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典奎 李梓宣 黎舒婷 黄慧花 黄庆 李佳玺
1.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南宁 530001 2.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 3.柳州市中医医院(柳州市壮医医院)
迄今为止,大肠癌在全球恶性肿瘤中发病人数位居第3位,死亡率高居第二[1]。大肠癌由腺瘤性息肉、锯齿状息肉等癌变演化形成,其中腺瘤性息肉为其主要的癌前病变类型[2]。早期发现和治疗能有效阻止大肠肿瘤的形成,西医防治手段为饮食习惯调整、早期肠镜筛查腺瘤性息肉等,但肠镜检查普及率不足导致多数群众错过早期筛查,反复检查则会带来经济负担,而且无法降低腺瘤性息肉的复发率[3]。中医治未病理论已广泛运用于大肠息肉的防治中,近年来国内各地研究者通过对大肠息肉疾病的体质研究,总结出阳虚体质为大肠息肉发病的主要偏颇体质[4-5]。然而,对于中医体质的研究主要采用体质评分量表,容易受医生主观判断的影响,缺乏客观性。红外热成像作为新兴检测手段,为体质辨识提供了客观化依据,并已运用到脂肪肝、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6-7]。本研究对阳虚体质结肠息肉患者进行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总结该类患者的皮温分布特征,并且探讨阳虚体质结肠息肉患者的皮温与息肉性质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结肠癌的防治提供新的检测手段。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柳铁中心医院和柳州市中医医院进行肠镜检查,且病理报告诊断为大肠息肉的患者。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内镜下诊断、病理诊断、中医体质类型诊断和红外皮温资料。
1.2 纳入标准 同时符合大肠息肉的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体质分类中的阳虚体质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实用内科学》[8]和《消化超声内镜学》[9]的肠道息肉诊断标准:肠镜下诊断为肠道息肉,包括直肠、乙状结肠息肉和结肠息肉,并且活检病理诊断为息肉样变。
1.2.2 中医诊断标准 符合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10]中的阳虚体质:以身体畏寒怕冷、手足不温为主要特征,伴有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
1.3 排除标准 (1)患有结直肠肿瘤、肠结核等其他肠道疾病者;(2)皮肤疾病导致皮肤散热障碍,皮温异常者;(3)合并精神障碍以及严重的心脑血管、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等重要系统疾病者;(4)不能配合中医体质问卷调查者。
1.4 患者分组 将患者分为阳虚体质组与平和体质组,并根据不同的息肉病理类型,先分为2大组:非腺瘤性息肉组、腺瘤性息肉组,再依据息肉数量<10与数量≥10进一步分为亚组。比较阳虚体质患者和平和体质患者的皮温,并比较腺瘤性息肉患者与非腺瘤性息肉患者的皮温。
1.5 红外皮温检测
1.5.1 检测设备 由专业人员采集患者红外皮温,使用维恩伟业公司生产的WINⅡ0805(通用型)Version 2.1医用红外热像仪进行检测,测温范围为0~50℃,探测器像素为320×240,温度分辨率≤0.038℃,空间分辨角≤0.9 mrad。环境要求:室温26~28℃,相对湿度50%~60%,无强光干扰,保持室内外相对隔绝。
1.5.2 红外热像摄取 检查时间为早上8:00至10:00,患者未进食,无剧烈活动,用体温计测得体温为36.0~37.0℃,方可进行红外皮温检测。患者脱尽全身衣服,静坐10 min后进行红外摄影。分别摄取人体前后躯干及上下肢皮温照片,进行3次拍摄,最终取平均体温作记录。
1.5.3 皮温观察部位的选取 根据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难经》《内经》划分中焦和下焦界限。中焦部位:横膈以下至脐水平线以上的上腹部;下焦部位:脐水平线以下至双侧腹股沟的中点连线;前躯干部位:上为双侧锁骨中点连线,下为双侧腹股沟中点的连线;后躯干部位:上侧为双肩峰连线,矩形两侧不超过腰部,下侧为骶骨上缘。根据 《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06)的标准定位取穴,选取以下穴位: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并检测穴位的体表温度。
1.5.4 观察指标 前后躯干、中焦整体面积温度取平均值,督脉皮温取大椎穴至腰阳关穴的直线平均温度,其余取相应穴位的皮温,天枢穴取双侧天枢穴的皮温平均值,足三里穴取双侧足三里穴的皮温平均值。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如果计量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组间比较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患者一般资料 共收集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肠镜下诊断为结肠息肉、直肠息肉的患者200例,根据中医体质分为阳虚体质150例与平和体质50例,年龄35~77岁,平和体质组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54.31±8.33)岁;阳虚体质组中男性71例、女性79例,平均年龄(53.01±9.83)岁。阳虚体质腺瘤性息肉患者69例(46.0%),平均年龄(53.59±8.58)岁;非腺瘤性息肉患者81例 (54.0%),平均年龄(51.86±9.00)岁。息肉数量<10的阳虚体质患者82例(54.6%),息肉数量≥10的患者68例(45.3%)。各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患者红外热成像检查结果
