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方圆
吉林省第四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吉林 长春 130021
癫痫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脑部疾病,常见于儿童,但是成年人也会发生。对成人来说,导致癫痫发生的原因主要是酗酒、饮食不合理、颅内寄生虫等,甚至视网膜长时间受到电视、电脑等屏幕光线的刺激也可能引发癫痫[1]。癫痫发作非常突然,患者发作时意识丧失,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部分癫痫患者甚至无法工作,在生活中也需要人来陪护,这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使其丧失了工作能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还为患者的家庭成员带来精神和经济负担。在临床治疗癫痫时,通常是选用药物疗法。为了给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本次研究中分别对卡马西平单独使用、丙戊酸钠及卡马西平联合使用的效果进行整理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研究对象均从我院就诊患者中选取,符合癫痫诊断标准。就诊时间为2019年7月-2020年6月。挑选原则遵循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入选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5例,其中男33例,女22例;年龄19~75岁,平均(35.22±3.12)岁;受教育年限9~20年,平均(14.23±3.11)年。观察组55例,其中男30例,女25例;年龄20~72岁,平均(36.01±3.28)岁,受教育年限8~18年,平均(13.15±3.28)年。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患者及家属同意参与研究;②年龄≥18岁;③参与研究前6个月内无抗癫痫治疗;④具有听说读写能力,可参与本次调查。排除标准:①恶性肿瘤;②其他器官严重疾病;③代谢疾病;④颅内压高或脑水肿;⑤使用本研究中药物过敏;⑥先天智力障碍。
对照组应用卡马西平治疗:卡马西平剂型为片剂,给药方法为口服,每天服用2次,初始每次100~200mg,1周后加量,达到每次200~300mg,1周后根据具体疗效和耐受情况再次增加药量(最多每次600mg),但服用次数一直不变,均为2次/d,共治疗8周。观察组应用丙戊酸钠+卡马西平治疗:丙戊酸钠剂型为片剂,给药方法为口服,每天服用2次,初始每次300~600mg,1周后根据具体疗效和耐受情况再次增加药量(最多每次900mg),但服用次数一直不变,均为2次/d,共治疗8周;卡马西平剂型为片剂,给药方法为口服,每天都服用2次,初始每次100~200mg,1周后加量,达到每次200~300mg,1周后根据具体疗效和耐受情况再次增加药量(最多每次600mg),但服用次数一直不变,均为2次/d,共治疗8周。
①治疗效果:评定方法为将治疗效果从好到差分为优、良、中、差四级。有效=优+良+中。分级标准是治疗后癫痫发作次数较治疗前降低的幅度。在治疗前1个月和治疗后1个月均统计患者癫痫发作的次数。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癫痫发作次数减少70%~100%为优,治疗后癫痫发作次数减少40%~69%为良,治疗后癫痫发作次数减少20%~39%为中,治疗后癫痫发作次数减少0%~19%为差。②智力水平:评定时间为治疗前1d和治疗结束后1d。评定量表选取成人韦氏智力量表(WIS),评价范围博阿凯操作智力、语言智力、总智力,分数高表示智力水平高。③不良反应:评价时间为治疗过程中和治疗结束后1周内。由于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的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头晕、恶心方面,因此在统计不良反应种类时记录为“头晕”“恶心”“其他”。
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以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统计学处理,观察组和对照组组间治疗效果有效率的对比观察组更优(P<0.05),见表1。
表1 治疗效果的统计学对比[n(%)]
经过统计学处理,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组间操作智力评分、语言智力评分、总智力评分的对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操作智力评分、语言智力评分、总智力评分的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更优;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操作智力评分、语言智力评分、总智力评分的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更优,见表2。
表2 治疗前和治疗后操作智力评分、语言智力评分、总智力评分的统计学对比(±s)
表2 治疗前和治疗后操作智力评分、语言智力评分、总智力评分的统计学对比(±s)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5;*同时间组间对比,P<0.05。
