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 青 青
(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浙江 宁波 315400)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是动手操作的学习内容和环节,而对于以文字和口头语言表达为主的美术欣赏积极性相对较低。无论是专题欣赏还是随堂欣赏,在借助直观视觉形象的基础上,最终都必须落到语言和文字上面——逐步从自发地欣赏进入到自觉地欣赏,从而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的欣赏程序,使欣赏从视觉的直观层面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层面。[1]
由于表格具有简明直观、整齐美观、富有条理性等优势,它可以结合美术欣赏对象中的相关要素,将教学内容转变成为学生需要解决的一个个指向明确而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解决相应的问题,促使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的实质,在思考中理清自己的思路,进而不断地提高欣赏的成效。表格不受人员数量和场地等限制,表格式欣赏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欣赏活动中来,从而把欣赏的面铺展开来,让更多学生受益。
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借用表格指导学生进行欣赏学习,可以破解部分美术欣赏教学的难点,在提高欣赏实效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参与美术欣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表格是按项目画成格子,分别填写文字或数字的书面材料。[2]表格常以图示意,以表解意,配以简明的符号和浓缩的文字,构成清晰美观、通俗易懂的格式。作为常见的表达信息的方式,形象具体,信息集中,简捷直观,不需要更多的语言文字说明,让人一目了然。[3]
表格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表格的属性,可分为统计表、归纳总结表、分类比较表、对照表等;按照表格内容的表现形式,可将表格分为饼状图、条形图、折线图等;[4]按照表格的完整程度,可分为完整型表格和部分填写表格;等等。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这些表格都可以选择应用。虽然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就已经出现了不少表格的学习与应用,但是,在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版的小学美术教材中(本文案例均选自该版本内容),表格却极为少见。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表格都需要教师和学生自行设计与绘制。
从小学生心理活动过程来讲,美术欣赏是一个从无意注意逐步过渡到有意注意的过程,即学生首先通过无意注意对欣赏对象产生兴趣,然后在特定目的和任务的指引下,进行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欣赏过程。由于表格能条理清晰地呈现欣赏内容,让教学重点更加集中,因此借用表格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从直观感受过渡到理性分析。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中,让学生通过欣赏学习获得更多收益,这是教师需要认真设计的。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常常主导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学生则经常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主动参与的途径和方法,学习效率低下。分类比较表可以把两者或两者以上的欣赏对象利用表格的形式,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它的使用将有效地解决此类问题。
三年级上册第18课是“中国彩陶”,在接下来的三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上册,分别有“南宋官窑”和“青花瓷”两节课的瓷器学习。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把“陶”和“瓷”统称为“陶瓷”,加上彩陶的历史悠久,且在生活中并不多见,因此,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陶”这一概念的难度较大。此时,如果教师能够借用分类比较表的方式,把陶和瓷进行对比分析,学生则可以对二者加以有效的区别和认识,在了解和认识“陶”的同时,也为日后学习“瓷”做好铺垫。
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直观体验,用“摸”“看”“听”三个步骤来区分陶与瓷在手感、色泽和敲击声音之间存在的差异。然后,再运用学习材料,对陶与瓷的原料、烧制温度、透气性等方面继续对比,不断地加深了解(见表1)。这种分类比较,化知识为图表,通过直观梳理,简化教学流程,提升了课堂的效率。
表1 陶、瓷分类比较表
归纳总结表就是将教学过程中相对分散的学习要点,通过表格的形式加以归纳总结。在人脑的认知结构中各知识间均具有相互关系,学生通过对归纳总结型表格的观察或填写,可以把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归纳,对知识点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对比,可以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知识的相关概念,有助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框架构建。[5]