2.2.1 不同体质患者皮温比较 平和体质患者的皮温特点:前后躯干与督脉呈高温表现,督脉轨迹未见续断;阳虚体质患者的皮温特点:前后躯干皮温偏低,中焦、下焦呈冷偏离表现,督脉皮温较后躯干总体皮温高,但轨迹显示有断续。见图1、2。
图1 两种不同体质患者的红外皮温
图2 阳虚体质患者各部位的红外皮温
进一步比较阳虚体质与平和体质患者各部位皮温,结果表明平和体质患者与阳虚体质患者皮温均有显著差异,平和体质患者的前躯干、后躯干、中焦、下焦皮温均高于阳虚体质患者(P<0.01)。平和体质患者的前躯干与后躯干温差、中焦与下焦温差平均值分别为(-0.15±0.33) ℃与(-0.26±0.39) ℃,均为负值,可见平和体质患者皮温中焦<下焦,前躯干<后躯干。阳虚体质患者的前躯干与后躯干温差、中焦与下焦温差平均值分别为(0.31±0.42) ℃与(0.31±0.51) ℃,均为正值,其皮温特点为中焦>下焦,前躯干>后躯干。见表1。
表1 平和体质组和阳虚体质组两组皮温比较 (℃)
2.2.2 不同息肉病理类型患者皮温比较 根据息肉病理类型,分为腺瘤性息肉组与非腺瘤性息肉组进行皮温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各部位皮温有显著差异,腺瘤性息肉组的各个部位的平均皮温显著低于非腺瘤性息肉组(P<0.01)。 见表2。
表2 腺瘤性息肉组和非腺瘤性息肉组两组皮温比较 (℃)
2.2.3 不同息肉数量患者皮温比较 在腺瘤性息肉组和非腺瘤性息肉组中,根据息肉数量进一步划分为两个亚组。将这两组患者皮温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腺瘤性息肉组中,息肉数量<10的患者各检测部位皮温均显著高于息肉数量≥10的患者(P<0.01)。在非腺瘤性息肉组中,两组不同息肉数量的患者除了足三里穴位皮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息肉数量≥10的患者其余部位皮温更低(P<0.05)。见表3。从中可见,皮温与息肉数量呈负相关,息肉数量增多,皮温呈降低趋势。
表3 相同病理组内不同息肉数量患者皮温比较 (℃)
在息肉数量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腺瘤性息肉组和非腺瘤性息肉组患者之间皮温,结果提示息肉数量<10的情况下,两组患者只有前躯干皮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知,在息肉数量<10的情况下两组患者皮温大致相同。在息肉数量≥10时,腺瘤性息肉患者各检测部位的皮温均低于非腺瘤性息肉患者(P<0.01)。见表4。
表4 相同息肉数量不同病理组患者皮温比较 (℃)
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可通过粪便隐血试验和肠镜检查进行,但这两种手段都有局限性,粪便隐血试验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11],肠镜检查受到肠道自身解剖结构和内镜医师主观操作的影响,故无法避免漏诊[12]。中医方面可通过体质分型,筛查出腺瘤性息肉易发体质,然而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四诊合参和体质量表调查也存在主观性。本研究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不同体质的大肠息肉患者的皮温进行检测,并结合息肉病理类型和息肉数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阳虚体质患者各部位平均皮温明显低于平和体质,并且随着息肉数量增加,阳虚质患者的体表皮温呈降低趋势。在息肉数量多于10个的情况下,腺瘤性息肉组平均皮温明显低于非腺瘤性组。因此,红外皮温可为阳虚体质大肠息肉患者癌变风险做出预估。
腺瘤性息肉作为肠癌发病主要因素,有研究表明阳虚体质为腺瘤性息肉好发体质,如张伦敬等[13]对大肠腺瘤性息肉患者进行中医证素分析,发现阳虚为该病的常见中医证素。腺瘤性息肉产生还与息肉数量、息肉山田分型相关,多发息肉且山田分型为Ⅲ、Ⅳ的患者,出现腺瘤性息肉的可能性大[14]。根据表3、4的结果,阳虚体质患者同时具备腺瘤性息肉与息肉数量多于10个这两个特点时,其中下焦皮温普遍偏低,说明此类患者机体产热能力低下,脏腑热代谢功能障碍。进一步分析其中医病机,通过阅读经典可知,大肠息肉属于《内经》中的“积聚、肠瘤、肠蕈”等疾病范畴,正如《灵枢·水胀》云“肠覃如何?……恶气乃起,息肉乃生”“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因先天与后天因素导致脾胃失养,脾胃阳气无法运化水谷,进而内生寒湿,阻遏气机,形成痰与瘀,痰挟瘀血,遂成窠囊[15]。“阳化气,阴成形”,病理产物长期堆积于肠壁上形成息肉,对此中医治法应注重温阳化气,兼导痰逐瘀,才能效防止息肉产生与复发。
另外,研究发现多发腺瘤性息肉患者皮温大致范围为30~31℃,呈明显的冷偏离现象,不除外样本量少产生误差。由此可知,在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进行皮温检测时,阳虚体质大肠息肉患者出现前后躯干、中下焦及其他腧穴皮温明显偏低的情况下,应考虑与腺瘤性息肉发病相关。同时,阳虚体质患者的中焦和下焦出现严重冷偏离现象时,即使病理结果为非腺瘤性息肉,也应该注重中医体质调整,有助于防止息肉腺瘤样变。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的文献分析,红外皮温检测技术普遍应用于疾病诊断以及疗效评估[16],对于重大疾病的预测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发现,阳虚体质患者息肉数量与皮温呈负相关的规律,多发腺瘤性息肉患者的红外皮温冷偏离程度最大,首次发现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成为疾病风险预估手段,但本研究因样本数量较少,内镜检查可能存在息肉计数不准确,或漏诊腺瘤性息肉的情况,故未能总结出明确的皮温数值标准,以用于肠癌患病风险预估。今后需扩大样本量,对腺瘤性息肉患者的红外皮温特征进行研究,对阳虚体质的腺瘤性息肉患者皮温分布范围进行量化,从而制定相关评估标准,并利用此标准筛选出易有肠癌癌前病变的阳虚体质患者,对于肠癌的防治,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