上的学校没有配备冰雪教材,且已有的教材比较陈旧,针对性和实用性均不强,因此,加强实用性强的冰雪教材建设十分必要。

3.2.5 学校领导面临决策难题,需要加大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度

校园冰雪运动开展得好坏直接反映了学校领导对冰雪运动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大部分学校领导重视校园冰雪运动,但仍有部分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支持力度不大。其原因主要是受应试教育思想和运动安全问题所致,一方面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有些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重视仅停留在口头上,或者仅在“有经费、有师资”等前提条件下才去推进工作,学校领导不能主动谋划和破解校园冰雪运动发展的关键问题。另一方面,运动安全问题是学校领导的最大顾虑。由于冰雪运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加之学生安全意识较低,容易出现运动损伤甚至是运动伤害,有时还要面临出现意外运动伤害的经济赔偿,甚至是法律纠纷等问题,这使部分学校领导“不愿”更“不敢”大力发展冰雪运动。

国家和地方已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冰雪运动进校园,但政策执行却困难重重,政策落实效果不理想,其原因是由于政策本身表述模糊和学校对政策解读不到位。其一,政策文件中频频提出“有条件”“支持”和“鼓励”等表述模糊的词语,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无法明确政策的目标和任务,导致出现政策落地难的现实困境。其二,学校对于相关政策文件解读不够细致,也影响了政策执行的力度。因此,需要加大冰雪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力度,明确具体工作目标和要求,为冰雪运动进校园提供政策保障。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通过现状调查,分析出冰雪特色学校发展的影响因素:一是冰雪专项经费投入不足,需要建立政府主导的经费保障机制;二是冰雪师资队伍力量薄弱,需要加大冰雪人才培养和教学能力提升力度;三是冰雪场地设施和器材尚不完备,需要加大场地建设和器材更新力度;四是冰雪课程体系尚不健全,需要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力度;五是学校领导面临决策难题,需要加大冰雪政策的执行力度。

4.2 建议

充分发挥特色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建立包括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的统筹推进机制,由此保障协调各方利益实现预期目标,激励校园冰雪运动向更高方向发展,监督学校政策落实和推进工作的实效。

猜你喜欢
冰场特色学校冰雪
逐梦的“冰雪一代”
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 12:39:14
拥抱冰雪向未来
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 12:39:02
点燃“冰雪”
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 12:39:00
新型装配式CO2直冷和乙二醇载冷冰场的对比研究
冰雪运动(2021年2期)2021-08-14 01:54:20
新时期山区特色学校创建策略探究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22
植文化底蕴 办特色学校
教育部公布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遴选结果
冰场上的“奇幻冬天”
千万不要滑野冰!
什刹海冰场的味道变了
北京纪事(2019年3期)2019-03-01 08:5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