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对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满意度的调查研究
——以苏州市环古城河步道为例

2022-08-31 07:55赵雨彤刘敏睿魏心悦郭隽瑶
智能城市 2022年7期
关键词:步道被调查者步行

赵雨彤 刘敏睿 魏心悦 郭隽瑶 张 妍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 215000)

慢行交通在城市生活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面对日益加重的交通拥堵与环境污染问题,慢行交通被赋予更加重要的地位,成为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步行健康理念的贯彻实施仍处于初级阶段,有关步行者对慢行系统使用满意度的调查研究尚存空白。邵源等[1]利用手机移动数据开展出行感受实证研究,在心理学多情绪量表的理论基础上,建立适用于中国城市的出行感受测度理论框架和量化评估方法,以深圳市作为研究对象评估出行者在出行过程中的主观体验。雷诚等[2]将健康促进理念融入环境、个体以及社会健康领域,构建完善的步行健康支持体系,实现多方良性循环,全面提升城市公共健康和环境品质。洪海林等[3]认为,满意度的评价具有模糊性,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慢行系统使用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基于模糊数学处理具有模糊性、难以量化研究的问题。周长城等[4]通过相关部门开展环保工作,在各群体和各地域之间实现利益均衡,是构建美好生活的间接方法。董源等[5]明确,公共服务对居民整体生活水平提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迫切需求。本研究基于居民个人主观情绪感受为主导,提出城市慢行交通发展探索的研究方向与路径,为国内大城市交通规则制定和设施精细化改善提供参考。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在生态文明建设指导要求下,城市交通规划正由增量设施供给转向存量交通设施品质提升。发展“以人的感受为核心”的品质慢行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必然要求。慢行作为居民休闲、购物、锻炼的重要方式,是居民短距离出行的主要方式,苏州市开展慢行步道网络规划,计划将环古城河慢行步道与城市外围“四角山水”通过蓝绿网络联系,使慢行步道成网成片,满足市民慢行需求。

1.2 研究意义

为了深入解析并完善苏州市慢行系统建设,为市民提供更丰富的慢行资源,营造特色化宜居宜游的滨水慢行交通系统,文章总结苏州环古城河步道建设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地推广至其他城市,促进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人性化、安全化、舒适化,推进幸福宜居城市建设,为国内大城市交通规定和设施精细化改善提供一套基于出行幸福感的人本规划方法和健身步道建设的方法。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基于苏州发展现状,本研究将苏州市环古城河步道作为研究主体,深入了解居民对慢行系统使用感受以及满意度情况。

环古城河步道作为苏州市慢行系统与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紧密结合的城市慢行系统,具有极强的典型性与代表性,被选为本次研究的实践地点。

苏州环古城河慢行步道全长15.5 km,共11段,依次为苏大段(相门桥—葑门桥)、二郎巷段(葑门桥—竹辉桥)、桂花公园段(竹辉桥—南园桥)、南门段(南园桥—蟠龙桥)、盘门段(蟠龙桥—新市桥)、少年宫段(新市桥—姑胥桥)、石路段(姑胥桥—景德桥)、阊门段(景德桥—惠济桥)、平门段(惠济桥—齐门桥)、糖坊湾段(齐门桥—娄门桥)和东园段(娄门桥—相门桥)。步道路面宽度1.5~2.5 m,步道中禁止机动车以及自行车通行。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半结构访谈、QCA定性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开展调查和实践,深入了解苏州市慢行步道系统,从安全性、易达性、归属性、平等性、舒适性、愉悦性6个维度共20个指标进行调查,利用综合指标法评测居民对环古城河步道建设的满意程度,深刻解读苏州慢行系统设计策略、借鉴慢行交通推行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苏州慢行系统,充分满足居民慢行需求,提升城市人文品质和宜居宜游水平。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本调查于2021年7月2日至15日在苏州环古城河慢行步道齐门路—娄门桥段附近发放问卷。本次共发放145份问卷,收回145份,有效问卷138份,有效率95.17%。男性42人,女性96人。其中,20岁以下12人,21~30岁20人,31~40岁24人,41~55岁34人,56岁及以上48人,慢行步道的受众人群主要为中老年人,以老年人居多。被调查者中,上班族占41%,退休人员占35%,学生占比9%,其他占比15%。被调查者中约3/4为在职工作者以及退休人员。其中,8%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了解城市慢行系统的概念,35%的被调查者表示比较了解,35%的被调查者表示听说过但并不了解,22%的被调查者对城市慢行系统完全不了解。43%的被调查者每天都会锻炼,26%的被调查者会在一周内进行3~4次锻炼,22%的被调查者在一周运动1~2次,9%的被调查者表示一个月运动1~2次。68%的被调查者选择在户外空地进行运动,19%的被调查者偏向于在家运动,13%的被调查者选择附近的体育馆、健身房等其他场所。