经过统计学处理,观察组和对照组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对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良反应的统计学对比[n(%)]
癫痫属于神经系统疾病,也被称为“羊角风”或“羊癫风”。据统计,我国癫痫患者占总人口的7%[2]。癫痫的发生是因为脑补神经元异常放电,癫痫发作可反复出现,而且每次持续时间较短。在癫痫发作时,患者会有全身或局部的肌肉发生抽搐、短暂性意识丧失、口吐白沫等症状。临床上常见的癫痫患者多为儿童,小儿癫痫患者的病情会随着生长发育而逐渐缓解或康复[3]。成年人发生癫痫的概率虽然较低,其临床症状相对稳定,而且通常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痊愈。癫痫发作会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同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显著。癫痫发作时,若患者的病情较轻,则在发作结束后择期就诊。如果患者癫痫发作的时间超过5min、肌肉抽动等症状消失后呼吸和意识未恢复正常、两次癫痫发作间隔非常短、发烧或高热惊厥、处于妊娠期、患有糖尿病或在发作过程中受到伤害,一定要立即就医[4]。
关于癫痫发病的机制,有学者认为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引起的。比如:离子通道异常、神经胶质细胞异常、神经递质异常均可导致神经元传导兴奋及抑制平衡机制紊乱,使大脑出现神经细胞不同步过度放电的情况。而究其原因,临床认为脑组织由于复杂因素导致血液灌注不足,是其发病的基础环境条件之一。神经细胞内一旦发生缺血缺氧,神经细胞的正常代谢进程会受到破坏,钠钾泵的主动运输机制可由此被严重损毁,当主动运输调节失效后,组织液内的大量钠离子会向细胞膜内渗入,神经元细胞膜的稳态结构即发生扭曲,细胞膜稳态结构的扭曲会导致神经元细胞初级异常亢奋,进而发生异常性的放电,最终造成癫痫的发生。而癫痫一旦发作后,异常的放电更加破坏神经元细胞膜表面的电生理调节,使得神经元细胞无法正常与外界达成生理环境下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更加加重神经元细胞的缺血缺氧倾向,使神经元细胞异常放电和癫痫发作更加严重,造成病理性的恶性循环,这对患者的临床预后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后果。
临床医生在治疗癫痫时,通常无法在患者首次发作后就做出较优的用药选择。发作几次后的患者,临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和药物的副作用等选用药品[5]。过去临床治疗癫痫时通常不会联合用药,根据一段时间的治疗效果来决定是否更换另一种药物治疗。近几年,两种药物联合治疗癫痫开始在临床上推广和普及。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使用的就是丙戊酸钠及卡马西平联合用药。其中的卡马西平系电压依赖性钠离子通道组织剂,该药进入人体后,其有效成分能够迅速抵达脑部病灶,稳定细胞膜异常除极化效应,稳定细胞膜,遏制细胞膜表面钙离子和钠离子的异常通透,使得神经元细胞的过分初级化状态得到消解。进而使神经元细胞的整体兴奋性减弱,不应期的持续时段也得到了显著拓宽,最终使癫痫异常放电难以向正常的神经元细胞发生传递性扩散,从而使丘脑前部腹核内的细胞生物电活动秩序恢复到生理性状态,并同时遏制中枢神经突出上异常放电信号的病理性传递,最终起到限制突触前、后的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势能转化,阻断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降低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从而起到抗癫痫的作用。丙戊酸钠是一种不含氮的广谱抗癫痫药,能快速被人体吸收,该药可透过血脑屏障,迅速抵达发病位置,首先对氨基丁酸转化酶的活性进行药理拮抗,而后对丁醛酸脱氢酶的活性进行药理拮抗,这两组酶均是参与γ-氨基丁酸代谢的核心催化剂,抑制这两组酶的活性,就会抑制γ-氨基丁酸代谢,使其在神经元组织内的释放量迅速下降,并且优化电压敏感性Na+通道,病灶处的神经元组织细胞的过分初级化效应就会被显著消融,进而使神经元细胞异常放电现象迅速被扑灭,最终使整体性的脑神经元异常放电状态迅速瓦解,从而达到对癫痫的病理效应实施有效临床干预的效果。由上述机制可知,卡马西平配以丙戊酸钠联合用药,系通过二者所产生的不同药理路径作用于病灶处而实施药理性干预,丙戊酸钠主要作用是阻断神经元细胞异常初级化的酶反应进程来遏制神经元细胞放电,而卡马西平则是直接对细胞膜实施以稳定性干预,同时遏制异常放电向周围区域的扩散,二者协同作用,能够更为强效地干预和遏制癫痫的发病进程,使得整体临床干预效果得到大幅度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癫痫患者千万不能擅自增减用药,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就医,如果药物选择不当,不仅不会得到治疗的效果,还会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加重病情[6]。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对比,其统计学差异显著。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其操作智力评分、语言智力评分、总智力评分显著更高,且观察组和对照组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
综上所述,成人癫痫应用丙戊酸钠及卡马西平的临床有效率更高,可提升患者的智力情况,而且不会带来较多的不良反应。