四年级下册第9课是“奇妙的点彩”,本节课主要过程可以概括为“感受点彩的魅力”“学习点彩的技法”“表现点彩的作品”三大方面。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两件点彩派大师的作品,通过这两件作品的随堂欣赏,学生就能够对点彩派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而,面对这样花花绿绿、密密麻麻的点,学生可能更加关注这些点所构成的画面内容和最终效果,忽视对点本身的研究和学习。此时,借用归纳总结表,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重点。
以教材中保罗·西涅克的《纳蒂布港》欣赏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份归纳总结表(见表2),帮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归纳点彩画中“点”的主要特征。学生最容易看到的是点的色彩变化,因此,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单色点进行观察和描述,进而过渡到对双色点和多色点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借助“元素呈现”的随堂欣赏教学方法[6],去除点的色彩,引导学生探究点的外形、大小等其他特征。最后,通过作品分析和学生尝试表现,认识点的方向、疏密等特征,学习点的组织。
表2 《納蒂布港》点彩画的“点”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有一种表格运用非常广泛,它需要学生根据表格中已有的文字、图示等提示信息,将表格其余空白部分填写完整,这就需要用到部分填写表格。表格中已有的提示信息好比一个个路牌,学生可以沿着这些信息的指引,结合学习内容,完成欣赏学习。
在四年级下册第18课“良渚古玉”一课的小知识中有这样的介绍:良渚文化的大量玉器上都刻有一个统一的图案,样子非常奇怪。这个图案的名字叫“神徽纹”,即神的徽记之意。在此介绍之后,教材连续提出三个问题:玉琮上为什么要刻这样的形象?它有什么特点?用了怎样的雕刻手法?以上问题的解决,内容和头绪较多,难度偏大,导致学生难以快速进入有效欣赏学习之中。
为了给每一个学生深入欣赏和感悟的机会,教师可以设计一份部分填写表格(见表3)。表格中已有部分是左列需要探究的神徽纹的知识要点,包括“结构”“线条”“工艺”和“感受”。在“结构”这一行中,表格又可设计成“上、中、下”三列,通过分块局部探究,降低神徽纹复杂造型带来的欣赏压力,使得神徽纹的整体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有更加清晰的呈现。
表3 神徽纹部分填写表格(填写样例)
相对于语言和文字的陈述,表格更为直观和清晰,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但是,由于美术教材中没有可以直接使用的表格,因此美术欣赏学习活动中的表格需要教师和学生自行设计与绘制。为了更好地发挥表格在欣赏教学中的作用,表格内容的选择、内容维度的展开、表格开放的程度等都需要合理预设。
随着学生欣赏能力的提升,教师在使用表格式欣赏时,应该从向学生提供部分填写型表格,逐步走向学生自己设计和绘制表格。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鼓励学生发挥表格的特性,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设计绘制不同的表格,激发学生美术欣赏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学习六年级下册第11课“青花瓷”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三年级“中国彩陶”“南宋官窑”和四年级“青铜器”等课,然后对它们的产生时间进行列表对比。为了激发学生参与表格设计的积极性,在学生自制表格时,教师可以请学生将表格中的部分内容转化为图示(如条形图、折线图等)的形式,还可以借助更为直观的图像,用绘制、剪贴等多种方法来丰富表格样式。如表4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剪贴的方式,用纸条的长度来表示年份,从而让“时间”更直观地呈现在表格之中。
表4 学生自制表格
表格式欣赏要求教师在设计表格的时候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和特点,调整表格内容的指向、容量和开放的程度,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欣赏教学之中,提高欣赏的实效。
以五年级上册第一课“悠悠老街”为例。一位教师展示图片“余姚老街”,设计了这样一份表格(见表5)。从表格内容来看,其问题指向比较明确:“美在哪里”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带给你怎样的感觉”则是引导学生进行心理感受的表达。但是作为用时较短的随堂欣赏,这两个问题的开放度过大,过多的感性认识不利于学生快速进入理性分析的层面,难以有效提高美术欣赏的品质。
表5 发现老街的美
如果把“美在哪里”设计成“对比新街,老街在哪些方面让你感觉很美?”(见表6)展示图片“现代街道”和“安徽宏村老街”。此时,提出“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这一问题,其指向更加明确——是学生针对老街不同美感所产生的更为具体的感受。这样的表格设计,有利于学生深度学习的展开,同时也能让学生逐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具体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针对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减少表格开放的程度,降低欣赏的难度,促使这些学生积极参与到欣赏学习之中。如表6所示,教师提前为学生提供了2个欣赏的视角即“建筑”和“路面”,而后面还有一些“空格”,则是为这些学生提供了自主发挥的余地,让他们在前面欣赏角度的引导下,拓展欣赏的视角。
表6 新老街道对比欣赏
由于表格式欣赏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具有多种优势,因此有不少教师会选择在欣赏的时候运用不同形式的表格进行教学。但是,由于对表格式欣赏的认识不足,部分教师为了提高教学密度,一味地增加欣赏内容,导致同一份表格中的欣赏量过大,反而造成了学生欣赏的压力,降低了他们的兴趣,无法发挥表格式欣赏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因此,在设计表格的时候,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控制数量,集中精力,精准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