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攀攀,陈 萍,宋黄瑜
(河南省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儿科,河南 郑州 450000)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常见的小儿呼吸道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的咳嗽、喘息、气促和胸闷,通常在夜间或凌晨加重[1]。多数患儿在坚持长期、持续、规范治疗的情况下,能够完全控制病情[2]。有研究表明,呼吸功能康复训练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呼吸训练和运动训练能够改善患者肺功能,有效增加肺活量,缓解症状[3]。因此,本研究对支气管哮喘患儿实施呼吸功能康复训练,观察其对患儿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2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男27例,女24例;年龄6~13岁,平均年龄(8.34±4.01)岁,平均病程(1.92±0.85)年。观察组:男29例,女22例;年龄7~13岁,平均年龄(8.92±3.97)岁,平均病程(2.10±0.87)年。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符合《赫尔辛基宣言》原则,且患者或其家属对治疗方案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给予所有患儿常规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呼吸控制和日常生活指导,对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呼吸功能康复训练治疗,内容包括:(1)腹式呼吸训练:协助患儿取卧位、坐位或立位,放松身体,左手置于前胸部,右手置于上腹部。指导患儿用鼻子慢慢吸气,放松膈肌,尽力鼓起腹部,右手感受到腹部有上抬的感觉,屏气3~5s,缓缓呼气,腹肌缓慢收缩,右手感受到腹部内陷,用力按压,将残余气体全部呼出;训练2次/d,15 min/次;(2)缩唇呼吸训练:嘱患儿取坐位,鼻子缓慢吸气,屏气1~2s;指导患儿将舌尖放置下颌牙齿内底部,舌体弓起靠近上颌。同时口唇做吹口哨状,有节律地呼出气体,持续3~5s;训练2次/d,15 min/次;可以采用吹蜡烛、吹气球等方法提高训练的趣味性;嘱患儿家属每日督促患儿按照计划完成训练。(3)呼吸反馈训练:采用生物反馈仪、血容量搏动传感器、信号传输和接收器等设备调整患儿呼吸频率和幅度,当患儿呼吸低于阈值时,通过音乐声反馈信号,训练2次/周,30 min/次。
(1)肺功能: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儿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peak expiratory velocity,PEV1)和呼气峰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PEF),儿童正常值FEV1>83%,PEF>85%。(2)生活质量[4]: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生存质量测定表(WHOQOL-BREF)对患儿生活质量进行评分,该量表包括社会关系、心理、生理及环境四个维度,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治疗后观察组FEV1、PEF显著提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儿康复治疗前后肺功能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WHOQOL-BREF各维度评分显著提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儿WHOQOL-BREF评分比较分)
哮喘是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为主要特征的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5]。目前针对哮喘的治疗方式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其中康复治疗属于非药物治疗。
本研究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呼吸功能康复训练,观察其应用效果。呼吸功能康复训练主要从呼吸速度、深度、时间、气流速度以及节律和类型对呼吸进行调节,广为研究的呼吸法主要有Buteyko呼吸法、缩唇呼吸锻炼法等[6]。其中,膈肌呼吸锻炼法即腹式呼吸锻炼法,已被证明能够有效降低呼吸频率、减少过度通气。缩唇呼吸训练能够减小呼气流速,增加气道内部压力,避免外周小气道产生塌陷与闭合问题,有利于肺泡内气体排除,从而增加肺部和胸廓顺应性,促进肺通气[7,8]。本研究对患儿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和缩唇呼吸训练,并利用仪器设备辅助矫正,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FEV1、PEF显著提高,且高于对照组,提示该康复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改善支气管哮喘患儿肺功能。同时,观察组WHOQOL-BREF社会关系、心理等各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患儿病情进展得到有效控制,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综上,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呼吸功能康复训练能够显著提高其肺功能和生活质量,有效控制哮喘病情发展,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