3.1 安全性分析

探究居民使用步道过程中是否有其他交通工具出现时,仅4位被调查者表示偶尔会看到其他交通工具,其他人未见过其他交通工具在步道上行驶。32%的被调查者对步道质量非常满意,59%的被调查者比较满意,7%的被调查者表示一般,不满意和不太满意的被调查者分别占比1%。

3.2 易达性分析

前往慢行步道的方式选择方面,102人步行前往,28人骑自行车,8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慢行步道平均花费时间小于10 min的人员占比51%,10~30 min的占比43%,30~60 min的占比4%,超过60 min的占比2%,大多数慢行步道的使用者居住在步道附近,使用十分方便。30%的被调查者认为步道周围交通情况畅通无阻,60%的被调查者认为交通状况比较通畅。

3.3 归属性分析

归属性分析如图1所示。

图1 归属性分析

由图1可知,80%的被调查者认为步道周围的城墙、城门、廊桥等建筑可以使他们沉浸其中,15%持“一般”态度;69%的被调查者表示周围有他们熟悉的乡土植物;40%的被调查者非常认同“步道可以充分体现当地地域文化特色”的说法,54%的被调查者比较同意该说法,仅6%的被调查者对该说法持“一般”态度。

3.4 平等性分析

平等性分析如图2所示。

图2 平等性分析

由图2可知,77%的被调查者认为该步道的老年活动场所可以满足其出行需求,70%的被调查者认为该步道无障碍设施的配备可以满足对出行的需求。

3.5 舒适性分析

舒适性分析如图3所示。

图3 舒适性分析

由图3可知,94%的被调查者对该步道卫生环境满意,5%的被调查者认为“一般”,1%认为“较差”;88%的被调查者表示在步道上行走时很少听到外界车辆来往的嘈杂声,声环境感受“良好”,12%的被调查者认为声环境感受“一般”。

3.6 愉悦性分析

愉悦性分析如图4所示。

图4 愉悦性分析

由图4可知,多数被调查者对步道的使用感受十分乐观,对周围的绿化程度、铺装材料的美观性、夜间照明美观性以及夏季遮阴情况都较为满意。

4 步道建设经验总结

4.1 步道选址

对问卷中易达性和舒适性两个指标进行分析可得,慢行步道的选址受地理位置、周围环境等因素影响。从易达性角度分析,步道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周围居民区人流量和周边交通环境,即居民集聚区周边和交通畅通区的交汇区域适宜建设慢行步道,可以满足周边居民日常休闲的需求。从舒适性角度分析,良好的声环境和卫生环境给步道使用者带来良好的体验感,慢行步道选址应充分考虑地理位置、周围环境等因素,提升人流量和满意度。

4.2 步道建设

步道建设过程中,应整体把握步道的平等性和归属性。从平等性角度分析,苏州市环古城河步道配备了无障碍设施和老年活动场所,能够保障老年人群和残障人群的休闲需求,实现了步道的普适性和平等性。从归属性角度分析,环古城河慢行步道依托当地历史文化建造大量具有姑苏特色的城墙、城门、廊道等设施,步道使用者在休闲放松过程中能够感受当地的文化特色,增加对步道的满意度。

4.3 步道维护

在慢行步道维护保养方面,主要从安全性和愉悦性两个角度分析。从安全性角度分析,慢行步道主要供使用者进行散步等休闲娱乐性质的活动,需要相关人员严格管控其他交通工具的通行,为游客提供安全的休闲环境。慢行步道的基础设施应派专业人员定期检查维护,防止出现由基础设施老化造成的安全问题。从愉悦性角度分析,慢行步道上的绿化建设、步道的铺装材料、夜间照明设施等需要相关部门提前了解大众需求与偏好,进行合理安排,以增强步道使用者的满意度和愉悦感。

5 结语

随着居民对健康生活需求的进一步增强,我国城市交通设计中步行系统的支持性设计应着眼于城市交通网络体系之间的有效衔接,在保证交通环境安全性及可达性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赋予城市步行公共空间个性,增强城市居民归属感;应注重对步行基础设施及步行环境的细节设计,切实满足不同人群的出行需求,在做到平等性的同时丰富行人步行体验,不断完善提升健康支持性的步行环境质量。

猜你喜欢
步道被调查者步行
魔方小区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步行回家
海南省健身步道现状调查研究①
鹅卵石
步道砖掩饰不住此路的由来(外一首)
00后阅读偏好的三大特点
你为何不能幸福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